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宗教建筑布局的考古学观察
元上都遗址田野考古测绘

元上都 ,是中 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大一统 的正统 王朝 的首都 , 由成吉思汗 之孙 、 元世祖 忽必烈大帝 初建 , 坐落
在 内 蒙 古 自治 区正 蓝 旗 上 都 镇 东 2 0公 里 处 的金 莲 川 草 原 , 于 15 年 元 代 农 民 起 义 军 战 火 , “ 座 拥 抱 着 巨 毁 38 是 … 大文 明的 废 墟 ” 。具 有 独 特 的 历 史 、 化 、 术 、 研 价 值 , 义 艺 科
创立 的这 座草原都城 ,被认定是 中原农耕文化 与草原游
牧 文化 奇 妙 结 合 的 产 物 ,史 学 家 称 誉 它 可 与 意 大 利 古 城 庞 贝媲 美 。 0 2 申报 世 界 文化 遗 产 。 21年 现规 划 巨 额投 资修 复 和 开 发 , 了配 合 申报 世 界遗 产 和 保 护 T 作 , 京 市测 为 北
【 作者简介】 晁春浩(9 8 )男 , 15 一 , 汉族 , 京人, 北 注册测绘师 , 从事测绘管理工作 ຫໍສະໝຸດ 21 0 0年第 4 期
・ 京测绘 ・ 北
3 1
堆 积 的 记 录 , 也 应 包 括 诸 如 特 别 采 样 区位 置 、 围 等 T 但 范
作 内容 的记 录 。对 各类 图 纸 的要 求 :
绘设 计 研 究 院 为 遗 址 测 绘 了 多 种 比例 尺 的地 形 图, 括 1 包 :
50地 形 图 、: 0 0 1 0 0地 形 图 、: 00地 形 图 ,也 绘 制 了部 2 11 0 0 分建 筑遗 址 的 110平 面 图 、 面 图 、 面 图 。 : 0 立 剖 测 区 为古 城 遗 址 , 分 地 区 可见 残 墙 、 石 , 部 地 部 基 大
考古学考点归纳

中国考古学考点归纳与总结——Collected by考古学导论名词解释分支学科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物质资料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相关着作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考古三大杂志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气候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AMS、达曼表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论述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关系北大赵辉写的论文2·中国考古学史旧石器时代考古名词解释人类化石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文化遗址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匼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工具类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砾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加工工具石锤、石占制作技术类石料加工各部名称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技术模式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技术研究方法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技术理论莫维斯理论、竹木文化说、石器工业南北二元结构、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人类与文化起源理论与研究特异进化、镶嵌进化、夏娃理论、区域连续进化理论、中心营地说旧石器环境黄土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青藏运动、昆仑—黄河运动、共和运动着名考古学家桑志华、魏敦瑞、步达生、裴文中、贾兰坡论述1·周口店 2·区域渐进理论 3·南北技术系统 4·华北两大技术系统5·细石器 