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场技巧之分镜头
分镜头脚本的平面构图与镜头切换

分镜头脚本的平面构图与镜头切换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分镜头脚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它不仅用于记录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对话,还可以帮助导演和摄影师确定每个镜头的构图和切换方式。
本文将探讨分镜头脚本中的平面构图和镜头切换的技巧和原则。
一、平面构图平面构图是指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用来表达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的一种手法。
在分镜头脚本中,平面构图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镜头大小和摄影技巧来实现。
首先是角度的选择。
不同的角度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观点。
例如,低角度可以突出人物的威严和力量,高角度可以强调人物的弱小和无助。
在分镜头脚本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可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其次是镜头大小的选择。
镜头大小决定了观众对角色和场景的关注程度。
大特写可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细节,中景可以展现角色之间的互动,远景可以展现场景的广阔和环境的氛围。
在分镜头脚本中,合理选择镜头大小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
最后是摄影技巧的运用。
摄影技巧可以通过使用线条、对比度和色彩等元素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例如,对比明暗可以突出角色的轮廓和表情,运用色彩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在分镜头脚本中,合理运用摄影技巧可以增强画面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二、镜头切换镜头切换是指将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的过程。
在分镜头脚本中,镜头切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如剪辑、跟焦和移动等。
首先是剪辑的运用。
剪辑是将两个镜头通过剪切和拼接的方式连接起来。
在分镜头脚本中,剪辑可以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场景的变化和角色的思维等。
合理运用剪辑可以使故事更加连贯和有节奏感。
其次是跟焦的运用。
跟焦是通过调整镜头焦距来改变画面的清晰度和焦点位置。
在分镜头脚本中,跟焦可以用来突出某个特定的角色或物体,或者在不同的镜头之间切换焦点。
合理运用跟焦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最后是移动的运用。
移动是指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的移动。
在分镜头脚本中,移动可以通过手持、推拉和运动轨道等方式来实现。
分镜头 第五章

5.3.1技巧性转场方式
(一)淡入、淡出 淡出、淡入,也叫渐隐、渐显。画面形象渐渐变暗到(淡出),再从黑渐渐显 现出另一场景(淡入),这是一种表现时间间隔的方式。影片开头或结束,以及 场景或一场戏情节的终结及开始,使观众有个短暂的间歇,这同舞台戏剧演出的 幕起和幕落 相似。
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
5.3.1 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
如日本动画影片《幽灵公主》中的 叠化镜头:阿西达卡在听达达拉城 的人给他讲述黑帽大人发明火枪后 屠杀猪神的故事时,影片运用了叠 化镜头,表现出阿西达卡似乎亲临 了那一场战争,也使他了解了邪神 的痛苦与对人类的诅咒(图5-12)。
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
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
5.6.1 空镜头的作用
4、第四,还可利用空镜头,对一些比较 枯燥镜头,如大段的对白和对话,插入一 些场景,这样就会使镜头显的活泼一些。
5.6.1 空镜头的作用
5、有时为了变换画面的轴线插入相关的空镜头,会轻易地变换轴线,观众也不易 看破。
图5-53 《听见涛声》中的空镜头
5.6.1 空镜头的作用
图5-42 《听见涛声》打电话场面
5.6 空镜的运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 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
5.6.1 空镜头的作用
1、首先,导演会利用空镜来达到介绍环境、地点、时间的作用,为动画角色的活动 及剧情的展开提供基础。导演往往在片子的开始用一个横移空镜头把影片的环境等逐 一介绍。
