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学演示实验总汇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师演示实验90个

初中物理教师演示实验90个

1停止沸腾的水浇冷水2会跳舞的小人3声的产生4声的传播5真空中的闹钟6音调和频率的关系7 观察声音的波形8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9 观察说话声的波形10 观察噪声的波形11声波能传递能量12 光的传播13 光的反射规律14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5 光的折射现象16色光的混合17 投影仪18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19 凸透镜成像规律20 自制温度计21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22水的沸腾2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25电路26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27 电压表的使用28 并联电路电压规律29串联电路电压规律30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31 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32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33探究电阻的串联与并联34 伏安法测电阻35探究断路和短路36 测电功率37 探究焦耳定律38 观察保险丝的作用39 条形磁体的磁场分布40磁化钢针41 电流的磁效应42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43 研究电磁铁44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45通电线圈在磁场中扭转46自制电动机47线圈不能连续转动48 电磁继电器的作用49 磁生电50电磁波的产生51电磁波的传播52光在光纤中传播53天平的使用54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55 量筒的使用56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57时间的测量58 力的作用效果59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60惯性61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62 二力平衡的条件63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表有关系64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65杠杆的平衡条件66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67 轮轴和斜面68 压力的作用效果69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朝各的压强相等70 连通器71 托里拆利实验72金属盒气压计的构造73 抽水机74 用溢水杯探究浮力的大小75 金属箔能浮在水面上76杠杆是否省力77 动滑轮是否省功78 斜面的机械效率79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关80 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81 机械能极其转化82 气体扩散的实验83液体扩散的实验84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85分子之间的引力86做功改变物体内能87水沸腾后做功88 内燃机89 用火模拟链式反应90太阳能的利用。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性实验汇编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性实验汇编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性实验汇编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性实验汇编明玻璃板一侧粘贴透明薄膜,减少透光。

4.用两个相同的透明小药瓶,其中一只内装上一个led小灯珠代替蜡烛。

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思维。

实验记录用的白纸学生在课后还可以重复进行观察分析,有利于实验结论的反复论证。

3.茶色玻璃减少透光性,成像更清晰。

4.用led灯珠代替蜡烛,排除烛焰易受气流影响不稳定的缺点,还增加了安全性。

5光的折射的如图所示,用眼睛可以观察到石块,但用竹签穿过细管却碰不到,改用激光笔通过细管照射,石块可以被照亮。

直观说明了光的折射。

调整细管角度,把石块改为容器壁上的记号,再次做实验,演示“池水变浅”现象。

1.直观性强,创造性的用呈直线状竹签比对沿直线传播的光路,学生易于观察和感受到光路发生了偏折的事实;2.器材简单,便于开展实验;3.实验过程加入学生参与,使其在探索中有“出乎意料”的情感体验过程,印象深刻。

6凸透镜 1.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在其中一个上按 1.灯珠的亮度14气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原实验要求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观察出现的现象。

改进方法是把一个气球套在空的矿泉水瓶的瓶口上。

先把矿泉水瓶放在热水中,气球明显胀鼓起来,再放入冷水里,气球又明显瘪下去。

演示气体的热胀冷缩。

也可以用一个乒乓,先捏扁,再放进热水中,演示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

原实验的问题是在课堂上操作不方便。

无法把电冰箱、火炉搬到教室当堂给学生演示。

改进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当堂演示,学生也可回家操作,效果好,具有可行性。

15压缩点火取一根火柴,用小刀刮下药粉,倒入引火仪的玻璃管底部,先用力下压活塞一次(以便升高一些温度,起到预热作用),提升后换气并用力迅速压下活塞,火柴被压燃,效果很好,即使在冬天也同样能成功完成本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专题7实验探究:声现象相关实验(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专题7实验探究:声现象相关实验(解析版)

专题07 实验探究:声现象相关实验类型一: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1.(东莞模拟)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将微小振动放大。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B法。

A.推理B.类比C.控制变量D.转化解:(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

故选B。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微小振动放大;(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甲;(4)B。

2.(昆明期末)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A(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初二物理关于声音的实验

