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组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基因重组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基因重组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基因重组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重组技术逐渐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利器。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序列,实现功能基因的增加、削减或改变,从而创造新品种或改良现有品种的一种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基因重组技术的原理与优势基因重组技术是指通过对生物体基因进行工程修改,使其产生新的性状或特征,从而达到改良、创新新品种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物种的好的特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添加到另一个物种的DNA中,使其也具有这个特征,进而产生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基因重组技术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基因重组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基因的改良。

其次,基因重组技术能够使植物或动物具备抗病能力。

最后,基因重组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有益。

二、基因重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杀虫剂抗性杀虫剂一直是解决农业害虫和增加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也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而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能够创造一些具备抗虫特征的农作物,这些作物不需要过多使用较危险的化学杀虫剂,使种植过程更为环保。

2. 增加产量基因重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比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使作物拥有更耐旱的特征,提高其耐旱性,从而增加作物在旱地上的产量。

此外,基因重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改善农业生产中的其他方面,如提高果实的质量、延长果实的保质期、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等。

三、基因重组技术带来的争议尽管基因重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作物质量等,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主要表现在:1.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基因重组技术创造出的新品种,可能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生物多样性。

如果新品种中的一些特征在自然界中过度扩散,就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

2.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因重组技术创造出的新品种,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人类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

人类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

人类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重组技术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生命科学领域,基因的分析、编辑、调控和修饰都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人类基因重组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人类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人类基因重组技术发展概述基因重组技术最初是由保罗·伯格(Paul Berg)于1972年发明。

基因重组技术是一种通过分离DNA分子中的特定片段,进行大量复制,再重新组装成有用DNA分子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明引领了人类基因工程的发展。

人类基因重组技术即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制造人类的蛋白质,促进人类生长、代谢、抵抗疾病等功能的发挥。

随着基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982年,人们第一次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胞内。

1985年,第一批基因工程蛋白产品上市。

1990年,全球协同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地解读了人类基因组的近乎完整的DNA信息集,建立了全球人类基因组数据共享平台。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推动了人类基因工程的发展,并为更深入分析人类基因变异、阐明人类发育及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交流平台。

未来,基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也随之如火如荼地发展。

人类基因重组技术现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人类基因重组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使得人们对基因生物学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目前已经发现,不同基因组之间的变异比人类基因组内部变异更为复杂。

主要因素包括人种差异、地域差异和生境差异等。

此外,就目前全球基因组数据,每个体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得到的参考基因组相比发现,有300万个变异,这些个体间基因组变异包括SNP、InDel、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 和Structural Variant (SV) 等10种不同类型,这是人类基因组复杂性研究中比较困难的问题。

基因工程技术论文

基因工程技术论文

基因工程技术论文1.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高新生物技术, 它利用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按照人类所需, 用DNA 重组技术对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人为修饰或改造, 从而改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使之有效表达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或人类有益的生物性状。

基因工程从诞生至今, 仅有30 年的历史, 然而, 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还是在生产实际应用方面, 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首先,基因工程给生命科学自身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目前科学家已完成了多种细胞器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

其次, 基因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能为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开辟新途径基因工程( 又称DNA 重组技术、基因重组技术) , 是20 世纪70 年代初兴起的技术科学, 是用人工的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进行DNA重组, 将DNA 重组体送入受体细胞, 使它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 获得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

这种跨越天然物种屏障, 把来自任何生物的基因置于毫无亲缘关系的新的寄主生物细胞之中的能力, 是基因工程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根本特征。

2 基因工程研究内容(1) 从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基因组中, 经过酶切消化或PCR 扩增等步骤, 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

(2) 在体外, 将带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 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选择记号的载体分子上, 形成重组DNA分子。

(3)重组DNA 分子转移到适当的受体细胞, 并与之一起增殖。

(4) 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 筛选出获得了重组DNA 分子的受体细胞克隆。

(5) 从这些筛选出来受体细胞克隆, 提取出已经得到扩增的目的基因, 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使用。

