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洛依丝》人物及主题概述
新爱洛依丝人物及主题概述

《新爱洛依丝》人物及主题概述《新爱洛伊丝》是一部用书信体写成的爱情小说,它的故事沿用了法国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爱洛伊丝是法国12世纪的一位贵族少女,她和她的老师阿贝拉尔彼此相爱,然而却未能公开结婚,最终酿成爱情悲剧。
卢梭借用这个爱情故事,展示了18世纪现实生活中新的爱情悲剧。
贵族小姐朱莉和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恋的故事。
由于朱莉父亲的封建观念极深,两人的爱情遭到反对,朱莉最终屈从了父亲,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多岁的贵族沃尔玛,圣普乐被迫离开了朱莉,婚后的朱莉向丈夫坦白了此事,然而沃尔玛非但不追究,反倒将圣普乐接到自己家中做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
这对昔日的情人再次相见,心中隐藏着深深的痛苦。
一次,朱莉在搭救自己落水的孩子时,不幸落水,之后染病死去。
在临终前,朱莉终于承认自己仍然爱着圣普乐,二人演绎了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
故事在人物之间的通信中层层展开,除朱莉和圣普乐的通信以外,还有克莱尔、爱德华和沃尔玛之间的通信。
每封信的写信人都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作者不断变换叙事主体和叙事角度,一方面通过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的通信表达他们之间难舍难分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从克莱尔、爱德华等人的叙事角度,从侧面描写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他们的美好品德,让读者从他们来往的信件中得到一个完整的结论,塑造出一个个鲜活明亮的形象。
作者运用书信体的形式让主人公大量倾诉自己的感情,对于自己在爱情上的种种束缚、受压抑的痛苦、无奈、矛盾、彷徨、焦虑、失望等都作了细致的刻画和尽情的渲染。
书信体形式的运用使主人公的情绪得到真实地表露,使读者和主人公达到心灵的共鸣与契合,显得非常真实。
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软弱心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形象,她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牺牲品。
她的“软弱”不是惧怕父亲的暴虐,她曾勇敢反抗,她对封建家长发出了愤慨的控诉:“我的父亲把我出卖了,他把自己的女儿当作商品和奴隶,野蛮的父亲,丧失人性的父亲啊!”然而她受旧道德影响较深,没有勇气对抗父亲“抱着女儿的两膝”的恳求,最终还是选择牺牲自己以尽人子的“天职”,她的“温柔”和爱美德的特点又使她成为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中心人物。
第八节 《新爱洛伊斯》

卢梭是这样一个人,无论是谁,对 他的评价与理解无不带上浓重的个人感 情色彩。但无论持怎样的态度,人们都 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卢梭是一个 “新人”,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忏悔录》中的“忏悔意识” 这部自传体的小说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 开圣皮埃尔岛之间的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说,我“要把 一个人的一生毫无一点虚饰地、完完全全地把本来面目指 给人们看,而这个人——就是我自己”,“我以同样的坦 率讲述我的美德和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 来。”
本书是作者晚年处于悲惨地时的悲愤自省、呕心沥血 之作。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 断续续完成的。卢梭通过举世无双的自我忏悔,把他与众 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行为举目都淋淳尽致地展现 在世人眼前,并引导我们深入那一时代去认识、思考关于 人和社会的许多奥秘和深层次问题。 他倡导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宗教信条与封建道 德法规的束缚,在《忏悔录》中宣扬个人为中心、以个人 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人生态度,把自由、平等视为人的自 然本性。因此这部自传同时也是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 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即18世纪无疑有着非常 革命的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摧毁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从 而推动历史的前进。
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朱丽:出身贵族,从小受的是正规教育,认为爱情和 纯洁无邪是可以一致的。 男主人公:圣普乐。出身平民,是一名家庭教师。圣 普乐对爱情和朱丽一样强烈和坚贞不渝。圣普乐和朱丽一 样是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 违反人性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 又爱他人,尊重他人。
