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合集下载

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解体

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解体

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解体神圣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政治体系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查理曼帝国,而该帝国的分裂正是神圣罗马帝国形成的契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圣罗马帝国逐渐变得无法维持,最终走向了衰落和解体。

一、权力分散导致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当时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

但是,查理曼帝国在他去世后很快就分裂了。

这种趋势在几个世纪内一直持续,导致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分散。

这些分裂的领土包括许多不同的人群和文化,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弱点愈发明显。

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没有向中央集中尽管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王朝制度,但它的国王和皇帝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获得势力的完全集中。

相反,权力通常集中在地方领袖之手,这意味着每个领土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治理方式。

因此,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无法控制促成帝国统一体的领土或机构。

除了权力分散,还有很多因素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相对薄弱。

例如,城市的崛起和贵族权力的削弱使得帝国国王更难以控制地方人群和法院。

因此,法院通常在挑战皇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争斗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权力分散和争斗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例如,在15世纪,同盟国与教皇、威尼斯和法国发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斗争。

虽然最终同盟国赢得了胜利,但这一冲突使神圣罗马帝国的治理体系受到了严重影响。

除了内部的冲突和争斗,外部压力也使神圣罗马帝国更加脆弱。

例如,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四长期试图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及其统治者的势力,为法国自己的扩张创造了机会。

这些战争消耗了神圣罗马帝国国王财力和军事力量的一部分。

同时,大量的军事行动破坏了帝国内部的稳定。

四、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后解体在18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实权。

约瑟夫二世和腓特烈大帝的支配下,虽然神圣罗马帝国的实力稍微复苏了。

但是,随着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变化,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位得到了削弱。

神圣罗马帝国名词解释

神圣罗马帝国名词解释

神圣罗马帝国名词解释
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是一个历史上的欧洲国家联盟,自公元962年至1806年存在。

它起源于中世纪欧洲,是由当时的德意志君主国和教皇领地共同组成的一个政治联盟。

神圣罗马帝国主要由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和皇帝领导,他们的权力来自于教皇的加冕。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中,有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他于公元800年被加冕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之一。

其他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包括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和马克西米连一世等人。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中,还发生了重要的事件,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等。

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和行政结构复杂,由各个君主国家(诸侯国)组成。

这些君主国家包括德意志君主国、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波兰和意大利等地。

每个君主国都有其自己的政府和法律,但是它们都受到皇帝的权威。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它渐渐成为欧洲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一个象征。

但是,在19世纪初,随着许多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加剧,神圣罗马帝国的存在变得越来越无意义。

最终,它在1806年被纳瓦龙·波拿巴废除,成为了现代德国的前身。

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
马,更非帝国
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该名字为“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所起)正式建立。

后来的纳粹德国则将神圣罗马帝国视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不过欧洲其他国家的很多人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相当不好,法国启蒙运动的大思想家伏尔泰就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那么伏尔泰为什么要这么评价呢?
神圣罗马帝国本质上是一批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的联合体,在启蒙运动时代早已经是落后愚昧的象征了。

对于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来说,落后的神圣罗马帝国当然没有“神圣”可言。

神圣罗马帝国的主体民族是日耳曼人,但日耳曼人与之前罗马帝国的主体民族几乎没有血缘关系,文化和语言也大相径庭。

神圣罗马帝国的制度也和罗马帝国有很大的不同。

一点也不罗马。

作为封建领主的联合体,神圣罗马帝国几乎没有中央集权,帝国皇帝只是联合体的领导者。

到伏尔泰活着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领主们已经基本独立,帝国只是一个空架子。

正因如此,伏尔泰才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怎么灭亡的_神圣罗马帝国灭亡讲解

神圣罗马帝国怎么灭亡的_神圣罗马帝国灭亡讲解

神圣罗马帝国怎么灭亡的_神圣罗马帝国灭亡讲解史料记载: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这些罗马帝国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本人给大家整理了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圣罗马帝国灭亡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德国的前生。

我认为在拿破仑于1806年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的时候就宣告神圣罗马帝国的解散。

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邦联”,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神圣罗马帝国在真正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

应该归属于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发动的外国侵略。

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代,哈布斯堡王朝是奥地利王庭的前身,也就是说神罗的后身是奥地利王庭,目前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者还存活于世上。

2006年,奥地利将没收的哈布斯堡的财产全部归还给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者,包括18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座城堡。

这件事在2006年欧洲史上有记载。

我个人认为,神圣罗马帝国应该尚未灭亡,虽然已经没有这个国家了,可是还有继承人。

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人认为其国祚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

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

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

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

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1]。

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历史流程: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

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日耳曼人认为其国祚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

