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条件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综合应用PPT课件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PPT课件

表格法
适用于大量数据的整理和表达, 能清晰展示各组数据间的对比关
系。
图形法
直观展示数据间的变化趋势和规 律,便于分析和理解。常用图形 包括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等。
文字描述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概括性描述和分 析,阐述实验结论和意义。应结 合图表进行解释和说明,增强表
达效果。
THANK YOU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搅拌器,如玻璃棒、磁力搅拌器等。
根据实验需求控制搅拌速度,避免产生过多的气泡或溅出。
搅拌、过滤和蒸发操作要点
选择合适的滤纸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滤纸,如慢速滤纸、中速滤纸等。
折叠滤纸
将滤纸折叠成合适的形状,放入漏斗中,用水润湿并贴紧 漏斗内壁。
搅拌、过滤和蒸发操作要点
• 过滤操作:将待过滤的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中,注 意液面不要超过滤纸边缘。
仪器的准备
标准溶液的配制
按照准确称量的基准物质的质量,配 制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
准备好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等仪 器,并进行校准。
滴定分析法原理及操作过程
待测溶液的取样和处理
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溶液,并进行必要 的预处理。
终点判断
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或电位突跃等信号判 断滴定终点。
滴定操作
将标准溶液逐滴加入待测溶液中,同时搅拌 并观察反应现象。
待测溶液的取样和处理
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溶液,并进 行必要的预处理。
吸光度或发光强度的测定
将待测溶液置于比色皿中,在分光光 度计上选择合适的波长和测量模式, 测定其吸光度或发光强度。
数据处理
根据标准曲线和待测溶液的吸光度或 发光强度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
06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表 达技巧
化学反应速率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HI == H2 + I2
反应历程或 反应机理
第一步:2HI → 2I• + H2 第二步: 2I• → I2
基元反应
思考:对于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快慢是 由哪步反应决定的?
由最慢的一步基元反应决定,决速步骤。
对于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用下列方法来测定反
应速率是否正确
√ (1)测定收集一定体积的CO2时所用的时间 ( )
√ (2)测定一段时间内溶液中c(H+)的变化
()
√ (3)测定一定质量的CaCO3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 )
√ (4)测定一定时间内产生CO2气体的体积
结论
其他条件相同,4 mol/L H2SO4 硫酸溶液比 1 mol/L H2SO4 硫酸 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大
练习:教材采用图1实验装置测定锌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
(1)检查图1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是: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若活塞 能回到原位,则气密性良好。
图1
(2)同学们在实验操作中发现本实验设计存在明显不足:
活化分子具有的平均能量 与反应物分子具有的平均 能量之差,称作活化能。
注意
1、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
定是有效碰撞(由于取向问题)。
2、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 少有关(即活化分子百分数)。
活化分子数
活化分子百分数 = 反应物分子数
×100%
3、活化能越低,普通分子就越容易变成活化分子,单位体积内 活化分子数就越多,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就越多,化学 反应速率就会越快。
化学反应原理图像分析ppt课件

1
【2014年广东省普通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考试说明】
1、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 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 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2、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 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等表达,并 做出解释的能力。
精选ppt
2
下列示意图中[a表示2NH3(g)+CO2(g),b表示 NH3COONH4(s),c表示CO(NH2)2(l)+H2O (l)],能正确表示尿素合成过程中能量变化曲线是 (填序号) 。
精选ppt
3
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在一定条件下使 反应SO2(g)+NO2(g) SO3(g)+NO(g)达到平衡,正反 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下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
结论是( )
D
A. 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 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C.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t1=△t2时,SO2的精转选pp化t 率:a~b段小于b~c段4
1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问题:分析图像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精选ppt
8
①实验I乙苯在0-50min时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 ②实验Ⅱ可能改变条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ppt
9
1. K2FeO4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其反应为: 4FeO42—+10H2O 4Fe(OH)3+8OH—+3O2↑ 。将适量 K2FeO4溶解于pH=4.74的溶液中,配制成c(FeO42-) =1.0 mmol·L-1的试样,将试样分别置于20℃、30℃、
④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引言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涉及能量的转化、物质的转化以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不同的反应类型,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共沉淀等。
本文将介绍高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的反应原理,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机理以及反应条件等。
反应类型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会失去H+离子,而碱会失去OH-离子。
例如,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可以表示为:NaOH + HCl → NaCl + H2O在这个反应中,氢氧化钠是碱,盐酸是酸。
反应中,氢氧化钠中的OH-离子和盐酸中的H+离子结合形成水,并生成盐。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改变的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例如,铁和硫的反应可以表示为:2Fe + 3S → Fe2S3在这个反应中,铁的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为+2价的离子,硫原子接受电子,被还原为-2价的离子。
共沉淀反应共沉淀反应是指两种溶液混合后,生成的沉淀物。
