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的主体.pptx

合集下载

1--2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1--2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二)国际游客、国际旅游者和国际一日 游游客 1.国际游客(我国称之为入境游客) ——包括国际旅游者和国际一日游游客。 2.国际旅游者(我国称之为入境旅游者) ——入境旅游者不仅包括外国人,还有华 侨、港澳台同胞。 3.国际一日游游客(我国称之为入境一日 游游客)
(三)国内游客、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 游游客 1.国内游客 ——包括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2.国内旅游者(过夜游客) ——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 国内游客 3.国内一日游游客 ——居民离开惯常地10千米以上,出游时 间超过6小时,不足24小时。
第一章
旅游活动与旅游业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 主体和客体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因而也是旅行社赖以经营的市场。 目前世界各国对国际旅游者 的定义界定基本一致,但是对于 国内旅游者的界定标准却不尽相 同。
(一)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 游客 1.旅行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点进 行旅行的人。包括游客和非游客。 2.游客:包括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3.旅游者:游客的一部分。 4.一日游游客主要是指那些不在访问地 或访问或住宿设施中过夜的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 其功能是指它对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效用和价值。
(二)旅游资源分类
1.从旅游资源的内容属性分类 ①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 生物景观类和天象气候类 ②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 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 ③社会旅游资源——经济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成 就、社会发展成就、居民生活方式、居民好客态 度。
2.从旅游资源再生性分类
①可再生性旅游资源 ②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

第3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学概论》PPT课件

第3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学概论》PPT课件
经营活动也会被混为一谈了。
3.1 旅游活动
3.1.2 旅游活动的性质
➢ 对于旅游活动的性质,国际和国内旅游学界都存在着争议,
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究竟是经 济性质还是文化性质。
➢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它必 然会综合反映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复杂现象。
➢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认为旅游活动是一项以不同地 域间人员的短暂活动为特征,以审美和娱乐为本质属性, 涉及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区和台湾地区的中国同胞。
3.2 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
3.2.3 我国对国际旅游者及国内旅游者概念的界定
1)我国对国际旅游者的统计口径
➢ 下列八种人不包括在旅游者内:
①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由部长以上人员率领的党政、议会、军队代表团成员。 ②各国驻华使馆官员、领事馆官员、外交人员及随行家庭服务人员、受赡养者。 ③在我国驻期已达1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 ④乘坐国际航班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我国口岸的中转游客。 ⑤边境地区往来的边民。 ⑥回内地定居的港澳台同胞。 ⑦已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我国定居的外国侨民。 ⑧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
• 自费旅游者、公费旅游者、社会旅游者、奖励 旅游者
④按旅游交通方式 划分
• 航空旅游者、铁路旅游者、汽车旅游者、游船 旅游者
⑤按地域范围划分
• 国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洲际旅游者、环球 旅游者
⑥按年龄划分
• 青少年旅游者、中年旅游者、老年旅游者
3.3 旅游者的类型及需求特点
3.3.2 旅游者的特点
流动定义
• 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流动中,是人 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的运 动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游活动的主体

武则天真容
武则天为什么要给自己立“无字碑”
自古以来,树碑是为了立传。可出人意料唐代女皇
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块“无字碑”,给后人留下—个 难解之谜。位于陕西乾县的乾陵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 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墓道上并列着武则天碑和唐高 宗碑。西面的一块碑文歌颂了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 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有学者认为,女皇立“无 字碑”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因为她在位时政通人和, 国富民强,对外号称“大周帝国”。说明她的功绩不是 文字所能表达的。
有学者则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自知罪孽太 大,所以,明智的做法还是不写碑文为妙。还有人认为, 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个聪明的作法,功过是非让后人 去评说。但上述观点充其量只不过武则天立‘无字碑’ 至今谁也说不清楚。
问题:如何辨认旅游者?
身高 体重 性别 年龄 着装 国度 宗教信仰
“女儿节”的前身是“妇女游河湾”活动,始于五 代后蜀年间。利州(即广元)百姓为纪念诞生于故土、 后来做了皇帝的武则天,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武则 天生日这天,妇女们成群结伴,盛装出游。上至则天 坝,下至塔山湾、河湾场,红粉阵容铺天盖地。对于 一年到头劳碌不堪的妇女们来说,这一天可以不出工, 不烧饭,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因而被视为妇女的盛大 节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每年的九月一日,这便是 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人节”。
概念界定:
1.惯常环境(usual environment)
在界定“惯常环境”时,应考虑两个纬度:
(1)第一个维度是旅行活动发生的频率。也就是 说凡属一个人基于日常性事务而经常前往的地方, 即使该地距离其居住的地方比较远,通常都可认为 是其惯常环境的组成部分。
(2)第二个维度是距离。也就是说,凡是距离一 个人的居住点很“近”的地方,即使他并非经常去 这一地点,通常都可认为处于其惯常环境的范围之 内。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__旅游者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__旅游者

