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
近代建筑遗产名录

近代建筑遗产名录
1. 中国大陆:
北京天坛、颐和园、故宫;上海外滩、豫园;广东岭南建筑群;福建土楼;浙江西湖、千岛湖;江苏虎丘、拙政园;湖南岳阳楼、张家界风景区。
2. 香港:
中西区、铜锣湾、半山区、太平山顶、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
3. 澳门:
妈阁庙、大三巴牌坊、澳门塔、新马路、葡京赌场。
4. 台湾:
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阳明山国家公园、台北101大楼、九份、阿里山。
5. 日本:
东京银座、浅草寺、京都清水寺、大阪城、福冈博物馆。
6. 韩国:
首尔景福宫、昌德宫、韩国民俗村、济州岛蛇岛、釜山海云台。
7. 新加坡:
圣淘沙岛、滨海湾金沙、乌节路、牛车水、植物园。
8. 马来西亚:
吉隆坡双峰塔、槟城老城区、马六甲古城、沙巴顶端。
9. 泰国:
曼谷大皇宫、沙美岛、普吉岛。
10. 越南:
河内水上市场、下龙湾、岘港皇城。
中国近现代建筑

• 新中国十大建筑,建国十周年献礼
• 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
• 民族文化宫
• 80年代
– 1978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 “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 90年代,商品化,国际化,多元化
• 北京长城饭店,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
• 北京图书馆,1987
• 北京香山饭店,1982
• 1989菊儿胡同
• 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尝试,“中西合璧” 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尝试, 中西合璧”
北京· 西什库教堂· 北京 西什库教堂 1703
上海·1924 上海
上海· 上海 1923
上海· 上海 汇丰银行 ·1923
天津· 天津 劝业场 ·1928
武汉· 武汉 江汉关大楼 ·1924
青岛· 青岛 老火车站 ·1904
北京· 北京 燕京大学 ·1921-1926 -
• 20c30年代,向现代建筑过渡,表现为留洋 归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探索
• 上海国际饭店1934 • 上海百老汇大厦1930-34
• 19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竣工,南京中山陵
•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馆
• 20c30年代,南京政府外交部大楼
(3)中国近现代建筑
• • • • •
清末民初 20c30-40年代 新中国十大建筑 80,90年代 中国新十大建筑
清末民初
•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 伴随近代城市的诞生, 筑在中国的克隆、 筑在中国的克隆、传播和变异
– 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的建筑风格植入租界和其势力范 围 –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争相模仿 中国的设计者多以西方建筑造型为时髦,
• 1995上海博物馆新馆
1998上海大剧院 1998上海大剧院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的近代建筑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近代建筑的作文范文中国的近代建筑近代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中国的近代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还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近代建筑为例,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颐和园是清朝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独特。
整个园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富丽堂皇的长廊、山水和宫殿建筑群,二是秀丽的后湖。
颐和园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西方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和折衷精神。
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象征。
其次,上海的外滩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性地标。
外滩位于黄浦江畔,集中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览群”。
这些建筑包括西式的洋房、巴洛克风格的银行大楼以及现代主义的高层建筑。
外滩展现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开放包容的精神,也见证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
此外,广东的陈家塘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陈家塘村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保存了大量的民居建筑。
这些民居建筑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如歇山顶、斗拱、雕花等,同时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整个村落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景象,不仅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广东地区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历史。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代建筑在设计风格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们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近代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寻找到文化自信与创新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近代建筑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和研究,让它们继续为我们传递历史的信息和文化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在建设新的建筑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追求创新和发展。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的近代建筑将继续为我们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同时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建筑的延续
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始于清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建筑领域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建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有着精美的装饰和雕刻。
在这个时期,一些富有的家庭和朝廷官员开始建造规模更大、更华丽的建筑,比如颐和园、故宫等。
二、西式建筑的影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有着简洁明了的线条和几何形状。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建筑师开始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西式建筑的特点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比如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
三、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20 世纪中叶,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建筑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崛起。
