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概论阅读材料1:谈谈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迷

合集下载

水与钻石的价值悖论

水与钻石的价值悖论

1.解释水与钻石的悖论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是指:水对人们很有用,必不可少,(即弹性=1的必需品)但是水价很便宜;钻石对人们的用途很有限,但是却很昂贵(即弹性>1的奢侈品)。

这一悖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

从需求一方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用效用。

对于谁,水源充足,人们对水的消费量大,因而边际效用很小,价格也就很便宜。

同理,人们对钻石的边际效应很大,所以钻石的价格也就很昂贵。

从供给方面来看,由于水源充足,生产人类用水的成本很低,因而价格也很低,钻石很稀缺,生产钻石的成本也很高,所以钻石价格昂贵。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讨论,得出结论,水便宜,钻石昂贵的价值悖论。

2.分析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管理的意义对富有弹性的商品,则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化;对缺乏弹性的商品,则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同方向的变化;对单位弹性的商品,则商品价格的变化对厂商的收入无影响。

就是课本上Ed>1 Ed<1 Ed=1的那三种情况至于管理的意义……不知道个人认为应该是,当富有弹性,可以降价;当缺乏弹性,应该提高商品价格。

这样管理商品3.有时候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断言,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1)因为大部分财富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上和小部分财富掌握在大部分人手上是不同的。

从凯恩斯的消费倾向就可以看出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率是倾向稳定,由此,将原本富者用于储蓄的收入转给贫者会刺激消费,自然提高总收入。

2)因为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

穷人得到了这些收入,大部分会用于消费。

所以,如果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肯定将会使整个经济社会的需求增加,进而将使得国民收入增加。

4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smc曲线上等于和高于avc曲线上最低点部分因为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厂商为使利润最大,必将遵循MR=MC定理(边际原则),使自己的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市场价格,即均衡的产量点总在边际成本曲线上移动。

微观经济学(前年真题,两套题)

微观经济学(前年真题,两套题)

一、选择题1.水和钻石的价值之谜(水相对而言更有用,但价格却低得多)可用下列说法解释的是()A.钻石的总价值高B.钻石的边际效用高C. 水的边际效用高D.钻石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2.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A.可以替代的B.完全替代的C.互补的D.互不相关的3.已知产品为99单位时,总成本等于995元,产量增加到100单位时,平均成本等于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A.10元B.5元C.15元D.7.5元4.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厂商把产量调整到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水平()A.他将取得最大利润B.他不能获得最大利润C.他是否获得最大利润无法确定D.他一定亏损5.在一般情况下,厂商得到的价格若低于哪种成本就停止营业()A.平均成本B.平均可变成本C.边际成本D.平均可变成本二、名词解释1.消费者2.扩展线3.机会成本4.引致需求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6.价格歧视三、计算题1.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X、Y商品的收入为6000元,Px=20,Py=10,该消费者效用函数U=3x²y,求该消费者的均衡的X、Y数量,他的总效用为多少?2.某完全竞争行业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³-2Q²+15Q+10,试求:1)当市场商品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2)市场价格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四、案例分析题1987年,福建省某机械厂进口一件设备,据调查,当时有6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这种设备,价格从800晚美元至1200万美元不等。

该厂首先找日本一家企业谈判,开价800万。

争取1000万成交,岂知,第一次谈判,日商就满口答应,并表示可以立即签署合同。

厂长心里面打鼓:“日本人这么好说话?其中必定有鬼!”但想来想去,货真价实,无可挑剔,便拍板敲定。

设备到货使用一年后,愈多易损零件需要更换,厂长便请日商按合同供货,日商表示可以,但价格提高一倍(合同并未规定日后供应零部件的价格),厂长心想这是“敲竹杠”,便改法向其他生产同类设备的国家购买,但由于不配套,最后被迫以高价向日商购买这些专用零部件。

西方经济学答案

西方经济学答案

1、为什么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根据经济学的定义,首先是研究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如何分配给各种不同的用途,以实现最大的产量,实质上是在考察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就是人们考虑如何合理的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久而久之,经济学便产生了2、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如何?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适合所有商品吗,为什么?需求价格弹性指的是市场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说每次涨价或者降价对客户购买这件产品的影响有多大,需求价格弹性越高,影响越大对于总收益,需求弹性越高,涨价就可能丧失更多的客户,客户的购买量快速减少,降价则客户的购买量迅速上升,需求弹性越低则相反。

所以一般来说,需求弹性高,采取降价销售总收益增加,需求弹性较低采取涨价销售总收益增加3、水的使用价值大于钻石的价值,但水的价格却小于钻石的价格,为什么?你问的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价值悖论”。

