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鉴赏

合集下载

《鸿门宴》背景、原文、翻译、讲解及鉴赏

《鸿门宴》背景、原文、翻译、讲解及鉴赏
鉴赏:在没有了"行略定春地"一段时,总是说曹无伤叛变为整个事件的导火索,然而,如果有了这 一段,曹无伤的叛变就只能是"给导火索上浇上了油"了。
原文:项羽大怒曰:"旦日错误!士卒,错误!击破沛公军! "
翻译:项羽非常愤怒,说道:"明天一早犒劳士兵,为(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讲解:"为"作为介词"替""为"当读作去声,其后省略了宾语"我"。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也就是 省略句。 鉴赏:"大"字用得非常精采。活脱写出性情暴躁的项羽!
原文: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翻译:正当那个时候,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 在霸上。
讲解:"是"根据叙事人的笔调,翻译为"那时"应该比"这时"更好。"在"的前面根据现代汉语的习 惯,要加上谓语动词"驻扎"。
鉴赏:插叙一笔写清了实力对比!
鉴赏:这是范增劝说项羽的第二个层次,是从古人最虔诚地信仰角度劝说,非常有力。在已经燃起 的大火上又浇上了一桶热油。
第二段:
错误! 原文: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
张良。
翻译: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日里和留侯张良私交很好。 讲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式,"者"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也"用于宾语后,表 示肯定语气。"素"的意思是"平日""一向"。"善"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交好"。 鉴赏:欲叙事而远远叙人,因果也。

《鸿门宴》赏析

《鸿门宴》赏析
这一大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精采的部分。它人物众多,各具姿态。人物关系也极错综复杂,矛盾显得极其尖锐。
本段包含以下五节:①刘邦躬诣鸿门来谢项羽;②项羽留宴刘邦,范增数促项羽杀刘邦,羽不听;③范增令项庄舞剑以图刘邦,项伯阻之;④张良招樊哙闯帐;⑤樊哙力说项羽,为刘邦解释开脱。
第一节,刘邦小心谨慎,轻车简从,来见项羽于鸿门。其整个的活动表现,真可以说极尽低首下心卑词厚币以博求项羽信任的能事。在称呼上,对项羽是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是一口一个“臣”字。他首先用共同起义江东的老关系来打动项羽。接着恭维了项羽的功勋,也表白了自家的苦劳。他虚情假意地说:自己“能先入关破秦”是一件“不自意”的事。“得复见将军于此”一句,表明真好象他一向惦心着牵挂着项羽,说得再甜蜜委婉不过。他把向项羽告密的人说成“小人”,把项羽对他的恼火的责任,一古脑都推到这个所谓“小人”身上,叫他承担,来融解凝冻的空气。“今者……与臣有■”,也在表白过去彼此间关系还是好的,有了隔膜误会,不过是目前的事。刘邦的话是这样婉转有致而又妩媚多姿;而项羽呢,这位粗豪大意、骄傲自恃的贵族后裔,几乎是完全疏于戒备,竟在刘邦一番口蜜腹剑的说词面前,迅速而又彻底地解除了思想武装,成为刘邦的俘虏。并且把密告给他如此重大消息的曹无伤,轻易地泄漏给刘邦;不只断送了曹无伤本身,也断送了刘邦内部军事情报的来路。下面的不听范增,放任项伯,嘉赏樊哙等自损行为,都是有其由来的了!
上面是在鸿门宴前,刘、项两大势力的发展大势,平心而论,从灭秦战功上来看,刘邦应该说是远 远 不及项羽的。尽管在攻略咸阳上他先走了一步。
《鸿门宴》一文,在《项羽本纪》中 应属第五大段 。但是由于 它的精节首尾完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可以作节发展来看 ,《鸿门宴》全文十五节(依高中课本第六册所定),可以分为三大段。即:(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宴前阶级(也就是矛盾斗争的酝酿开端与上升阶段);(二)“剑拔弩张”的宴上阶段(也就是矛盾高潮阶段);(三)“尴尬不安”的收场阶段(也就是矛盾平伏阶段)。

