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第二章
第二章环境生物学

思考题ຫໍສະໝຸດ 何为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有哪些? 何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 用?
2.3.4 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可通过生长指示器来测定 • 生长指示器(Scope for Growth, SFG)是反映生物 机体能量获取利用和代谢的综合指标。 • P=A-(R+U) • 注:P——SFG; A——从食物获得的能量; R—— 呼吸作用的能量损失; U——排泄作用的能量损失
第二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2.3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污染物对植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 早衰等 污染物对动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 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代谢率变 化
2.3.1 死亡
衡量死亡的指标 • 死亡率:死亡比例的大小,为评价污染物毒性大小 的生物学指标 • 致死剂量(Lethal Dose)或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能引起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 或浓度。 •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 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或浓度。 影响致死效应的主要因素: • 污染物的种类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 生物的种类 • 作用时间、水质条件,如温度、硬度、溶解氧等 • 多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
2. 5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Combined Effect)的概念 •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 合生物学效应。 联合作用的类型: •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 等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 度大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各污染物对机体的 侵入途径、方式、作用部位、产生毒作用的机理各 不相同,因此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 •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 强度小于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单独作用强度。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um) 定律的基本内容 李比希定律补充条件:
2020/3/10
3. Shelford耐性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基本概念
耐性定律 生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 (ecological valence)
2020/3/10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
2020/3/10
2.主导因子作用 主导因子概念 光合作用——光强——主导因子;
温度和CO2——次要因子; 春化作用——温度——主导因子;
湿度和通气——次要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020/3/10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光照长短
春化阶段
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 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 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2008年世界环 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 社会”,标识为地球和奥运五环。
2020/3/10
第一节 环境及环境因子
沙鼠 驼鹿,紫貂 驯鹿,北极狐 北极熊,海貂
典型土壤 砖红壤 砖红壤性
红壤 燥红土 荒漠土
褐土
红壤
棕壤,褐 土
黑钙土
荒漠土
灰化土
冰沼土 未发育
2.垂直地带性 3.经度地带性 (水分差异)
东南沿海 西北内陆
第二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一)生物的起源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Miller S L 实验 化学进化阶段 生物学进化
生态学基础: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远红光 ~ 红光 ~ 黄橙 ~ 蓝光
• 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存在明显地带性。
(2)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
经度(东经)
80º~90º 90º~100º
100º~ 110º
110º~ 120º
120º~ 125º
125º~ 130º
代表地区 准噶尔盆
及分界线
地
马鬃山
阿拉善高 原
内蒙古高 原
东北平原 长白山脉
年降水量 (mm)
区域
100~120 干旱区
3.生态位(niche)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
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
湿度
湿度
pH
温度
温度
温度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一个物种所划定的多维体就可以看作生态位的抽 象描绘,他称之为基本生态位(基础生态位)。但在自 然界中,因为各物种相互竞争,每一物种只能占据基 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他称这部分为实际生态位。 实 际生态位小于基本生态位。
(4)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即指人类活动对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生态因子的类型
美国生态学家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 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这三大类可归结为7个并列的项目: 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 生物。
C G Cao
(2)物种分类的复杂性
形态学种:是一群在外观上不同的生物,例如我们可以分辨 出鸡和鸭,但四不像让人们困惑!以至于林奈认 为有些事仿制品!
生态学课件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二、环境的类型按主体划分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按性质划分自然环境:未经人类破坏的环境;如原始森林等。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如荒漠等。
社会环境:具有人类行为的环境;如城市等。
按范围划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三、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从环境中分离出来的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如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一、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一)综合作用(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坡位、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水分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四)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一)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如氧气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