在共沉淀反应中,通常会形成配位化合物。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共沉淀反应:Fe^3+ + 3OH- → Fe(OH)3在这个反应中,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铁(III)氢氧化物的沉淀。
酸碱中和反应机理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们如何反应。
酸具有质子(H+)供体的性质,而碱具有质子(H+)受体的性质。
当酸和碱混合时,酸中的H+离子和碱中的OH-离子相互结合形成水,并生成盐。
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这是因为氧化剂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力,能够轻易地接受电子;而还原剂具有较低的电子亲和力,易于失去电子。
这种电子的转移导致了化学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共沉淀反应机理共沉淀反应中,通常是因为产生的沉淀物比较不溶于溶液而发生的。
这是因为沉淀物的生成降低了该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使其达到溶解平衡的条件,从而形成沉淀。
4.1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第1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2024)上册

新 [应用] 我国研发团队研制出可以在水下燃烧的火炬,在2022
知
梳 年北京冬奥会上首次实现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传递,让奥运
理
圣火呈现出水下燃烧的胜景。
(3)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①内因:可燃物本身的性质。
②外因:a.氧气的浓度;b.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新 3.防火与灭火
知
梳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理
灭火的原理
实例
灭火的方法
(1) 将可燃物撤离燃烧
设置隔离带,使树木与
区,与火源隔离
扑灭森林火灾 燃烧区隔离
(2) 将燃烧着的可燃物
与空气隔离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新
知
灭火的原理
实例
灭火的方法
梳 理
(3) 使用大量的冷却剂
使燃烧物冷却,让燃烧
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 扑灭住宅着火 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点以下
实验内容
实验二
实验三
木条 燃烧, 实验现象 玻璃棒 没有
燃烧
杯中的蜡烛逐 渐 熄灭
木条 先燃 烧, 煤块 后
燃烧
新 知
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梳 理
木条具有 可燃 性, 蜡烛燃烧
木条和煤块都有 可燃 性,与 氧气
实验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
消耗了杯 接触,但木条的着火
分析 到着火点;玻璃棒不 具有 可燃 性
例 均正确的是(错误的请在原处更正)
( D)
选项 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A 油锅着火
用水浇灭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以下
B 液化气起火 关闭阀门 隔绝空气
C 住宅失火 用高压水枪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化学反应原理全套课件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试试看看]: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C ) 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2C(气)
B.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试试看看]: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2B(g)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B ) A.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结论: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微观解释
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 能使得活化分子百 分数增加
活化分子能量
有催化剂
反应物平均能量
生成物平均能量
3、适用范围
催化剂具有专一性
1、足量铁粉与一定量盐酸反应,为了减慢反
应速率,但不减少氢气的产量,可加入下列
物质中的
A、水
B、NaOH固体
当糖附着在牙齿上发酵时,会产生H+,试用 化学平衡理论说明经常吃甜食对牙齿的影响。
四、化学平衡图像
1、速率平衡图像
像谁动,谁在上 上下动,看速率
v(逆) v v(正) v(逆) v(正) v ( 逆) t1 t2 t3 t4 t5 t6 t v( 正)
上图表示该反应的速率(v)随时间(t)变化 的关系,t2、t3、t5时刻外界条件有所改变,但 都没有改变各物质的初始加入量。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 A.t2时加入了催化剂 B.t3时降低了温度 C.t5时增大了压强 D.t5时增大了X浓度
[ 结论]:
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压强,平衡向着气 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2、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不变的反应平衡不移动
《化学反应平衡》课件

在化学反应平衡状态下,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这是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状态的重要标志。此外,对于气体反应体系,体系的总压强保持不变、体系的温度保持不变也是判断化学反应是 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化学反应平衡的分类
总结词
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可以将化学反应平衡分为等温、等压和等容三种类型。
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因素
温度
温度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非 常大,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 会使化学反应平衡向着吸热方
向进行。
压力
压力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也 很大,压力变化会影响气体分 子的浓度,从而影响化学反应 平衡。
浓度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也会影 响化学反应平衡,增加反应物 的浓度会使平衡向着产物方向 进行。
04
化学反应平衡的应用
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平衡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合成氨、硫 酸生产、炼油等。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提高产物的产率 和纯度,降低能耗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例如,合成氨工业中,通过控制温度、压力和原料配比等反 应条件,使反应向生成氨的方向进行,从而提高氨的产率。
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平衡原理指出,在一定条件 下,可逆反应总是向着达到平衡状态 的方向进行。
化学反应平衡原理是建立在质量作用 定律基础上的,适用于封闭体系中进 行的可逆反应。
化学反应平衡原理还可以用来预测反 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平衡态以及平衡移 动的方向和程度。
化学反应平衡的移动
当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 浓度等)发生变化时,原有的 平衡状态会被打破,反应会向
详细描述
化学反应平衡是化学反应进行到一定阶段时的一种相对静止 状态,此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各物质 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反应并未停止,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 等。
高中化学精品课件:化学反应原理学考复习ppt

【我会学:】
考点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三、化学反应的焓变: 当∆H为“-”( ∆H<0)时,为 放热 反应; 当∆H为“+”( ∆H>0)时,为 吸热 反应.