(6)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 导入寄主细胞, 使之在新的遗传背景下实现功能表达, 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3 在农业上的应用1)抗除草剂的植物基因工程资料表明, 每年杂草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0%-20%左右尽管除草剂的使用, 对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减少劳力开支和提高量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一般除草剂的选择性较差, 即除了杀草以外, 还会将作物杀死。

基因工程论文五篇范文

基因工程论文五篇范文

基因工程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基因工程论文基因工程科技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基因工程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基因工程论文:浅谈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摘要: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上已经被十分广泛地应用。

基因技术的突破,使科学家们得以传统育种专家难以想象的方式,改良动植物,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关键词:基因;应用基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其中的道理未必广为人知。

那么所谓基因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记录着生物生殖繁衍的遗传信息。

并且通过修改基因能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它的作用主要是以转基因技术和基因克隆技为核心。

通过它们改良动植物的品种,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那么下面我们就谈谈它们是怎样为人类服务的呢?一、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就是按照人们预先设计的生物蓝图,把所需要的基因从一种生物的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外科手术”,然后把所需要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从而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

转基因技术能培养出多种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转基因羊、产奶量高的转基因牛等,还能培育出抗旱、抗涝、抗盐碱、抗枯萎病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还培育出抗虫作物,科学家将杀虫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后,植物体内就能合成霉素蛋白,产生这种霉素蛋白基因的作物有烟草、马铃薯、番茄、棉花和水稻等,其中效益最大的是抗虫棉。

二、基因克隆技术“多莉的诞生”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的一个组织细胞,像翻录磁带或复印文件一样,大量生产出相同的生命体。

利用它可以拯救濒临灭迹的物种,或是复制一些优良品种等等。

然而在进一步细想克隆,却也着实让人深虑。

首先,若是无节制地“复制”某种物种,就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破坏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给自然界带来了混乱。

其次,从理论上说“克隆”哺乳动物的成功,即为“克隆”人类准备了前提条件,再经过技术的不断改善,毫无疑问,不久以后就能“克隆”出人。

基因重组的应用

基因重组的应用

基因重组的应用基因重组是一种将不同生物体中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产生新功能的技术,它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基因重组在农业、医学和工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农业领域,基因重组技术被用于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抗病性。

通过将具有抗虫害或耐旱能力的基因导入作物中,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和抗性,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例如,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可以抗虫害和除草剂,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基因重组还可以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延长果实的保鲜期,使得水果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易腐烂。

在医学领域,基因重组技术被用于生产重要的药物和治疗疾病。

通过将人类生长因子和抗体的基因导入细菌或动物细胞中,可以大规模生产这些重要的药物。

例如,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人类胰岛素和人类生长激素可以被大量生产,用于治疗糖尿病和生长激素缺乏症。

此外,基因重组还可以用于疫苗的生产,通过将病原体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可以大规模生产疫苗,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在工业领域,基因重组技术被用于生产工业用途的酶和化合物。

通过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导入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中,可以使其产生特定的酶或化合物,用于工业生产。

例如,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酶类产品,用于纺织品和食品加工等工业领域。

此外,基因重组还可以用于生产生物燃料,通过将具有高效产酶能力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可以使其产生大量的生物酶,用于生物质的降解和生物燃料的生产。

总结起来,基因重组技术在农业、医学和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抗病性,生产重要的药物和治疗疾病,以及生产工业用途的酶和化合物。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基因重组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基因重组和人类克隆技术的探讨

基因重组和人类克隆技术的探讨

基因重组和人类克隆技术的探讨自从人类开始掌握基因科技,就一直存在着关于基因重组和人类克隆技术的讨论。

这两种技术对于改变人类生命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它们的使用也充满了争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因重组和人类克隆技术的利弊以及干涉人类生命背后的道德问题。