限制因子往往是局部性和暂时性的。
一般情况下有两类生态因子最容易起限制作用:(1)有机体十分需要而环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和元素;(2)有机体对其耐性限度狭窄,而在环境中又易变化的因子。
《环境生物学》 第二章

(二)动物对CAFs的排出
• 经肺随同呼出气体排出。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S、 C6H6)可经肺呼出
• 其他排出途径(1)经乳汁排出 (2)随同汗腺、皮脂腺和 唾液排出。 (3)随同动物体组织的坏死而脱落。如毛发和 指甲等。
特点: ①需要有载体参加--生物膜上的蛋白质; ②逆浓度转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③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具有选择性; ④载体有容量限制; ⑤竞争性抑制,如铝利用钙的载体;钴和锰利用铁 的载运系统
(3)膜动转运
• 细胞与环境进行的一些大分子物质(颗粒物)的交换过程,主 要特点是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具有特异性, 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三)CAFs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 CAFs通过吸收进入体液后,经循环系统、输导 组织或其它途径分散到机体各组织细胞的过程称为 分布。
1、CAFs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植物不同器官中CAFs的含量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从根 部吸收的CAFs大部分分布在根内,其次为茎叶部,种子和 果实组织最少。
• 与物质是否参与循环利用有关。如参与循环的物质如氮和 磷,多分布于代谢较为旺盛的幼嫩部位;不参与循环的物 质如钙和铁则器官越老含量越多。
• 存在于所有动物之中,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肾脏的胞液中。
(五)过氧化物酶 1、过氧化氢酶
可专一性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使H2O2不能在机体 内积累而与O2反应生成非常有害的·OH。具有保护生物机体的 作用。
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是目前已知的哺乳动物体内唯一的一种含硒酶,该酶能利用 GSH作电子供体,即催化氧化GSH,在此同时使H2O2还原为 H2O,消除体内H2O2,也能使其它有机过氧化物(ROOH)还 原生成醇(ROH),前者在抗氧化防御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 后者在脂质的过氧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组织细胞有 保护作用。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 适应

Key Notes
Fitess
Fitness is a measure of the 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to produce viable offspring and contribute to future generations.Individuals vary in their relative fitness, and this variation is due partly to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and partl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A 树皮纺织娘(Bark katydid) B 枭蝶(Owl butterfly) C 枯叶蝶 (Leaflike insect(Anaea)) D 捕食花螳螂 (Predatory flower mantis) E 蛙鱼(Frog fish)
A B
C
D
E
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趋同适应(生活型) 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是指亲缘关系相 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 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 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蝙蝠属哺乳动物,但它与大多数鸟类一样通过飞行来捕捉 空中的昆虫,它的前肢不同与一般的兽类,而形同于鸟类 的翅膀,适应于飞行活动; 鲸、海豚、海狮均属哺乳动物,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水环境 中,体形呈纺锤形,它们的前肢也发育成类似鱼类的胸 鳍。 植物中的趋同现象如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科植物、大戟 科的霸王鞭以及菊科的仙人笔等,分属不同类群的植物, 但都以肉质化的茎、叶子退化呈刺状来适应干旱生境。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基本形式
第三节主要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一节
一、环境
环境与生物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的功能 (三)环境的基本特征 (四)生态环境
二、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环境是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外界 客观条件。对环境进行研究,就会发现环境由若干 因素或条件单位组成。这种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条 件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这些因子影响 着生物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递传变异、分布 等。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 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有气候因子、土壤因 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认为因子五类。 二者没有质的区别。
(三)贝格曼规律
动物体型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 温度低,个体大,温度高而体小。这种趋 势称为贝格曼规律。 这是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个体大,相 对体表面积小,单位体重上的相对散热量 也变小,适应低温。反之个体小,其相对 体表面积大,相对散热量也大,有利于温 暖环境的适应。南方人比北方人个子小。 P61表2—16。
活动和行为:沙漠动物,如昆虫、爬行 类等,由于白天炎热干燥,温度很高, 影响他们的觅食活动,因此多躲在洞内, 到日落时才出来活动。蚊子的活动随大 气中的温度升高而增加,在相对温度为 85%时,歇在人身上的数量最多。 寿 命 : 如 鼠 蚤 在 32℃ , 相 对 温 度 80~90%时,平均寿命152小时,27%时, 27小时。
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活动,只能在一定 温度下进行。 0~50℃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温度范围。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温度上限和下限, 超过温度上限由于蛋白质凝固而死亡, 超过温度下限,由于冰晶的形成,会使 原生质膜破裂产生冻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致死浓度(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 MLC):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引起个别生物死亡的剂量。 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 ——环境中有害物质允许的最高剂量标准。
生物对污染物的忍耐、毒害程度: 一方面可以放映污染物作用的浓度;
很小的和局部的干扰有时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剂量时(最大无效应浓度),干扰的不利影响就显
示出来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下降,超过一定范围,生态系统将
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干扰的范围和规模对生物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关注对资源的获取量:
收获量<=补充量,产期保持收获 收获量>补充量,资源不断减少,最后收获将趋于零。
四 干扰持续的时间和干扰发生的时刻
毒垃圾毒倒一个政府!!!!!!