【我会学:】
考点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四、反应放热或吸热的原因:
【我会学:】
考点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五、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简单了解): 1、△H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我会学:】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因素: 1、化学反应速率主要是由物质本身性质决定的!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 温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光、超声波等等。
3、一般来说催化剂>温度>其它因素
【我会学:】
考点二: 化学反应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限度: 在一定条件下,许多反应都是可逆的,在同一条件下既
【我会学:】
考点一: 水的电离
二、有关PH值的知识点: 常温下
溶液的酸碱性 c(H+) 和 c(OH-) 的关系
酸性
c(H+) > c(OH-)
中性
c(H+) = c(OH-)
碱性
c(H+) < c(OH-)
pH
<7 =7 >7
【我会学:】
考点一: 水的电离
三、酸碱指示剂在溶液中颜色的变化:
紫色石蕊试剂:酸红碱蓝 无色酚酞试剂:酸无碱红
2、△H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我会学:】
考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与正误判断 a、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气 体;l:液体;s:固体;aq:稀溶液)。 b、在化学方程式后用△H表示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上海卷选编]以白云石为原料生产的钙镁系列产品有广泛的
用途。白云石经煅烧、熔化后得到钙镁的氢氧化物,再经过碳化
实现Ca2+、Mg2+的分离。碳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
Ca(OH)2+ Mg(OH)2+ 3CO2⇌CaCO3+ Mg(HCO3)2+ H2O。完成下列填空 : 碳化温度保持在50~60℃。温度偏高不利于碳化反应,原因
加热温度
高
8
【知识回顾】 恒温方式一:热浴加热
A: 制备硝基苯(50-60 ℃ )
乙酸乙酯水解(70-80℃)
B:
溶解度的测定
C:
银镜反应(热水);
制备酚醛树脂(沸水)
水浴加热
优点:受热均匀,易控制温度。 需要温度高于100 ℃时,可用油浴、砂浴。
2020年9月28日
9
【知识回顾】 恒温方式二:电热套加热
11
【知识回顾】 降温方式二 :冷水冷凝
• 1.蒸馏只能用直形冷凝管。 • 2.冷凝回流均可使用。 • 3.冷凝效果蛇形冷凝管最
好。
2020年9月28日
12
【知识回顾】 降温方式三:冰水冷凝
1.将冰水放在大烧杯或水槽中。待冷 却的物质放在U形管、试管、烧瓶 或锥形瓶中。
2.如果需要更低温度冷却,可以将冰 水换成冰盐水。(例如20%的食盐水, 冰点-16 ℃ )
实
例
低温用酒精灯,高温用酒精喷灯
低于100℃用水浴,高于100℃用油浴
长导管,干燥器 冷凝管,直形用于蒸馏,均可用于回流 0 ℃用冰水, 0 ℃以下用冰盐水 放热剧烈的反应,缓慢滴加反应物。
2020年9月28日
15
【初显身手】
[2010山东卷选编]酚醛树脂由苯酚和甲醛 缩聚而成,反应有大量热放出,为防止温 度过高,应向已有苯酚的反应釜中______ 加入甲醛,且反应釜应装有______装置。
3
反应条件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综合应用
反应速率
浓度
化学平衡
控
温度
副反应
制
温
压强
提高产率
度
其它
安全生产
如何 控制 温度
为何 控制 温度
2020年9月28日
4
【知识回顾】 升温方式:直接加热
1.加热温度达到400—600℃,不稳定。 2.直接受热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硬质玻璃管 3.间接受热仪器(隔石棉网):烧杯、锥形瓶、烧瓶(含蒸馏烧 瓶、三颈瓶等)
2020年9月28日
5
【知识回顾】 升温方式:直接加热