初二物理关于声音的实验

初二物理关于声音的实验哎呀,今天咱们聊聊声音这个有趣的家伙。

声音啊,真的是生活中无处不在,随处可听。

想想你早上起床时,闹钟“叮铃铃”地响,真是让人心烦意乱。

不过,没办法,谁叫它是“闹钟”呢!声音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剂,少了它,生活肯定没那么有趣。

现在,咱们来做个实验,看看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顺便还能学点儿小知识。

好,实验开始!你准备好了吗?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咱们要的东西可简单了:一根细细的绳子,一只锤子,再加上一只小木板。

这些材料在家里随便找找就能找到,根本不需要上超市。

先把绳子的一头绑在木板上,然后用锤子轻轻敲一下木板,听!它发出了声音,哎,真不错!可是,有趣的来了,声音是怎么从木板传到你耳朵里的呢?咱们就来试试。

现在,把绳子拉紧。

你再用力敲木板,这时候声音通过绳子传递到另一头,感觉如何?是不是跟之前不太一样?没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候,速度是快得惊人,但是在绳子这样的固体中,它传播得更快。

这就是声音在不同媒介中传播的奥秘。

就像咱们经常说的,“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声音在固体中“走”的更快,真是不得了。

再来个小挑战!你可以找个小伙伴,一人用锤子敲木板,另一人用耳朵靠近绳子另一头。

别忘了,靠得近点,这样才能听得更清楚哦!看看你的小伙伴能不能听到声音,想想那一刻的神奇,声音就像魔法一样,穿过绳子直达耳朵。

真是有意思,音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好像在进行一场“悄悄话”比赛。

咱们换个方式来试试声音的传播。

在家里找两只杯子,跟你的朋友进行个有趣的游戏。

你和他分别用一只杯子,杯子的底部轻轻贴在耳朵上,然后让另一个人用另一只杯子对着杯口说话。

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能清晰地听到对方说的话,简直像是在听耳语一样。

声音通过杯子传递,形成了一条神秘的音波通道,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声音的传播方式真多,真复杂。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水中发出的声音和在空气中听到的感觉差别那么大呢?在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得多,甚至能传播得更远。

有关声的实验汇总.doc

有关声的实验汇总.doc

【初二物理实验】有关声的实验汇总说到初二物理,很多学生头疼的莫过于物理实验了,了解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内容是大家学好物理的基础,为此下面为大家带来【初二物理实验】有关声的实验汇总这篇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行阅读。

1、声音的产生(1)音叉实验做法:将悬吊着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 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钢尺实验做法:用一根长钢尺,压紧在桌面的边缘,适当调节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伸出桌面的端部,钢尺能够发出声音,观察到钢尺在振动。

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1)固体传声实验做法:用课桌做实验,两位同学一组,甲将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堵上另一只耳朵。

乙在甲看不到动作的情况下轻敲甲的桌底或桌腿。

甲能听到乙敲桌的声音。

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2)液体传声实验做法: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结论:液体能够传声。

(3)气体传声实验做法:教师说话,坐在座位上学生可以听到。

结论:空气能够传声。

(4)真空响铃实验做法:把响铃的闹钟放在渐渐被抽出空气的玻璃罩内,人所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弱。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音调做法:用一根长钢尺,压紧在桌面的边缘,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约为全长的1/3,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它振动的快慢。

再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使它振动的幅度跟上次大致相同,听它发出的声音跟上次相比有什么变化。

发现钢尺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它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4、声音的响度做法:用一根长钢尺,压紧在桌面的边缘,适当调节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保持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使钢尺能够发出声音来,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

听声音的大小,发现当用力较大时,钢尺振幅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大。

物理小实验――声音振动的演示

物理小实验――声音振动的演示

物理小实验――声音振动的演示
一、实验名:声音振动的演示
二、实验目的:
1. 明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
2. 通过观察声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情况,掌握声音的传播规律;
3. 发现声音的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声发生器、CRO示波器、音叉、喇叭、万用表等
四、实验步骤:
1. 启动声发生器并将其接上示波器的通道1,调整频率为可听到的声音(如1kHz);
2. 用音叉和喇叭分别接收声波,并将其接上示波器的通道2;
3. 观察示波器上两个波形的关系,记录并分析结果;
4. 将喇叭上的气孔封上后,再次观察两个波形的关系,记录并分析结果;
5. 改变声发生器的频率,观察两个波形的变化,记录并分析结果。