图7-3 《中华美德故事》分镜头图例③
7.6 计算镜头时间
图7-4 《中华美德故事》分镜头图例④
7.6 计算镜头时间
技巧转场的有哪些

技巧转场的有哪些技巧转场是在视频剪辑中使用过渡效果将一个场景平滑地转换为另一个场景的技巧。
通过合理使用转场效果,可以增强视频剪辑的连贯性和流畅感,使观众更加愉悦地观看视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转场技巧,供参考:1. 淡入淡出:将一个场景从逐渐透明到完全显示的效果,或者将一个场景从完全显示到逐渐透明的效果。
这种转场效果非常简单,但可以很好地实现平滑过渡。
2. 相机移动:通过改变摄像机的位置和角度来实现转场效果。
例如,可以将相机从一个场景中向上移动,并在另一个场景中继续移动。
这种转场效果可以带来视觉上的流动感。
3. 剪切:将一个场景直接剪切到另一个场景,没有过渡效果。
这种转场效果通常用于快速剪辑或需要强调时间的连续性的场景。
4. 破碎:将一个场景分割成多个小部分,然后将其转换为另一个场景。
这种转场效果常用于表现时间或空间上的突变。
5. 放大/缩小:通过将一个场景缩小或放大到画面中心并逐渐扩展到全屏,或者将一个全屏画面逐渐缩小到一个小画面中心的方式来实现转场效果。
这种转场效果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导观众注视画面中的重点。
6. 颜色转换:通过改变画面的色彩和色调来实现转场效果。
例如,可以将一个场景的色调逐渐变暗,然后转换为另一个场景的色调逐渐变亮。
这种转场效果可以创建出一种情绪上的变化。
7. 旋转:通过将一个场景旋转到另一个场景来实现转场效果。
例如,可以将一个场景沿着水平或垂直轴旋转到另一个场景。
这种转场效果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旋转感。
8. 手势:通过在一个场景中加入手势或动作,然后将其转换为另一个场景中的类似手势或动作来实现转场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将一个人伸出手,然后将其继续伸到另一个场景中的方式来实现转场效果。
这种转场效果可以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连接感。
9. 镜像:通过将一个场景在画面中心镜像翻转,然后转换为另一个场景中的镜像翻转来实现转场效果。
这种转场效果可以产生一种对称感。
10. 动画转场:使用特定的动画效果来实现转场效果,例如闪光、扭曲或形变等。
分镜头脚本中常见的场景切换方式与技巧

分镜头脚本中常见的场景切换方式与技巧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场景的切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不同的场景切换方式和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增加观众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分镜头脚本中常见的场景切换方式与技巧。
1. 剪辑切换剪辑切换是最常见的场景切换方式之一。
通过剪辑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场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
在剪辑切换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剪辑方式,如剪接、跳剪、交叉剪辑等。
剪接是指将一个场景的最后一帧和下一个场景的第一帧进行连接,使得两个场景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跳剪是指在两个场景之间跳过一段时间,以达到节奏感和紧凑感。
交叉剪辑则是将两个或多个场景交叉进行展示,增加悬念和紧张感。
2. 过渡效果过渡效果是指在场景切换时使用一些特殊的效果,以增加观影的艺术感和美感。
常见的过渡效果包括淡入淡出、百叶窗效果、旋转效果等。
淡入淡出是指通过调整画面的亮度和透明度,使得一个场景逐渐消失,另一个场景逐渐出现。
百叶窗效果是将画面分为多个竖直或水平的条纹,通过条纹的打开或关闭来切换场景。
旋转效果是通过画面的旋转来实现场景的切换,给人一种流畅而独特的感觉。
3. 联想切换联想切换是一种通过联想和暗示来实现场景切换的方式。
通过在一个场景中出现一些与下一个场景相关的元素或画面,引发观众的联想,从而达到切换场景的效果。
例如,当一个人物在一个场景中看到一朵红色的玫瑰花,接下来的场景可能会切换到一个浪漫的花园中。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想象空间,使得观影体验更加丰富。
4. 镜头运动镜头运动是指在场景切换时通过摄像机的移动来实现。
通过镜头的前后、左右、上下运动,可以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下一个场景中,增加观影的流畅感和连续性。
常见的镜头运动方式包括推进、拉远、侧移、俯视、仰视等。
推进是指将摄像机向前移动,拉近与被拍摄对象的距离,使得观众更加关注被拍摄对象。
拉远则是将摄像机向后移动,增加与被拍摄对象的距离,使得观众能够看到更多的环境和背景。
分镜头

一、分镜头的概念、作用1、一部影视作品是由很多的单一的镜头组成的,这些单一的镜头又称为分镜头。
2、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
3、作用:分镜头好比建筑大厦的蓝图,是为影视作品的摄制提供依据,方便全体设置人员根据分镜头,分工合作,协调进行摄录制的各项工作。