神 秘 山 岩 的 父 系 部 落
东方女儿国
奇特的走婚习俗
成年礼("穿裙礼",
阿柱、阿夏 翻木楞子 母系社会 解除关系的方式
"穿裤礼")、闺房
肖淑明、杨二车娜姆(摩梭人的骄傲)
女主外
(二)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
对旅游活动性质的认识混淆——旅游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 造成这种混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由于人们在表述上没有将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务活动或旅 游业经营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而是含混地通用旅游一词,从 而很容易造成对其性质认识的分歧。 (2)对旅游活动的主体认识混淆。 (3)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都会涉及消费行为,因而其性质自 然在于经济活动。
5)目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提出:旅 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的活动。主要是处 于休养;其次是处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 再次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作 用。 特点:强调了旅游的本质特征是消遣和增长知识。
§3.1旅游活动
六、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
3、人均停留天数
人均停留天数(length of stay)这一指标通常指来访旅 游者在某一旅游目的地访问期间的平均停留天数。在国外的 一些有关旅游研究中这一指标有时亦采用人均过夜次数表示。
游、住、食、购、娱。
就旅游活动的体系构成而言,其构成要素 分为: (一)主体——旅游者 (二)客体——旅游资源 (三)介体——旅游业
三、旅游活动的特点
1、异地性:旅游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
的移动,即旅行。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国

《旅游主体旅游者》课件

《旅游主体旅游者》课件
、酒店等。
自助游
自助游的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 预算自由安排行程,更加灵活自由。
主题旅游
为了满足特定需求,如文化、自然、 户外等,游客可以选择主题旅游,深 入了解某一方面的内容。
03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构成
住宿费用
包括酒店、民宿、 帐篷等的住宿费用 。
景点门票
包括各个景点的门 票费用。
交通费用
提高旅游者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策略
提升服务质量
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提高旅游者满意度与忠诚度的 关键,包括住宿、餐饮、导游服务等方面。
建立良好的口碑传播
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提高目的地在社交媒体上 的曝光率,吸引更多潜在游客。

ABCD
增强目的地吸引力
保持目的地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提供多样化的旅 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食品安全问题
如食物中毒、食品过期等,可能影响旅游者 的身体健康。
旅游者自我保护
提前了解目的地信息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目的地的安全状况、注意事项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购买旅游保险
根据行程安排和自身需求,购买合适的旅游保险,以降低风险损失。
注意个人财物安全
不携带过多现金和贵重物品,保管好随身物品,避免遗失或被盗。
智慧化与数字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旅游消费, 智慧旅游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04 旅游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旅游者满意度
旅游者满意度
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期望 与实际体验之间的比较结果,反 映了旅游者对整个旅行的满意程 度。
影响因素
旅游者的满意度受到多个因素的 影响,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服务质量、设施条件、交通便 利性等。

第二章旅游活动的主体..

第二章旅游活动的主体..

2.停留时间
下列情形不属于游客范畴:
如果一个人在目的地的连续停留时间超过了 12 个月,则不再被看作是来访游客,而视同为该 地的居民; 如果一个人在某地停留虽然不足12个月,但其 决定将该地作为自己的定居地而不复离去者; 如果一个人在某地的连续停留时间虽然不足 12 个月,但打算在12个月之内返回该地定居者。

3.获取报酬


报酬:指工资、薪金之类的收入,但不包 括获自于到访地区的旅行津贴或者少量的补 足费。 界定游客的再一标准是,其旅行的主要目的 不是为了从事从到访地区获取报酬的活动, 或者不是为了作为追求报酬者的随从人员而 外出。
四.我国对来华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口径