6·莫维斯线及其意义 7·中国旧石器时代技术演变8·中国旧石器时代最早人类与分布 9·旧石器分期及各期代表新石器时代考古名词解释时代说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李家村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白石村文化、新乐文化长江流域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文化、大溪文化、薛家岗文化、龙扎文化、河姆渡文化、青莲岗文化、陶寺文化、造律台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客省庄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遗址舞阳贾湖、秦安大地湾、白音长汗、姜寨遗址、东山嘴、牛河梁、陶寺遗址、夹山咀、西水坡、半坡遗址、反山墓地、瑶山墓地、莫角山、朱封大墓、郑州西山城、淮阳平粮城、八十垱、城头山、甑皮岩、玉巉岩、仙人洞、吊桶环、贝丘遗址、沙苑遗址、西阴村、仰韶村、后岗、良渚遗物石器类磨制石器、石磨盘、技术、管钻法牙骨器龟甲器、卜甲、卜骨、蝶形器、牙璋、骨耜玉器钩云形器、玉琮、壁、环、玦、瑗、玉猪龙陶器红顶碗、尖底瓶、陶鬶、觚形器、夹炭陶、原始瓷、蛋壳陶、彩陶、黑陶、灰陶、白陶、陶尊<技法>泥条盘筑、泥片贴塑、轮制法纹饰兽面纹、朱书陶文、绳纹、之字纹、附加堆纹、丁公陶文、云雷纹墓葬制度瓮棺葬、居室葬、土墩遗址、萨满教、奠基牲、二层台建筑类地穴式、半地穴式、土骨泥墙、干栏式文化研究地层学、类型学、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文化因素分析法、文化功能观、文化系统论、条块说、满天星斗说农业起源研究山地说、华南说、外来说、边缘起源学说、广谱革命国家起源研究聚落形态、酋邦理论、分层理论、古国、方国、王国、三部曲与三模式着名考古学家安特生、李济、梁思永、苏秉琦、张光直、夏鼐、严文明论述1·陶瓷起源 2·农业起源和稻作起源 3·良渚文化遗存发现与研究4·陶寺墓地与文明研究 5·文明起源 6·中石器时代7·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8·各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谱系 9·龙山时代10·新石器发现的早期城址及其意义 11·考古学文化研究12·概述北方地区中期文化及共同的特征夏商周考古名词解释考古学文化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东下冯文化、商文化、周文化、先商文化、先周文化、岳石文化平度东岳石、湖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赤峰、夏家店上层文化、吴城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西团山文化、光社文化、蜀文化、吴文化、越文化、下七垣文化遗址二里头遗址、东下冯遗址、大师姑城址、岳石城址、二里冈遗址、东下冯商城、垣曲商城、盘龙城遗址黄坡、焦作府城遗址、偃师商城、殷墟、三星堆遗址、新干大洋洲、周原遗址、丰镐遗址、金沙遗址、燕下都、临淄齐故城、曲阜鲁国故城、侯马晋故城、楚纪南城、成周、秦都雍城、周公庙、北赵晋侯墓地墓葬西北岗王陵、妇好墓、琉璃阁商墓、武安村大墓、丰鸡台墓地、屯溪西周墓、上村岭虢国墓、蔡侯墓、曾侯乙墓、中山王墓、秦公1号大墓、赵卿墓太原金胜村、印山大墓、真山墓地、京观、大堡子台、苏埠屯大墓益都、燕侯墓、湖北大冶铜绿山、江西瑞昌铜岭铜矿商中期、战国早期遗物铜器类司母戊方鼎、大丰簋、利簋、何尊、令彝、宜侯矢簋、盂鼎、克鼎、史墙盘、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吴王光鉴、鄂君启节、兆域图、裘卫四器、铁刃铜钺;青铜、红铜、黄铜货币类刀币、空首布、布币、鼻蚁钱、齐法化、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齐造长邦之法化秦汉考古名词解释遗址汉长城、未央宫、东汉洛阳城、明堂、九庙、太学、灵台、辟雍、罗经石遗址、京师仓、铁生沟、瓦房庄、滇文化建筑竹马墓葬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阳陵、刘焉墓、满城汉墓、大葆台汉墓、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沂南画像石墓、卜千秋墓、洛阳烧沟汉墓、