五、实验结果分析:
1. 实验结果表明,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声波在空气与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但在同一介质中,声波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
3. 声波的频率与音高成正比,频率越高,则音高越高。

六、教学反思:
1. 实验操作简单易行,能够直观地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实验过程中,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3. 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具有一定主观性,需要对结果进行较为严谨的处理。

初中物理演示声音的发生课外实验

初中物理演示声音的发生课外实验

初中物理演示声音的发生课外实验初中物理演示声音的发生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认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仪器和器材】
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
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

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

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它的振动。

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

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注意事项】
1.敲击音叉必须使用橡皮音叉槌,不能使用其他硬物撞击,以防击伤音叉表面。

2.音叉十分硬脆,使用中要防止重击、跌落,以免断裂。

【参考资料】
1.没有音叉,可以利用图1.54-5装置演示声音的发生。

在两个同样的木框(25×20厘米2)上粘贴两张用水浸湿的厚图画纸并用图钉钉牢。

等到纸干了,像鼓膜一样张紧的时候,将两木框分别钉在两个木座(25×15厘米2)上。

在其中一个框上挂一个轻质小球,两框对立在邻近
的地方,用小木槌打击一个木框中心的纸面,可以听到纸面振动的声音,并可以看到另一木框上的小球从纸面跳开。

声学小实验

声学小实验

第一节声学小实验声1:发声体在振动器材:长30cm的硬塑料格尺(钢尺)过程:把硬塑料格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力拨动尺端,观察现象。

现象:尺发声时在振动。

结论: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声2:发声体在振动器材:支架、乒乓球、细线、一组音叉。

过程:用细线将乒乓球悬挂在支架上,手握叉柄,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叉股逐渐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

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结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3:发声体在振动器材:一盆水、一组音叉。

过程:手握叉柄,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叉股逐渐靠近并接触平静的水面,观察现象。

现象: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结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4:会跳舞的小人器材:扬声器、圆柱形塑料小瓶、毛刷、电路过程:把毛刷的棕毛粘在小瓶的底部,当做小人(可以装饰一下),扬声器接在有录音机的电路中,小人放在扬声器纸盆上,打开录音机放音乐即可。

现象:小人在纸盆上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结论:发声体在振动。

注:小人也可以用纸折成。

声5:声音的传播器材:支架、乒乓球、细线、两组相同的音叉。

过程:把乒乓球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一组音叉的叉股轻靠在乒乓球上,用力敲击另一组音叉(两组音叉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且叉股在一条直线上)。

观察现象。

现象:乒乓球被弹起。

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6: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器材:真空保温杯(双层)、胶塞、手机(或小扬声器)。

过程:用手机播放音乐,放入保温杯中(透明更好),并盖上杯盖。

如用扬声器,就要把导线穿过胶塞,把扬声器放入杯中,塞紧杯口,再接在外面的播放电路中。

现象:声音变小。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7: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器材:真空罩、抽气筒(或大注射器)。

过程:用手机播放音乐,放入真空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声音逐渐变小。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8:固体与气体传声不同器材:两张桌子、机械手表过程:把正在走动的机械手表,放在桌面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声学演示实验总汇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二:《真空不传声》
实验三:《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四:《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实验五:《声音的音色》
实验六:《声音传递能量》
实验七:《观察噪声的波形》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关键:发声体振动现象的放大。

具体方法:除了能直接观察、触摸感受到的一些典型的振动发声的实例以外,采用给音叉叉股悬垂螺钉、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达到伴随铃声或放大振动现象的效果。

练习:
1. 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用丝线吊着一个乒乓球接触敲响了的音叉时所发生的现象。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3)加大力度敲打音叉,会看到的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使现象更加易于观察;(3)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增加、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竖起悬挂的乒乓球。