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是简洁、实用、经济,不再过分追求装饰和华丽。
在这个时期,许多建筑师开始尝试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建筑,比如北京的“十大建筑”、上海的“四大建筑”等。
四、近代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建筑
近代中国建筑有许多代表性建筑,比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天
坛等,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此外,西式建筑也对近代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广州的白云楼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建筑到西式建筑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是从近代以后建筑界发生的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它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无缝衔接,以及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如今,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精髓继续流传发展,将“简约、雅致、大气、和谐”这一传统文化取向,融入在现代建筑中,使我们现代的建筑更加抽象、更加高雅、更加现代。
2、注重建筑技术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注重的是建筑技术的提升,例如有关现代建筑材料、结构设计、给排水技术、建筑环境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3、注重实用性与节能性。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注重实用性,从普通住宅到大型公共建筑,都需要满足实用性的要求,节能性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从建筑材料到设计细节,都需要进行把控和设计。
4、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也充分考虑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从一些现代公共建筑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这可以激发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灵感,提高中国建筑设计水平,也有助于推动和改善国内建筑发展。
总之,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它包括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实用性及节能性,以及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都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公元1911~1949年)第一章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 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
第二节 发展分期1、传入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形成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3、繁盛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4、夭折期(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末)第二章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城市的特点(1)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2)绝大部分城市是地主封建统治者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3)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4)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城市的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变化开始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
其结果:香港被强行割让给英国侵略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强行开放为通商口岸:上海、广州被划定“租界”。
继后,从沿海到内地,约70多座城市被强迫开辟为殖民地式或半殖民地式的商埠城市。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家已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商业企业。
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曾一度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也开始产生。
由于工矿、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先后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
此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又促使原来的封建旧城市逐渐地发生变化,旧的城区衰落了,新的城区在成长。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1、第一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A、 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梁思成所代表的营造学社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和写作,是 以官式建筑为对象,在史论上受到了西方近代建筑的结构
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认识对反思当时甚至当前的中
国建筑研究有很大启发。” -- (台湾)汉宝德、夏铸九
☆
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国建筑近代化的 重要特征。
--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类型研究注意较多的是与近代社会、 经济、文化联系较大的新的功能类型,如:工业、文化娱乐、 宗教、商业,和居住建筑等。
中国近代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地域的角度打破了统 一而匀质的“中国建筑”的假设。
☆
近代建筑教育
近代教育1923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立建筑科,开启
了中国的建筑教育。
早期欧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于20年代初回
国,并开设了最早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 建筑师队伍。 -- 专业的内涵与职业运作方式的彻底变化; -- 与自由建筑师的出现相关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建筑 教育。
30年代红军建筑
赣闽中央苏区建筑
中山陵
《条例》对陵墓的建筑风格、材料、功能等都作出了规定: 陵墓应体现“特殊与纪念之性质”。 祭堂建筑“须采用中国古式”,“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亦可”。 墓室建筑“在中国古式虽无前例,惟苟采用西式,不可与祭堂建筑太相 悬殊”。 陵墓应便于游人参观并方便举行纪念活动。墓地须有登临石阶和墓道大 路以利交通,祭堂前须有“可立五万人之空地”以举行仪式。安放灵榇 的墓室要设在祭堂之内、通向墓室的墓门要能灵活开关以供入内瞻仰。 建筑材料要求“均用坚固石料与钢筋三合土,不可用砖木之类”,以图 建筑永久保存。 陵墓应简朴庄严,不求奢侈华贵。 对应征图案将评设首奖、二奖、三奖各一,并对奖金有具体规定。
-- 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时期
