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终审稿)

合集下载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总结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总结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总结一、前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是指在中医理论和技术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服务项目。

随着人们对中医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特色服务项目逐渐成为了各大医疗机构和养生馆的重要服务内容。

本文将从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概念、分类、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二、概念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而开展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服务项目。

它包括了传统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多种形式,旨在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三、分类1. 中药治疗类: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多种形式,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2. 针灸推拿类:包括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多种形式,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人体内部环境。

3. 气功养生类: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多种形式,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达到调节身心平衡的目的。

四、应用1. 医疗机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已成为许多医疗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

在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推拿康复治疗、中药治疗等。

2. 养生馆: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在养生馆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按摩、气功养生等,满足了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

3. 社区卫生站:社区卫生站是人们日常就诊的重要场所之一。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推拿康复治疗、中药治疗等,在社区居民中推广中医保健理念,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五、总结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而开展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服务项目。

它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多种形式,旨在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医疗机构、养生馆和社区卫生站等场所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健康保健服务。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三 切开法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
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用法:使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的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
调制法:总的原则是将箍围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剂制成糊状的制剂。调制液体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目前临床上对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凡土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注意点: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阳证不能用热性药敷贴,以免助长火毒;阴证不能用寒性药敷贴,以免寒湿痰瘀凝滞不化。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具有途径直接、用药安全、使用简便、药源广泛、稳定可靠,副作用少等优点。我科贴敷疗法常用制剂是消炎止痛膏。
适应证:适用于肠痈、乳痈及体表皮肤痈疖未成脓者。
方法:肠痈敷于右下腹部,乳痈及体表皮肤痈疖敷于痈疖表面,局部清洁后,取适量消炎止痛膏涂于贴敷部位,均匀摊开,覆盖整个病变部位,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2次,疗程7-10天。
二 箍围
箍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我科常用制剂是双柏散。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引言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技术。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是中医在现代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健康保健和治疗手段。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内容和特点。

正文内容:1.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1 中药浴中药浴是一种通过草药浸泡水中,让草药中的有效成份渗透到皮肤,起到保健和治疗作用的特色服务项目。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慢性疾病的症状。

1.2 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常见的一种,通过针灸和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它在疼痛管理、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1.3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及采用中药、中医按摩等方法,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注重个体化的养生方案,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制定相应的养生计划。

2.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2.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核心内容,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和配伍应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治疗在传统中医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2.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在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3 中医手法疗法中医手法疗法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一种,通过按摩、拍打、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在骨伤科、妇科、儿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总结: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是中医在现代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包括中药浴、针灸推拿和中医养生,通过中药的渗透、针灸按摩和个体化的养生方案,为人们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健康保健和治疗手段。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引言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被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是中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健康保障和医疗选择。

本文将分别介绍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1 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重要一环。

中草药疗法通过选用适宜的中草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草药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感冒、消化不良等。

此外,中草药疗法还可以用于保健和调理,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1.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头痛、颈椎病等。

此外,针灸疗法还可以用于美容和保健,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延缓衰老。

1.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手法的施加,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疗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肩颈痛、腰椎间盘突出等。

此外,推拿按摩疗法还可以用于保健和调理,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身体疲劳。

二、中医医疗技术项目2.1 中医诊断技术中医诊断技术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重要一环。

中医诊断技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技术具有准确性高、病因分析全面等特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2 中医药物制剂技术中医药物制剂技术是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物制剂技术通过选用适宜的中草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中药颗粒、丸剂、散剂等剂型,方便患者的服用和吸收。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皮肤科开展了湿敷、清创、药膜、贴敷、面膜、罐疗、针灸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以及药浴、熏蒸、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床调配等服务项目。

妇科开展了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以及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腹针、足浴等服务项目。

儿科开展了雾化吸入、推拿、罐疗、针灸、药浴、中药熏蒸、中药香囊等中医外治服务项目。

眼科开展了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赵针灸、耳穴、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等中医眼科特色治疗。

耳鼻喉科开展了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刺、灸法、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治疗、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

骨伤科开展了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功能康复等医疗项目;针刀疗法,手术、理疗等治疗技术。

针灸科开展了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服务技术。

1
推拿科开展了推拿手法、膏摩、中药、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等特色服务项目;腿疗、药浴、熏蒸、罐疗、针灸、刮痧、穴位注射、中医骶疗、中医微创疗法等服务项目。

急诊科制定了常见急诊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2。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说课材料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说课材料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临床皮肤科杂志》投稿须知

《临床皮肤科杂志》投稿须知
去掉审 阅格式 . 直接在 审 阅格式 上修改 。 这样 编辑 可以方便 地
病例报告需附中 、 英文摘要 , 综述 、 继续医学教育需附中文摘要 。
论著的摘要采 用结构式形式 , 应包括 目的 、 方法 、 结果( 应给 出主 要数据) 、 结论 4个要素 , 每一要素前要冠 以相应 的标题 。 要用第
1 需 注 意 的 问题
投稿时 已确定 的作者排列顺 序 , 在 编排 时不再作改动 。不 同单 位者 , 请 在作者姓 名的右上 角用 阿拉伯数 字按序 标注 , 然后 在 作者姓 名下方注 明其单位 名称 。 省市和 邮政编码 , 不 同单位 均 应列出 。作者 中如有外籍作者 , 应征得其本人同意 , 并提供外籍 作者同意该文在本 刊发 表的证 明信 函。
3 . 5 关键词 :所有文章均需标引 2 一 一 5个关键词。 尽可能选用最 新 版《 医学索 引) ) ( I n d e x Me d i c u s , 美 国国立 医学 图书馆 ) 中的医
学 主题 词 表 ( ME S H ) 中 的词 语 , 如 最 新 版 Me S H 中 尚无 相应 的 词 语, 可采 用 “ 组配” 、 “ 上靠” 或 选 用 习用 的 自由词 列 出 。
字数在 2 0 0字左右 , 英文摘要应 与中文摘要一致 . 英文摘要也采 用结构式形 式书写 。病例报告 及综述 等摘要可 采用 陈述式形 式, 不必按 结构式 书写。英文摘要前还应 用英文列 出文题 、 作者 姓名 ( 采用汉语拼音 , 所有作者姓名 均应 列出 , 姓 的字母全部大 写, 名的首字母 大写 , 双名中间加一短线 ) 、 单位 名称 、 所在城 市、
部过程 。投稿后请尽快将 5 0 元 审稿费寄至本刊编辑部 , 以免耽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总结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总结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总结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文化、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发出具有特色的中医服务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多样化,而且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医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养生服务和中医康复服务等。

