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之夜教案

合集下载

《火把节之夜1》名师教案

《火把节之夜1》名师教案

《火把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准确、有表情演唱歌曲《七月火把节》,丰富学生对彝族音乐特点的感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了解彝民族节日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的愿望,探索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彝族音乐的热爱和亲近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 火把节的了解和歌曲中节奏的掌握难点:歌曲的节奏把握和音乐情感的理解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1.播放彝族音乐《咔咔》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彝族)彝族主义居住在哪些地方?2.彝民族简介: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总人口约776万人(2000年)。

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的西北部。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

3.少数民族的节日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关于火把节,还有一个传说呢。

有没有知道同学火把节的由来?活动2【讲授】介绍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祭祀性节日。

但最初不过是彝族先民用打火把来驱虫辟邪、企盼丰收的民间习俗。

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习俗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体育节日。

火把节历史久远,自汉唐起,已沿袭了一千多年。

有关火把节的起源,记载和传说甚多,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比赛摔跤。

思惹阿比战败后上天拨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众多害虫糟蹋庄稼,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

于是,英雄俄体拉巴率领人们点燃火把驱虫除害,最终战胜了天神。

虽说法不一,但各地过火把节的时间是相同的,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今天我们就到我们彝族的火把节上去看一看。

火把节之夜教案

火把节之夜教案

火把节之夜教案火把节是中国壮族民族的节日,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火把节的夜晚,壮族人民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和新的一年的到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火把节的传统和文化,我设计了以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火把节的起源、传统及庆祝活动;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达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传统和庆祝活动的介绍;2. 教学难点:对火把节的起源和意义进行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火把节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30分钟)(1)学生观看火把节庆祝活动的视频,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场景进行描述;(2)学生听取教师的讲解,了解火把节的起源和传统庆祝活动;(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图片展示或口头汇报的方式,讨论火把节的意义和增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4)学生根据自己对火把节的理解,创作一段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主持词,并在班级进行表演。

3.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作业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火把节的作文,并在下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火把节起源:庆丰收传统:点燃火把、载歌载舞意义:增进民族团结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了解了火把节的起源、传统和意义,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通过观看视频和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和表达。

同时,通过设计火把节庆祝活动主持词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不过,需要改进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游戏和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最新火把节教案2023(精选5篇)

最新火把节教案2023(精选5篇)

最新火把节教案2023〔精选5篇〕最新火把节教案2023〔精选5篇〕【篇一】【学习目的】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学生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英勇、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重难点】1.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重点)2.引导学生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英勇、不屈不挠的品德。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

火把节是彝族最浩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互相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收。

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浩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浩大的节日气氛吧!二、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吞噬(shì) 寻觅(ì) 攒聚(cuán)涅槃(pán) 翱翔(á) 气氛(fēn)亢奋(àng) 禁忌祈祷全神贯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2.解释词语。

心仪:心中仰慕。

攒聚:紧紧地聚集在一起。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循规蹈矩: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

按部就班:原意是指按照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层次,选择、组织好词句;后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步骤做事。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明确: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围绕“火把节”依次写了哪些内容?简介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的传说——火把节上“选美”——火把节的狂欢场面——举行火把节的重要意义。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
- 1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参与音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表达对聆听到的音乐的感受。

、知道《火把节之夜》是一首具有彝族风格的中阮独奏乐曲。

、初步了解中阮的形状,演奏方法,听辨中阮的音色。

、能够听辨乐曲中的不同乐段情绪与速度的变化。

、能够听辨乐曲的结构。

学情分析这节课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聆听音乐,能让学生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会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能听辨演奏乐器的音色。

重点难点1
、认识阮,能够听辨出阮的音色。

、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介绍: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一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

火把节之夜教案

火把节之夜教案

火把节之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火把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2.学习火把节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火把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2.火把节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火把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3.火把、纸、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介绍火把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火把节的重要性和意义。

2.教师播放火把节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火把节的氛围和特色。

2. 学习词汇和表达方式1.教师介绍火把节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点燃火把”、“跳火把舞”等。

2.学生跟读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进行口语练习。

3. 合作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火把和纸笔。

2.让学生在小组内商量,设计一场火把节之夜的活动方案,并用纸笔记录下来。

3.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活动方案。

4.全班进行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活动方案。

4.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火把节的起源、文化内涵、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火把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2.学生能够掌握火把节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进行合作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学生能够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火把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学生可以进行火把节的手工制作,如制作火把、制作火把舞服装等。

3.学生可以进行火把节的实地观察和体验,感受火把节的氛围和特色。

火把节教案五篇

火把节教案五篇

火把节教案五篇火把节教案篇1(一)预习。

1.根据需要查找资料(如有关彝族、火把节等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二)导入新课。

谈话: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除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节日,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特有的节日,我们先交流一下查找的这方面的资料。

3.“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听,彝族朋友在召唤我们了。

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准备过火把节那天的活动——打扫房子,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奔向田野山川,围着篝火尽情歌舞,火把节的来历)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大家交流。

(通过第2、3两问,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和彝家人的优良美德,从而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巩固练习。

1.交流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

2.读读写写(课后练习4)3.词语采集——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积累的词语。

火把节教案篇2一.走进作者王充闾,笔名: 汪聪,男,1935年2月5日出生于辽宁盘锦。

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二.知识备查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

精选火把节教案4篇

精选火把节教案4篇

精选火把节教案4篇火把节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预习题纲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朗读课文三遍。

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②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

③再读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或语句多读一读。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

