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2)

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2)高中语文《边城》教学设计1、请学生朗读;2、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
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
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
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怎么理解?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项原则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
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
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
”(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
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边城教案两课时 职教语文边城教案

细说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苏醒延迟是指觉醒机制、麻醉药物在消耗代谢之后共同呈现的结果,是麻醉苏醒时较为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苏醒延迟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康复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有所增加,甚至还会引起并发症。
所以只有提前确定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确定全麻后苏醒延迟影响因素有何意义?在麻醉之后,监测治疗室内的患者病情变化速度非常快,病情具有高危的特征,同时患者的数量也较多,对临床护理提出的质量要求普遍比较高。
如果患者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不仅会导致麻醉之后的监测治疗室正常工作秩序受到扰乱影响,而且对患者也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严重时会直接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必须要找出全麻后延迟苏醒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因素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这样才能够促使患者术后更好的康复。
全麻苏醒延迟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年龄:部分老年患者多数都伴有器官功能退行性病变问题,神经递质释放不断减少,所以很难快速的摄取和代谢掉麻醉药物。
与此同时,部分老年患者自身的肾血流量较少,肾小球的滤过率较低,所以这部分老年患者在药物代谢方面严重不足,很难及时将药物排泄出来,此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就会延长,患者的苏醒延迟风险也会增加。
术中增加麻醉药物、急诊手术:由于急诊手术患者会出现手术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等情况,尤其是对于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很难对其他内科疾病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处理,无形中导致患者的应激水平较高。
同时,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不断的追加麻醉药物,药物的浓度也不断增加,无形中导致患者会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
术前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在手术之前就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尤其是患者的中枢神经受到损害影响后,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不安、幻觉等现象发生。
此时,患者的神经递质释放产生影响,患者觉醒能力降低,进而引起苏醒延迟的情况。
术中输血量、术中液体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通过监测输血量以及液体量,可以及时反应出机体的损失量,输注量越高,那么血流动力学紊乱风险就会有所增加,对机体代谢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损伤等情况,进而延迟苏醒时间。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边城(第二课时) 教案

3 分钟
5 分钟
20 分 钟
3、 让学生找几个这 篇小说的情节前 后照应的例子。 4、 小说中翠翠和爷爷 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1 、人物描写方法总 1、 总 结 人 物 描 1、 回 忆 当 堂 所 巩 固 本 课 结。 写方法。 学。 所学, 完成 2、 提问、点拨。 2、 同桌相互检查 学习目标 7 分钟 课堂笔记记录 情况。
检查默写情况, 默写,交换批改, 强 化 记 忆 评价总结小考结 订正错误 考纲规定 果 再记忆一遍 的背诵篇 目 1 巡视检查学生 1、 各 组 上 台 展 验 收 学 生 完成情况,进行 示,课代表协助老 自 主 学 习 及时评价。 师检查完成情况。 的 结 果 并 2 补充相应知识。 2、 在练习册上画 加强记忆 3、大屏展示相应 出课外补充内容。 情节内容。 4、 书上先画出表现 人物性格的句子, 并分析记录记录翠 翠、爷爷性格。 3、 小组或同桌检查 记录情况。 1、 提问。 1、朗读课文。 1、 激发学 2、 展示幻灯片。 2、 小组合作在书上 生自主 3、 板书。 画出体现人物性格 学习、 4、 补充提问。 的句子。 3、 借助情 小组合 节具体讨论人物之 作学习 间的关系。 的积极 4、小组互相提问、 性。 补充。
4. 总 结 提 升 5. 目 标 检 测
6布 置下 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7. 板 书
语段分析 (三个选择) 1、 巡视学生做 1、 小 考 本 上 作 检 查 学 生 5 分钟 答。 答。 对本课所 2、 公布答案。 2、 同桌互批。 学的掌握 3、 展示优等生 3、 订正答案。 情况 考试本。 4、 评价学生作 答结果。 1、 朗读第 2 部分课文三次, (同桌检查并签字) , 画出文中动作描写词语 (要 3 分钟 求有痕迹) 。 2、总结翠翠和兄弟二人相见细节。 (组长检查) 3、说出文章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边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2023)