要解决这一悖论,要区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水给人带来的总效用是巨大的,但是人们对某一商品消费越多,其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也越小。

人们消费的水是很多的,因此最后一单位水带来的边际效用就微不足道了。

相反,相对于水而言,钻石的总效用并不大,但是由于人们购买的钻石数量极少,所以它的边际效用也就大了。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花费收入应遵循的原则是:使最后一单位购买力、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4、解释说明为什么在产量增加时,平均成本(AC)与平均可变成本(AVC)越来越接近?单的道理,平均成本是含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加,那相应的平均成本就会降低,分到每件上的固定成本就会变小,所以平均成本与可变成本会相近,但不可以相交5、为什么厂商在短期亏损时仍然生产?在什么情况下不再生产?很简(1)短期生产中,不仅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既定的,而且生产中不变要素投入量是不变的,即厂商上只能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这样,不变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厂商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

案例:钻石与水

案例:钻石与水
钻石与水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 著名的水和钻石的价 格难题,那就是:水 应当比钻石更值钱吗?
从均衡价格看
数量越大价格越低,所以需求 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 线。由于水的成本很低,而且 供给非常丰裕,供给者愿意按 Pw价格供给任何数量,所以水 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数量越大价格越低,所以需求 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 线。钻石的产量有限,不管价 格如何,供给量总是固定的, 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从供求关系来看
商品的价值还与商品的供求有关,世界上水比钻石 多很多,虽然水的消费量要比钻石多很多,但是相

对于水与钻石问题的理解

对于水与钻石问题的理解

对于水与钻石问题的理解对于“在没有比水更有用的东西了,但水却不能购买任何东西。

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却十分昂贵。

”这段话我首先想到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

从需求一方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

对于水,水源充足,人们对水的消费量大,因而其边际效用很小,价格也就很便宜。

同理,人们对钻石的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

从供给一方看,由于水源充足,生产人类用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

钻石则很稀缺,生产钻石的成本也很大,因而钻石很昂贵。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则水便宜,钻石昂贵。

即虽然水的使用价值极大,却没有交换价值;而钻石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却可以交换大量的其他商品。

接着我想通过总收益和边际收益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它所包含的社会必需劳动量,而是消费者从消费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效用,即消费该商品带来的满足或享受程度。

一种商品的价值大小不取决于它有多大用途(使用价值)或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消费者对它的主观评价。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消费所增加的效用。

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所增加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即边际效用,决定了该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某种商品供给多,需求少,则边际效用低,价格低;反之,价格就高。

根据这种理论,钻石与水之谜就不是谜了。

尽管水是必需品,效用大,但其数量极多,边际效用几乎是零,如果不是在沙漠这类缺水的地方,水的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是正常的。

钻石虽然效用不大,但数量极少,边际效用高,钻石供给极小,总远远少于需求,价格高当然正常。

第二:总效用的规律是,开始的时候,随着消费某种东西的数量的增加,效用会不断增加,可是,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了,然后就是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

比如吃饭,开始的时候,吃得越多越满足,但是吃到一个最佳状态之后,再吃就不舒服了,总效用就会下降,当然我们一般不会吃到这个程度。

解疑“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

解疑“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

2022年第5期 总第198期68 |2022年第5期 总第198期解疑“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 冯兴元“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与斯密的解答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特别提到由约翰・劳最早提出的“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

斯密指出:“使用价值最大的东西通常很少或没有交换价值;相反,那些在交换中具有最大价值的东西通常很少或没有使用价值。

”他举例道:“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能用它交换到的货物却非常有限,人们用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

与此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这里,斯密区分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物的交换价值是指一物用于交换对于个人的价值,等于市场价格,表示由于通过交换一物而占有另一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比如对于斯密,鸡蛋的交换价值就是它的市场价格,表示通过换出鸡蛋而占有货币或另一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另外一方面,一物的使用价值则涉及直接使用该物的有用性。

斯密把使用价值当做交换价值的给定的和不需说明的前提,聚焦于分析交换价值。

他认为:“任何商品对拥有它的人来说的价值,对于那些不打算自己使用或消费它,而是想用它来换取其他商品的人来说,等于该种商品使该人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因此,劳动力是衡量所有可交换商品的价值的真正尺度。

”斯密在分析“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时,立基于对不同物的使用价值的考量(以有用性来衡量),又把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比衬来解答这一“悖论”。