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

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德意志第三帝国加以串连论之。

基本简介:概况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

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

公元962年。

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

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亡。

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

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主教继任权发生激烈斗争,这不仅是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也是中央王权同地方封建分离主义势力的斗争。

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

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与政治体制

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与政治体制

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与政治体制在欧洲历史上,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政治实体。

它的形成与政治体制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过程以及其政治体制。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它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首位皇帝查理曼大帝建立的。

查理曼大帝是卡洛林王朝的重要人物,他通过征服并统一了当时西欧的大片领土,打下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神圣罗马帝国的地理边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领土位于中欧,包括现今的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一部分东欧国家。

这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领土拥有不同的统治者和行政系统。

二、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复杂而多样化,这与其领土的多样性有关。

在整个帝国中,高位贵族和封建领主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帝国议会,由各个领土的君主和贵族组成。

议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法律和政策,但由于各个领土的权益和权力分散,议会的效能较低。

神圣罗马帝国还采用了选举君主的制度,这使得帝国皇帝的地位并非世袭,而是通过选举产生。

选举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各个领土的君主和贵族,他们通过相互交换利益和联姻来争夺帝位。

这种制度为帝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但也造成了不同领土之间的对立和争斗。

此外,神圣罗马帝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机构是宗教组织。

由于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统治的特点,宗教和政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天主教会在帝国的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教廷和教皇对帝国的政策和事务有较大影响力。

总的来说,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权力分散和多样性。

尽管它努力实现一种统一的政治实体,但由于领土和权益的分散以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存在,这种统一性很难得到实现。

结语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政治实体。

它的形成与中世纪欧洲的民族和政治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帝国的政治体制反映了当时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宗教统治的特点。

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的结构

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的结构

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的结构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结构非常复杂,而神圣罗马帝国就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政治实体之一。

本文将围绕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展开讨论,探究其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和作用。

一、帝国的地理范围神圣罗马帝国的地理范围广泛,包括了德国大部分地区、现今奥地利、捷克、瑞士、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地区。

作为欧洲最大的王国之一,帝国的地理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地区一直是德国。

二、政治体制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基于封建制度,由皇帝、选帝侯、伯爵、领主等组成。

皇帝是帝国的最高权威,由选帝侯中的七位大选帝侯共同选举产生。

选帝侯们是神圣罗马帝国中最有权势的贵族,主要包括波恩大主教、图林根选侯、巴伐利亚选侯、萨克森选侯、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梅茨大主教。

除了选帝侯,帝国中还有许多伯爵和领主。

伯爵和领主们统治着不同的地区,管理着土地和人民,并向皇帝效忠。

这种政治分权的体制使得帝国在行政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权力分散导致政治上的不断内乱和混乱。

三、教会的影响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中,教会的权威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神圣罗马帝国也不例外,教会在帝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教会机构以及宗教领导人如大主教和主教们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往往需要获得教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确立合法的统治地位。

此外,教会还是教育和文化的中心。

修道院和教堂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教会在传播知识、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以及培养艺术和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帝国的权力和权威尽管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结构分散,权力下放,但在某些历史时期,帝国确实具备了一定的统一性和中央集权。

一位强大的皇帝可以通过世俗和宗教权威来巩固统治,并影响帝国内外的政治格局。

皇帝的权力主要包括外交和军事事务。

他们领导帝国军队参与欧洲的战争,并与邻国进行政治交涉。

此外,皇帝还可以颁布法令和命令,对帝国内的事务进行管理和控制。

12,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12,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17世纪初,日耳曼爆发了三十年战争。 当这场席卷欧洲的战争结束后,因为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 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使得皇权进 一步的被削弱,帝国境内的诸侯各自为 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独立的王国。


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 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 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 拿破仑迫使皇帝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 意志国王的称号,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 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 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1075年底,额我略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 米兰总主教职位的确定和授职,否则将受到逐 出教会的惩罚。 亨利四世召集全德意志主教在沃尔姆斯开会, 宣称额我略七世是一个伪僧侣,宣布废黜教宗 额我略七世。 但是响应亨利四世的主教很少,普通民众更是 漠然。作为报复,额我略七世于1076年对亨利 四世处以绝罚。 大多数公爵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内 恢复教籍,就不再承认他的合法性。
亨利一世(捕鸟者)


Heinrich I der Vogler 亨利一世在加冕时拒 绝举行涂油礼,因而 在宗教意义上,亨利 不是一位合法的国王。



亨利一世当政时,一些部落公国的势力上升, 它们以承认亨利一世为条件获得种种特权,尤 其是巴伐利亚和士瓦本公国。 亨利一世主要依靠自己的领地进行统治,为抵 御马扎尔人的入侵,在萨克森东部兴建了许多 城堡,组建骑兵。 925年,亨利把洛林并入东法兰克王国 亨利一世是最早侵袭斯拉夫人的日耳曼君主。 于928年渡过易北河,攻占斯拉夫人(文德人) 的要塞勃兰尼博尔,此地后来发展为勃兰登堡。 出征捷克,征服易北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又非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