书信体小说 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即以书信形式为基本表达 途径和结构格局的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 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一封封书信的形式来实现的。 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 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 切,增加真实感。例如卢梭《新爱洛绮丝》。
《新爱洛依斯》读后感

《新爱洛依斯》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朱丽叶特与意大利贵族阿尔贝托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道德、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挣扎。
阅读这部作品,我被司汤达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所吸引,同时也对小说中所探讨的爱情、道德、社会阶级和个体命运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新爱洛依斯》中,朱丽叶特和阿尔贝托的爱情故事让我对爱情和道德的冲突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的爱情受到了社会阶级和道德观念的束缚,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这让我对当时社会的爱情观念和个体命运的无奈感到同情。
此外,小说中对社会阶级的批判让我对社会不公和个体命运有了新的认识。
司汤达通过对阿尔贝托家族的描绘,展示了封建贵族的衰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
这使得《新爱洛依斯》不仅仅是一部充满爱情和心理斗争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
司汤达在《新爱洛依斯》中还通过对朱丽叶特和阿尔贝托的内心世界剖析,展示了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和道德标准时的困惑和挣扎。
这让我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并对道德和伦理问题产生了更深入的探讨。
浅论《新爱洛伊丝》的美丽

浅论《新爱洛伊丝》的美丽中文系0503班05010311 龚慧摘要:《新爱洛伊丝》描绘了一个至善至美的人性后花园,让人心生感动并无限向往。
它以优美的笔触颂扬人的感情和美丽心灵,礼赞田园郊野的美丽大自然,又以行云流水的情节安排,以诗意的爱情描写,提供给读者如饮甘醴的阅读感受,并因此赢得无数赞赏。
关键词:美丽人性感动诗意独到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之一,更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特立独行的他,在文学创作中,仍然有其鲜明的特色,他崇尚自我、直抒情素、热爱自然、充满激情,而在他文笔优美的各类著述中,小说《新爱洛伊丝》更是毫不犹豫地肯定人类感情的崇高地位,细腻委婉的诉说,情景交融的诗意篇章,被看作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
小说以简单的题材、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简单的对纯洁美好的执着,塑造了一幅可以涤荡心灵的美丽画卷。
一、美丽的人性画卷作为法国启蒙文学的新一辈作家,卢梭以较伏尔泰、孟德斯鸠更激进的姿态登上文坛,猛烈地抨击封建社会、肯定人类的原始状态,他强调自然状态优于社会状态,人性本善,而社会败坏了它。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①所以在《新爱洛伊丝》中,他将人物形象和社会风尚塑造得尽善尽美,写纯洁的爱情、写美好的家庭、写良好的社会、构筑了一个他头脑中的理想国。
小说中几乎不存在“恶人”,所有人都是明理而善良的,尤其是朱莉和克莱尔,几乎是无害的天使,卢梭自己也对此坦言:“任何令人不快的情感,我都难以想象,同时,我也不愿以任何败坏天性的东西来玷污这副美丽的图画。
”②所以小说中有几幅让人感动到无以复加的画面:1、朱莉挚爱着圣普乐,但当他们因门第悬殊而隐藏的恋情被母亲发现而因此卧病在床,并最终去世时,朱莉在饱受愧疚和伤痛的折磨之余,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带给亲人多大的影响,她决定以自己爱情成全美德,压下心里的留恋和绝望,离开圣普乐,在给圣普乐的信中,抽抽搭搭的哽咽、明明不舍得却想让圣普乐好过一点而故做的坚决、那些没有人可以帮忙的巨大痛苦,从书页间一层一层漾出来,刺进心里,欲哭无泪。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主体部分:绪论一《爱洛伊丝》与《新爱洛伊丝》爱洛伊丝是生活在法国12世纪的人物,她和她的教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她叔父的反对和暴力干预。
两人虽未能结为眷属,但仍互相依恋,书信往还,直到阿贝拉死后为止。
爱洛伊丝和阿贝拉相爱的故事,哀艳动人,得到了卢梭的同情。
根据此,卢梭把自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爱洛伊丝,将他的小说取名为《新爱洛伊丝》,用醒日的标题,表明书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12世纪的爱洛伊丝在爱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
全书的故事令人悲切: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朗,贵族小姐朱莉和她的表妹请到了平民圣普乐做她们的家庭教师。
不久,朱莉爱上了圣普乐,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
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识极深,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平民。
于是,圣普乐离开朱莉,从瑞士到法国,之后又随一支英国舰队别海外远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
