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16音乐之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16、音乐之声

灵感来自普通一家人。
自1959年诞生至今,《音乐之声》在世界各地上演了2000多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1965年,电影版《音乐之声》在第3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10项提名,最终囊括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大利亚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登上百老汇舞台;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音乐之声》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2007年,《音乐之声》在“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开展的调查中,以15%的得票率当选“史上最伟大音乐剧”;2008年,《音乐之声》展开中国巡演,第6站就是深圳。
谈谈自己的想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
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分析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
分析景物描写语句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理解人物感情倾向。
用歌声打动了所有人。
1958年,美国音乐剧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坦把《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编成音乐剧。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合作写出了四部音乐剧,《音乐之声》则是两位巨匠合作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作品。经过一年的筹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正式上演,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
新人教版语文九下《音乐之声》word教案1

16音乐之声徂阳学校王美教师寄语: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门德尔松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基础知识:1、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国剧作家(姓名)。
2、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峥嵘()山颠()山麓()涟漪()遐思()伫立()虔诚()弥撒()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山麓:流连忘返:鳞次栉比:顶礼膜拜:不以为然:理解探究: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两个场景的内容。
5、从节选部分剧情看,主人公玛利亚有怎样的性格特点?6、课文开头部分,大段环境描写对塑造玛利亚形象有什么作用?7、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合作释疑:8、本文有哪些内容是对玛丽亚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9、本文的描写非常丰富,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各找一例,并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10、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麽麽,你觉得玛利亚怎么样?”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麽麽?”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麽麽,你说呢?”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利亚》: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亚(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九年级语文下册《16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文中有两处场景,都很美丽。但山坡草地上的风光充满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优雅、肃穆。这样的场景描写一方面衬托了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体现,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种对比。在两相比照中,越发突出了身处自然风光中的玛丽亚是多么欢快活泼,也显出身处修道院中的玛丽亚收敛得何等艰难。
对于第二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学生认为故事发生在阴冷的场景中更能突出女主人公乐天的性格,并使她的歌声和容颜如阳光般具有驱散愁云惨雾的功能,也是不错的想法。不妨对他改换角度思考问题予以赞扬。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之声》,品评译名。
世界各国的人们在译名上曾发挥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创作。某某的译名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强调影片中优美动听的歌曲;某某的译名是《真善美》,道出该片的真谛;埃及的译名是《柔情蜜意》;葡萄牙的译名是《心灵深处的音乐》;泰国的译名是《天乐的魅力》;西班牙的译名是《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侧重刻画女主角的性格;德国的译名是《我的歌,我的梦》……当你欣赏完这部影片之后,请你品评一下,你最喜欢哪一个译名?你还有更好的译名建议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及基本内容。
2. 了解音乐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3. 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1. 知道《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及基本内容。
2. 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1. 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具设备。
2. 《音乐之声》电影片段。
3. 讲解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通过播放《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并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Step 2 导入(5分钟)1. 教师介绍《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和基本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学生根据故事背景和基本内容,猜测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Step 3 学习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听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音乐对人的影响,以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3. 随机抽取几个小组进行发言,让学生相互交流。
Step 4 音乐欣赏(15分钟)1. 教师放给学生播放一些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欣赏。
2. 学生对欣赏的音乐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Step 5 小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总结音乐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他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可以在生活中如何享受音乐的美妙。
Step 6 提问和反思(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惑或不理解的地方。
2. 学生思考回答,并讲解板书。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1.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2. 收集自己喜欢的音乐,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音乐之声》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及基本内容。
2. 了解音乐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3. 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本中的音乐元素与文学表达的紧密结合,感受音乐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2.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文本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对音乐、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跨学科素养。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以一段电影《音乐之声》的经典歌曲《Do-Re-Mi》作为开端,让学生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和美好。随着歌曲的结束,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音乐之声》。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a.布置创意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b.推荐相关音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拓宽视野,提升审美素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音乐之声》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音乐在文学中的表达方式。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四单元第16课《音乐之声》表格教案(3页).docx

