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替、移、补、删高考文言文翻译5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五法”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
;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孰与……?与……相比,哪个……?安……乎?怎么……呢?独……耶?难道……吗?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何……为?……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之何……?怎么能……呢?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该不是……吧?……庶几……欤?或许……吧?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其……其……也……?是……还是……呢?……与?抑……与?是……呢,还是……呢?盍……矣(与)?为什么(不)……呢?有……者:有人……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⑴定语后置句: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10大技巧,建议收藏[2020年最新]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10大技巧,建议收藏[2020年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3981eeb40975f46527d3e168.png)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使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 其意思凝缩。 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译句: “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
七直
即直译, 就是指紧扣原文, 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 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 例: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译句: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大体有 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 “汝之不惠甚矣 ”。 2.后置定语前移: 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 “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 民 ”。 3.前置宾语后移: 例: “何以战? ”可调成 “以何战 ”。 4.介宾短语前移: 例: “还自扬州。 ”可调成 “自扬州还 ”。
二删
就是删除,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 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 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2020-2021年最新
例 1:“夫战,勇气也。 ”译句: “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 ”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句: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为宾语前 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 “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 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 掉。
2020-2021年最新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 10 大技巧,建议收藏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文言文翻译

倒装句、定语后置
句、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等特殊
句式的语序。 2、调整使动、 意动等动宾关系的 语序。
(1)拜送书于廷。 译: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 表现在哪里呢!
使动
(1)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 词语。 ①(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 善者而改之。 ③竖子不足与( 之)谋。 ④将军战( 于)河北,臣战(于) 河南。
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 译:先父担心(我)荒废经 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 来告诫我。
六、贯——根据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总
留 字 字 落 实
结
调
换
删
补
贯
文 从 句 顺
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 其阵。
呐喊
译:皇上指挥军队渡过
黄河,擂鼓呐喊径直冲击敌 人的队列。
名作动,杀。 通“纳”,接纳。
2、词类活用的词 要换成活用后的词,通 假字要换成本字。
(1)左右欲刃相如。 (2)距关,毋内诸侯。
通“拒”,把守。
四、调——调整文言语序为现代汉语语序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1、调整主谓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翻 译 技 巧
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二、文从句顺:调、补、贯。
一、留——保留原词
文言文中凡人名、
地名、物名、帝号、
人名、年号 地名 人名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 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从高考题掌握文言翻译五要诀一、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二、换(古今词代替):换,主要指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讲法,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2005年高考重庆卷)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
2、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005年高考)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3、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全国卷Ⅱ)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窗体顶端4、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
(2004 年广东卷)译文: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文言文翻译九字法

文言文翻译九字法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淇水
..汤汤”(《氓》)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静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3、删。
删去不译的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
例如:
“女也不爽。
”“桑之未落。
”“静言思之”(《氓》)
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自我徂尔,三岁
..食贫。
”(《氓》)
5、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倒装
句)
“静女其姝,俟我于成隅
.....。
”(《静女》)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氓》)
6、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7、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9、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义,应意译。
例如:
“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10、添加关联词译出句间隐含的逻辑关系。
例如: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十二法则

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十二法则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如: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如: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如: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如:例4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如:例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如:例6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如:例7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例8张良曰:“谨诺。
“替、调、留、补、删”文言文翻译五法(精)

“替、调、留、补、删”文言文翻译五法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内涵丰富,包蕴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审美等内容。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言文篇目.目的是让学生吸取古代优秀文化知识,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但是正如大部分的人意识到的,“之乎者也”早已成为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字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又提高了学习的难度.进而学生不想看.也不想读古文,甚至看见文言文便头疼不己。
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要在教学文言文时尽最大可能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来自对文意的不理解,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学文言文首先要教会学生疏通文意。
具体方法有: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最大区别那就是词汇,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语为主而古代汉语则是以单音节词语为主。
了解这点后翻译也就不是很难了。
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
“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
“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是要教会学“替、调、留、补、删”五种方法,下面简介这几种常用的方法:一、“替” 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
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
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
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替、移、补、删高考文言文翻译5字法
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将文言语句翻译由客观性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分值为5分。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名师小灶
高考对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直译”,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如去年全国试卷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有一句为:“其李将军之谓也。
”很多考生没有译出表示推测、估计语气的“其”字,句式与原文不符。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为便于同学们记忆,我编了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对很多考生来说,译句之难,主要在于对文言词义和句式的理解。
其中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
如去年北京试卷的译句是:“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
这句话的难点是这样几个词:“说”,应译为“话”或“教诲”;“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
“趣”在句中应解为“志趣”、“情趣”、“志向”等;“规”,在句中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等。
这句话应译为:
“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
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所以考生掌握了翻译的基本方法后,更重要的是理解并积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