所以,分镜头脚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前期拍摄的脚本;二是后期制作的依据;三是长度和经费预算的参考。
二、分镜头绘制要求分镜头剧本绘制要求:充分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
分镜头运用必须流畅自然。
画面形象须简捷易懂。
(分镜头的目的是要把导演的基本意图和故事以及形象大概说清楚。
不需要太多的细节。
细节太多反而会影响到总体的认识。
)分镜头间的连接须明确。
(一般不表明分镜头的连接,只有分镜头序号变化的,其连接都为切换,如需溶入溶出。
分镜头剧本上都要标识清楚。
)对话,音效等标识需明确。
(对话和音效必须明确标识,而且应该标识在恰当的分镜头画面的下面。
)三、何为电影艺术的语言?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即影像和声音结合的艺术。
当然,“视”与“听”二者在电影中的地位是不相等的。
应该明确指出: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或者说,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电影艺术的语言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影像、声音、剪辑”。
影像、声音、剪辑三者之间的关系: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它首先是“视”,即“影像”,然后是“听”,即“声音”,而这些“视”、“听”(影像、声音),最后需要通过剪辑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影像:除了演员的表演、物体的造型之外,影像构成的主要元素有:构图、景别、角度、运动、照明、色彩。
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剪辑:影像剪辑、声音剪辑。
影像剪辑是剪辑中的主要内容。
影像剪辑主要包括:光学技巧转场剪辑、无技巧转场剪辑。
剪辑除了将影像、声音的素材组织成一部电影之外,剪辑还能创造出“1 + 1 =3”的“蒙太奇效果”。
分镜头脚本中常见的镜头切换与过渡方式

分镜头脚本中常见的镜头切换与过渡方式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镜头切换和过渡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能够帮助导演传达故事情感、推动剧情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镜头切换和过渡方式,以及它们的效果和用途。
一、剪辑过渡剪辑过渡是最常见的镜头切换方式之一,它通过剪辑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连贯的流畅感。
常见的剪辑过渡方式包括:剪切、淡入淡出、交叉剪辑等。
1. 剪切剪切是最简单的剪辑过渡方式,直接将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没有任何过渡效果。
这种方式适用于剧情紧张、要突出某一瞬间的场景,能够给观众一种冲击力。
2. 淡入淡出淡入淡出是一种常见的过渡方式,通过逐渐增加或减少画面的亮度,实现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
淡入淡出可以使得镜头的切换更加自然,给观众一种柔和的过渡感。
3. 交叉剪辑交叉剪辑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场景交替进行剪辑的方式,通过交叉切换不同的场景,使得观众能够同时关注到多个情节线索。
这种方式常用于展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情节,能够增加影片的紧凑感和节奏感。
二、镜头切换除了剪辑过渡,镜头切换也是分镜头脚本中常见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镜头切换方式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
1. 切入镜头切入镜头是一种将镜头从远景切换到近景的方式,可以突出某一个细节或者情感。
通过切入镜头,导演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地方,增强情节的张力。
2. 切出镜头切出镜头是一种将镜头从近景切换到远景的方式,可以展示更大的场景和环境。
切出镜头常用于展示开放的景观、大规模的场面,给观众一种宽广的视觉感受。
3. 转场镜头转场镜头是一种通过特殊的手法和效果实现镜头切换的方式,常见的转场镜头包括:旋转、闪回、分割屏等。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影片的艺术感和创意性,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三、过渡效果除了剪辑过渡和镜头切换,过渡效果也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手法。
通过不同的过渡效果,导演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使得观众在场景切换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故事。
