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陶渊明作文素材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300字(通用8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1陶渊明,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做了80多天彭泽令就弃乡归隐,躬耕田园的伟大人物。
他喜爱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他厌弃官场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深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
他归隐田园后家乡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世隔绝。
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重返自然了。
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难以企及时,便在于心灵的自然与悠然;人生的永恒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的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
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
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逢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2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心情还是很烦躁,如果真的能继续上学的话,那我就真的会谢天谢地了,哎,不想再玩游戏了,不知不觉间,快初三的我变了许多,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对于生活我也缺少了幼时的幻想,而多了一分对生活的无奈。
曾几何时,我还告别了童年。
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射到了屋内,让人有种隔世之感,可在这个世界里,哪里有真正的宁静呢,恐怕即使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山林里时,也会有一种噪音一直缠绕着他的吧。
忽然有些佩服陶老,尽管他的隐居不会对那个动荡的社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最起码他能够有一方净土可以歇息,但这个时代到哪里去寻找这个地方呢?恐怕是永远都找不到吧。
陶老,九泉之下的你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不会追着我打吧。
呵呵,陶老,我,在这里向你致敬,学校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了,但愿我能用我这16年的学习时光来换取我64年的幸福。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3有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之际,在桃花源深处舞出一曲淡泊,在进退间遗万世芳香。
曾经的少年也是胸怀大志,也曾想过要大济苍生,然而一个祭酒三个参军的官场经历使他看透了黑暗的官场,一个个官员贪慕荣华富贵、追求高官厚禄的丑恶嘴脸使他厌恶不已,他潇洒地抛出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洒脱地离开了官场。
有关陶渊明高考作文素材

有关陶渊明⾼考作⽂素材有关陶渊明⾼考作⽂素材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园诗⼈,为我们写出了许多恬淡清新的⽥园诗歌。
陶渊明辞官归家,每⽇荷锄,种⾖南⼭下,为我们塑造了⼀位淡泊名利的隐⼠形象。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家,有时候不应该将⼈⽣的得与失看得过分重要,我们应该淡然看待⽣活中的荣辱。
关于陶渊明的⾼考作⽂⼈物素材,适⽤于⼀些⼈⽣态度的作为话题。
下⾯为⼤家提供⾼考作⽂⼈物素材:陶渊明,供⼤家参考。
⼀、⽣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学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赫⼀时。
死后追赠⼤司马。
祖⽗陶茂官⾄太守,⽗亲也曾做官。
陶⽒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贵,也是浔阳的⼤族。
只是陶渊明这⼀⽀,因他年幼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渐败落。
他从⼆⼗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活。
四⼗⼀岁再出为彭泽令,⼋⼗多天便弃职⽽去,从此归隐⽥园。
⼆、相关事迹 陶渊明的⼀⽣,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
第⼀,可能与他渴望建功⽴业的早年抱负有关。
现在我们⼼⽬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个淡薄名利的隐⼠,这⼤体上不错,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乐⾃欣豫。
猛志逸四海,思远”,⽽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游,谁⾔⾏游近?张掖⾄幽州。
”表现⼀种任侠的精神。
第⼆,与亲⽼家贫有关。
这⼀点他诗⽂中并不讳⾔:“畴昔苦长饥,投⽾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
是时向年⽴,志意多所耻,……”(《饮酒》)说⾃⼰是由于⽣活困难,年近⽽⽴,不得已⽽出仕的。
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辞职,后来江州⼜召他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与陶渊明有关的高考作文素材参考5篇

与陶渊明有关的高考作文素材参考5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陶渊明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陶渊明的高中作文篇1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写陶渊明的高中作文篇2你本是拥有荣华富贵的一代才子,然而你看到百姓的痛苦、官场的腐朽后,你明白自己已无力改变现实社会的污浊,于是心中的那股想法涌上脑海——做一位行者,不论尘世的喧嚣,做自己。
着一身布衣,穿一双芒鞋,飘然而去,与山间幸福相伴,赠给世人一个坚定的背影。
初中优秀作文议论素材之陶渊明议论素材

议论素材之陶渊明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3、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赞美陶渊明的优秀作文(精选10篇)

赞美陶渊明的优秀作文(精选10篇)赞美陶渊明的优秀作文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读陶渊明的诗时,那扑面而来的泥土清新,在那样动荡的一个时代,竟还能诞出如此的奇葩,不得不让人感叹。
陶渊明,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晋末乱世,人人心中有着冲天的斗志,而经历了太多的人们,在伤痕累累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像陶渊明似的平淡中见美,方是真谛。