1.酒精灯罩作用:使火焰更加集中,提高加热温度 2.三芯酒精灯:增大受热面积
2020年9月28日
6
【知识回顾】 升温方式:直接加热
酒精喷灯,用于加强热,温度可以到1000 ℃
2020年9月28日
7
【知识回顾】 升温方式:直接加热
低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19
【巩固提升】
[2015江苏卷选编] Cl2与KOH在较高温度下反应
生成KClO3 。为制备KClO,在不改变KOH溶液的浓 度和体积的条件下,控制反应在0℃〜5℃进行, 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 、 ▲ 。
【答案】缓慢滴加盐酸、 装置C加冰水浴
2020年9月28日
20
【巩固提升】
便于过滤 提高产率 晶体种类与数量 晶体洗涤
2020年9月28日
18
【再次尝试】
[2015新课标II卷选编]以硫酸亚铁为原料 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铵和氧化铁红颜料。 先在硫酸亚铁溶液里加入NH4HCO3溶液,生成 FeCO3沉淀。此反应需控制温度低于35 ℃。 理由是: 。【答案】防止NH4HCO3分解
2020年9月28日
13
【知识回顾】 降温方式四:减缓滴加
对于放热反应,还可以通过减缓 反应速率,使单位时间内生成的热量 减少,从而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
最常用的操作方法:缓慢滴加
恒压滴液漏斗
2020年9月28日
14
化学反应中控制温度的方法
控温方式 升温 恒温
降温
操作方法 直接加热 热浴加热 电热套加热 空气冷凝 冷水冷凝 冰水冷凝 缓慢滴加
• 1.温度恒定(可调节)。 • 2.受热均匀。 • 3 .升温快,操作简单。
2020年9月28日
10
【知识回顾】 降温方式一:空气冷凝
1.用于沸点较高的物质的冷却。 2.制硝基苯、溴苯、乙酸乙酯。 3.长导管作用:导气,冷凝(回流)。 4.干燥器中冷却也属于空气冷却。
制硝基苯
制溴苯
制乙酸乙酯
2020年9月28日
【答案】缓慢 冷却
2020年9月28日
16
【再次尝试】
[2015新课标II卷选编]以硫酸亚铁为原料生 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铵和氧化铁红颜料。 先 在硫酸亚铁溶液里加入NH4HCO3溶液,生成 FeCO3沉淀。此反应需控制温度低于35 ℃。 理由是: 。
2020年9月28日
17
化学反应中控制温度的原因
【。答案】将正丁醛及时分离出来, 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减少正丁醛进一步氧化。
2020年9月28日
22
【巩固提升】
工业碳酸钠中含有Ca2+、Mg2+、Fe3+、Cl-和SO42- 等杂质,提纯 工艺路线如下:
已知碳酸钠的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的 曲线如右图所示,回答: (1)趁热过滤理由: 【答案】 (1)使析出的晶体为 Na2CO3·H2O,防止因温度过低而 析出Na2CO3·10H2O晶体,令后续 的加热脱水耗时长
类别
原
理
实例
改变速率 速率与 催化的活性和选择性 平 衡 气体的溶解与挥发
平衡移动
温度过高分解 副反应 温度过高氧化
给定信息的副反应 操作与 胶体聚沉,沉淀颗粒变大
产 率 溶解度
控制速率 安全,防爆炸 适宜温度 多种催剂 NH3、CO2、O2等 关注:水解 提高产率
H2O2、HNO3、HClO、NH4HCO3等 Fe2+、Na2S、Na2SO3、醛类、酚
1
【初步尝试】
[2010山东卷选编]酚醛树脂由苯酚和甲 醛缩聚而成,反应有大量热放出,为防 止温度过高,应向已有苯酚的反应釜中 __加入甲醛,且反应釜应装有__装置。
2020年9月28日
2
反应条件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综合应用
浓度
温度
压强
其它
2020年9月28日
是 、 。温度偏低也不利于碳化反应,原因是
。
【答案】平衡逆向移动 、Mg(HCO3)2分解; 反应速率慢。
2020年9月28日
21
【巩固提升】
[2013新课标II卷选编]正丁醛(沸点76 ℃ )是一 种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K2Cr207与稀硫酸混合 溶液氧化正丁醇(沸点117 ℃ )制备。此反应需要 将温度保持在90—95℃,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