第三节 生物与受损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在分别研究受损环境个生态因 子作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 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 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是有很多环境因子组合起来的复合体, 这些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 会引起其他因子程度不同的发生变化。
组织性——指系统的复杂性,这一特征会随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 而发生变化和作用。 具体指标为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性、物种的组成特点、外来种 与乡土种的比率、共生程度、乡土种的消亡等。
二 影响的范围和规模
干扰的尺度效应:干扰的后果不仅同强度有关,而且还与干 扰的范围和规模密切相关,这就是干扰的尺度效应(dimension effect)问题。
数百万公顷良田被飓风卷入大西洋。
如: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典型 ——云南 滇池。
5 滞后效应 time-lagging effects 滞后效应产生的原因:
1)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
2)多个层次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因果关系的转化也 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 3) 生态系统的本身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这种能力也使环境受损的后果是必 须在人类活动一段时间后才能展现出来; 4)人类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轻微的、局部的不良后果不为人们所重视, 只有酿成较大规模的不可逆转的后果时,才能确认所引起的破坏和污染, 才会得到人们的重视(从量变——质变)。
环境生物学 Environmental biology
第二章 生物与受损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 第二节 受损环境的分析 第三节 生物与受损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第四节 受损环境的污染源
第二章 生物与受损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 1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1.1 概念:是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
和能量的总称。 环境生物学中的概念:
——指较少受到人类干扰和影响、仍较完整保持先天状况的环境。
在不同的研究工作和领域中,自然环境的内涵也不一样。
自然环境分类:
根据要素可以分为: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生物环 境等。 根据人类影响程度的不同: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 1.2自然环境的特点:
三 作用速度和干扰频度 干扰的作用速度:干扰产生的快慢问题。越快,影响越大。
如空气中SO2对某植物的毒害浓度是20 mg/L,那么在2 min和2 d
内达到这种浓度,显然对该植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干扰的频度:指单位时间内干扰发生的次数, ——频度越高,对生物及其环境的影响越大,恢复的难度也越大。
研究放大效应,提醒人们:
一方面注意环境破坏其后果的严峻性 另一方面也要求在环境分析中,从源头上抓住问题的关键。
5 滞后效应 time-lagging effects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引起的后果并不是伴随着成因的出 现立刻表现出来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充分展示出来。
如:19世纪中期,美国为了开发中西部酿造的大范围生态危机,致使
按照成因: 非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物资源 按照后果: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包括荒漠化 和沙漠化、森林消失、草场退化、根地减少等)
第二节 受损环境的分析
一 干扰的强度: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强度对环境恢复能力、生物的适应方式关
系很大。根据不同剂量条件下生物效应所做的曲线成为剂量效应曲线
3 积累效应(Accumulative effects) —— 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除了个别情况下是突如其来的环 境灾难外,更多的环境变化是逐步发展的,一开始并不被人们所察觉
或重视,通过初步积累,最后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如何确定从量变到质变这个转折点? 转折点也就是也就是生态系统在
保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维持良性运转条件下能够接受污染物的最大量或承 受取走的最大量,也就是“环境容量”。
概念: 环境系统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 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 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 其直接后果是: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 —— 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结果。减 少对这些自然的过度利用和以来,是防止生态破坏的根本途径。
2 主导因子 dominant factors
抓住主导因子,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可以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 如针对污染物进入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通过防止污染物进 入生态系统来防治;
—— 如果是土地资源过度利用、过度放牧等生态破坏,可以通过减少 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过多的生物和环境资源来防治。
其中,n为环境要素总和,i位第i个环境要素,j为第i个环境要素中的第j个环境 因子;m为第I个环境要素中环境因子的总数。
1 干扰的强度: 1.2 在环境生物学中,如何来衡量干扰的强度: 1) 污染的等级 以上公式中个环境污染指数是等权重相等,即各个环 境因子的影响作用完全相等。当各个环境因子的权重(Wij) 不同时,环境污染的综合指数P为:
成污染,但环境生物学中,环境污染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不良后果或污染 事件等。 2)判断环境是否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是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尺度的。 ISO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缩写为ISO),成立于1947年。
(Dose-Effect curves)。
——剂量:指生物接触污染物的浓度; ——效应:指生物特性或属性的改变。
1.1 剂量效应曲线主要类型: 1) 直线关系, 即剂量改变与效应强度成正比。 2) 抛物线型,即剂量与引起的效应按对数关系而增长; 3)S形曲线关系,剂量与引起的效应呈现非常态速度变化。
2)毒理学参数
毒性(toxicity) —— 指某物质引起有机体损害的能力。通常用来衡量污染物的毒害能力。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aximum tolerance dose:通常缩写为:LD0或LC0)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不引起实验生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最大无效剂量(maximum none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在毒性实验中某物质对受试生物无不利影响的最大浓度。
污染物随食物链的延伸而不断积累;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的毒害效应可能不大,但在群体、群体 生态系统层次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s)
对生态破坏而言,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
局部的生态破坏产生的后果在全局上表现出来,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 关键地区的生态破坏将对很大范围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2.2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3) 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 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 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分: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按污染的范围分: 局部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
2.3生态破坏 (ecological destruction)
积累效应包括两个层面:
一 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改变程度及其效应程度是不断增加的; 二 环境因子的改变范围和效应范围也是不断积累的。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简单而言,也就是量的积累和范围的延伸是受损环境及其效应不断发 展的两个方面。
在人类的干扰和影响下,环境变化并不是线性增加的,而是逐步以加速 度发展,呈现发达效应 对环境污染而言,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
3个方面。
活力是(vigor)——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营养循环容量,具体指标
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在胁迫下的反应
恢复力(resilience)——指胁迫消失时,系统克服压力及反弹回复
的容量。 具体指标为自然干扰的恢复速率和生态系统对自然干扰的抵抗力。
一般认为受胁迫生态系统比不受胁迫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更小。
5 滞后效应 time-lagging effects
对滞后效应研究的意义: ——可以尽早预警人类干扰可能引起的相关的环境后果,避免大范围 的生态环境恶化; ——可以从更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认识人类干扰的后果,警惕自 然的报复,提高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和技巧。
六 适应组合 (adaptive suites)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为了应对受损环境,生物在外部形态特 征、内部生理机能、遗传基础等诸多方面将产生一系列的调整, 以保证变化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适应组合: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适应受损环境时往往涉及多个
1)自然环境是一个综合系统 2) 区域性很强
3)动态变化
2 受损环境 damaged environment 2.1概念——在人为或自然环境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