他在书中事实上区分了水和钻石的不同性质的有用性:水是用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的,离开水,人就不能活下去;钻石不是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用作为饰品,用来满足某种快乐,离开它,人照样能够活下去。

此外,斯密还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物品的稀缺性。

在总体上,他是这样解答“价值悖论”的:首先,水的“使用价值高,但交换价值低”,而钻石恰恰相反,“使用价值低,交换价值高”;其次,钻石与水的价值和稀缺性有关:“在任何程度上有用或美丽的物品,其价值(merit)都会因其稀缺性而大大提升”。

钻石比水贵的经济学解释

钻石比水贵的经济学解释

钻石比水贵的经济学解释
嘿,你知道不,为啥钻石比水贵那么多呢?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呀!钻石那亮晶晶的,可真是漂亮得让人移不开眼。

就好比夜空里最
璀璨的星星,谁不想拥有一颗呢?你想想看,要是有人拿着一大颗钻
石求婚,哇塞,那场面得多浪漫呀!(例子:就像灰姑娘穿上了水晶
鞋一样令人惊艳。


可是水呢,到处都是呀,打开水龙头就哗哗流出来了。

感觉水就像
是我们身边最平常不过的朋友,随时都在,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例子:就如同空气一样,平时不觉得有啥特别,没了可不行。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可就有意思了。

钻石它稀少呀,要找到一颗
好钻石,那可得费好大的劲呢。

这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对的人
一样,不容易呀!而且开采、加工钻石也得花好多人力物力。

而水呢,相对来说太容易得到了。

再说说需求,人们对钻石的需求可不只是因为它漂亮,它还代表着
一种身份、一种象征呢!很多人愿意花大价钱去买钻石,就是为了显
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例子:就好像买名牌包包一样,是一种追求高
品质生活的表现。

)水呢,虽然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但我们不会为了
喝一口水去花大价钱呀。

难道水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啦!没有水我们可活不下去呀。


在经济学里,价格可不只是由重要性决定的,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呢。

所以呀,钻石比水贵是有它的道理的。

这就是经济学的奇妙之处,它能解释很多我们生活中看似不合理的现象。

别小看了这些现象,它们背后可藏着大学问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啦!。

“钻石与水”悖论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钻石与水”悖论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238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亚当 ·斯密 (Adam Smi t h)提出了著名的“水和钻石的悖论”:水的用途很大但一般情况下水无法交换任何物品,钻石的用途极小,却可以用来交换大量的货物。

换言之,水的使用价值很大,但交换价值很小;而钻石使用价值很小,交换价值很大。

关于其悖论的通俗解释,我认为“钻石与水”悖论即是中国谚语中的“物以稀为贵”。

一、“钻石与水”的经济学含义从历史上看,诸多经济学家认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商品价格,即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反映了商品对消费者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高则决定着交换价值高,使用价值低则交换价值低,二者属性相通,但是钻石和水的例子却使这种解释自相矛盾。

人们对于钻石需求性不可谓高,但是它的价格却很高,而水对于人类来说是刚性需求,其价格却远远不及钻石,这是由两者的商品属性不同导致的,首先二者的稀缺性不同,其次,获取二者所需付出的成本也不同,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或许并不能同时而论。

二、对“钻石与水”悖论的经济学解释(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最初由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赋税论》中提出,后经多方经济学家完善发展,其强调了商品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人类劳动的价值,并且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其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据此,对“钻石与水”悖论进行以下分析。

众所周知,钻石是由金刚石矿石雕磨而出,而金刚石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是自然界由单质元素组成的粒子物质,金刚石矿通常位于地下200km的深度。

在一般条件下,市面上的钻石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开采以及专业人员的精心打磨才呈现出来的,而且在开采过程中,既要保证充分开采含有钻石的矿石,又要确保其原石完好无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开采过程中经济损失的最小化,而如此就给施工人员提出了极大的施工难度。

因此,开采出一克钻石所需要的人力都是巨大的,如此巨额的劳动价值便造就了钻石高昂的交换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htt谈谈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迷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水和钻石的价格难题,那就是:水应当比钻石更值钱吗?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研究不同物品的相对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时,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根据常识,一个物品的价格决定于它给消费者的效用。

但是,水为消费者所必需,水的有无,生死攸关,效用极大,但水的价格很低。

而钻石是非必需品,效用有限,价格却非常高。

这是为什么?参考阅读虽然在200年以前,这个难题困扰着亚当·斯密,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已经解释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几个答案。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

水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而钻石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很高的价格水平。