因此宋代的黄庭坚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
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
”正如倾蓝紫所说:“陶渊明的诗是让人蓦然回首,才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志向干一番大事业,正如那“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一般,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少年时期的他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怀着“大济苍生”的梦想。
他曾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实现了愿望的他,曾很开心地写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但当他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时。
现实的黑暗,让他不得不黯然退步,一腔热血不得实现;而小小的菊花,则承载了他隐归田园的梦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此,陶渊明真的过起了“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的生活。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渊明爱酒,爱到为其痴狂;渊明也爱琴,哪怕琴无弦。
当真“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一名网友这样评价他:“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8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8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一说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还有那令人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般生活。
人所共知,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留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他还带有一种浓厚的唯心思想——“心远地自偏”。
要谈陶渊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谈东晋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的社会环境。
的确,“举贤不出士族”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渊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陶侃,他的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他的家庭环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当年好出多少。
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穷苦,父亲早死,靠母亲拉扯长大。
当大户人家的子弟范逵来访,就有了“陶母剪发”的佳话,陶侃的家境可见一斑。
之后有了范逵的推荐,使得他从“江湖只远”到“庙堂只高”。
但到了洛阳后的陶侃并不受重视,连有识人之称的宰相张华都不将他放到眼里,尽管在与陶侃谈话后觉得他的确不一般,但也并不重用他。
就是这么个到处碰壁的陶侃,抓住历史时机,凭借军事才华,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还差一点儿再次使“金陵王气黯然收”。
作为陶侃后人的陶渊明,虽说少年时代过的也是“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箪瓢屡罄,希谷冬陈。
”的日子,但他也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既然如此,为什么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之后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呢?难道在家赋闲就可以实现“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了!也许是他觉得这官衔太小,不足以实现自身的抱负,也罢。
那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官归隐。
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又是为何道理?仍是这些职位不足以令他安身?想他曾祖当年,在庐江太守张夔手下,干的尽是苦差使,这样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赏识吗?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解绶辞官却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不知历代的骚人墨客,怎会对此称道不已?试想,一个怀着“大济于苍生”这样崇高理想的人,会随随便便放弃一个又一个的从政机会,“解绶辞官”就是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么一个个人的原因?那我可以说,陶渊明所谓的雄心壮志都是假的,他只是一个自私的人,想到的只有自身罢了。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7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7篇】在平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确定都不生疏吧,依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牛牛范文为您细心收集了7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挚友、小挚友们。
篇一: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一“幽蓝生前,含熏带秋风”,只见一位老者一手拿着扇子来扇风,一手拎着酒壶,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陶渊明。
我连忙跑上前,扶着陶老先生:“陶先生,您为什么要隐居起来呢?大城市里多喧闹呀,您莫非喜爱这冷冷清清的山林中?”“非也,非也”,陶先生边走边扇着扇子说:“我们坐下说话。
”于是指了指前面的凳子,我扶陶先生坐下来,“我非常喜爱清静之地,然而这个地方既有令人纷繁芜杂的桃花林,又有我喜爱的花中四君子,以至于说我不喜爱喧闹,看来你还没有享受山林中的……哎!你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呢,才会感觉到动物们的言语,清爽的空气……”“哦,对了。