罗泊湾汉墓、和林格尔墓地、望都汉壁画墓、安丘画像石墓、武威雷台汉墓、石寨山墓地、武氏石祠、孝堂山石祠、墓制画像石、画像砖、黄肠题凑、外藏椁、回廊、便房、砖石墓、崖墓、石棺墓葬、大石墓、空心砖墓、金缕玉衣、绞裘之制、买地券、朱书解除文、摇钱树、模型明器遗物铜器商鞅量、秦诏版、秦量、秦权、新莽嘉量、长信宫灯、大司农平斛、铜镜、铜奔马、昭明镜、日光镜、规矩镜、五铢钱、半两钱、新莽钱<技术>金银错、鎏金工艺涂金工艺铁器生铁、块炼铁、块炼钢、百炼钢、灌钢、炒钢、胆铜法、书刀、熟铁<技术>生铁技术、熟铁技术、铸铁技术陶器低温釉陶、解谪瓶、高温硬陶、瓦当、空心砖漆器银口黄耳<技术>锥画工艺、堆漆工艺、戗金工艺、金银平脱工艺、涂金工艺石器石翁仲、天禄、辟邪、刻石、画像石、正始石经、熹平石经、石阙<技术>粗线刻、细线刻、凸面刻、浅浮雕、透雕纺织通经短纬、旌旗竹木简牍、居延汉简、天水秦简、江陵秦简、临沂银雀山、汉简、简帛文字、云梦秦简、凭几、里耶秦简、告地策、遣策玺印封泥、滇王之玺、广陵王玺、汉倭国玉玺工商制度工官、铜官、铁官、尚方、考工、盐铁令相关着作三辅黄图、考工记、元和郡县图志着名考古学家斯坦因、斯文赫定其他西北科学考察团论述1·铁的早期发现及冶铁技术的发展2·商周至秦汉陵园制度的形成3·秦咸阳城的发现4·汉代诸侯王墓形形5·汉画像石墓的发现6·洛阳地区汉墓7·汉代的工业8·秦始皇王陵与兵马俑9·西汉帝陵特点10·先秦文化探源11·汉代铜镜12·汉代画像内容与流行魏晋隋唐考古名词解释遗址城址尼雅城址、楼兰遗址、大明宫、大明宫含元殿、兴庆宫、含嘉仓、正仓院、金镛城、瓮城窖藏何家村、丁卯桥墓葬方山永固陵、司马金龙墓、姜墓、徐显秀墓、湾漳墓、茹茹公主墓、崔芬墓、北周李贤墓、安伽墓、虞弘墓、封氏墓地、李秀润墓、永泰公主墓、李贤墓、史思明墓、张九龄墓、王处直墓、南唐二陵、刘华墓、王建墓、李静训墓、渤海公主墓、李宪墓、东吴朱然墓、小河墓地、冯素弗墓、模印拼嵌画像砖墓石窟类克敦尔石窟、炳灵寺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瓷窑安阳窑、刑窑、黄堡窑、洪州窑、吉州窑、长沙窑、定窑、官窑、越窑其他大雁塔、龙兴寺、法门寺、慈恩寺塔、渤海遗址、永宁寺、华清池制度墓葬制度哪个朝代的这个时期的、墓道、甬道、天井狮子山楚王墓就有、壁龛、影作木结构、号墓为陵、衰册、别敕墓、祔葬墓其他制度里坊制度、萨宝府、文思院遗物专门随葬遗物墓谒、墓刺、墓志、魂瓶、堆塑瓶、陶牛车、墓龙、镇墓兽、为葬而葬铜镜神兽镜、画像镜、宝相花镜、四神十二生肖镜、螺钿镜、平脱镜、葡萄镜、钱币开元通宝、会通开元、乾元重宝、月痕开元、得壹元宝、玳瑁币陶瓷、玻璃器三彩器、鸡首壶、堆塑罐、秘色瓷、琉璃其他走马楼吴简、华元罄、开成石经、汲冢竹书手工工艺制陶工艺釉下彩、绞胎工艺、堆塑技法仿锤揲花纹金银器工艺金花银器、步摇、锤揲技术纺织工艺庸调布、通经断纬、缂丝、缂毛技术、蜡缬、绞缬、夹缬、染色、织花、印花中西交流文字类法卢文书、李柏文书、粟特文书其他萨珊玻璃、伊斯兰玻璃、波斯陶、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玳瑁币、佛教类中心塔柱、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佛因缘故事、金刚石指环、键陀罗艺术、丝绸之路、绢马贸易、丝绸战争相关着作水经注、大唐西域记历代名画记、封氏见闻记、世说新语、元和郡县图志、洛阳伽蓝记论述1·唐长安洛阳城2·隋唐城址类型3·唐墓壁画形制及演变4·唐陵5·里坊制度6·邺城7·六朝壁画形制宋辽金元明考古名词解释遗址城址辽上京、黒城遗址、元大都、锯鹿古城、高昌故城墓葬白沙宋墓、张士城母亲墓、黄昇墓、萧沙姑墓、宝山大墓、耶律羽之墓、陈国公主墓、齐国王夫妇墓、明定陵、时立爱墓建筑界壕边堡、瓮城、永乐宫窑址建窑、景德镇窑御窑遗址、浮梁瓷局、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德化窑、龙泉窑、磁洲窑其他南海一号、黑石号墓葬制度五音姓利墓地、漏泽园墓、攒宫、石藏子遗物瓷器青花、彩青、釉里红、釉下彩、绿红、水彩、粉彩、珐琅彩、法华器、冰裂纹、秘色瓷、甜白、脱胎瓷、绞胎瓷、芒口、鸡冠壶、铜器湖州镜其他碑石、平江图碑相关着作东京梦华录、南村缀耕录、元故宫遗录、陶记、格古要论、梦溪笔谈、天工开物、营造法式、清明上河图、宣和博古图、园治、水经注论述1·汴梁城2·辽上京3·元大都4·砖室墓5·瓷器注意中西文化交流6·宋元明地方城市布局及类型举例。
元上都遗址价值与旅游资源研究

内蒙古 师 范 大 学学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S e p 。2 0 1 4