基因重组技术是指将两种不同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基因。

这种技术常常用于农业和医疗领域。

在农业领域,基因重组可以增加农作物的抗病性和耐旱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医疗领域,基因重组可以用于制造各种新型药物,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疾病。

然而,基因重组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种技术还没有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存在一定的风险。

另外,基因重组也可能会导致环境的污染,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此外,某些人也担心基因重组会导致人类的身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变得更加容易受疾病和感染的侵袭。

人类克隆技术则更加复杂。

它指的是用相同的DNA和基因来创造一个新的个体。

这种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因为它会对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克隆技术可以为治疗疾病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在细胞治疗方面。

此外,克隆技术也可以帮助不孕的夫妇生育健康的孩子。

但是,人类克隆技术的使用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和难题。

首先,这种技术涉及到对胚胎的干涉,对许多人来说,这就等价于杀生。

其次,克隆技术还会影响到人类社会,不仅会导致社会的变革,也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克隆技术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克隆出的孩子可能会面临自我认同和社会接受度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探讨基因重组和人类克隆技术的利弊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背后的道德问题。

尽管基因科技有着许多潜力,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伦理因素和对人类生命的尊重。

在人类的成长历程中,道德和伦理标准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而对于基因科技的应用,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这个标准。

综上所述,基因重组和人类克隆技术都有它们的利与弊。

而无论我们是否能充分发挥其优势,都必须遵守伦理与道德标准,以保证人类的尊严和生命权利不受侵犯。

基因工程技术论文

基因工程技术论文

基因工程技术论文目前,基因工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医药及环保等领域。

下面是店铺整理了基因工程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基因工程技术论文篇一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摘要:20世纪70年代,人类建立了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从此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基因工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医药及环保等领域。

本文简单介绍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基因工程 DNA重组应用发展现状沃森(Waston)和克里克(Crick)在1953年提出DAN的双螺旋模型,奠定了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DNA重组技术,促进了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

通过基因工程,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DNA的重组技术在体外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组,最后将重组后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从而按照人类的意愿改造生物的遗传信息。

基因工程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医药及环保等领域。

1.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传统育种主要是通过有性杂交产生变异,可通过选择固定优良变异,在提高作物产量、提高作物的抗逆性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但是,传统育种方法只能近缘杂交,不能远缘杂交,因此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传统育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基因工程克服了传统方法不能远缘杂交的问题,在育种方面贡献巨大。

人类可以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具有更高价值的作物[1-2]。

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可谓硕果累累,基因工程可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病、抗虫、抗干旱、抗除草剂等)、改良农作物的品质以及可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

提高抗逆性的原理是:从某些生物中分离出具有抗病、杀虫活性、抗干旱、抗除草剂的基因,并将其导入作物中并表达,使其具有抗逆性。

荷兰和以色列两国的科学家从草莓细胞线粒体中提取一种酶基因,将其导入拟南芥菜中,使转基因拟南芥菜产生两种能吸引害虫天敌的化合物,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

西红柿很容易腐烂,运输和储藏很不方便,因此都是在西红柿未完全成熟时就摘取下来,在运输过程中再催熟,降低了西红柿的口感。

转基因技术论文3000字

转基因技术论文3000字

转基因技术论文3000字篇一:浅论转基因技术精选优秀毕业论文浅论转基因技术引言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

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摘要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转基因技术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让其他生物、植物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末转基因植物在美国问世至今,十多年来,该项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但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尚无定论,故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一些科学家们开始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重组技术学生姓名:赵慧芳学号:20115071261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指导教师:张海滨职称:教授摘要:基因重组是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DNA分子的过程。