陶先生,在您宠爱的事物中,您最喜爱……?”陶先生打开酒壶,喝了一口酒,回答道:“老朽当然喜爱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四君子中您最喜爱哪两种植物呢?”“这个,我最喜爱菊和梅”陶先生摸了摸胡子接着说:“老朽为什么喜爱他们呢?正是因为菊花可供人们赏用,供人们观赏,它盛开的烂漫,凋谢时菀转,老朽所以说‘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嘛,至于梅花,我喜爱它乐观虚心,凌寒独放的品行,这做人哪,也就要有菊花和梅花的品行,在逆境中生长,在逆境中愈战愈勇,子祯,你说对不对?”“哦!”“哎”陶先生长叹一口气,说道:“虽然在这深山野林中生活,城市,我也想去呀!”“祯儿——醒醒”我挣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不过陶先生说的话,我会牢记在心,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篇二: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400字篇二在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境,我有不一样的理解。
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高校派的影响,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人及挚友的激励下,他五次出仕。
关于陶渊明的作文素材及其运用范例

关于陶渊明的作文素材及其运用范例(一)高考作文优秀片段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
诗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质,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艺术上,他追求诗歌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这种植皮的风貌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独树一帜,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陶渊明作文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其人生目标自然是通过仕途报效国家。
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如其意。
官场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令他无法忍受。
这一切让他失望痛心,怀着一种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毅然辞官回家。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富有农趣,但不难看出其中的郁闷和怀才不遇的苦楚。
他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尽管他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毅然没有完全的解放!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道路。
他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我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论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探求前言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刻标杆, 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1],被称颂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宗师‛,是古今大贤的典范, 高风亮节的象征。
但是研究者往往只是就其人格或诗品进行论述,容易忽略陶渊明在人生道路上对自身精神家园的探求过程,这是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精力的人生探索。
像他说的‚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云‛(《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他看中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价值,而对身后之事,不是很关注。
其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被称为‚浔阳三隐‛之一,可是相比之下当时的陶渊明依然不如后世声名那样的熠熠生辉,原因正是后人对其人格诗品的大加论述,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士人榜样的位置,却不甚了解这个过着悠然田园生活的诗人那颗追求不已的心,以及在追求中所作出的痛苦抉择。
陶渊明追求的是一个人的生存价值,不论是治世还是修身,都要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追求。
尽管仕途上的无所作为让陶渊明愤懑不已,诗人的猛志理想无法实现,可是他终究走出了一条让后来士人无比崇慕的道路,也使自己的人生追求为后来的失意士人构筑了一座精神堡垒[2]。
孟子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陶渊明,生于公元三六五年(晋哀帝兴宁三年) ,卒于公元四二七年(宋文帝元嘉四年) 。
他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这个时期晋宋易代,各个地方势力互相争权夺利,民不聊生。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曾祖陶侃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是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没落。
在有晋一代,士族门阀制度愈发严格,一个人能否出仕,能否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他的家族背景。
而对与家族已经没落的陶渊明来说,能够在社会上混入上层的统治阶层是具有相当的难度。
魏晋以来各种思潮涌动,儒家已经不再一统天下,政治的严酷让玄学清谈愈发严重,更多士人不再关心国家社稷,抱着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生活,缺乏真诚。
佛学的兴盛,让更多的人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希望在一种宁静中生活。
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情形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明白物质生活的重要,可是更重视精神上的修养。
陶渊明用他的真诚诠释生活,去追求进取,这种真诚也在他的诗文中体现出来,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1 出仕与归隐的生命探索出仕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始终在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
在那个君君臣臣的社会里,能够在仕途上大有作为,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可是在那个乱世,政治的残酷性让一大批人不再留恋仕途,宁愿在无为的生活中度过一生。
正是在这个社会转变的时期,进取的清议思想转向的无为的清谈,使得一些知识分子萌生远离尘世的想法,进而向隐居生活靠拢。
陶渊明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接受这样的思想熏陶,不免也有高幍出世的想法。