第4 3 卷 第5 期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
研 究 目的和 意义
同一经度上 ( 东经 1 1 6度 ) , 是 由元 太 祖 成 吉 思 汗 之 孙 忽必烈 于公 元 1 2 5 6年 在 中 国 北 方 草 原 上 建 立 的 都 城 。公元 1 2 6 0年 , 忽必 烈在 此 登基 , 继 蒙 古汗 位 , 这
本课 题以正蓝旗元上都 遗址为调查重 点 , 通 过 资
衰, 成 为 人 类 历 史 文 明 的文 化 宝 库 。元 上 都 遗 址 成 为
世 界 文化 遗产 , 为 元 上 都 遗 址 旅 游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契
机, 吸 引着 国 内夕卜 越来 越多 人们 的 向往 , 这 个 肩 负 着
草原风情 游 、 民族 文化 游 、 人 文 历 史 游 和 生 态 休 闲 游 等 多 种 功 能 的旅 游 景 区 , 在 内蒙 古 旅 游 业 中 显 得 越 来
[ 关 键词 ] 元 上 都 ;遗 址价 值 ; 旅游资源
[ 中图分类号I F 5 9 0 .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 7 6 2 3 ( 2 0 1 4 ) 0 5 — 0 1 6 0 — 0 4
曾 是 大 蒙 古 国统 治 中 心 元 朝 国都 的 元 上 都 , 位 于 内蒙 古 锡林 浩 特 市 南 面 的 正 蓝 旗 上 都 镇 东 约 2 O公 里 的闪电河北岸 , 始建于公元 1 2 5 6年 , 是 元 朝 开 国 皇 帝 忽 必 烈 继 承 蒙 古 汗 位 时确 定 的 首 都 , 以后 成 为 元 代 各
草原丝绸之路兴盛时期中西交流的考_省略_以辽上京_元上都及其周边发现为例_宋阳

历史研究 [4]卫 月 望 . 世 界 上 现 存 最 早 的 一 张 纸 币 . 内 蒙 古 金 融研究,2002,(1). [5]李逸友.元 代 草 原 丝 绸 之 路 上 的 纸 币— ——内 蒙 古额济纳旗黑城出土的元钞及票券.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3,(2). [6]齐小光,王建国,丛艳双.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 文物,1996,(1). [7]项 春 松. 克 什 克 腾 旗 二 八 地 一 、 二 号 辽 墓 . 内 蒙 古 文物考古,1984. [8]郑 绍 宗 . 赤 峰 县 大 营 子 辽 墓 发 掘 报 告 . 考文宽.法库叶茂台早期辽墓 出 土 的 伊 斯 兰 玻 璃调味方盘.中国历史文物,2002,(3). [10]傅宁.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伊斯兰玻璃器— —— 兼谈辽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6,(2). [11]孙 建 华,张 郁.辽 陈 国 公 主 驸 马 合 葬 墓 发 掘 简 报.文物,1987,(11). [12]王大方.敖汉旗羊山 1 号辽墓西瓜图— ——兼论 契丹引种西瓜及我国出土古代“ 西瓜籽 ”问 题.内 蒙 古 文物考古,1998,(1). [1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上京城址勘查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14]邱 国 彬.内 蒙 古 敖 汉 旗 皮 匠 沟 1、2 号 辽 墓. 文 物,1998,(9). [15]张 松 柏 . 西 域 驯 兽 对 辽 代 的 影 响 及 其 在 辽 境 的 传播.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1). [16]陆思贤,李迪.元上都天文台与阿拉伯天文学之 传入中国.内蒙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 [17]王大方.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1998,(3). [18]董新林.辽上京城址的发现和研究述论.北方文 物,2006,(3). [19]魏 坚.元 上 都 的 考 古 学 研 究.吉 林 大 学 博 士 论 文,2004. [20]林 梅 村 . 古 道 西 风 — — — 考 古 新 发 现 所 见 中 西 文 化交流.三联书店,2000.