《鸿门宴》翻译和鉴赏

《鸿门宴》翻译和鉴赏
鉴赏:“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表明的张良和刘邦的关系只是这样一种比较间接的公交,极见张良之智。因为不如此不足以表明自己之可“去”,不如此,也不足以“不可不语”。
原文:良乃入,具告沛公。
翻译:张良于是进入(沛公的营帐),(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沛公。
讲解:“告”后省略了宾语“之(事情)”和介词“于”。或解为“沛公”后省略了“以事”不佳,因此句与上文联系极紧之故也。
鉴赏:这是范增劝说项羽的第二个层次,是从古人最虔诚地信仰角度劝说,非常有力。在已经燃起的大火上又浇上了一桶热油。
第二段:
原文: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翻译: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日里和留侯张良私交很好。
讲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式,“者”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也”用于宾语后,表示肯定语气。“素”的意思是“平日”“一向”。“善”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交好”。
鉴赏:以“鲰生”言“过者”,实不得已之言。然而,虽不得已,仍为“解先生(出谋之人,具体为谁,仍未准知)”留名,可见沛公的“君王之风”。
原文: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翻译:张良说:“(您)估计您的士兵足够用来抵挡项王的军队吗?”
讲解:“料”为动词“估计”,其前省略了主语“大王”;“足”为副词“足够”,“以”为目的连词“用来”;“当”为动词“抵挡”,或说其为通“挡”,实无谓也。
原文: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翻译:张良说:“替大王出这个计策的人是谁?”
讲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倒装句,为掌握文言知识须如此意。若以现代口语直接译为“谁替大王出了这个计策?”虽意义未变,但对文言学习习惯的形成,影响就恶劣了。“此计”即下文所说“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课文赏析

《鸿门宴》课文赏析

《鸿门宴》课文赏析《鸿门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章,其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思想意义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对《鸿门宴》进行赏析。

1.情节安排《鸿门宴》的情节安排非常紧凑,故事的起承转合、悬念的设置以及结局的处理都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通过对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生平和相互关系的深入挖掘,成功地呈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

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危机与冲突,使读者无法停止阅读,一直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

2.人物塑造《鸿门宴》中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

项羽、刘邦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绘,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性格差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语言运用《鸿门宴》的语言运用非常出色。

作者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人物对话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作者还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之美,使得整篇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极具艺术魅力。

4.思想意义《鸿门宴》的思想意义非常深刻。

通过描述一段历史事件,作者传达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偶然性。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不仅看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斗争,更看到了权力、欲望和人性的挣扎。

此外,《鸿门宴》还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危机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5.艺术手法《鸿门宴》的艺术手法非常丰富多样。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刻画,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思考空间。

此外,作者还注重对环境和氛围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课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人生启示。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和世界。

鸿门宴赏析

鸿门宴赏析

鸿门宴赏析鸿门宴,是一部传统名著中的佳作。

它主要讲述的是汉文帝刘邦在兴平城(今安徽亳县)举行的一场宴会,并集合当时的豪杰,智士、谋士及一些文人与官员同聚一堂,一朝宴乐,娱乐万众,开创了社会艺术宴请的精彩佳话。

这一部名著中有许多细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即为汉文帝刘邦的胸怀仁义。

宴会上,刘邦邀请了百官及豪杰大臣,他并未分配特殊的不同的位置来对待各自的宾客,而是采取坐次的方式,让其端庄的坐在一起,亲自招待每位宾客,以示尊重和友善。

这一切不仅体现出汉文帝刘邦宽容大度的品质,也展示出他实行新政的决心与谋略,有力地鼓舞人心,赢得万众敬重。

此外,宴会上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出现,比如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他饮酒未醉,说话不凡,赢得众人尊重,把许多宝贵的哲学思想传给及宴会之人,他聪明才智,英明神武,令刘邦大为惊讶而感动,他的劝戒内容深入人心,充分体现了历史上的哲人精神。

此外,宴会上还有传说中的其他人物,比如齐桓公刘琨,太史公拓跋然,和鲁恭公大叔刘恒,他们的出现使宴会更加丰富多彩,每位人物都具有自己的特质,让刘邦在宴会上大受鼓舞和启发。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一部经典名著,它不仅反映了汉文帝刘邦宽容大度的品性,而且展现出他面对百官豪杰的一流招待手段,把当时的哲学思想传给及宴会之人,激发他们的革新精神,他的作为受到后代的敬仰与推崇。