《边城》教案设计“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
”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
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鲜有人能参透其中深意。
今天我们一起用心体会沈从文笔下的爱与美。
设疑激探、自主学习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课前知识储备,在问题引导及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点评。
1.作者在描写湘西风景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为什么说《边城》是一部爱情悲剧?学习小组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这一环节的两个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教师从学生答题思路的条理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以问题引导,驱动学生结合课文文本,深入分析探讨,进一步了解湘西的风景美和人情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理清思维的条理性,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师生展评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指导。
展示问题:1.翠翠的性格怎么样?2.爷爷的性格怎么样?3.概括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将自己讨论的结果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展示到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
培养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提炼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审美能力。
使整个课堂在讨论中展现出思维的活力,在讨论中解读文本,提升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巩固提高、布置作业1.巩固提高:展示课堂检测部分题目,让学生回答。
2.布置作业:①为家乡写一篇导游词,要运用景物描写。
②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巩固提高部分以必答题、抢答题的方式分组进行,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2.作业部分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1.抢答设计,突出授课内容,既检测了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成就感。
2.注重语文知识的衔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课程思政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也是美丽的。
浓浓的祖孙情,弥漫在茶峒的山山水水间,也弥漫在我们的心头。
边城第二课时

边城第二课时【目标设计】1、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把握翠翠的形象。
3、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问题设计】一、《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生活环境的太平。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得太平、和乐”。
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二、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外祖父,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1、翠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
“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情窦初开,感情纯洁真挚。
她始终惦记着二老,当祖父几乎提遍顺顺一家人而唯独不提二老时,这种情感溢于言表:“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表现她爱的执着。
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边城教案两课时

边城教案两课时这是边城教案两课时,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边城》教案。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涎xián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三、问题思考(速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据,自由发言)1、小说的典型环境与前两篇有何不同?描绘了怎样的湘西风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最新《边城》教案两课时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边城》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1.湘西少年: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
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2.军旅生涯:1917――1922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
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
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
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
(《清乡所见》)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4.被流放的歌者:“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
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
《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引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挖掘,我们作为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而不是纯粹的批评和评分。
这篇教案将结合教材内容,从主要人物形象、意象和文学方法等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课堂体验。
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意象的描绘和构建方法。
2. 理解故事背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3. 掌握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文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人物形象和意象的描绘和构建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构建得到了极为详实的阐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描述进行详细的解读,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外貌特征、言行举止、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同时,意象的构建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需要根据文本分析意象的构建方法并评价其作用,例如写景、色彩、象征物等等。
2. 故事背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背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学生需要对于故事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包括社会环境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等。
同时,故事背景也涉及到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将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相融合,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3. 常用文学方法文学方法是增强作品深层次意义的有效手段,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其构建方式和作用。
例如对比、声律、章回、视角等等。
三、教学课时规划本次公开课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具体课时内容如下。
第一节课一、学法指导(5分钟)本节课重点学习人物形象和意象的描绘和构建方法,引导学生从外貌特征、言行举止、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角度对于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重难点分析(1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和自身教学经验,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提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教学方法(10分钟)通过个案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的感知和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即小说鉴赏的基本要求,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的鉴赏分析,并由此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学情分析
《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
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
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
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
2、教学设计: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
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
“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
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部小说的核心。
此设计体现鉴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课文到整个小说,能开阔阅读的视野,提升鉴赏水平;并在鉴赏探究中进行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此设计的亮点在于从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出发来阅读小说,合乎作者原意,“边城之美”的紧扣文本,欣赏讲究层层深入解读;“边城之痛”的挖掘让学生对整部小说的创作有更深的领悟。
最后“美”与“痛”合二为一句话,一个字“爱”,回到小说创作的本源。
在进行广度与深度探究的同时,核心明确,整堂课首尾圆合。
但此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而言有一定难度,一是小说本身有阅读难度,问题设置也有难度,对于师生都是一个挑战。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
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
这段文字是描写茶峒白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浓翠逼人的细竹,那恬静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似的美丽湘西世界。
(二)“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的主意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们将围绕这句话来欣赏《边城》。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小组合作、比赛,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活动要求:
1、请结合课文内容,选取小说当中的某个人物(翠翠、爷爷、傩送、天保)欣赏小说的人性美。
2、写几句话,寄语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对你说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
天真纯洁的少女
纯朴厚道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老师总结:
文艺评论家刘西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
《边城》就是这样一曲“美的赞歌”
(三)“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
个性探究: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学生自由展示)
老师引导:“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
(原生态)
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2、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又时为爱而奋不顾身,又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
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四)结束语
《边城》是一曲优美健康纯洁的“美的赞歌”,又是一出弥漫着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的悲剧”。
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告一段落,但《边城》带给我们的对真、善、美与爱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
(五)课后探究
阅读《边城》整部小说,探讨《边城》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写一篇读书报告。
(或自选角度)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