古代宗教仪式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宗教仪式的考古学研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宗教仪式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岁月的画卷上。
它们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达,更是社会、文化和人类心理的重要反映。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揭开这些神秘仪式的面纱,探寻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
古代宗教仪式的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祭祀、祈祷、占卜、葬礼等诸多方面。
祭祀是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
在许多古代文明中,人们会向神灵献上丰盛的祭品,包括食物、牲畜、珍贵的物品等,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恩赐。
例如,古埃及人对太阳神拉的祭祀仪式极为隆重,他们会在特定的神庙中举行盛大的典礼,献上精美的珠宝和丰盛的食物。
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证据,让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古代宗教仪式的场景和细节。
从遗址中的祭祀场所、祭坛、神像等建筑和物品,到出土的祭祀用品和仪式相关的文物,都能帮助我们勾勒出当时仪式的大致轮廓。
在一些古代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心建造的祭祀建筑,其布局和装饰都充满了宗教象征意义。
比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雅典娜女神的崇拜和敬意。
宗教仪式的参与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常包括祭司、贵族、平民等不同阶层的人群。
祭司作为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熟知宗教教义和仪式流程,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和祭品的奉献,与神灵进行沟通。
在古代玛雅文明中,祭司在宗教仪式中会身着华丽的服饰,头戴象征神灵的头饰,进行复杂的祭祀舞蹈和祈祷。
古代宗教仪式的时间和频率也往往具有特定的规律。
有些仪式会在特定的季节、节日或天文现象发生时举行。
例如,古代中国的春耕时节,人们会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祈求丰收;而在月食或日食等天文现象出现时,一些文明也会举行特殊的仪式,认为这是神灵的某种示意。
这些宗教仪式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共同参与宗教仪式使人们感受到彼此属于同一个社群,有着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
古代宗教建筑的考古学分析与研究

古代宗教建筑的考古学分析与研究宗教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内涵。
通过对古代宗教建筑的考古学分析与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建筑技术、艺术风格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
古代宗教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寺庙、教堂、清真寺、佛塔等。
这些建筑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以中国古代的佛教寺庙为例,其建筑布局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则。
寺庙的主体建筑一般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从山门开始,依次经过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这种对称式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秩序和平衡的追求。
在建筑材料方面,多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木构建筑技术。
寺庙中的壁画、雕塑等装饰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教义和社会生活。
再看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其高耸入云的尖顶、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以及复杂的拱券结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强调垂直向上的线条,象征着人们对上帝的向往和追求。
教堂内部的装饰华丽而庄严,精美的雕塑和壁画讲述着宗教故事,营造出神圣的氛围。
古代宗教建筑的选址也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
有些建在山顶,以显示其神圣性和超越世俗的地位;有些位于城市中心,成为民众宗教生活的核心场所;还有些依水而建,借助自然景观来增添其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从建筑技术的角度来看,古代宗教建筑常常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水平。
例如,古罗马的万神庙采用了巨大的穹顶结构,其精湛的建造工艺令人赞叹。
在没有现代建筑工具和材料的情况下,古代工匠们凭借着智慧和经验,创造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奇迹。