发生在生物体内基因的交换或重新组合。

包括同源重组、位点特异重组、转座作用和异常重组四大类。

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一种机制。

基因重组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

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

基因重组的细胞学基础是性原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裂的时候,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1]关键词:基因重组;特点;分离;纯化Abstract: Genetic recombin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fracture and the connection of different DNA strand DNA fragments of exchange and recombination, the formation of new DNA molecule. In organisms of gene exchange or recombine. Including th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site specific restructuring, transfer function and abnormal four categories. Is a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genetic variation. Genetic recombination is refers to the recombination between alleles. Can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variation types, but only to create new genotypes, does not produce new genes. Genetic recombination is the cytological basis of the original cells first division of meiosis, homologous chromosomes split each other, not the free combination between homologous chromosomes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chromatids of homologous chromosomes swap. Genetic recombin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ross breeding. Gene mutation is refers to the change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gene, the gene sequence of DNA nucleotides changed, 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the genetic information.Keywords: Genetic recombination;feature;separate;purification1.基因工程的核心目的基因和适当的载体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子,再转入相应的受体细胞进行繁殖,从而使外源基因得到表达。

通过分离、纯化、扩增等一系列实验步骤后获得目的基因,再根据欲使目的基因进行有效表达的受体细胞选择适当的载体,然后将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在体外进行有效连接。

重组DNA的步骤:连接,转化,筛选。

重组DNA的优点:简单易行方便后续操作,节点处加内切酶位点不破坏目的基因的阅读框1.1黏性末端DNA分子间连接如果目的序列两端有与载体上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则同一限制酶切开产生的粘末端,在降低温度退火时,能重新互补结合,在DNA连接酶催化下,目的序列就与载体DNA链相连接。

缺点:外源DNA和载体都可环化,造成插入的外源DNA有两种相反连接方向。

解决方法:去磷酸化,双酶切取代式。

两种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剪切外源DNA,然后再连接,这那么,载体分子和外源DNA片断将按唯一的一种取向退火形成重组DNA分子。

这就是所谓的定向克隆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克服插入式(单酶切)带来的缺点。

1.2平末端连接T4DNA连接酶也能催化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产生DNA平末端的连接。

如果目的序列和载体上没有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可供利用,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粘性末端不能互补结合,则可用适当的酶将DNA突出的末端削平或补齐成平末端,再用T4DNA 连接酶连接,但平末端连接要比粘性末端连接的效率低得多。

1.3同聚物加尾法酸转移酶要求底物DNA上必须带有凸出的3’-OH,所以,得先用5’-外切酶处理DNA底一个DNA3’末端加多聚A,一个DNA3’末端加多聚T。

但是由于末端核苷物。

其他几类还有人工接头连接和其他连接技术如T-载体连接。

2.基因转移将外源重组体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包括转化、转染、显微注射和电穿孔等多种不同的方式。

重组质粒DNA分子转化大肠杆菌的基本步骤:细菌感受态的形成→转化因子的吸收→整合复合物前体的形成→单链DNA转化因子的整合→转化子的形成。

Ca2+诱导的完整细胞的转化适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等),1970年建立此技术,其原理是Ca2+与细菌外膜磷脂在低温下形成液晶结构,后者经热脉冲发生收缩作用,使细胞膜出现空隙,细菌细胞此时的状态叫做感受态。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00 ml 菌体培养至OD600 = 0.5,离心收集菌体,用10 ml 冰冷的10 mM CaCl2溶液悬浮菌体,离心,收集菌体,用1 ml 冰冷的75 mM CaCl2溶液悬浮菌体,冰浴放置12 - 24小时,备用。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质粒转化:取100 ml 感受态细胞,加入相当于50 ng的载体DNA连接液,混匀,冰浴放置半小时,在42℃保温 2 分钟(热脉冲),快速将转化细胞转移至冰浴中放置1 - 2分钟,加入1 ml 新鲜培养基,于37℃培养 1 小时,涂在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进行筛选。

电穿孔转化:将待转化的质粒或DNA重组连接液加在电穿孔转化仪的样品池中,两极施加高压电场。

在强大电场的作用下,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产生缝隙,质粒或DNA重组分子便可进入细胞内电穿孔转化法操作简单,而且几乎对所有含细胞壁结构的受体细[3]胞均有效,但转化效率差别很大。