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四年级音乐《火把节之夜》教案

四年级音乐《火把节之夜》教案

四年级音乐《火把节之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感受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学会演唱歌曲《火把节之夜》,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彝族火把节文化介绍2. 歌曲《火把节之夜》学唱三、教学重点:1. 歌曲《火把节之夜》的旋律和歌词记忆2. 合唱部分的协调和表现力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彝族特色的音调和节奏把握2. 合唱部分的默契和协作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彝族火把节图片、歌曲《火把节之夜》曲谱等)2. 音响设备3. 乐器(如吉他、鼓等)4. 火把节相关视频资料一、第一章:彝族火把节文化简介1. 图片展示:火把节夜晚的盛况2. 视频资料:彝族火把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3. 教师讲解:火把节的由来、意义和特点4. 学生分享:自己对火把节的了解和感受二、第二章:歌曲《火把节之夜》曲谱解析1. 歌曲欣赏:完整播放《火把节之夜》2. 曲谱展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3. 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调式和彝族音乐特色4. 学生练习:跟唱歌曲,体会彝族音乐的魅力三、第三章:歌词学习与理解1. 歌词展示:歌曲《火把节之夜》的歌词2. 教师讲解:歌词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3. 学生朗读:歌词的节奏和韵律4. 学生练习:跟唱歌曲,注意歌词的表达四、第四章:合唱部分的练习1. 教师示范:合唱部分的演唱技巧和协调2. 学生分组:练习合唱部分,相互观摩和反馈3. 合练:全班同学一起练习合唱部分4. 表演展示:分组或全班同学进行合唱表演五、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和进步3. 课后作业:复习歌曲《火把节之夜》,了解更多彝族文化4. 拓展活动:组织一次关于彝族文化的主题活动,如彝族舞蹈、绘画等六、第六章:歌曲《火把节之夜》节奏训练1. 节奏演示:教师用打击乐器展示歌曲中的节奏型2. 学生跟随:学生用手拍打节奏,跟随教师一起练习3. 节奏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歌曲《火把节之夜》的节奏练习4. 节奏游戏:学生分组进行节奏游戏,增强对节奏的感知和协调能力七、第七章:歌曲《火把节之夜》演唱技巧指导1. 声音示范:教师演唱歌曲,展示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情感表达2. 学生练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纠正发音和演唱姿势3. 声音美化: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颤音、滑音等技巧,丰富演唱效果4. 学生展示:学生演唱歌曲《火把节之夜》,展示所学技巧八、第八章:火把节之夜创意表演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策划火把节之夜的创意表演2. 表演展示:各组学生进行创意表演,如舞蹈、朗诵、戏剧等3. 评价反馈: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4. 总结提升:学生总结本次表演的收获,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九、第九章:火把节之夜音乐会1. 音乐会筹备:学生分组准备音乐会节目,包括演唱、器乐演奏等2. 音乐会现场:布置教室,营造出火把节之夜的氛围3. 音乐会表演:各组学生进行演出,展示自己的才艺4. 音乐会总结:教师对音乐会进行总结,表扬学生的出色表现十、第十章:火把节之夜课后反思与拓展1. 学生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3. 课后拓展:学生进一步了解彝族文化,如学习彝族语言、绘画等4.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复习歌曲《火把节之夜》,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歌曲《火把节之夜》曲谱解析补充说明:此环节中,学生需要重点关注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别是彝族音乐特色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火把节》丰富学生对彝族音乐特点的感知,并认识阮(ruǎn)。

2.能分辨乐曲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3.能说出“火把节”的概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阮,能够听辨出阮的音色。

2.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材分析:
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很有特点的乐器之一。

现在使用的改良阮分为四种:低阮、大阮、中阮、小阮。

三弦或四弦,有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阮的演奏技巧不是很复杂,演奏方法及符号与琵琶相同。

右手指法有弹、挑、双弹、双挑、分、滚、划等;左手只按音。

小阮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担任和声伴奏。

四种阮的音色圆润而丰厚,颇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

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

目前民族管弦乐队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

《火把节》共分为三段,在一个简单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A 段主题轻柔地出现,旋律轻柔、优美。

B段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

最后A段再现,显得优美有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少数民族的节日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关于火把节,还有一个传说呢。

今天我们就到彝族朋友的火把节上去看一看。

(欣赏“火把节的传说”动画。


二、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

密密的火把犹如一
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三、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火把节》音频。

师:火把节真是盛大的节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乐曲《火把节》。

提问:
(1)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吗?音色有什么特点?
(2)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阮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

这首《火把节》是用中阮演奏的。

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中软和琵琶有什么异同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1)、相同点:都是民乐器,都是四根弦。

(2)、不同点:琵琶声音脆一点,中阮声音浑厚点;琵琶是用假指甲,右手五个手指弹的,而中阮是用专有的弹片弹的。

2.听辨乐段。

完整聆听乐曲《火把节》。

提问:请说出这首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学生聆听并回答。

师: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慢-快-慢,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3.欣赏第一乐段
(1)初次聆听第一乐段。

提问: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情景?它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请将适当的速度和表情术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2)教师出示第一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

(3)再次聆听第一乐段,学生小声跟音乐哼唱旋律。

4.欣赏第二乐段
(1)初次聆听第二乐段。

提问:请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和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哪些音乐要素听出来的?请将适当的速度和表情术
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可能回答:速度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演奏的方法不同等。

(2)教师出示第二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

(3)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的节拍模仿中阮的演奏动作。

5.欣赏第三乐段
(1)初次聆听第三乐段。

提问:这个乐段和哪个乐段旋律基本相同?说出感受到的场景。

(2)再次聆听第三乐段,听完后为三个乐段加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6.完整欣赏乐曲《火把节》。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总结记录乐曲的结构。

这首乐曲是ABA结构的三段体。

四、课堂小结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晚上围着篝火祈求平安,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最后,我们在一首欢快的彝族歌曲《七月的火把节》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