在考古学研究中,对古代宗教建筑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是实地考察,通过对建筑遗址的测量、绘图和拍照,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是对建筑材料的分析,包括石材、木材、砖块等,以了解其来源和加工工艺。
此外,对建筑装饰、壁画、雕塑等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宗教象征意义。
通过对古代宗教建筑的考古学分析,我们能够还原当时的宗教仪式和活动场景。
元上都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元上都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元上都是蒙古帝国的首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境内。
在其成立后的1271年至1368年间,元上都一直是蒙古帝国和元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然而,经过数个世纪的风沙侵蚀和毁坏,元上都的遗址已经大大缩小和磨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展,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工作更加迫在眉睫。
保护元上都遗址,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甚至对中外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和研究,也可以为我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重大国际事务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本研究将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调查和保护,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全面了解元上都遗址的现状和保护需求,并制定保护方案,为元上都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元上都遗址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掘历史的综述。
2.元上都遗址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包括遗址的构成、地形地貌、遗址的保存情况和危害因素等。
3.针对元上都遗址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根据调查结果和危害因素评估,制定元上都遗址的保护方案,包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工程和管理,以及需要具备哪些技术和财政条件。
5.为更好地推进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工作,将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进行深入探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实地考古等方法。
实地调查:通过走访、问卷、测量等方式,掌握元上都遗址的基本情况。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元上都遗址的历史、文化和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元上都遗址的现状和危害因素。
实地考古:通过实地考古调查,发掘元上都遗址的实物和遗址构成,同时对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措施。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元上都遗址学号:1054200141 姓名:朱明亮基本资料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滦河上游的闪电河北岸。
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府”,中统五年(1264年)改名“上都”,又名“上京”、“滦京”,是帝后避暑的地方。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名“开平府”,不久废府改卫,宣德五年(1430年)废弃不用。
1956年和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大学先后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
遗址简介元上都遗址在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闪电河(滦河上游)北岸冲积平地上。
元世祖忽必烈未即皇帝位前,在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开始筑城,初名开平府;忽必烈即位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称开平府为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为元朝的夏都。
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领重要大臣来这里避暑和处理政务,因此将宫城建成园林式的离宫别馆。
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
周长约9公里,东西2050米,南北2115米,宫城墙用砖包砌,四角有楼,内有水晶殿、鸿禧殿、穆清阁、大安阁等殿阁亭榭,将河水引入城内建有池沼。
皇城环卫宫城四周,城墙用石块包镶,道路整齐,井然有序,南半部为官署,府邸所在区域,东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龙光华严寺。
