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的断句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1. 根据句中停顿断句法•停顿位置: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由多个字组成,并且在书写时会略去标点符号。
根据句子内的停顿位置来进行断句。
•停顿词:在文言文中,某些词汇常常用作停顿词,如“而、之、乎、何、也、应、不、者”等。
如果句子内含有这些停顿词,可以在停顿词后面断句。
2. 根据语法断句法•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文言文的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进行断句。
在文言文中,这些标点符号通常不出现,但可以根据句子意思补充适当的标点符号。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
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进行断句。
3. 根据意义断句法•词组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组通常在句中有明显的结构,可以根据这些结构来进行断句。
如“以…为…”、“无论…还是…”等。
•并列结构:如果句子中存在并列结构,可以根据并列结构的位置进行断句。
如“既…又…”、“或…或…”等。
4. 根据修辞断句法•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很多,如对偶、反复、排比等。
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如果修辞手法出现在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之间,可以在修辞手法的位置进行断句。
5. 根据连词断句法•连词:在文言文中,一些连词常常用作衔接句子的作用,如“而、亦、乃、故”等。
可以根据这些连词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6. 根据修饰语断句法•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通常用来修饰主语、宾语或动词。
可以根据修饰语的位置进行断句。
7. 根据标点符号断句法•分号、逗号:文言文中也会使用分号和逗号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根据这些标点符号进行断句。
8. 根据词义断句法•词义: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义来进行断句。
如果一组词语在句子中有明显的意义划分,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意义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见方法。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断句,以确保句子的语义清晰、表达准确。
断句不仅是对文言文重要的解读工具,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的有效练习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 1、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 句是( C ) • A、先天下之忧/而忧 • B、然则/何时而乐耶 • C、尝求古仁/人之心 • D、吾/谁与归
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 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 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方法小结
前提:正确地将句子翻译出来准确地理解 文意 。 1.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 应当停顿。 2.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3.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 顿来读。 4.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5.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 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 /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 / 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与朱元思书》
四、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 “便要/(渔人)还家” •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等。 •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 / / • 先主曰:“君与俱来。” /
五、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 行划分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 意思: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 它的人民担忧
二、主-谓宾之间要停 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 • • • 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之妻私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
/
/
/
2.谓宾之间要停顿。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腰白玉之环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状语后置句之前要停顿。
受 任 /于 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故 临 崩 寄臣 以大事也。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 意思: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 它的人民担忧
方法小结
前提:正确地将句子翻译出来准确地理解 文意 。
1.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 应当停顿。
2.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3.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 顿来读。
4.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5.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二、主-谓宾之间要停 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臣之妻私臣……
/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谓宾之间要停顿。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腰白玉之环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状语后置句之前要停顿。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 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 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 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一、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 词语之后,应当停顿。
• “夫/战,勇气也”,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
开……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以/其境过清,
• 句首发语词:如“至”、 “若”、“至若”、“夫”、 “若夫”、“盖”、 “然”、 “则” “然则”、“岂”、 “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初中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断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文: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于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高尚的士人,听说了这件事,欣然计划前往探寻。
但最终没有实现,不久后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探访桃花源了。
断句: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断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似乎有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文言文,古代中国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断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恰当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也能够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下面是一些经典优秀的断句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1.断句示例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这是《易经》中的开篇,通过断句的方式将天地日月四时自然界的规律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都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也节奏感强,给人以美感。
2.断句示例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
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话,通过断句的方式凸显了其中的反问和辞章之美。
每一个问句或者陈述都独立成句,使得篇章更具有古典文言的特色。
3.断句示例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此句出自《庄子》,只有五个字,却展示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独特。
通过断句,使得每个字都得到彰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4.断句示例四夫以官人之言是可以入耳也,非宜以道术相误也。
这是《荀子》中的一句话,通过断句将文句的重点和逻辑关系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的意思都比较明确,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论述和观点。
5.断句示例五吾道一以贯之,有悔无他。
这是《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通过断句将思想的精义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都独立成章,表达了孔子道德思想中的一贯性和坚定性。
以上是一些经典优秀的文言文断句示例。
通过合理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意思。
在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断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希望以上示例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文言文停顿节奏

11、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12、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1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①至于/夏水襄陵 • ②或/王命急宣 • ③乃/摘而藏之 • ④然/有根无树 • 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⑥且/焉置土石 • 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根据音节确定朗读节奏。古代是两个 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 词的,要分开读。
如:中/间/力拉崩到之声(“今一古二”词 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衔∕远山,吞∕长江。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7、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 8、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 9、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10、学而不思 / 则罔。
(3)其一/犬坐/于前。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提前的状语(包括时间、地点状语),在朗 读时应在其后稍加停顿。
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 蛇者说》) (3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1、刻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停两处) 12、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停两处) 13、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停两处) 14、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停两处) 15、今 诚 以 吾 众 诈 自 称 公 子 扶 苏、项 燕。(停三处) 16、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停两 处)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能帮助读者把握
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断句示例,希望能够对
大家的文言文阅读有所帮助。
1.《红楼梦》:石、夏、芸、李、箫、金、芷、等诸姑娘,自
东府游后,无别说,只说何其苦夫!之是水月庄矣。
2.《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史记》:高祖乃平天下,创业未半,而五帝分裂,天倦人杰,使高祖兴起,此特为高祖崛起之际人杰地利所为也。
4.《左传》:楚子使相孟尝君使于吴。
吴子曰:“寡人有三宝,谓之不堪与?”对曰:“何宝?请闻之。
”曰:“一宝去女,二宝
去臣,三宝去亲。
”
5.《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是尽量按照意义和
语法结构进行划分。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标点符号的运
用以及句子的词序和结构。
只有掌握了断句的技巧,才能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提高阅读效率。
希望以上示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断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透过古文的断句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加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的断句(人教版),和做题技巧,如果把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的断句都给我了,那么100财富5分
您想要多少财富我都给
问题补充:初中所有文言文的断句人教版
2012-12-19ﻫﻫ【推荐答案】ﻫ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断句的原则就是不把句子读破,地名、人名不能分开。
2012-12-20ﻫ参考书
2012-12-19ﻫ买书ﻫ2012-12-19ﻫ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全集ﻫ需要复习ﻫ希望有一套语文古诗文言文全套的讲义古诗要有评析文言文不需要翻译和加点字要很详细拜托了``ﻫ问题补充:我是要的来复印的那些书要么复杂要么简单```所以我来找然后复印下来``
2009-2-25
【最佳答案】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的断句
————————————————————————————————作者:
————————————————————————————————日期: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的断句(人教版),和做题技巧,如果把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的断句都给我了,那么100财
发表于:2013-09-3007:26:09点击:0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ﻫ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ﻫ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ﻫ2012-12-19荐ﻫ初中语文:技巧|初中语文:文言文|初中语文:阅读题|初中语文:修改病句|初中语文: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