剪辑教程如何制作分镜头效果

剪辑教程如何制作分镜头效果在电影、电视剧、广告等视频制作中,分镜头效果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可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提升观影体验。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剪辑软件制作分镜头效果,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一、什么是分镜头效果分镜头效果是将一个场景或情节通过多个不同角度、距离、焦距等方式进行拍摄,然后在剪辑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律进行交替播放的效果。
通过分镜头的运用,可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使得影片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二、准备工作在开始制作分镜头效果之前,您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1. 摄影设备:使用一台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
2. 剪辑软件:选择一款功能强大的剪辑软件,如Adobe Premiere、Final Cut Pro等。
3. 素材:准备好您需要进行分镜头处理的视频素材。
三、分镜头的分类在制作分镜头效果之前,先了解几种常见的分镜头类型是非常有帮助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镜头类型:1. 剧情推进分镜头:用于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通常是关键情节的重要镜头。
2. 交叉分镜头:通过交替播放不同场景或情节的镜头,增加紧张感和对比效果。
3. 镜面分镜头:通过对称的布局和画面镜像的效果,创造出一种奇妙和反转的感觉。
4. 多角度拍摄分镜头:从不同角度、高度、距离等透视视角进行拍摄,增加观影体验。
四、制作分镜头效果的步骤1. 导入素材:将您需要处理的视频素材导入到剪辑软件中。
2. 剪辑底图:选择一个作为分镜头底图的镜头,并在时间轴上进行剪辑。
3. 分割镜头:将底图分割为多个片段,每个片段对应一个分镜头。
4. 插入过度效果:在相邻的两个分镜头之间插入合适的过度效果,如淡入淡出、切换等。
5. 定义分镜头时长:根据需要,为每个分镜头设置合适的时长,使得过度自然流畅。
6. 调整音效:根据需要,为每个分镜头添加适当的音效,增强观影体验。
7. 预览和调整:预览整个分镜头效果,根据需要进行微调和调整。
8. 导出视频:完成分镜头效果的制作后,将视频导出为所需格式,并保存到您的设备中。
动设计中的分镜头与视觉语言设计技巧

动设计中的分镜头与视觉语言设计技巧视觉语言设计技巧在动画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分镜头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通过巧妙构思和运用不同的分镜头技巧,可以提高动画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效果。
本文将探讨动设计中的分镜头与视觉语言设计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丰富动画作品的表现力。
一、分镜头的定义和作用在动画设计中,分镜头是指将整个作品分割成若干部分进行组织和呈现的技巧。
每个分镜头都包含着特定的画面和场景,通过不同的分镜头的组合和衔接,可以塑造动画作品的节奏感和情节发展。
分镜头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传达信息:每个分镜头都是一种信息的传递,通过巧妙地安排不同分镜头的顺序和内容,可以有效地传达故事情节、角色性格等信息。
2.引导视线:通过设计不同的镜头角度和焦点,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使其关注到作品中想要表达的重要元素和细节。
3.增强观赏性:合理运用分镜头技巧可以提升作品的观赏性,增加观众的体验和喜好度。
二、分镜头的分类及运用技巧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效果,分镜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并且具有各自的运用技巧。
1.连续分镜头连续分镜头是最基本的分镜头类型,用于展示连续发生的事件或情节。
运用技巧包括:- 转场:使用过渡效果,如淡入淡出、切换、溶解等,使分镜头之间过渡自然流畅。
- 移动镜头:通过改变镜头的位置和角度,来展示不同的视角和场景,增加观众的视觉体验。
2.对比分镜头对比分镜头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画面进行对比,以强调差异和冲突,提升观众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运用技巧包括:- 构图对比:通过巧妙的构图技巧,如大小比例、颜色搭配等,展示不同的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对比。
- 角度对比:使用不同的视角和镜头角度,来对比不同人物的权力、身份等特征,增强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3.倒叙分镜头倒叙分镜头是将故事情节以与其发生顺序相反的方式进行呈现的一种分镜头类型。