因此,《鸿门宴》可被视作一种文化符号,它让人们认识到它的深刻意义,比如客官平等,和谐共处,友好互信等,它也让人们意识到要尊重他人,尊重劳动,不畏强权,不贪污腐化,这些都可以从中吸取到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正面激励。

最后,《鸿门宴》不仅是一部经典古典文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既反映了历史上的文化底蕴,又能够激发当代人的自信心和追求真理的志向,它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未来社会文化的支柱。

司马迁《鸿门宴》原文译文鉴赏

司马迁《鸿门宴》原文译文鉴赏

司马迁《鸿门宴》原文|译文|鉴赏《鸿门宴》一文,既为我们再现了历史真实;它也为我们提供了高度的文学技巧典范。

它的本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司马迁《鸿门宴》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背景、原文、翻译、讲解及鉴赏

《鸿门宴》背景、原文、翻译、讲解及鉴赏

《鸿门宴》综合学习分析背景公元前二O六年十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十二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十八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二O三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宴前第一段: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翻译:沛公(在)霸上驻军,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

讲解: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霸上"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鉴赏:课文节选自这里开始,虽有很多的道理可讲,但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大背景却有不足,若从”(项羽)行略定春地"始,录入”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一小节,当在这一点上补足文章的遗憾。

当然,这也可以为下文的曹无伤叛变张本。

原文: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错误!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宝."讲解:”王"应该读作去声,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

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关中"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高一语文必修《鸿门宴》翻译与鉴赏

高一语文必修《鸿门宴》翻译与鉴赏

高一语文必修《鸿门宴》翻译与鉴赏高一语文必修《鸿门宴》翻译与鉴赏公元前二O六年十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十二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十八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二O三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宴前第一段: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翻译:沛公(在)霸上驻军,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

讲解: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霸上”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鉴赏:课文节选自这里开始,虽有很多的道理可讲,但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大背景却有不足,若从“(项羽)行略定春地”始,录入“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一小节,当在这一点上补足文章的遗憾。

当然,这也可以为下文的曹无伤叛变张本。

原文: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宝。

” 讲解:“王”应该读作去声,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

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关中”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鉴赏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其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开创了人物传记这一形式,也即开创了传记文学这一体裁。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不仅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性。

作品充满了激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简练畅达,文笔疏宕而有奇气,情节紧凑,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散文名作,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极为精彩的一节。

司马迁精心择材选料,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

其生动而又惊奇的情节特点,以及它众多人物处在矛盾高峰中间的活跃面貌,一直吸引着人心,脍炙着人口;给人以深刻而又丰盈的思想教育和饱满而又崇高的艺术享受。

相信读过《鸿门宴》的人,都会为作者司马迁的精彩描写所激动。

这篇显示刘项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的文章,太史公以他的生花妙笔,生动地描写了集团之间,人物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又衍生出一系列动人心魄的情节,在情节中又展现出神彩各异的人物形象。

《鸿门宴》一文,在《项羽本纪》中属第五大段。

但是由于它的精节首尾完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篇章来分析。

依照故事情节发展来看,《鸿门宴》全文十五节可以分为三大段。

即: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宴前阶级(也就是矛盾斗争的酝酿开端与上升阶段);
二、“剑拔弩张”的宴上阶段(也就是矛盾高潮阶段);
三、“尴尬不安”的收场阶段(也就是矛盾平伏阶段)。

现在让我们逐段简括地分析一下它所蕴寓的基本内容以及人物形象
第一大段包含六个小节。

即:
1、总叙刘项双方情势及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决心击溃刘邦;
2、范增说项羽急击刘邦免贻后患;
3、项伯私见张良报信;
4、张良以项伯语具告刘邦并密商对策;
5、刘邦厚托项伯向项羽说情;
6、项伯说服项羽不击刘邦。

鸿门宴前, 项羽的族叔项伯因为要报达刘邦的谋臣张良的恩情, 欲呼张良与俱去。

而张良亦非贪生怕死之辈, 誓与恩主共存亡,于是安排刘邦结识了项伯,并充分利用项伯与项羽的叔侄关系,极力拉拢项伯,让他转达“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虚伪之意。