而朱莉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嫁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的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了沃尔玛的谅解,他对两个青年人之间过去的爱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对他们的美德完全信任,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
后来,朱莉因跳人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染病不起.她在临终前希望圣普乐做孩子的家庭教师,并与克莱尔结婚。
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12世纪的爱洛伊丝不同:12世纪的爱洛伊丝最后以断绝婚姻的方式进入了女修道院。
而他的“新爱洛伊丝”和一个俄国贵族结了婚;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是纯洁和真诚的。
他们虽被迫分离,不能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时有书信往还,倾诉真挚的情谊;朱莉则虔诚地尊重婚姻的神圣,在沃尔玛的理解和信任中,做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母亲。
二对爱情的讴歌,对封建门第观念的控诉1.对爱情的颂扬(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2.等级观念酿成爱情悲剧3. 封建道德虚伪性的揭露三颂扬善良风尚、匡正民风民俗,建立有秩序的社会(达到“社会的协调与社会的和平”。
人们都知道,在1757到1758年间。
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和相爱,是贯穿《新爱洛伊丝》全书的思想脉络。
《新爱洛依斯》读后感

《新爱洛依斯》是法国作家卢梭的一部著名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自由和道德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朱丽和沃尔马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主人公朱丽的形象所吸引。
她是一个聪明、美丽、独立自主的女性,但同时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
她既有着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又不得不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这种矛盾使她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之中。
除了主人公之外,书中还有许多其他令人难忘的角色。
例如,沃尔马先生,他是一个有才华、有魅力的年轻人,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他和朱丽之间的感情纠葛令人动容,也让人深思。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人物,如朱丽的朋友、家人等等。
《新爱洛绮丝》

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信奉,使卢梭在对待 爱情和婚姻上,也表现出了我们今天的人看来 很不合理的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观和 婚姻观。当然卢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婚恋观, 也迎合了18世纪法国特定时代妇女对爱情和婚 姻的追求,及他们对爱情和婚姻所持的态度。 也就是说,卢梭对待爱情和婚姻所持的浪漫主 义思想并不是凭空建立的,它有着较坚实的社 会基础和社会的思潮做基础。
《新爱洛绮丝》
《新爱洛绮丝》书名的全称是《尤丽, 或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一个小 城市中两个居民所写的情书》,它是卢 梭著名的书信体小说。爱洛绮丝本是法 国12世纪时的一位美丽而钟情的少女, 她与老师、哲学家阿贝拉尔相爱而酿成 悲剧;
卢梭,借用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推陈出 新,展现出他那个时代的新的爱情悲剧。
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得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文学 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
《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 包含了卢梭的重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济、 社会平等的思想、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有 多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
“现在,坐在她身边,看得见她,摸得着她.和她说 话,热爱她,崇拜她,而几乎正在好像还占有她的时 候,却感觉到永远失去了她。这些意念把我抛进愤怒 疯狂的漩涡.我越来越激动,以至于堕入了绝望的深 渊。”
卢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想婚姻
“我完全忘记掉了人类,我创造出了一群 既美若天仙、品德又超凡入圣的完美无 缺的人物,都是些在尘世永远也找不着 的可靠、多情的忠实朋友。我喜欢这样 翱翔于九霄之上,置身于旁边的那许多 可爱的对象之中,在那种境界里留连忘 返,不计时日。”
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第一篇: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