3.转化率转化率是衡量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其定义为:每微克载体DNA在最佳转化条件下进入受体细胞的分子数。

由于在一般的转化实验规模下,每个受体细胞最多只能接受一个载体分子,因此转化率的定义也可以表征为:每微克载体DNA转化后,受体细胞接纳DNA的个数,即克隆数(在筛选时,未接纳载体或重组子的受体细胞不长)。

例如,pUC18对大肠杆菌的转化率为108,即每微克pUC18中只有108个分子能进入受体细胞。

一微克pUC18共有3.4X1011个分子(6.02X1017 / 2686X660),也就是说,每3400个pUC18分子才有一个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化一微克pUC18共需2ml感受态细胞,大约含有2X1010个大肠杆菌细胞,也就是说,每200个细胞只有一个[4]细胞能接纳pUC18 DNA 。

转化率的影响因素:载体及DNA重组分子方面:载体本身的性质,不同的载体转化同一株受体细胞,其转化率不同载体的空间构象,质粒的超螺旋构象转化率最高,经酶切连接操作后的载体由于空间构象难以恢复,其转化率一般要比新制备的超螺旋质粒低两个数量级插入片段的大小,对质粒载体而言,插入片段越大,转化效率越低。

受体细胞方面:受体细胞必须与载体相匹配,例如:pBR322转化大肠杆菌JM83株,[5]转化率很低;但对大肠杆菌ED8767株的转化率则较高。

4.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转导大肠杆菌转染(transfection):是指感受态的受体细胞捕获和表达以噬菌体为载体的重组DNA分子的过程。

转导和转染的区别:转导(transduction):通过λ噬菌体(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的途径把外源DNA转移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转染:λ噬菌体DNA分子直接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4.1λ噬菌体的体外包装体外包装:是指在体外模拟λ噬菌体DNA在受体细胞内的一系列特殊的包装反应过[6]程,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包装成为成熟的具有感染能力的λ噬菌体颗粒的技术。

λ噬菌体的体外包装的原理:根据λ噬菌体DNA的体内包装途径,分别获得缺失D包装蛋白的λ噬菌体突变株和缺失E包装蛋白的λ噬菌体突变株。

由于不具备完整的包装蛋白,这两种突变株均不能单独包装λ噬菌体DNA,但将两种突变株分别感染大肠杆菌,从中提取缺失蛋白D的包装物(含E蛋白)和缺失E蛋白的包装物(含D蛋白),两者混合后就能包装λ噬菌体DNA。

λ噬菌体DNA体外包装过程:[1]制备包装物:单独培养两种溶原菌→诱导溶菌生[7]长→收集包装物。

[2]体外包装第一次包装→第二次包装→去除碎屑。

5.质粒两种病原土壤杆菌根瘤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和发根土壤根菌(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分别含有Ti和Ri质粒为基因克隆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原生质体共培养法取含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同刚刚长出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作短暂的共培养,促使农杆菌和植物细胞之间发生遗传物质的转化。

叶盘共培养法该方法最早由Horsch(1985)首创,用于烟草转化。

优点:适用性广,对于那些能被农杆菌感染的、并能从叶子再生植株的各种植物均适用。

悬浮细胞或愈伤组织共培养原则上,该种共培养与原生质体共培养的方法和步骤是相同的,在供体上,则必须是有侵染和感染能力的载体系统,如带有Ti质粒的根癌农[8]杆菌。

活体接种(inoculation in vivo)所谓整体植株接种转化法,是指人为地在整体植株上造成创伤部位,然后把农杆菌接种在创伤表面,或用针头把农杆菌注射到植物体内,使农杆菌按照天然的感染过程在植物体内进行侵染,获得转化的植物愈伤组织或转基因植株。

接种后2-3周,切下接种处部分组织培养4周,可产生愈伤组织,进一步[9]通过分化培养可获得转基因植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