在宴会前, 项伯对项羽进行了劝说,述说沛公为有功之臣,如果攻打他,有违道义,并且正告项羽,要对刘邦因善遇之。

在第二大段中间,这个矛盾重又达到新的高潮。

故事情节正式摆开在鸿门一宴的席面之上。

正如许多文章所指,一提起鸿门宴来,人们所想到的,并非什么揖让进退彬彬有礼的雍睦局面;相反的却令人想到一种剑拔驽张、钩心斗角、杀机四伏的严重场景。

郭嵩焘说:“鸿门一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令人心摇目眩。

”是很正确的。

这一大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它人物众多,各具姿态。

人物关系也极错综复杂,矛盾显得极其尖锐。

本段包含以下五节:
1、刘邦躬诣鸿门来谢项羽;
2、项羽留宴刘邦,范增数促项羽杀刘邦,羽不听;
3、范增令项庄舞剑以图刘邦,项伯阻之;
4、张良招樊哙闯帐;
5、樊哙力说项羽,为刘邦解释开脱。

鸿门宴上,来谢罪的刘邦劈头就表明自己的心迹和立场:“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刘邦的话是这样婉转有致而又妩媚多姿,使项羽几乎完全疏于戒备,而在宴席间,项伯眼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当即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沛公,使沛公有惊无险。

项王听从了项伯善遇之的劝告,并郑重许诺。

且樊哙利用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之语, 可谓一下就击中了项羽的软肋。

接着又言说沛公无论是破秦还是驻扎咸阳的守关之举都是劳苦功高,项王如果诛杀有功之臣,与暴秦并无区别。

樊哙的一番说辞,可谓与之前刘邦对项伯所说之言同出一辙,一下就击中了项羽的软肋,如果在刘邦罪行被洗刷的情况下杀刘, 项羽的举动必将不得人心。

下面是文章的第三大段,也是最后一段。

总的看,是属于鸿门宴收场结束阶段。

当前的矛盾高潮,虽然宣告结束,但在实质上,尖锐的矛盾仍然存在。

不过表现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而已。

所以这一宴会场面的收场情况是十分尴尬十分不安与不谐调的。

本段分以下四节:
1、刘邦脱席与张、樊计议;
2、刘邦遁归;
3、张良入谢项羽,项方内部愈加分裂;
4、刘邦杀曹无伤,根除内部隐患。

刘邦正式逃遁。

他狼狈周章地扔掉车马,和樊哙等四员心腹将领,走僻路抄近道,急急逃回自己的营垒。

范增公然斥骂项王:“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密告他的曹无伤,剪除了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内部团结。

这和项羽一方的变化动态,适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掉日后夺他天下的刘邦。

但却放走了他,这是建立于项羽的勇气和自信基础上的。

他以勇武闯天下,兴于钜鹿之战,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显赫一时,最终成为一代枭雄,雄霸一方。

这种决策显然不是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的性格所致,亦非他政治头脑简单、胸中全无谋略的结果。

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亦充分展现了他的大度仁义、重情重义、豪放率真、光明磊落,这些都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

从写作手法看,司马迁为了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写作时采用了互见法,即把与突出人物某种特色之外的部分不相应的内容,移到人物本传之外的其他人物传记中去写。

这样写, 可以在本传中突出人物的某种个性,并且避免叙事的重复,使重点人物的性格多角度地展开,使人物既突出又丰满。

在《项羽本纪》中,作者集中了一切有关项羽的重要事件。

如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

突出了项羽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形象。

为了不损害他的英雄形象,便把他的许多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等作品中。

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更是对其失败的原因作了全面而精辟的分析: 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己, 难矣。

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鸿门宴》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了慎重的选择和恰当的安排,选择了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塑造了“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形象,同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分析《鸿门宴》,简单地将项羽痛骂一顿,贬之为“头脑简单,只知为义气而沽名钓誉的匹夫”,而将刘邦歌颂一番,褒之为“善于权变、明于知人的胜利者”,是与作者之意不相符的。

诚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英豪项羽也有其性格上的弱点,但我们不能把他在其他事件中凸显的某些性格弱点强加到《鸿门宴》中的表现上。

这既有违太史公写作的初衷( 作者是把项羽作为一个失败了的盖世英雄来加以描写和歌颂的) ,也有失对历史人物在某一历史事件中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