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1

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1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实验: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四年级上册 科学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案

四年级上册  科学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声音传播方式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驟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2.认识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教学准备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別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科学就是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那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科学那就看看老师手里的这个玩具,见过吗,你们都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让我们带着这个发现和疑问做一个小游戏(打土电话)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1.游戏方法:全班保持安静,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游戏一:全班安静,不捏住棉线绳,说话是否能听见。

游戏二:全班安静,捏住棉线绳,是否能听见2.游戏注意事项:说话声音不能太大声3.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4.发现一:捏住棉线绳,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发现二: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一一棉线绳一一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声音无法传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板书:声音的传播)二、探究问题师:哎!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思考一下声音还能从哪些物质中传播呢?(鼓励同学举手发言)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什么?是沙子、水、和空气。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通用6篇)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通用6篇)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通用6篇)《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属重点内容,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学情分析1. 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声音的高低。

2.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加以巩固即可。

而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实验,通过实验让生了解本课内容。

3. 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作出预测,并设计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科学知识: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效果不一样;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小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声音的传播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声音的传播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声音的传播教案: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实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原理。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教学准备】录音机、传声器、鼓、铃铛等发声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用传声器/鼓等器材发出声音,向学生介绍声音的来源。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声音从哪里来?是怎样传播的?二、呈现(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声音传播的路径:声音源→ 声波→ 耳朵。

2. 向学生解释声波的概念:声音通过震动空气产生声波,而我们的耳朵能够感受到声波。

三、实验探究(2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段细绳和两个细铃铛,学生们拉直绳子,用手指按住绳子的一端。

2. 学生围成一圈,选择一名同学轻轻摇动绳子,观察其他同学手指端的铃铛是否会发出声音。

3.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铃铛只有在绳子震动的时候才能发出声音。

4.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四、巩固(15分钟)1. 学生回到座位,听取录音机播放的声音,记录下自己听到的声音名称,如汽车、鸟叫等。

2. 学生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并尝试解释声音的产生原因以及传播路径。

五、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只能通过空气传播吗?是否可以通过其他介质传播?2. 学生分组进行进一步探究:将传声器放入水中,用手机或录音机放置在水下,观察并记录声音是否能传播。

3. 学生完成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并讨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原理。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深了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教后反思】本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爱。

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尺子、玻璃杯、水、乐高积木。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掌拍打气球,感受声音的产生。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让学生将尺子放在嘴唇边,轻轻吹气使尺子振动,观察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实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让学生将乐高积木搭成高低不同的两个塔,用尺子敲打高塔,观察声音传到低塔的时间。

讨论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5. 实验二: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让学生将玻璃杯装满水,用尺子敲打杯子,观察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讨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6. 总结: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7.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有关声音传播的问题。

8.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10.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学生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以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和运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声音传播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了解声音传播研究的最新进展。

【配套K12】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配套K12】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就会将声音一波一波地发送出去,就像一块石头被扔进池塘引起的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我们看不见声波,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

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每小时约1224千米)。

声音传播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雷雨天,我们经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会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

学情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目标1.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3.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5篇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5篇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隐秘》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看、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一局部活动预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预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

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预备相应的材料。

第二局部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

活动二:玩一玩“土号码”,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号码”和玩“土号码”的场景。

让学生在制作“土号码”、玩“土号码”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

第三局部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隐秘,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声音传播的原理了解不多。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传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

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3.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声音传播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绳子、噪声发生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将一个气球吹起来,然后用针扎破气球,让学生听到的声音。

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声音传播的原理,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知识。

同时,展示一些相关的实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声音传播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噪声发生器产生声音,并用绳子将声音传播到另一端,观察绳子的振动情况。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
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振动物体与声波。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

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

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小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活动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我将用PPT展示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猜测声音在这些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种材料传
播效果最好,并将想法记录下来。

在此之后,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在实验前我将组织学生谈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我再强调三点: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样;将物体的一端紧连着音叉,另一名同学在另一端倾听;时刻保持教室安静,认真倾听各种材料物体的声音传播并记录。

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通过两个活动,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能力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结论解释导入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领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将从以下两点进行:
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声音能在空气、固体中传播,谁能说说声音还能在什么物体中传播?我将适时出示一个有关钓鱼的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回忆钓鱼要在岸上保持安静,否则鱼儿会吓跑,启示学生说出,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

出示一张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利用无线电设备通话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物质。

自由发言阶段。

让学生举例声音传播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与科学
有关的知识,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我的板书以及简单的问答形式对本课进行回顾。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铁棒的声音传播能力,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伊始进行分享。

这样运用开放性且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业,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

八、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我的板书。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