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一)卢梭的介绍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
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
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
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
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
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爱洛依丝》人物及主题概述
《新爱洛伊丝》是一部用书信体写成的爱情小说,它的故事沿用了法国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爱洛伊丝是法国12世纪的一位贵族少女,她和她的老师阿贝拉尔彼此相爱,然而却未能公开结婚,最终酿成爱情悲剧。
卢梭借用这个爱情故事,展示了18世纪现实生活中新的爱情悲剧。
贵族小姐朱莉和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恋的故事。
由于朱莉父亲的封建观念极深,两人的爱情遭到反对,朱莉最终屈从了父亲,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多岁的贵族沃尔玛,圣普乐被迫离开了朱莉,婚后的朱莉向丈夫坦白了此事,然而沃尔玛非但不追究,反倒将圣普乐接到自己家中做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
这对昔日的情人再次相见,心中隐藏着深深的痛苦。
一次,朱莉在搭救自己落水的孩子时,不幸落水,之后染病死去。
在临终前,朱莉终于承认自己仍然爱着圣普乐,二人演绎了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
故事在人物之间的通信中层层展开,除朱莉和圣普乐的通信以外,还有克莱尔、爱德华和沃尔玛之间的通信。
每封信的写信人都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作者不断变换叙事主体和叙事角度,一方面通过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的通信表达他们之间难舍难分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从克莱尔、爱德华等人的叙事角度,从侧面描写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他们的美好品德,让读者从他们来往的信件中得到一个完整的结论,塑造出一个个鲜活明亮的形象。
作者运用书信体的形式让主人公大量倾诉自己的感情,对于自己在爱情上的种种束缚、受压抑的痛苦、无奈、矛盾、彷徨、焦虑、失望等都作了细致的刻画和尽情的渲染。
书信体形式的运用使主人公的情绪得到真实地表露,使读者和主人公达到心灵的共鸣与契合,显得非常真实。
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软弱心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形象,她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牺牲品。
她的“软弱”不是惧怕父亲的暴虐,她曾勇敢反抗,她对封建家长发出了愤慨的控诉:“我的父亲把我出卖了,他把自己的女儿当作商品和奴隶,野蛮的父亲,丧失人性的父亲啊!”然而她受旧道德影响较深,没有勇气对抗父亲“抱着女儿的两膝”的恳求,最终还是选择牺牲自己以尽人子的“天职”,她的“温柔”和爱美德的特点又使她成为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中心人物。
圣普乐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性格英勇、坚强。
在作品前半部,他主
要扮演狂热恋人的角色,他带动朱丽共同反抗贵族偏见的言行热烈动人,他的“退让”并非妥协,而是想以这种方式挽救朱丽免受专制家长的迫害。
在作品后半部,他恋情虽如初,但由于朱丽夫妻对他的真诚和友谊,他便也真诚地成为他们的朋友。
圣普乐知识渊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曾被人推荐去做军官,但他热爱独立自由,只愿作学术研究,在漫游欧洲期间通过他的见闻,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种种习俗风尚和小说对华莱山区人民纯朴的思想感情,道德风俗的赞美,形成鲜明的对照。
承担了社会批判者的角色。
沃尔玛也是新人中的一员,他原是俄国接近宫廷的大贵族,但他背叛了本阶级及其传统信仰,酷爱根据理性重新观察生活,性格理智、沉着、善解人意、心怀坦荡。
该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包含了卢梭的重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济、社会平等的思想、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有多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
它也具有反封建意义,朱丽的爱情悲剧是对封建门第观念和等级观念的有力控诉。
在这部小说中,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是以往的小说中不曾有过的,他认为爱情和道德不是对立的,是可以调和、相容的。
两位主人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人行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
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得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
对大自然的礼赞是对城市的烦嚣以及充满谎言和野心的现实生活的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