如图1在图1中,水的需求曲线和钻石的需求曲线形状基本相同,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至于供给曲线:由于水的成本很低,而且供给非常丰裕,供给者愿意按OP W 价格供给任何数量,所以水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钻石的产量有限,不管价格如何,供给量总是固定的,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水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OP W ,而钻石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OP D 。

前者价格低,后者价格高。

除了供求决定价格这个答案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解答这个难题。

为此,先要区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指从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全部满足或效用。

边际效用指多消费一单位物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消费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总效用等于各单位的边际效用的总和。

一个世纪以前,经济学家们在分析效用时,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个规律指出,随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越来越多,他从中得到的新增加的边际效用量越来越少。

水是我们的生活所必需。

我们从消费水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巨大的。

但是,我们消费如此大量的水,以至于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到极小。

至于钻石,相对于水来说,总效用很小,但由于我们购买和使用的钻石,数量非常少,钻石的边际效用很高。

价格与总效用无关,但与边际效用有关。

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他们面临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他的支出在各种商品之间的分配,必须使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都相等。

p:/ /ww .oec d.rg" h tp://w oecd.o rg联合国贸发会议:ttp://w wunctad.orMU1/P1 = MU2/P2 = MU3/P3 = …每一元支出的MU(MU是英文边际效用的缩写)如果花费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每一元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消费者就会多购这种商品,少购其他商品,直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得花费在该商品的每元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商品相等为止。

这样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

如果花费在某种商品上的每元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低于其他商品一般的边际效用水平,消费者就可以少购这种商品,多购其他商品直到花费在该商品上的每元所提供的边际效用上升到一般的边际效用水平为止。

上述这种对各种商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的相等性,对于水和钻石也是正确的。

水有低价格和低边际效用;钻石有高价格和高边际效用。

水的低边际效用除以其低价格等于钻石的高边际效用除以其高价格。

总之,水和钻石的价格都决定于它的边际效用而不决定于它的总效用。

解释价格之谜的另一个方法是运用消费者剩余。

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总市场价值(用价格乘数量)之间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我们之所以能享受消费者剩余,基本的原因在于:对于我们所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每一单位,从第一个单位到最后一个单位,都支付相同的价格。

我们所支付的每一单位的价格都等于最后一单位的价值 (边际效用)。

但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前面各单位都要比最后一单位具有较高的价值(边际效用)。

这样,我们就从前面的各个单位享受了消费者效用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付的金额与实付的金额的差额,是消费者获得的净收益,是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

再看图l,水的价格是OP W,消费量是OQ w,从水的消费得到的消费者剩余的面积P W ER 很大,可见,由于水价低,引起了大量的消费者剩余,而水的总效用=消费者剩余+水的市场价格OP W*OQ W)更大。

钻石的价格是OP D,消费量是OQ D,从钻石的消费得到的消费者剩余面积P D ER很小。

可见,由于钻石价高,引起了少量的消费者剩余,加上钻石的市场价值,钻石的总效用也不大。

综上所述,运用消费者剩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水的总效用大而价格低,钻石的总效用小而价格高这个问题。

提示及进一步阅读:1、保罗·萨缪尔森等著,萧琛主译,2004:《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迈克尔·帕金著,梁小民译,2003;《经济学》(第5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3、曼斯费尔德著,黄险峰等译,1999;《微观经济学》(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Richard G·Lipsey ,Paul N·Courant,Christopher T·S.Ragan, l999,Economics,12th Edition,Addison-Wesley.1、扩展阅读——供求理论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前提必须是让它明白‘供给’和‘需求’--转引自萨默尔逊《经济学》在《人力资本》一文,我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社会所有人都精通会计,那么会计在这个社会就难名一文。

原因在于,可以作为会计进行劳动力供给的人太多了,而社会需要的会计数量毕竟只是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很小一部分,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东西价格偏低是尽人皆知的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则会偏高,就象鲁迅先生讲的一样,南方的卷心菜到了北京便“物以稀为贵”,而且还要用一根红绳子套了,美其名曰“龙舌兰”。

越是稀少越是宝,鲁迅在仙台就受到格外的待遇。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层面。

萨默尔逊在他的《经济学》(14版)中引用了无名氏的一句话: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前提必须是让它明白‘供给’和‘需求’。

长期以来经济学都致力于供给需求的均衡分析,包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的稳定性。

有人批判经济学家太冷酷,因为他们没有感情,对任何问题都用冷冰冰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来分析。

经济学中的需求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preference),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上的需要;其次,需求应该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够购买得起。