--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清末的新政时期到南京政府成立之前的民国初期 成立之后的国民政府时期 -- 20世纪30年代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
1·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时期----萌芽期(1840年—19世 纪末)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从1842年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港口岸开埠,到 1894年甲午战争前,全国开放商埠达到34处。 外国人在中国租地建教堂、领事馆、银行、医院、学校 等,多以西方结构、材料、技术 ,这些建筑施工精良, 其风格涵盖了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哥特建筑 等几乎全部西方建筑,被国人冠以“洋房”。
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域规划,
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筑等活动。促使中 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
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活动频繁。 5、建筑留学生回国,建筑事务所增多,形成了建筑创作、
建筑教育、建筑学术活动等活跃局面。
目前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至1937年间)的建筑问题 注意较多,但对其他时期的探讨还欠系统。 新政时期的建筑成就: 1、对以北京城为代表的传统城市市政设施的近代化改造; 2. 建造了大量不同功能和造型类型的近代建筑; 3. 通过全面学习日本,从日本引进了建筑的名词、近代建筑
科学和许多建筑人才;
• 建筑机构
• • • 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年) 上海市建筑协会(1931年) 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
☆ 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与古代建筑史不同,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有“点。 建筑家生活经历、他们同时代中外建筑师的实践和当时 西方流行的建筑思潮研究。
中国是一农业为主的大国,在乡村广袤地区,传统建 筑得到延续;
2· 近代化发展不平衡,途径多样化。
· 中国近代化过程,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扩展 · 中国近代城市的多样化:
①殖民地式,如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城市;
②以租界区为中心的城市,如青岛、哈尔滨、旅顺与大 连、上海、厦门;
③传统建筑与租界区并存,如广州、福州;
--揭示近代中国在建筑的科学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县城,
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中,仍然继 续这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
二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布在大中
中国近代建筑
1840—1949
☆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 中国建筑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曾不断地吸收外来 文化的影响。 如:15世纪多中心的世界格局(商贸作为联系纽带) 汉魏六朝受佛教影响 唐朝受西域影响 元朝时受欧洲影响等
十九世纪后,清王朝的日趋衰落和欧美各国因工业革
命而迅猛的发展。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 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 程,也以此为开端--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 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 --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
建筑教育与机构
• 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系于1927年在东南大学诞 生,它的前身是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建筑科。 • 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在1923年设建筑科,学制3年,主 要课程有建筑意匠、建筑结构、中西营造法、测量学、 建筑力学、中外建筑史和美术等。 • 1927年6月,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转至南京,在 东南大学新创建筑系。 • 东南大学后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又改名为中央大学。
☆
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学校教育替代师徒关系成为传承专业知识的主要方式,
因此,知识的来源所反映的外来影响以及学校教学体系所 体现的人才知识结构无疑有助于理解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过 程和特点。
-- 学院派 影响在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中所占的主导地 位
知识的来源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 近代中国建筑教育中办学及其建筑教育思想; -- 近代学艺于在华洋行的中国建筑师; -- 近代建筑留学等。
城市生活需要,有独户、联户型住宅、多层公寓、高层公寓 等; 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 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如里弄、竹筒屋等
外来移植的住宅
外来移植的住宅主要是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建筑师引进的国
外各类住宅形式,早期多为独户型和联户型。 独户型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
此间,清王朝修建了
颐和园等最后一批皇 室建筑。
中国开始出现受西方
影响的洋式建筑,其中 以西方的巴罗克和殖民
地式,影响最盛。
大水法遗迹
大水法
2· 1902年到清末的新政时期---初始期(19世纪末——20世纪 初)
戊戌变法(1898年)后,中国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西方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国式建筑,以后被冠 以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如美国圣工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所建 的怀施堂(1894)、格致楼(1898)、思颜堂(1903)等。 美国建筑师墨菲(H·K·Murphy)规划的长沙雅礼大学、 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校园,影响最大。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轴线
总体规划——轴线
轴线起点 博爱坊
陵门
碑亭
细部
檐口
券洞
陵堂
陵堂
中山陵音乐台
浦东发展银行
上海国际饭店
1927年到19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局面主要体现在: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取得
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 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营房地产, 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发展。 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
--近代建筑师 中国
吕彦直
刘敦桢
梁思成
童寯
杨廷宝
中国近代建筑根据创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近代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近代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