运用技巧包括:- 时间线:通过在分镜头之间添加时间线标记或过渡效果,来明确表达倒叙的时间流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场是一种形式,然而它有其内在的视觉——心理依据,是叙事内容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层次和结构的需要。
转换时要注意心理的隔断和视觉的连续。
*转场分为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
技巧转场是利用特技来连接两个场面;无技巧转场则是利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两段落,此时要注意寻找合理的转换因素。
场面转换在影视作品中可以有两重意思,依照蒙太奇派观点,镜头之间是对列组接的关系,而一组段落镜头组成的场面之间也是对列组接的蒙太奇关系。
场面的转换首先是蒙太奇镜头段落的转换。
除此以外,场面的转换还可以指叙事结构中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发展的阶段性转换。
在文字语言中,如果说蒙太奇段落组成的场面是一句话的话,那么情节段落就是一个自然段。
情节的段落是由若干组段落镜头组成的场面。
场面、段落的转换有其依据,它们的划分也有其依据。
第一书场面转换、划分的依据一、场面转换的视觉心理依据场面的转换是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要求。
就像写文章一样,一句话写完,自然要有句号,一段内容暂告结束,自然要另起一段。
电视片也是同样,段落的划分和转换,是为了使内容的条理性更强,层次的发展更清晰。
对观众来说,场面的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是心理的隔断性和视觉的连续性。
所谓心理的隔断性,就是要使观众有较明确的段落感觉,知道上一段内容到这里告一段落了,下面该开始另一段内容了,这样才不至于使观众看不出头绪。
特别是纪录片,它很少有事件、人物的贯穿,很少能给观众非常具体的空间概念,也很少能用情节因素来做段落的划分,如果不能使观众较明确地感到内容的割断,就很容易犯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的错误。
所谓视觉的连续性,就是利用造型因素和转场手法,使人在视觉上感到场面与场面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顺畅。
与组的转换时,要强调视觉的连贯性而缩小心理的隔断性。
因为,上下内容之间有较直接的联系,这时就像文章中的“句号”,虽然上下两组镜头的内容有差别,但没有明显的意义上的隔离,这时就应利用后期的相似性,内容的逻辑性,动作的连贯性来减弱内容的断裂感。
而在叙事段落间的转换或者较明显的意义的差别的蒙太奇段落的转换时,则应在加强心理隔断性的同时,减弱视觉的连续性,也就是形成“另起一段”的效果,利用定格、突变、两极镜头等方法,造成明显的段落感。
二、场面划分的依据一组镜头的段落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中完成的,因此时间和地点就是场面划分的很好依据,当然有时候在同一时空中也可能有好几组镜头段落,也就有好几个场面。
而情节段落则是按情节发展的结构的启承转合等内在节奏来划分的。
下面讲一下几种划分的依据。
1.时间的转换电视节目中的拍摄场面,如果在时间上发生转移,有明显的省略或中断,我们就可依据时间的中断来划分场面。
蒙太奇组接中的时间与真实的时间是不同的,它往往是对真实时间的一种压缩。
屏幕上的时间有限,而生活中的时间很冗长,因此必须省略,在镜头语言的叙述中,时间的转换一般是很快的,这其间转换的时间中断处,就可以是场面的转换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分镜头脚本中每个场景关于时间的因素,如日景、夜景、几月几日、春天、冬天等。
2.空间的转换叙事的场景中,经常要作空间转换,一般每组镜头段落都是在不同的空间里拍摄的,如脚本里内景、外景、居室、沙滩等,故事片中的布景也随场面的不同而随时更换。
因此空间的变更就可以作为场面的划分处,如果空间变了,还不作场面的划分,又不用某种方式暗示观众,就可能会引起混乱。
的转换一部电视片的情节结构由内在线索发展成的,一般来说都有开始、发展、转折、高潮、结束的过程。
这些情节的每一个阶段,就形成一个个情节的段落,无论是倒叙、顺叙、插叙、闪回、联想,都跑不了有一个情节发展中的阶段性的转折,我们可以依据这点来做情节段落的划分。
如果说上面一点讲的情节发展是一种叙事的内在节奏的,那么电视片里还有一种剪辑上的外在节奏,为了叙事上内在节奏的要求,也为了观众欣赏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电视片的剪接上要安排外在节奏的变换。
它可以用剪接率,主体的运动速度,镜头的运动速度等因素来表现,它是与内在的叙事节奏统一或呼应的,它往往可以用作段落的划分总之,场面和段落是电视片基本的结构形式,片子里内容的结构层次上依据段落来表现。
因此段落的划分首先是叙述内在逻辑上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叙述外在节奏上的要求。
作品中描述的事件在情节上的起伏、动作上的跳跃和对接,高潮的形成和解决,也需场面和段落的划分来勾勒叙述的外在形式,使得节目在形式上安排与其内在情节的高涨低落、发展停顿相辅相成、互为呼应,以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场面之间,段落之间既有区分又有联结,因此在转场的意图和手法上要有种既分割又连续的不同作用。
