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拓展总结【课件出示15】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山中送别》
2.品读后两句诗
(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课件出示12】
(2)【课件出示13】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3】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课件出示4】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课件出示10】(板书:凄冷、孤寂感)
(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课件出示11】(出示第一首诗)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一、引言《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诗人王昌龄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了这首诗,并让他们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通过朗读,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诗中的情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讲解环节在讲解环节,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我逐句讲解了这首诗,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
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了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了诗中的情感和主题,也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环节在拓展环节,我让学生阅读了其他关于离别的古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离别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在互动环节,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问题: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时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改进措施: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
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问题: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存在紧张和不自信的情况。
改进措施: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发言、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问题: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增加阅读量、多读多背等方式,提高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叩开诗歌的大门,步入古诗的殿堂,欣赏送别诗、边塞诗和题画诗,领略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从知诗人、释题目、诵古诗、悟诗意、品诗情、拓展读几个环节,诵读感悟。
通过联系背景、了解诗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学生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非常难引导,身体方面有高矮胖瘦,心理方面: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所以在学习古诗方面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壶”“雁”的书写过程,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帮助学 生记住字形和笔顺。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芙、蓉、洛”,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 ,提高书写指导的针 对性、实效性 ,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
①引导学生交流“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相机板书:清气满乾坤)②引导学生融情想象: 此时你站在小溪源头,有香气飘逸;现在你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 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 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导读: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2.学生朗读古诗并汇报诗意,其他学生补充。
3.品词析句,感悟情感。
(1)解读“夜”。
1(相机板书:夜)夜:夜晚、黑夜、深夜。
2导思: 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
3导学: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4导读: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单于溃败逃走。让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诗。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3.借助注释,初步谈谈对两首诗的印象。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 ,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 ,使学生脑海 中形成一定的画面 ,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
(2)解读“满”。
1导思: “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满)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XXX”“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四、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五、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研究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研究的意识不敷。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解释了解古诗的粗心,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豪情,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研究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今天,我们研究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研究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难过齐读题目。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4.能读懂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播放送别音乐)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用诗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释题,介绍诗人)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2)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写了什么。
(3)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全班齐读整首诗。
(2)从诗的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②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秋风秋雨愁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凄冷气氛。
)③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④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①“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②“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诗人为何要这样比喻自己?(课件出示写作背景)(4)同学们已经能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之感,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之意。
那你们会吟诗了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地吟诵,抑扬顿挫地吟出诗的韵味)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拓展延伸,小结1.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2.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忧伤。
7.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描绘芙蓉楼美景和送别情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对芙蓉楼的描绘,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表达了作者送别朋友时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富有诗意,是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句的语言和意境,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之情,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特别是对古诗中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引导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芙蓉楼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和这首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送别朋友的心情。
3.逐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4.情景创设: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创设,感受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5.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了解宋代诗人辛弃疾及其诗作。
2.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主题及情感。
2.体会古诗的意境与美感。
3.学习古诗的背诵与朗读。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诗意境,把握诗词蕴含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韵律,正确朗读古诗。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多媒体课件3.黑板、粉笔五、教学流程第一部分:导入1.引入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介绍宋代诗人辛弃疾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带领学生回顾前几课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部分:学习与讨论1.教师朗读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2.分段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含义。
3.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第三部分:诗歌赏析1.讨论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
2.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增强对诗歌的感悟。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1.总结学生对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和表达,鼓励他们对古诗文的深入思考和欣赏。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培养他们热爱诗歌的兴趣与能力。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在下节课进行朗读。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意境和感情,写成一篇读后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并通过不断积累阅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反思
自我反思:
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1、第一部分:生指名读送别诗,其他学生仔细听、看、悟,读出诗人的感情,板书,然后自由读诗,三个环节简单完成,只作为一个引子。
2、第二部分修改较大:
问题一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你读懂了什么?
问题二你不懂得是什么?
引导质疑:洛阳亲友如相问是谁问谁什么事情?
洛阳亲友为什么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什么意思?
解决问题:借助注释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出示王昌龄的资料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资料
问题三你读懂诗人的心情了吗?怎么读懂的?
解决:抓诗眼联系背景了解诗人境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
几次读应回旋而上:初读字音准,二读有音韵,三读懂大意,四读悟诗情,五读知诗人。
每次读都进一层。
3、第三部分
结尾简洁
配乐朗读:第一次读诗歌《阳关三叠》
边塞诗陪激昂的乐曲
尚待解决的问题:
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
吗?
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
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
4、图片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