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三、感叹雨果胸怀
2.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 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但雨果作为法国人, 面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 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 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请结合下面文 本来思考。
(1)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 属于人类的。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 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 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分析:这些句子中的“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胜 利者、文明”等词都是褒义词,都运用了反语修辞。
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 本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 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眼花缭乱: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气势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赃物: 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一、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简述信件概要
1.现在假设你是巴特勒上尉的副官,收到了 这封信后并进行朗读,请采用合适的措辞和口吻, 用一句话为巴特勒上尉概述信件内容。
示例:尊敬的巴特勒阁下,雨果先生在信中……
明确:雨果先生在信中对圆明园高度赞美,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 行径严厉谴责,对被掠夺的中国深表同情。
2.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言明写信缘由:巴特勒上尉征求远征 中国的意见。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 第三部分(4—9):谴责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嘲讽。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真相。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学习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明确程度、论据的合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等。
人教版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雨果的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态度和观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活动: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你们对这段历史有什么了解?”o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就是一位法国作家雨果对这段历史的评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雨果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
”2.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和资料,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活动: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o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是什么?o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什么态度和观点?2.学生活动:认真听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尝试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o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给巴特勒上尉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的谴责和对被掠夺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同情。
o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介绍了写信的缘由;第二部分是主体,详细阐述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看法;第三部分是结尾,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3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3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同学要有宽阔的胸怀和宏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好的内容,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案例3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力量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行。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_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敬重,呈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喜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喜爱人民,喜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责备,理解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同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争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老师须引导同学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化理解句意。
【教具预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惋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名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维克多·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信件的文体特点和论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信件中对战争与文化遗产的深刻反思,激发学生对和平与文化保护的重视。
教学重点:信件的文体特点和语言风格。
信件中对圆明园事件的批判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道德立场和对文化遗产的情感。
激发学生通过写作表达个人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战争的看法。
教学准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圆明园事件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信件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讨论用的便签纸。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圆明园事件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关注。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维克多·雨果的生平和信件的创作背景,为理解信件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议论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信件分析:分析信件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信件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信件,记录自己对雨果立场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信件的主题思想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每组准备分享。
3. 角色扮演:学生尝试扮演雨果和巴特勒上尉,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探讨信件内容。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信件的写作手法,创作自己的短文,表达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战争的看法。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信件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见解。
第8课《就英法联军》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概念。鸦片战争是19世纪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而发动的侵华战争。它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南京条约》的签订,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条约内容及其影响,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鸦片战争相关的问题,如战争背景、过程或影响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英法联军和中国政府进行谈判,体验战争过程中的冲突与妥协。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深入思考。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简化表述,或者采用更多实例来辅助讲解。其次,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效果不错,但时间安排上可能有些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国家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就英法联军教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情感目标: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振兴中华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1.教师:设计思路,制作幻灯片。
2.学生:(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理生字词;(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出示幻灯片):由讲故事导入。
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看看这两个强盗的暴行。
今天我们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看看伟大作家雨果发出的正义的质问。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出示幻灯片)。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3. 圆明园。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文化自信:了解中国近代受列强欺凌的历史,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
语言运用: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犯下了焚毁圆明园的罪行。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为我们,为中国人民,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
但幸运的是,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例外。
在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的根西岛,有个巨人站立起来,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握住文明和野蛮的标尺,大义凛然,对圆明园的被毁进行了义正词严的总结。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预习检测1.走进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写作背景(1)圆明园焚毁事件: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抢劫和焚烧。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3.相关介绍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2.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3.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结合ppt课件灯片1-9完成自读步骤一至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二、结合灯片7、8完成自读步骤一:走近作者、时代背景,了解相关常识
维克多·雨果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军官家庭。
他在中学时代就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
他的文学活动是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开始的。
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885年5月22日,法国伟大的民族诗人、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
100多年来,法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缅怀这位伟大的法国文化先驱者。
他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小说杰作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三、结合灯片9完成自读步骤二:结合注释、练习册等扫清字词障碍
缀满绸缎珐琅瞥见晨曦箱箧制裁
四、结合灯片10完成自读步骤三:走近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
1、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巴特勒上尉的态度如何?他为什么要去问雨果?
2、作为一位法国作家,雨果的态度如何?
主要观点:赞美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3、你认为雨果是个怎样的人?
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
结,胸怀博大。
五、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结合相关视听材料进入视听课堂,并结合灯片11-13拓展延伸给雨果回信教学过程:
一、总括上堂内容,导入本堂要完成的两个自学步骤
二、完成自读步骤四:走进视听课堂
三、结合灯片11-13完成自读步骤五:拓展延伸,回信给作者,说感动感想
读了这封信,你是否为雨果先生义正辞严的态度和精神所感动?给他回封信吧,把你的感动感想说出来。
要求:格式正确,观点鲜明,内容丰富,不少于500字
给维克多·雨果先生的一封信(教师下水习作)
先生:
您一定还好吧!像您这样的人,亡灵是一定能上天堂的,阎王小鬼们也会敬重您的,我想。
不是么,就凭您当年写给巴特勒上尉的那封信,谁还会怀疑您的人品?我,一个中学生,就是因为那封信才对您顶礼膜拜的。
您真是太了不起太伟大了!您是我们中国人真真正正的,永永远远的朋友!
您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站在坚持人道主义和珍惜世界文化遗产的立场,对巴特勒上尉说的那篇痛快酣畅、慷慨淋漓的话,时至今日依然令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您的话是历史的公论,是正义的呼声,是真理的阐释!感谢您,先生!感谢您对圆明园给予那么崇高的评价;感谢您对侵略者无情的痛斥和鞭挞;感谢您对一个弱国所给予的深深的同情。
先生,我们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更不会忘记您对中国给予的厚望。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民族正进行着伟大的复兴。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牢记着“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开拓进取,奋勇拼搏,把建设好自己的祖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正以一个东方强国的姿态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那些曾经流失在外,包括被英法两个强盗掠去的国宝,正一件件地回归我们祖国的怀抱。
我们高兴,我们自豪,您也一定会欣慰吧。
先生,那场劫难已历一百五十多年。
在去年的忌日里,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中国人把您高大的形像塑雕在了圆明园,您那篇义正词严,掷地铿锵的文字也镌刻在园里了,每一个中国人会记住沉痛的国耻,更会记住您这位敢于仗义执言的英雄,敢于为世界和平大声疾呼的勇士!您的字字句句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作为新中国的青少年,我将更加坚定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好自己的祖国,为将来能创造出更多的像圆明园一样的世界奇迹而不懈努力。
为全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而不懈努力,为世界的和平温馨而不懈努力。
您就瞑目安息吧!
此祝
含笑九泉!
一个中国中学生
2011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