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0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0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2010语文试卷) 分钟100分,考试时间150(满分考生注意:题。

27本试卷共1.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2. 18(一)默写() 分)《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l.,不尽长江滚滚来。

2. )《青玉案·元夕》()《登高》(,一夜鱼龙舞。

风萧声动。

3.)《天净沙·秋》(。

黄山绿水,4. > 《登离》(暴嚣长江蒲淡寒。

)《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5.6 )《岳阳楼记》(,百废俱兴。

.分)4(题。

8—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分)2(。

.诗中的“太清”意思是7) 分(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8“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A. “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 B 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C. .全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D ) 分8题(l1一9(三)阅读下文,完成第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ngéh横() 分2((人名)(朝代)的.本文作者是9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lO. 中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分)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1 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A. 。

.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B .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C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D. ) 分(12题15一12阅读下文,完成)四(《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

上海市高中初中试卷下载地址列表一

上海市高中初中试卷下载地址列表一

2.答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考试时间150分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笔 墨 的 超 越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
一 阅读80分
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越
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2. ,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3.谈笑有鸿儒,。

(《陋室铭》)4. ,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5.向来枉费推移力,。

(《观书有感(其二)》)(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2分)(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

(2分)9.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

(6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②纸鸢:风筝。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

(2分)子何以知之?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分)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

中考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中考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满分150分)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

(18分)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3.,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4.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5.,亭亭净植……(《爱莲说》)6.虎见之,,以为神……(《黔之驴》)(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

(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8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林嗣环。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11.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12分)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2010年上海市黄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0年上海市黄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0年黄浦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阡陌交通,。

(《桃花源记》),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7-8题(4分)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词作者是。

我们还背诵过他写的七律名篇《》。

(2分)、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当年”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早年的从戎生涯。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胡未灭”三句,写壮志未酬,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此生”三句,表明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州终老此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下列四句话中的“异”字,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解释相同的一项是()(2分)、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永州之野产异蛇、“故俟异日观”云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3分)、“不以物喜”和“不以己悲”。

201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文言文(42分)(一) 默写(18分)1、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2、,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3、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元夕》)4、青山绿水,。

(《天净沙·秋》)5、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6、,百废俱兴。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来源:学科网]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

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 )(2)实勉我也。

2010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解及满分作文选评

2010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解及满分作文选评

2010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解及满分作文选评中考原题:题目:黑板上的记忆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从《记住这一天》到《我眼中的色彩》,从《在学海中游泳》到《黑板上的记忆》,上海市的中考作文命题,一直以一种清新而精致的姿态,呈现在全国读者面前。

这些命题,看似寻常不过,却又让人有意外之感。

上海市的命题究竟有何特点?怎么才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呢?专家们认为:一、透过命题把握规律一个考区的作文命题,总会呈现其个性化的一面,甚至能展示出其独有的地域特点与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大都市,上海的命题便展示了这种魅力与风采。

从题型上看,连续多年坚持以命题作文出现,不盲目跟随潮流;从内容上看,一直以“自我生活”为中心,紧紧扣住“青春”这一闪光旋律,让同学们满怀激情地诉说着对自我、生活、社会的一腔热情,让考生在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当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这一命题风格,既体现了新课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引导考生形成写自我、诉衷情的良好文风。

尤其有趣的是,2010年的《黑板上的记忆》与2009年的《在学海中游泳》,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题目不同,但写作内容与角度极为相似,均与学习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把握了这种地域上的命题风格,2011年的考生才能未雨绸缪,胸有成竹。

二、突破限制拓展视野上海语文教育界的名师指出,今年中考作文题难度不大,便于考生发挥,但要写出新意也并非易事。

就内容而言,应该重点写人,而不是写黑板。

值得注意的是,“黑板”是一个空间概念,它只是一种媒介,一个连接师生的平台,只是写作的一个触发点;而”记忆”是一个时间概念,是命题的落脚之点。

在这个方寸之地,会有哪些记忆呢?首先它给了我们知识,如果你是一位诗情画意的考生,可以从黑板入手,引出那些美不胜收的诗词典故;如果你是一位热爱美术的考生,可以从黑板入手,讲述曾经在那里留下的美好时刻;如果你是一位热心公务的干部,则可以讲述一次次在黑板上留下名字时的波澜曲折。

2010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

2010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

黑板上的记忆(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题记古语早有云,教师似蚕、似蜡炬,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只为在我们的未来道路上多一缎华丽的锦皋,少一片阴沉的黑暗。

但我始终都无法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爱,他们有时批评我,有时对我要求很高,我迟到了还罚我站,但就在那天,我的看法彻底地改变了,那天,老师给了我们一黑板歪斜的字,一黑板的记忆,一黑板沉甸甸的爱……初三期中考试前,凌厉的寒风如刀般彻骨入髓,有“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感觉,冷风渗入头脑,把我从半醒半睡的状态下激醒。

我们一边打哆嗦一边等着早课的来临。

不一会儿,教室的门缓缓地打开了,语文王老师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王老师怎么了?”“咦?”不断有同学脸上都浮现出惊疑的表情,王老师和平时不一样了,脸上经常洋溢着的红光被惨淡的白色取代,脚步虚浮,好像随时都会摔倒似地,还带了一个银色的保温杯,毋庸置疑,王老师病得很重。

她坐在讲台前,顶着沙哑的喉咙说:“今天,我们上……咳,第二十课,翻开书……”那一个个的汉字就像是被用力推出来的一样,虽然很轻,但是却能听见。

心疼夹杂着一股凉意直袭我们的心头。

老师开始在黑板上写字了,老师慢慢站起来,左手撑着桌子,右手开始在黑板上无力地跳跃、滑动,一个个如老妪般缺少气力的字渐渐浮现在黑板上,她一向清秀的字荡然无存了,老师为了让我们能看清楚,写得更用力了一点,左手在桌子上不停地颤抖。

此时,我心底貌似有什么东西涌上了,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有点……像母爱的感觉……下课了,老师用模糊的口音对我们说:“祝大家……考个好成绩,同学们再见……”之后老师就踱步出了教室。

教室里依旧是鸦雀无声,看着那一黑板歪斜却可分辨的字,我们无语凝咽,老师走了,却留下了这一黑板的字,迟迟地,没人起身像平常一样去擦黑板,都静静地坐着,它们象征的不是别的,而是那沉甸甸的教师之爱啊!这一黑板的字,虽然能擦掉,但这黑板上的记忆,会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永世难以抹去!考场上,我们个个奋笔疾书,我们的动力不是别的,只是因为那黑板上的记忆,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我们,它比和煦的阳光还要温暖数十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注意:1. 本试卷共27题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1.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2.,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3.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元夕》)4.青山绿水,。

(《天净沙·秋》)5.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6.,百废俱兴。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

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2)实.勉我也。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

(3分)二、现代文(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

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

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

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

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

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

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

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

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

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

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

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16.第①②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17.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

(4分)18.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3分)A、只要因为B、即使何况C、既然何况D、倘若因为19.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1)(2)(2分)20. 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10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6分)蘑菇转了一个弯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

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

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

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

算了,别想了。

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

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

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

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

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

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⑾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

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

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

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⑿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⒀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

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⒁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21.第①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2.请将文中的画线句改成反问句。

(2分)2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内容。

(6分)↓↓↓↓↓2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4分)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势,也许离成功更近。

26.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第⑤段中儿时生活的情景。

(80字左右)(8分)三、写作(60分)27.题目:黑板上的记忆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