中医药健康服务主要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来保障人们的健康。

中医养生服务则通过中医理论指导人们调整饮食、起居、运动和心态等方面来维护健康。

中医康复服务则是通过针灸、推拿和草药疗法等方法来帮助患者康复。

其次,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特点是独具医学思维和文化内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注重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应用,倡导“标本并治”、“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此外,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通过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可以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医的认知和理解。

再次,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都具有创新性和特色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能够促进中医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通过推广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可以增加中医机构的收入和影响力,提升中医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最后,中医特色服务项目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投入。

另一方面,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推广和普及也面临着人们对中医知识的认知度不高、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等问题。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是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有效途径。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通过独特的医学思维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个体化、全面化的健康服务。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对于推动中医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传承中医文化、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目录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二、皮肤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4)湿敷(附操作流程图) (4)贴敷(附操作流程图) (6)面膜(附操作流程图) (9)拔罐(附操作流程图) (11)针刺(附操作流程图) (14)艾灸(附操作流程图) (16)熏洗(附操作流程图) (18)涂药(附操作流程图) (20)火针(附操作流程图) (22)薰药(附操作流程图) (24)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一、湿敷法湿敷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适应症急性皮炎、急性湿疹、化脓性或感染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三、禁忌症年老体弱、恶病质者,或外感风寒发热者慎用。

四、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二、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将药物研细末,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之一,贴敷疗法能使药力直达病灶发挥作用之外,还可以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而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以祛病邪,从而治愈疾病。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适应症荨麻疹、银屑病、白癜风等疾病。

三、禁忌症1、对胶布过敏者慎用。

2、佩戴心脏起搏器者慎用。

3、皮肤溃疡及糜烂处禁用。

四、告知1、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

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

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

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镊子2把,药粉、石蜡油、植物油、持物钳、9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干缸、调拌碗,调匙,胶布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贴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贴敷穴位。

4、用酒精棉球擦净局部。

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调拌药粉成糊状,摊到指定穴位,敷上纱布,胶布固定。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贴敷时应采取合理体位,暴露贴敷穴位。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准备物品是否齐全。

3、贴敷穴位有无油污。

4、所用物品,均应消毒后备用。

5、如贴敷部位瘙痒,可去除并擦净药粉残余。

三、面膜中药面膜疗法是将中药磨成较细的粉末,然后调成糊状覆盖于面部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面部的皮肤情况。

3、面部敏感程度。

4、心理状况。

二、适应症激素依赖性皮炎、过敏性皮炎、化妆品皮炎、口周皮炎、日光性皮炎、痤疮、脂溢性皮炎、黑头粉刺、酒渣鼻、黄褐斑、黑变病、雀斑、白癜风。

三、告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垫巾等。

五、禁忌证婴幼儿颜面部禁用,对面膜药物成分过敏者、有渗出倾向者禁用。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铺一次性垫巾,取仰卧位,眼鼻口覆盖纱布。

3、清洁面部皮肤,将配制的药物均匀地涂面部。

厚1-2cm4、,上覆塑料薄膜保湿。

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30min后去除面膜,洗净面部。

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敷面膜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敷面膜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敷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4、婴幼儿忌用。

5、敷面膜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四、拔罐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适应症寻常痤疮、慢性荨麻疹、硬皮病、皮肌炎、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黄褐斑、背部毛囊炎、酒渣鼻、离心性环状红斑、手部顽固性湿疹、玫瑰糠疹等。

三、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或烫伤。

五、物品准备1、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五、针灸(一)针刺针刺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适应症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湿疹、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痒疹、银屑病、酒渣鼻、痤疮、脱发、白发、黄褐斑、白癜风、雷诺病等等所有常见多发的皮肤病。

三、禁忌症1、妊娠3个月以内,小腹部腧穴禁针。

2、妊娠3个月以上,腹部、腰骶部腧穴禁针。

3、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禁针。

4、产后未满月或产后失血过多也应禁针。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晕针、弯针、折针等异常情况。

2、针刺部位可能有疼痛、少量出血,针刺完后能自行消失。

五、物品准备1、治疗盘、毫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干缸、碘伏、持物钳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治疗穴位位。

4、局部消毒后,干棉球清洁穴位,选择适当的进针方法和进针方向角度和深度,行针的手法,适时留针。

5、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行针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针尖是否钝弯,针体有无裂痕。

3、避开血管,防止扎破血管。

4、使用过的毫针,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针后,如局部出现出血,可用干棉球按压。

(二)艾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适应症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跖疣、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硬皮病、斑秃、痤疮、白癜风、慢性湿疹、疖肿等三、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