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正己”呢?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看看哪些是值得学习的。
本文是著名文化学者张中行写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仰慕。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选材典型,感情真挚,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质范文。
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前期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大体能够做到从宏观角度来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和特色。
但是,要深入研究,达到微观探视,还得颇费工夫。
好的是,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说好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时,学生对于此类文章的特点已有所了解,也做过相应的仿写练习,为本次继续深入学习,达到较高层次的学以致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内容,感受其结构特点。
2.细读课文,体会选材的精妙。
3.精读课文,品味文中情感真挚、含义丰富的句子。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结构完整、选材典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情感真挚、含义丰富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张中行先生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习略读技巧,体会写作特点。
二、略读文本,了解文章所写事件1.学生活动:这篇散文约2000字,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按要求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内容。
(2)采取“圈点"法,勾画出能用来概括事件的关键语句。
2.预设:修改文章、送客、复信,写话重自然、文风重简洁、写作求完美。
三、跳读文本,了解文章行文特点情境设置:假如你是张中行先生,恰好也出现在叶圣陶先生的追悼会上,组织单位邀请你选取这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从宏观角度为叶圣陶先生献上一段悼词,表达你对先生的怀念之情,若诵读悼词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你该怎么选取?1.学生活动:(1)跳读课文,继续采取“圈点”法,根据情境需要,勾画出标志行文结构的关键语句。
初中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学习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聚焦重点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主要观点等,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
2.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批注评价性语句,关联事件,结合生活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发表自己的心得。
3.撰写主题为“德泽长青,律己躬行"的演讲稿。
【核心任务】撰写主题为“德泽长青,律己躬行”的演讲稿。
【课时目标】1.略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品析人物美德,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以小见大,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1.结合具体事件品析人物美德,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以小见大,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策略】默读、略读、朗读、提问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一、导入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修行个人品德。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来学一学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2.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一——人物事迹人物的品德从事件中展现,文章标题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主要从待人厚、律己严这两个方面来展现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德行。
下面请同学们略读这两部分,勾画关键语句,概述本篇文章中叶圣陶先生的主要事迹。
示例: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改标点。
——邀请“我”帮助他使用普通话修润文章。
三、合作探究二——人物美德作者记述的都是叶圣陶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从中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叶圣陶呢?结合人物主要事迹,勾画关键语句,品析人物美德。
用“通过……(事件),我读出一个……的叶圣陶。
"来完整陈述。
先自行品析,然后小组分享讨论。
初中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久仰大名的新朋友,他写的语文二字伴随我们七载有余,咱们课本上的“语文"二字就出自他的笔下。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二、初识“二三”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后来请他的先生给他改名,名秉臣,意为秉承爱国之志,用一己之力改变国家之命的臣子,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
随后清廷已没,无君哪来臣,遂又改名为圣陶(“圣人陶钧万物"),这个名字便伴随了叶老一生。
改了两三次名的叶圣陶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三、概括“二三”事1.齐读标题,你可以得知哪些信息?“先生"可见其学识之广博,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可见其二者之间的师生关系,如:臧克家称闻一多为先生,萧红称鲁迅为先生。
“二三事”写了叶圣陶先生一些零星片段的事情。
2.略读文本,梳理主要事件。
略读方法:(1)遇到与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2)注意每一段的首句,快速把握段意。
主要事件:(1)描标点:“描"可见叶老耐心细致,一丝不苟;(2)修润文章:“不耻下问”,透过这温暖的话语,诚恳的举止,可见叶老待人宽厚,谦逊的品质。
(3)真诚送客:其中的动词、副词、数词,可见其热情待客,礼数周全,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4)及时复信:“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可见其对朋友的重视珍惜。
信中所提及的“悔恨”“悲伤"如何理解?引出“十年来的社会现象”:“1966年,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
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了,各个省编的课本叫做《政文》,等于是取消了语文课。
文革中一点一滴建立的语言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
叶老一篇不漏地看报上的批判文章,也出门看机关、学校张贴的大字报。
回到家中,他不做声了。
他有一个原则,既然不能说真话,他就不说话。
在1969年后,叶老到北京,长期与家人分离,叶老内心感到孤独,他开始给儿子写信,一写就是500封。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并不陌生,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句概述文章内容,也能基本把握文章中人物特点及写作手法。
同时,这一学段的孩子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阅读,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2、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五、教学难点: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在之前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写批注。
2、准备《怀念圣陶先生》的学习资料。
3、收集并分析学生批注,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本名绍钧,却多次改名。
他12岁入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绍钧又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等奖创新教案_1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等奖创新教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掌握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并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领会并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的过人品行,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及对其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许多人一直追求的人生信条,但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叶圣陶先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他对他人宽厚以待,对自己严格要求。
他的这种大家风范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的脚步,去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新课教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档案张中行(1909~2006),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背景链接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掌握生字丁卯(mǎo)商酌(zhuó)譬如(pì)朦胧(lóng)颠沛流离(diān pèi)累赘(zhuì)拖沓(tà)诲人不倦(huì)鞠躬尽瘁(cuì)2.理解重点词语诲人不倦:教导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方音,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质。
2.细读重点段落,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