假如一个人很有钱,买得起高档时装,但他对时装不感兴趣,也不打算买,他就构不成对时装得需求;另一个人,很喜欢时装,也想买,但又没有支付能力,他同样构不成对时装的需求。

只有主观上有买时装的欲望,客观上又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构成对时装的需求。

供给是与需求对称的一面。

我们常提到市场,市场是由买方和卖方构成的,只有买方或者只有卖方方,交易不会发生,市场就名存实亡。

这里的卖方就是需求方,卖方就是供给方。

供给实际上就是提供商品,这些商品包括机器、石油、大米、飞机、衣服……等各种可以交易的东西。

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就会形成一个均衡价格。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通常都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调节的。

它的调节过程可以这样来描述,当某一部门的资源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那么更多的资源流向这个部门,资源供给增加造成资源价格的下降,资源价格下降使部分资源开始流出这个部门,从而又使价格有回升的动力……最终价格恢复到市场均衡价格。

但是理论上也不能排除不能恢复到市场均衡价格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价格一旦偏离市场均衡价格便越走越远。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参阅一下“蛛网理论”,它研究市场动态均衡的条件。

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常常都是通过调整价格来完成。

因为调整价格,实际上就是在调整产品的供给和需求。

在这里我要提一下产品的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里,产品与商品常常是混用的两个概念,这与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不同,马克思认为产品只有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不过我们不准备严格区分产品和商品,在以后的讨论中我们认为产品或商品是可以用于消费的物品。

这里的物品既包括百货柜台陈列的所有东西,也包括社会系统的东西如教育,还包括自然界的东西,如渡假村的阳光等等。

可能有的人觉得把教育、渡假村的阳光看作产品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这正是经济学家观察问题的独到之处。

比如如果你要去私立或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你将缴纳相应的学费,这个过程在经济学家眼里就变成:个人或政府提供“教育”这种产品,作为接受教育者的你实际上是在消费“教育”产品,你为你的消费行为支付的价格实际上就是你的学费支出。

或许你接受的是国家的免费教育,这不过是意味着国家帮你支付了“教育”产品的价格罢了。

渡假村的阳光成了产品,因为你要消费渡假村的阳光你就得向渡假村支付相应的价格。

别处的阳光不是商品,因为你不必因为享受了阳光而支付价格。

在经济学家眼里,很多的东西都是产品或具有产品性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可以用于交换和消费。

比如说权力,就有权力市场的说法,一些人提供权力,一些人消费权力。

关于钱权交易、权色交易我们听得见得恐怕并不少。

我的一些同事经常说那些卖官鬻爵的地方领导有市场经济头脑。

婚姻也是产品,也有一个婚姻市场。

经济学角度看来,物色对象、恋爱到结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婚姻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婚姻市场上搜寻、讨价还价到成交的过程。

只不过进入这个市场的人既是婚姻的提供者又是婚姻的需求者罢了。

如果一个人抱定独身的打算,他就不会进入婚姻市场,囨为仞没有主觊上皌需求;一个没有获得心上人欢心的可怜男孩心灰意冷地退出婚姻市场,是因为他支付不起心上人开出“婚姻”产品的价格。

有的人是不同意把婚姻看作产品的看法的,甚至有人会大动肝火,认为这是对充满神圣的婚姻的一种亵渎。

其实没必要生气,你追求神圣的婚姻,天长地久的婚姻,相濡以沫的婚姻,也只不过是追求经久耐用的高质量的“婚姻”产品罢了。

我可以理解你的气愤,因为说出的真话常常让人老羞成怒。

就象鲁迅在一篇小说中讲,某人生了小孩,有人说小孩将来很富贵,有人说小孩将来会当官,主人听了很开心;后来有一个人说小孩将来会死亡,主人怒不可遏。

看吧,后来这个人说了最真实的话,却得到不受欢迎的结局。

所以有些人的生气是可以理解的。

我相信还是有人的看法会与经济学角度的看法一样。

因为我读到过一首诗,这样写的:我走过百货商场看到一个女孩的爱情摆在柜台上标价是四元八角我愿用一百元卖下它可她说我用的是假钞甚至人格也是产品,可以出售。

好多的人,不都为了一个“钱”字,人格丢尽吗?也有一些人“公正廉洁”,人格库存,概不出售。

很久之前读过一篇古文,讲的好象是唐朝某公,为官清正有美名,尝有人夤夜献金两万,公怒斥之,后献金十万,公“沉吟良久”,最后自然是一句下不为例作为结局。

可见,不是人格不出售,只因开价还不够。

想一想你自己,从不违法乱纪,给你十万都不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