外城全用土筑,在皇城西北面,北部为皇帝观赏的御苑,南部为官署、寺观和作坊所在地区。
城外东、南、西三处关厢地带,为市肆、民居、仓廪所在。
明永乐初年荒废,城垣及建筑台基依然残留地表,蒙古语称此城为“兆奈曼苏默”,为108座庙的意思,就是依据城址中建筑众多而讹传的。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上都遗址元上都遗址于2011年7月15日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物保护单位上都,元代古城名。
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黄旗大营子(现敦达浩特)东25公里,闪电高勒北岸1公里,“五一”牧场南4公里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寺……役军六千二百人”…卷28《英宗纪二》9・62引,至正
七年(1347)“赐以钞十万缗给其营缮之 费’’[11]‘卷8‘上都大龙光华严寺碑》9・¨。无论是调遣大批军人 修建还是拨巨款修缮,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座 寺院在蒙元时期所处的重要地位。
该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庭院模式,这除了华 严寺本身为汉传佛教寺院外,还因“其规制皆秉中
64
成片,应该是僧入居住的僧房和仓储之
地‘7]‘P 58’5引。在遗址大殿地表有大量的琉璃残瓦、 彩色泥塑和涂金泥塑像的碎块,表明当年的华严寺 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 华严寺始建于宪宗八年(1258),为佛教寺院,
在上都的宗教建筑中年代最早,面积也最大。袁桷 《华严寺》诗云:“宝构莹煌接帝青,行宫列峙火晶
蓝旗以东滦河上游闪电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
草原上。宪宗元年(1251),蒙哥在漠北即蒙古汗 位,当年即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宪宗六年(1256),“春三月,(忽必烈)命僧子聪卜 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经营宫 室”[1j(卷4‘世祖纪一’9㈧。忽必烈继位(1260)后,于中 统四年(1263)下令开平府“继升为上
调查中,发现皇城东南角有一座前后两殿式的建筑 基址。在该处殿址西北方还发现一处一殿两厢式 的建筑基址‘7](P 62’63’。从这两处基址的建筑形式 和方位来看,当分别为孑L庙和国子监遗址。 道教在元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元上都在创立华 严寺和乾元寺后不久,就“复立老子宫于东、 西’’‘6:‘卷25‘华严寺碑’9 44扪。史载,中统二年(1261), “有旨就上都长春宫作清醮三昼夜,为民祈 福’’[9]‘卷80(中堂事记‘上’)9 37¨,至元十四年(1277)‘‘遣崇 真宫于两京’’[6](卷34《玄教宗师张公家传》9・58叭。元代文献并 未对老子宫的位置有确切记载,但考古发现在皇城 小西门内大街北靠近城门处,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建 筑基址,从所处位置和形制规模分析,“这很有可 能就是建于至元年间在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崇真 宫或长春宫”【7]‘P㈥。这是见于记载的上都崇真宫 和长春宫的相关情况,但二宫是否就是前文所言之 “老子宫”,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证实。 除了皇城中的宗教建筑外,在上都调查测绘 中,于宫城西南部发现的三组拥有高大基址的建筑
2014年11月 第35卷第6期
INNER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MONGOLIA SOCIAL .35№.6
元上都宗教建筑布局的考古学观察
冯
(中国人民大学
宝,
魏
坚
北京 100872)
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摘要]在元上都皇城四隅都发现了大型的宗教建筑遗迹,这是对宗教实行兼容并蓄政策的元王朝在 都城布局上的一大特点。元上都分布的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建筑,因为宗教属性及功用有别,故
63
万方数据
《皇元敕赐大司徒筠轩长老寿公之碑》的碑额部
中,位于南端正中的基址是个三院相连的建筑群,
分∞J。有学者考证,大龙光华严寺的第六代主持 惟寿便是碑额上所提到的“寿公”[4]。因此,这块
碑额便成为了印证华严寺遗址所在的证据。贾洲 杰先生在后来的考察中,亦在该遗址发现了一件汉 白玉螭首p。。 元代文献称,“乾、艮二隅立二佛寺,日乾元, 日龙光华严。’’[6]‘卷25(华严寺碑'9・445’在易经八卦中,乾 和艮分别指西北和东北方向。皇城东北角的华严 寺位置既明,则考古调查发现的皇城西北角大型建 筑,就必然是喇嘛教寺院乾元寺无疑了。 在上都皇城的西南角也发现了一处高大的台 基和院落遗址,因其地势低洼,常年被水浸泡,与该
相对于其他佛教寺院,该寺基址面积大,地理位置 特殊,史料记载较多,可作为上都藏传佛教寺院典 型代表。 乾元寺是前后两院式的建筑布局,而大龙光华 严寺是东中西三跨院相连,相对于华严寺,乾元寺 的建筑布局更加规整对称,完全没有华严寺西院僧 房连绵成片的现象。故可推测,乾元寺应是经周密 规划后一次性建成,后期未见大规模的增筑和改 建。值得注意的是乾元寺后院的十字形建筑台基。 检视元大都发现的多个藏传佛教寺院不难发现,这 种建筑模式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崇恩福元寺碑》
米的基址,可能为僧人的禅房遗址。乾元寺规模宏
大,建筑布局整齐对称,保存亦较完好。基址上还 散布着大型的石柱础和琉璃砖瓦等建筑构
件‘7"60,6¨。 《萨迦世系史》记载,至元七年(1270),八思巴 为忽必烈进行了第二次密宗灌顶‘15]∽・14",藏传佛
教进一步加强了与蒙古宫廷的联系,并逐渐占据主