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统称为(来华)海外 游客. 1.海外游客定义: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 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 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2.按照停留时间差别,海外游客分为: (1)海外旅游者: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停留至少 一夜的海外游客(过夜游客)。
概念界定:
1.惯常环境(usual environment)
在界定“惯常环境”时,应考虑两个纬度: (1)第一个维度是旅行活动发生的频率。也就 是说凡属一个人基于日常性事务而经常前往的地方, 即使该地距离其居住的地方比较远,通常都可认为 是其惯常环境的组成部分。 (2)第二个维度是距离。也就是说,凡是距离 一个人的居住点很“近”的地方,即使他并非经常 去这一地点,通常都可认为处于其惯常环境的范围 之内。 WTO提出将160公里用作界定“惯常环境”的临 界标准

(2)海外一日游游客:未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 而是当日往返的海外游客(不过夜游客) 我国旅游统计中有八种入境来访人员中不属于海外游客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pptx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pptx

5、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再次界定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等: • 为移民或就业而进入目的地国家的人 • 以外交官或军事人员身份访问该国的人 • 上述人员的随从 • 避难者、流民以及边境工作人员 • 逗留时间超过一年的人
5、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再次界定
可以是国际游客 • 出于休闲、医疗、宗教、探亲、体育运动
1、1937年临时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
• 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访问旅行超过24小 时的人
• 属于国际旅游者的几种人
– 为娱乐、家庭或健康原因而旅行的人 – 参加国际会议的人 – 为商业原因而旅行的人 – 在海上巡游途中停靠某国,即使逗留时间不足
24小时的人
1、1937年临时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
(三)定义中包含的命题
• 第一,相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资源始终 存在于旅游目的地,不存在将旅游资源移 到旅游客源地的可能性
• 第二,是一种“拉力”;旅游资源是一种可以 利用而且在数量上稀缺的经济资源
• 第四,旅游资源的本体并不能独立决定其 旅游价值或旅游开发价值,它还需要人类 旅游价值观的赋予
– 为了区分旅游与休闲,旅游与迁徙
(二)旅行者的类型
• 过夜旅行者和不过夜旅行者 • 旅游者与旅行者的区别:出行目的不同 • 旅游者只是旅行者的一种 • 迁徙者:计划至少在一年内不返回原居住
地的移民或准移民。凡在目的地就业、任 职、长期避难、执行勤务、读书或定居超 过一年以上的人
四、旅游者特征的描述
• (一)根据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划分 • 性别 年龄 受教育程度 职业 家庭收入 家
庭结构等 • (二)根据旅游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划分 • (三)按旅游者的旅游特征分类 • 看论文《西安市国内游客旅游行为分析》

旅游学概论 旅游活动的主体61页PPT文档

旅游学概论 旅游活动的主体61页PPT文档
游 比上年增长26.66%,比2019年增长13.47%。
学 2019年全年,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累计为257.39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87%;比2019年增长
概 26.26%。其中:过夜旅游者在华花费为231.41 亿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89.91%;一日
论 游游客在华花费为25.97亿美元,占10.09%。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 游 学 概 论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
游 旅游者的概念与界定
学 实现旅游活动所具备的客观条件
概 实现旅游活动所具备的主观条件 论 旅游者的类型
旅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与界定
游 概念性定义 学 (conceptual definition)

二、关于旅游者的统计标准定义
旅 (一)关于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游 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对外国旅游 者定义为:“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 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其中,属于旅游
学 者范围的有: (1)出于消遣、娱乐、家庭和健康等原因而进行
概 旅行的人; (2)为了某种社会职责而出国旅行的人(如科学、
论 或出席会议等。 游览者(“短程游览者”或“一日游游客”), 是指到一个国家逗留时间不到24小时的游客。
优点:
旅 1.将游客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与短程 游 旅游者(不过夜游客),进一步细化了统
计口径;
学 2.将“旅游”与“旅行”两个涵义原本不 概 同的术语朝着概念同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论 缺点:概念没有将国内旅游者包括在内。
三、我国对于国际旅游者的统计口径