(1)我们观察到;
(2)若乒乓球拿走,音叉(选填“会”或“不会”)振动,乒乓球的作用是。

(3)将该实验放在月球上做,乒乓球(选填“会”或“不会”)弹开。

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2)会、放大实验现象;(3)会。

实验二:《真空不传声》
实验关键:听到声音的效果。

具体方法:将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在抽气盘上,先在玻璃钟罩底边均匀涂上一层凡士林,放在抽气盘上,略微转动玻璃钟罩并稍施压力,使钟罩与抽气盘接触紧密。

用抽气机抽出罩里的空气,可以听到音乐随着罩里空气的稀薄而逐渐减弱。

然后将空气慢慢放入钟罩里,又听到音乐逐渐加强。

通过音乐声音前后强弱变化的对比,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所以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比较听到声音的变化,并初步体会理想实验与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

注意事项:抽气盘的圆盘表面要涂上黄油或稠的机油,并盖上油纸,以防锈蚀,影响密封。

练习:
1.如图所示,在玻璃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铃声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你将(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3)实验中需要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得出这一结论呢?你的答案是。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
B、用实验直接证实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
答案:(1)变小、不能;(2)空气、真空;(3)C。

2.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答案:B。

实验三:《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关键:频率高低的比较。

具体方法:选用不同频率的音叉进行比较;用硬卡片拨动梳子的齿进行比较;用齿数不同的转轮弹击硬卡片进行比较等等。

练习:
1.不带花蜜的蜜蜂和带花蜜的蜜蜂,在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不同,则它们各自情况下飞行时发生的“嗡嗡”声音肯定不同的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相同
答案:A
2.如图所示的是安装在同一轴上的三个发声齿轮,轴可以在外加动力下匀速转动,用硬纸片放在齿边可以发声。

(1)本实验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探究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的关系。

(2)若轴的转速不变,则当硬纸片放在(填字母)齿轮上时,硬纸片发声的音调最低。

(3)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振动越,音调就越高。

答案:(1)频率;(2)A;(3)快。

实验四:《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实验关键:比较振幅大小。

具体方法:利用琴弦(钢尺)的振动展示振幅,比较振幅的大小;利用音叉振动接触水面,比较溅起的水花,既能认识音叉的振动发声,又能比较振幅的不同;在扬声器表面或鼓面上附加轻小物体,效果也很明显;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练习:
1.如下左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越大。

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发生改变。

答案:振动;响度;音调。

2.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力分别敲打同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响度
B、频率
C、音色
D、音调
答案:A。

实验五:《声音的音色》
实验关键:比较不同的声音。

具体方法:同学们都闭眼或趴在桌子上,让本班的一名同学读一段话,其他同学猜猜是谁读的;分别用二胡和笛子演奏一段曲子,判断是哪种乐器等方法。

练习: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答案:C。

2. 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均选填“响度”、“声调”或“音色”)。

答案:音色;响度。

实验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实验关键:声能集中定向传播。

具体方法: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典型事例很多,如爆竹声对耳膜的影响,爆炸声对窗户玻璃的冲击等。

在实验环境中,要设法把较弱小的声能集中起来,定向对蜡烛烛焰等产生作用,效果明显。

练习:
1.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中国传统中医有“望、闻、问、切”检查病人,其中:“闻”就是的意思,它是利用声波能传递。

答案:能量;听;信息。

2.下列事实不能明显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A、振动的喇叭可以“吹”灭蜡烛火焰
B、汽车从马路上开过,马路旁居民窗户嗡嗡作响
C、美妙的音乐能陶冶人的心灵
D、利用超声波来击碎体内结石
答案:C。

实验七:《观察噪声的波形》
实验关键:找到波形明显不同的声源。

具体方法:利用手机播放不同的声音,或者用挫刀、水杯等现有的物体做实验发出不同的声音,用示波器接收声波,并显示出波形,让同学们观察并分析不同波形的不同之处。

如何解读示波器显示的图形:
乐音的波形图
噪声的波形图
练习:
1.从波形图上看,下列哪个是噪声的波形图()
A B C D
答案:D 。

2.如图所示从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波形,理由是。

答案:乙;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