导地位。乾元寺于至元十一年(1274)开始修建,
华严寺是东中西三跨院相连,四周围以院墙的 建筑布局,外围墙东西宽约325米,南北长约200
米。中院围墙南北长165米,东西宽92。5米,院内 前后有大殿,回廊,碑亭,当是主殿;东院建筑主体 虽小,但布局规整,应是偏殿;西院房址较多,连绵
南’’[8](糊<上都孔子庙碑)9‘21∽。在历年对元上都的考古
莹。运斤巧斗攒千柱,相杵歌长筑万 钉”[6]‘卷16‘华严寺>P 2…。诗中不仅描绘了华严寺的富 丽堂皇,更显示了其工程的浩繁和耗资巨大。华严 寺建成之后又经过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至治元年
(1321)“调军三千五百人修上都华严
寺’’[1](卷27‘英宗纪一>9・61叭,至治三年(1323)“作上都华
址,南侧基址较低,北侧基址略高,北端凸出于围墙 之外。在此处围墙外西北侧有一院落与其相连,东 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5米。该区域地势低洼, 地表遗迹现象不甚清楚‘7]‘P6扪。
忽必烈“始城上都”后,“又三年戊午之岁,作
大龙光华严寺。寺于城东北隅,温公主
之”【2j‘榔‘佛国营謇大掸师塔铭¨。由此可知,大龙光华严
寺始建于宪宗八年(1258)。考古调查发现,皇城 东北角的大型建筑基址即是大龙光华严寺。1937 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对元上都调查时注意到了这
座建筑,在1941年出版的《上都——蒙古多伦诺尔
第二次辩论在上都举行,朝廷在辩论中裁定道教失 败,参与辩论的道士按照事先约定,到大龙光华严 寺落发为僧m]‘卷5P扪。此外,从袁桷的诗“长夏崇
真馆,疏帘洒静便”[6]‘卷15‘上京杂咏之十’9・274’中,似乎也 可以感觉到,到了袁桷生活的元朝中后期,上都的
崇真宫等道观也的确不像上都的喇嘛教、佛教寺院 那样僧人众多,以至于出现了“院院翻经有咒僧, 垂帘白昼点酥灯”的景象。因此道观在建筑规模 上也都是不能与佛教同日而语的。 从对遗址的实测看,该建筑坐北朝南,布局规 整,左右对称。宋元时期道教宫观的基本形制多模
元代城址调查》一书中,记载了在华严寺遗址发现 的石螭首、龟趺等,更重要的是在皇城之南发现了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编号:12@zHOl4)。 [收稿日期]2014—05—20 [作者简介]冯宝,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硕士研究生; 魏坚,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
图式‘17]∽・186’的具体体现。曼陀罗空间图式是印度
佛教与藏传佛教共有的神秘空间模式。
亭,后殿则是与回廊正中的门道相连,整个建筑布 局疏朗有致,严谨对称。东西两院作为附属建筑,
则并不完全对称,尤其是西院,房址要杂乱密集得 多。由于元朝对佛教的重视,以及华严寺在上都的
同是藏传佛教寺院的开元寺,因未做具体考古
都‘1-‘巷5‘世祖纪j’P㈣。至此,元朝的两都制正式确 立。至元四年(1267)元朝在中都东北兴筑新城, 至元九年(1272)改中都为大都。元上都作为有元 一代两都之一,在政治上对元朝有着重要的意义。 宗教作为元朝服务于国家体制的一种手段,也得到 了统治者的大力倡导。自成吉思汗以来一直实行 的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使得佛寺、道观、文庙、清 真寺等宗教建筑先后在上都兴建起来。
292’。
此外,由于伊斯兰教和景教在元朝也颇为流
行,许多来自西域和欧洲的色目商贾经常往返于上 都,所以在上都宫城大安阁基址之上的晚期建筑中 使用的许多元代的构件中,不乏刻有阿拉伯文和域 外花纹的伊斯兰教石刻‘7]‘p 65’㈣。
基址相关的遗迹现象难以判断,但在基址周边发现
有成排的木柱。从基址的基本布局来看,与乾元寺 较为相似,推测其可能是同为喇嘛教建筑的开元 土[7](P.63,64)
特殊地位,因而吸引了大批的信众皈依修行。马可
波罗曾在上都见到,“此辈亦有广大寺院,其大小 如一城。每寺之中有僧二千余人,衣服较常人为 简”[13]‘p17引。僧人的增加使得僧房不断扩建,故 而形成了西院僧房连绵成片的布局特点。 (二)乾元寺 乾元寺又称大乾元寺,为喇嘛教寺 院¨4¨即3¨。1¨。该建筑为前后两院的长方形建筑 形式,四周有围墙,南北长约265米,东西宽约 132.5米。前院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67.5米,
而在城内的空间位置及规模布局上也有不同。基于考古发掘资料和历史文献,对上都已确定的宗教建筑的布
局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各宗教建筑在布局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元上都;宗教建筑;布局;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K87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14)06一0063—05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
一、元上都宗教建筑遗迹的位置分布
元上都有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垣。皇城位 于外城的东南角,围绕宫城,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 北,与皇城呈“回”字形分布。上都的宗教建筑主 要集中在皇城,已确认的宗教建筑主要有大龙光华 严寺、乾元寺、文庙和帝师寺等。
都”㈨卷157《刘籼列传’9 3693’;中统五年,又改燕京为中
四周墙基较宽,似为一周回廊式建筑,院落中央略
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夯土台基,台基前有左右对称的 两处碑亭遗址。后院横长方形,南北长约97.5米。 院落后部正中是一个长宽各约30米的十字形建筑 台基,前有东西对称的配殿,北侧还有两处基本对 称的小型建筑。在前院西墙外,还有一排长约55
了其后近30年的佛道之争。宪宗八年(1258)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