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
游 员统称为(来华)海外游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收入水平对旅游需求及其旅游活动的影响 收入水平决定着个人或家庭能否实现外出旅游
• 人均国民生产产值达到400美元时,居民将普 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将产生 邻国旅游动机;超过3000美元,将产生全球旅 游动机(高教版《旅游学概论》)。
• 人均国民生产产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 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4000- 10000美元,将产生邻国旅游动机;超过 10000美元,将产生全球旅游动机。
法国:基于上下班之外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所,外 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
世界旅游组织(1984):国内旅游者:指为了 娱乐、度假、体育活动、公务、集会、会议、 学习、探亲访友、保健、慈善工作或宗教目的 而在自己定居的国家对某个目的地进行至少24 小时但不足一年的访问旅行者。 中国 • 国内旅游者:指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 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 国内一日游游客:指离开常住地外出距离在10 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 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以160公里作为界定“惯常环境”的临界标准。
(二)停留时间 游客:一年以内,24小时以上。 一日游游客:24小时以内。
(三)获取报酬
旅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事从到 访地区获取报酬的活动。
四、旅游者概念界定的意义
(一)规范统计途径的需要 (二)旅游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第二节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 客观条件(自费旅游)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一)国际上的通俗定义 旅游者泛指那些出于消遣性目的而外出旅行的人
。 (二)我国的定义
《旅游概论》(魏向东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 版)
旅游者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 《旅游服务基础术语》(国家旅游局,2005年)
旅游者是指为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旅游 消费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服务活动的需求者和服务对 象。
• 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 去旅行,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并且未在所到访 国家过夜,其主要访问目的不是从事某种从所 到访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游客。
我国的定义 • 海外游客:指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
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 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 台同胞。 • 海外旅游者:指那些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 内停留至少一夜的海外游客,即过夜的海外游 客。 • 海外一日游游客:指那些未在我国大陆旅游住 宿设施内过夜,而是当日往返的海外游客,即 不过夜的海外公里)以外 的地方去旅行的人。
美国:处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 出旅行至少50英里(80公里)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 夜还是当日返回。
英国:基于上下班之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 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 人。
• 一日游游客(短程游览者):一日游游客是指除为获 得有报酬的职业外,基于任何其他目的到一个不是自 己居住的国家去作短暂访问,并在该国停留不超过24 小时的人。
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91年)
• 游客(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 国家去旅行,停留时间至少一夜,但不超过一 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从事某种从所到访国家 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
二、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 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 旅游者是指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去访 问,并在该国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 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
• 游客(旅游者):游客是指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外 ,基于任何其他目的到一个不是自己居住的国家去访 问,并在该国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
足够的支付能力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影响因素
问题的提出和讨论
旅游者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主要是什 么? 什么是可支配收入和可自由支配收入?收入水 平对旅游需求及其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什么是闲暇?闲暇与自我发展及其生命意义有 何联系?
一、足够的支付能力
(一)体现支付能力的两个重要概念 可支配收入 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 部分。 可自由支配收入 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 性消费、日常生活必须消费之后的剩余部分。 严格意义上,对旅游者旅游需求产生影响的经济 条件是可自由支配收入,但由于该数据难于准确统计 ,因此,在旅游研究中,一般是以可支配收入作为评 价旅游购买力的常用指标。
三、旅游者定义的三个重要因素
(一)惯常环境 惯常环境的两个界定指标
• 频率维度 一个人基于日常性事务而经常前往的地方,即使
该地距离其居住的地方比较远,通常可以界定为惯常 环境的组成部分。 • 距离维度
距离一个人居住点很“近”的地方,即使不经常 去,通常可以界定为惯常环境的范围之内。 世界旅游组织对“惯常环境”的界定标准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越高,食、 宿、娱、购等旅游消费在旅游总费用中 的比例越大。
(四)收入水平影响着人们对旅游目的地 和旅游方式的选择
例如,收入水平较高的人们,可能 喜欢到度假旅游地开展度假旅游,而收 入水平较低的人们,可能喜欢到风景名 胜区开展观光旅游。
附表: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二)收入水平决定着个人或家庭外出旅 游时的消费水平
旅游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 关系。当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了 旅游临界点后,每增加一定比例的收入 ,旅游消费水平便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根据有关研究,旅游消费的收入弹性 系数为1.5个百分点。
(三)收入水平影响到人们外出旅游期间 的消费结构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自费旅 游)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自费旅 游) 旅游者的类型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 旅游者定义的三个重要因素 旅游者概念界定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和讨论
什么是旅游者?旅游者和旅行者的区别是什么? 旅游者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我国和国际上在 旅游者的划分方面有哪些不同? 旅游者的概念界定有哪三个重要因素?如何理 解? 学习旅游者的概念、类型划分及其界定标准有 何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