但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用世思想还是在其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陶渊明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不断的徘徊,那是追求过程中的一种煎熬,对诗人的一种磨难。
陶渊明的仕隐生涯就是这种对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懈追求,仕,侧重于社会价值的追求;隐,归源于个体内在的意愿[3]。
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陶渊明真诚的生存状态,在那样的社会中,诗人一直在用这种真诚生活,用心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辞彭泽县令,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在出仕与归隐中不断的徘徊,两种思想的交错让诗人取舍不定:一边是大济苍生的猛志理想,一边是政治腐败、门阀制度严格的黑暗现实,在痛苦的抉择中,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不断的碰撞中,诗人最终选择了退出那些无谓的争斗,离开官场去营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出仕与归隐是早期的陶渊明内心中的挣扎与探求:出仕是实现自己济苍生的最初梦想的途径,这是一种昂扬的姿态,是实现自己社会理想追求的必经之路;归隐则是在同社会现实的碰撞后的无奈之举,却也是诗人精神另一层面的升华,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陶渊明对自己不断认识的过程,不断探索人生价值的过程,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的彷徨挣扎,都给世人树立了一个榜样,那是他一生奋斗的不朽灵魂。
1.1 出仕:一生不休的猛志情怀在魏晋那个社会混乱、道家玄学思想盛行的情况下,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还是在自小所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立下了经世纬国的政治抱负。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是属于少年老成型之人物。
有智慧、有理想,亦有定见。
有大志、责任心强,能自尊、自重,性情温厚,爱人以德。
喜闲静,能沉着,偶而狂捐。
不多言,谨慎小心,质性自然,淡泊名利。
人品崇高,刚直不阿。
孝顺双亲,友爱弟妹。
不适世俗气习,性喜接触丘山。
少学琴书,涵养高趣,勤勉攻书,文章不群[4]。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所形成的思想品行深刻的影响着诗人的人生。
他在《饮酒》中说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说明年少的他就很少交友交游,志向则是《诗》《书》等儒家经典中的治世方略。
在《荣木》一诗中提到:‚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提到了儒家的祖师孔子的教导,表明自己不敢忘怀那些教导,希望能有一天能有机会实现抱负。
为此, 他起为参军, 又做桓玄官吏, 再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等, 在时断时续、前后跨越十三年的仕途生活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尝试。
陶渊明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猛志‛,以儒家‚兼济天下‛为核心,来要求自己,他的雄心壮志,在老年时曾有回忆‚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而且也为了寻求人生道路,曾游历社会‚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拟古》)在自己的努力下,陶渊明终于有了一次出仕的机会。
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出任江州祭酒,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可是第一次的仕途,陶渊明没有在任多少时间,很快就辞职归乡了。
在后来写的诗中,陶渊明回忆到: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饮酒》十九)这是陶渊明在十几年后对自己第一次出仕情况的描述,谈到自己为什么出仕,‚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也谈到为什么很快就辞职而去,‚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在这里我们看到陶渊明说自己是如何的不愿意去做官,只是因为生活所迫而逼不得已,而面对黑暗的官场,使他又很快归隐乡田。
沈约在《宋书〃陶潜传》中的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这段文字,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以及《南史》《晋书》中都有出现,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假象,似乎陶渊明去做官就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而为之。
当时的陶渊明是贫苦的,家里生活困顿,但是还不至于让诗人为了生计去面对黑暗的官场,去接受外在的束缚,这是与质性自然的诗人相违背的。
我认为陶渊明之所以要走上仕途,家贫固然是一个原因所在。
但是却不能忽略了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积极进取正是理所应当的表现。
如果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苍生谋利益,实现自己人生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更是士人深层次的追求。
我们可以从陶渊明的诗文中看到这些,‚刍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咏贫士七首〃五》)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咏贫士七首〃四》),可见物质生活上的贫与富不是他出仕与否的决定因素。
做官更不是为了贪图舒适的生活,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和《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及《杂诗》等诗集中,可看出其笔下的行役生活苦多于甜,异常艰辛,不但‚巽坎难与期‛(《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 , 而且‚路遐无由缘‛、‚惆怅念常餐‛(《杂诗》) 。
这种四处奔波的生活,时常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变得艰辛。
另外,受动荡不安的时局的影响,也会变得分外危险。
即使如此,作者有时还是‚怀役不遑寐‛(《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赴职途中的兴奋之情难道仅仅因为月夜之美吗?不是,那是对自己即将展现宏伟抱负前景的一种期待[5]。
他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五柳先生传》),利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而且他觉得‚进德修业,将以及时‛(《读史述九章》),以求‚丈夫志四海‛(《杂诗》)。
在第一次做官期间所做的《命子》的诗中表现了陶渊明的仕途追求:悠悠我祖,爰自陶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