3.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小见大。
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来展现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1.领会并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优秀品质。
2.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及对其高尚人格的赞美。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学过童话《稻草人》,知道作者是谁吗?对,是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也是人之师表。
今天我们学习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崇高的精神品质让人感动。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代表作:合作编著《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资料链接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写作背景作者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一等奖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一等奖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一等奖是指叶圣陶先生所设计的一份教案,在1936年获得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界二三事"比赛中的一等奖。
这份教案主要是以叶圣陶先生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了当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语文、历史等学科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这份教案的成功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重视,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里程碑之一。
叶圣陶先生也因此成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至今,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深受后人的影响和借鉴。
他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推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叶圣陶二三事教学设计(共6篇)

第1 篇:叶圣陶二三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过程方法领会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文中所表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结构图解课文注解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段落第 1 段第2 段第 3-5 段第 6-8 段第 9 段中心思想写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感到悲哀。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件,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高尚品质。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写作者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1.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在旧历年的除夕,在这样一个阖家团聚的日子,叶圣陶先生却远离人世而去。
在喧闹的环境的衬托下,这样的消息无疑会使人的哀愁倍增。
2.第 2 段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之高的? 先写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印象: 品德高;再将叶圣陶先生与“我”熟悉的一些前辈作比,说明叶圣陶先生的品德确实高,“总当排在最前列”;然后引用论语上的两处名言,证明叶圣陶先生的思想和行为都达到了连孔老夫子都不能企及的高度,进一步表明叶圣陶先生的品德高尚,令人敬仰。
3.第 3 段是如何表现叶老待人厚的品德的? 这段话是通过他人的讲述,作者自已的亲身经历,对叶老语言、行为的描写,来表现叶老待人厚的品德的。
文段先借吕叔湘先生之口,写叶老描他文章的标点的事,然后又通过作者同叶老一起修润文字的事,具体表现了叶老待人宽厚、谦虚的品德。
4.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单概括。
(1)描文幸的标点;(2)修润课本的文字;(3)坚持亲自送客;(4)给作者回佑,关心作者,为作者的处境而恋伤。
点拔:结合第 3-5 段的内容概括作答。
5.第 6 段第一、二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
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备课笔记【教学提示】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①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②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③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过渡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④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抓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3.关于略读。
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目标导学二:把握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对学习叶先生的语文主张,效仿叶先生的品德的思考。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明确:记述了叶圣陶待人厚、待己严的品德。
记述其待人厚时,分别选用了“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的事例;记述其律己严则从他作文、做人都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方面着笔。
2.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1)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5)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们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希望通过本文,同学们能像叶先生一样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三、板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待人厚修改文章送客复信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小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
我们除了学习叶老先生的优秀品质外,对于他的写文章的主张也必须要学习。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叶老先生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究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1.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放慢阅读速度,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画出疑难的地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我的看法: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把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特点看作世人的表率,名副其实。
因为文中说:“《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我的看法: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的看法: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通过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强调“简洁”的文风,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可看出来。
)目标导学二:品析含义丰富的句子1.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也找出来做一些品析。
明确:“双层的悲哀”突出强调了作者的悲痛之深,尤其在这除夕之夜,先生却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怀念与无边的哀思。
语句示例: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品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应该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领会叶先生的“深重的苦心”,踏踏实实做学问,并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
2.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明确: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古代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举例略。
目标导学三:学习“写话”风格1.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2.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明确: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简洁。
3.在你的文章中找一找你感觉是累赘的句子,修改后对比一下并和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牢记叶老先生的主张,把它们运用到写作中。
2.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
15最苦与最乐基础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契.约()诸.圣诸佛()监督.() 卸.却() 悲天悯.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佳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