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巴本堡家族统治(976-1246)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地分界线。

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

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î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 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

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

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

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捷克统治(1251-1278)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

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

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

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278-1806)衰落与分裂(1282-1438)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

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

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

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击败,丢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领地,成为普通诸侯。

1335年,奥地利公爵再次获得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

1363年,提罗尔并入奥地利,今日奥地利疆域初步形成。

1382年,奥地利获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

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继承者多次签订条约瓜分领地,将领地最终一分为三: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再次崛起与统一(1438-1519)1438年,下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处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间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猝逝于军中,内奥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继承其皇位,并成为其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的监护人,成功地使这个孩子继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

1457年,拉迪斯劳斯早逝。

经过激烈的争夺,匈牙利贵族马提亚·科尔温于1463年夺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并且于1485年击灭下奥地利,迁都维也纳。

1477年,腓特烈三世设法安排其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国的孤女继承人玛丽联姻,获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领地。

1490年,匈牙利国王马提亚逝世,马克西米连收复下奥地利和维也纳,统一哈布斯堡家族领地。

1491年,他与捷克兼匈牙利国王亚盖隆王朝的拉迪斯劳斯二世达成协议,如果他没有直系男性后代,则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继承其领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连继位成为皇帝。

1494年,他再娶米兰女继承人为妻,将势力渗入意大利。

这招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

马克西米连遂与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结成神圣同盟,对抗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

1496年,西班牙女继承人疯女胡安娜与马克西米连之子菲利浦联姻。

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

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国王路易之妹,确立了两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鼎盛时期(1519-1711)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

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

1522年,查理将奥地利诸邦以及家族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钱仓尼德兰,还有西印度群岛,及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

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拉约什二世阵亡。

斐迪南立刻根据先前的协定继承了捷克王位,并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扎波利亚展开匈牙利王位争夺战。

1529年和153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两次围攻维也纳。

1544年,奥土达成协议,匈牙利分为三部分,西部由奥地利统治,中部由土耳其统治,扎波利亚之子日格蒙德则成为土耳其庇护下自治的特兰西瓦尼亚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三:奥地利、提罗尔和施蒂里亚,交给三个儿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

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

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

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

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

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

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

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

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

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

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

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

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

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

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

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

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

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

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

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世系911年,卡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最后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东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统中断. 此时东法兰克王国内有五大公国,分别是巴伐利亚,卡林提亚,士瓦本,法兰,东法兰西)以及萨克森. 为了抵御当时马扎尔人的入侵,五大诸侯和科隆大主教联合,决定不再寻求从西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寻找王位继承人,而是从本地的五大诸侯中选举产生, 由此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 而德意志的王位继承制度也形成了和传统的世袭继承制不同的“选帝”制度.一、法兰康拉德王朝1.康拉德一世(911-918) 法兰德意志(东法兰克)国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样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后,由东法兰克五大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选举为德意志国王。

康拉德在位期间王权极其暗弱,其影响力甚至不如萨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公爵。

同时他和马札儿人的作战也失利,他死前,劝说其弟埃伯哈德放弃了王位要求,并提议选举他的对手萨克森公爵亨利为他的继承人。

二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1.亨利一世(919-936), 萨克森公爵,德意志国王,萨克森公爵奥托之子,也称为捕鸟者亨利。

925年,他击败洛林公爵,将洛林并入德意志王国。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联军在里亚德击溃马扎尔人,解除了马扎尔人对德意志诸邦的威胁。

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诸邦已经统一成为一个王国,因此亨利一世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创建者。

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成为德意志国王,巴伐利亚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奥托一世(936-973),萨克森公爵,德意志国王,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查理曼也被称为罗马皇帝,但后人一般将查理曼的帝国称为法兰克帝国或查理曼帝国,而将奥托的帝国称为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

)亨利一世与洛林公主的长子,也称为奥托大帝。

936年在亚琛被德意志贵族选为国王。

3,奥托二世(973-983)。

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奥托一世与意大利公主阿德莱德长子,961年加冕意大利和德意志国王(和其父共同执政),967年加冕皇帝(萨克森王朝君主均有为继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习惯。

)奥托二世其间,萨克森王朝达到了极盛,978年,波兰和波希米亚再次臣服,980年,奥托二世包围巴黎,迫使西法兰克国王洛泰尔放弃对洛林的主权要求。

同年,奥托二世进军意大利,在罗马册立新教皇约翰十二。

982年,奥托二世在意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击败,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未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