课题音乐之声授课学校晨兴中学课型欣赏唱歌综合课授课教师姜微微课时一课时授课年级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试听结合、合作探究、教材分析音乐剧《音乐Z声》是美国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和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1965年改编成同名屯影。
同年,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
等奥斯卡奖项分为最佳音乐创作奖、最佳配乐奖、最佳歌曲奖三个奖项。
《音乐之声》中的插曲《Do-Re-Mi»、《雪绒花》等演唱形式丰富,表现力强,深受世界各国观众的喜爱。
教学目标1、知识冃标:引导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演唱歌曲《雪绒花》,引导学生了解电影音乐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D0-RE-MI》,并结合柯达伊手势复习演唱,进一步巩固音阶的音高概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歌曲《雪绒花》,通过对比,感受歌曲音乐情绪及形象。
教学重点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雪绒花》及结合柯达伊手势进行《D0-RE-MT》的简单二声部合唱。
教学难点结合柯达伊手势进行《DO-RE-MI》的简单二声部合唱;在欣赏体验中对比分析了解电影音乐的作用。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目标引领1、游戏导入、学习柯达伊手势)2、创设情境,故事导入,了解电影《音乐之声》故事梗概及背景资料。
导入新课《音乐Z声》。
3、出示学习目标:(1)能用模唱的方法学唱歌曲《雪绒花》。
(2)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D0-RE-MI》,感受歌曲情绪及影片人物的爱国情感。
⑶了解电影音乐的作用。
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
学习柯达伊手势,,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感一、欣赏并演唱《Do-Re-Mi》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欣受(-)欣赏《Do-Re-Mi》,思考问题:设疑自探一一赏,让学生有目的欣赏。
体听音乐思考师生合作解决问题,激验1、歌曲是几几拍子?(2/4拍)发学生的兴趣,有效的2、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独唱、合唱)实施教学。
《音乐之声》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3

《音乐之声》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3
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
形象。
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六、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
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
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第二课时
播放《音乐之声》全剧
学生批注理解内化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
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
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2: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看歌剧,准备写感受
作业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感
悟
组长查阅。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6音乐之声(节选)》word教案

音乐之声
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
国剧作家
1.
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㈠本节小结。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概括说说,在众人眼里,玛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音乐之声》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玛利亚这一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儿童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背景等资料。
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介绍影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讲的是发生在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的民歌和爱国歌曲。
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女》《雪绒花》《哆来咪》《晚安,再见》等。
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
22岁的玛利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
修女院里的女院长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
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利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利亚到达冯·特拉普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
很快,玛利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上校要求玛利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利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
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休闲的服装,带领他们到花园水池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
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埃尔莎·施瑞德男爵夫人。
上校对玛利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
因为玛利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
玛利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戏即孤独的牧羊人,上校为玛利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了。
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孩子们在舞会中也有歌唱表演。
在舞会中,玛利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
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过来和玛利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
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利亚回修道院。
玛利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
玛利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
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
他们到修道院找玛利亚却没能见到她。
玛利亚向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长告诉她要鼓起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
于是,玛利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
玛利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利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利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
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
连大女儿丽莎深爱的小伙子罗夫也成了纳粹下的一员。
当他们赶回萨尔茨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
而上校和玛利亚不同意在自己家挂纳粹国旗,但当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堡音乐节。
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
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
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
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
在这时,上校和玛利亚演唱了《雪绒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绒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借着音乐的掩护逃离演出现场,纳粹尾随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但被罗夫发现,并且漏了行踪,之后开车躲过纳粹的追踪,而纳粹的车却被修女们拔掉了电动机,不能发动追赶,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影片上映后当年票房达到1.59亿美元,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写下了好莱坞影坛历史性的一页。
四、整体感知,研读探究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3.剧本开头是怎样描写阿尔卑斯山的风光的?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全方位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地描写。
这一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与玛利亚的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烘托出玛利亚的自由快乐。
4.通过众人之口来表现玛丽亚这个人物的形象,这种方法叫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侧面描写。
能更全面、更完整地使玛利亚这个形象真实而丰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5.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率真活泼、喜欢唱歌、不受约束、总爱闯祸,既可爱又让人头痛的姑娘。
6.《音乐之声》这首歌暗含了玛丽亚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她对故乡、大自然、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
7.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玛利亚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对白式的、带有比喻、夸张的歌唱,则具有喜剧风格,这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8.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喻合适吗?说明理由
恰当。
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
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利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9.院长及众嬷嬷对玛丽亚是否适合当修女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他们是否喜欢玛丽亚呢?为什么?大部分喜欢,因为她天真活泼,给修道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10.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五、归纳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来刻画人物形象。
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地方,并仔细体会。
2.生动的画面感。
请你说说文章带给你的画面感。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阅读或观看《音乐之声》原文或电影,并把看后或观后的感受和其他同学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