段落是由若干的场面组成的,因此每个段落的转换处,也肯定是一个场面的转换处。
然而场面和段落的转换在目的上是不一样的,场面的转换只是为了告诉观众空间的变换,让观众能看得出头绪,跟得上叙述,并不是要在心理和视觉上给以隔断。
而段落的转换则不同,它是与叙述中情节的发展直接联系的,可以说是情节线的外化,因此段落的划分是有内涵在里面的靡砸脊壑谒孀徘榻谛鹗鲋薪谧嗟谋浠蝗ジ惺埽 兄置魅返男睦砩系陌凳尽S?此我们应该清楚,场面间的转换应该是一种倒重于内在连贯式的转场。
而段落之间的转场则侧重于一种分离切断。
知道了不同的目的,就可以寻求适当的转场方法了。
第二书转场的方法转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依据手法不同分为二类:一是用特技手段作转场,一是用镜头自然过渡作转场,前者叫技巧转场,而后者又叫无技巧转场。
一、技巧转场的方法利用特技的技巧使两个场面连在一起,它的特点是,既容易造成视觉的连贯,又容易造成段落的分割。
电视有电子特技的优势,大大增加了特技的形式,先进的电子特技机利用计算机数码,可编出几百种特拉式样。
现在特技不只用来做段落间的转换,在镜头的组接和后期表现方面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的电视工作者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它。
场面转换常用的技巧手法有以下几种:1.“谈出”、“淡入”或称“渐隐”、“渐显”上一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的光度逐渐减到零点,后期由明转暗逐渐隐去,下一段落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点逐渐到正常的强度,后期由暗转明,逐渐显现,这样的转场过程,前一部分就是“淡出”,后一部分就是“淡入”。
淡出、淡入后期长度的值,一般各为2秒(共5秒)。
但它们在实际运用时的长度是由影片的情节、情绪和节奏的要求来决定的。
舞台剧有的场合需要“幕徐徐下”,有时则需要“幕急落”。
“淡出”、“淡入”也有快慢、长短之分,这都要看剧情的需要如何。
有些场合不仅可以慢慢地“淡出”、“淡入”,甚至还可能在中间加上一段黑后期,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缓淡”。
过多使用会使影片结构松散、拖沓,不够凝练,使观众产生厌倦,因此要慎用。
一般用于大段落间的划分,给人间歇感,宜于自然段落的划分。
2.“化”又称“叠化”、“溶”第二个镜头出现于银幕,仿佛是从前一镜头之后逐渐显露出来的;即在前一镜头逐渐模糊、淡去的消失的过程中,后一镜头同时逐渐清晰。
依照这种过程所占的时间长短,“化”有快化、慢化之分。
“化”的用途:第一,用于时间的转换,表示时间的消逝;第二,用于表现梦幻、想象、回忆等插叙、回叙场合,俗称“化出”、“化入”;第三,表现景物变幻莫测、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第四,在两个后期用切换连接不顺畅的情况下,“化”可以保证镜头转换的顺畅,但这是消极的用法。
“化”表现时间过程的转场只表示时间的省略,因此化的次数则代表时间过程,一个过程一次化,表现回忆梦境等倒叙时,每个过程得用两次,即化出化入,以求得两个后期在形状上的相似,不至于生硬。
3.划像前一后期从一个方向退出后期,第二个后期随之出现,开始另一段落。
划出,根据退出后期的方向不同,又可分为横划、竖划、对角线划等等。
划像,一般用在两个内容意义差别较大的段落转换时。
4.圈出圈人前一段落结束时用圈、框等图把前一个段落圈出来并用圈入开始第二个段落。
5.定格第一段的结尾后期作静态处理,使人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接着出现下一个后期,这比较适合于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
6.空后期转场当情绪发展到高潮的顶点以后,需要一个更长的间歇,使观众能够回味作品的情节和意境,或者得以喘息,能稍微缓和一下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用“谈出”、“淡入"或者用。
缓淡”等处理手法是不能奏效的,需要安插一段具有一定长度的“空后期”来结束这一段落。
意大利电影《向阳花》中,男主角安东尼和女主角乔万娜在海滩上热恋、接吻一场,把人物放在分别作为前景和背景的两只小船中间,两人卧倒后,剩下了两只小船的空后期,然后接上蓝天白云、大海杨波两个空后期,喻示了主人翁的一往情深,从而很圆满地结束了这一段。
空镜头空后期转场是用镜头情绪的长度来获得表现效果增加节目艺术感染力的。
7.翻页第一个后期像翻书一样翻过去,第二个后期随之显露出来。
8.正负像互换来自于照相上的一种模拟特技。
电影中靠洗印处理,而电视上靠色彩分离的技术,有种木刻的效果。
适用于人物专题片。
负像是种异常现象,而且有种阴险颠倒黑白之感,可以用于丑化暴君,也可以用于一个人的不同时代处境。
如《紫禁城》中当慈禧由宫女变成太后时,就用了负像。
9.变焦点利用变焦点来使形象模糊,从而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焦点突出形象上。
达到不变换镜头就可改变构图和景物的目的。
在这种技巧中,往往是两个主体在一前一后,在景深中互为陪衬,达到前虚后实或前实后虚的效果。
它也可以使整个后期由实而虚或由虚而实,从而达到转场的目的。
技巧的转场,一般适合于用在较大的转换上,它比较容易形成明显的段落层次在组与组之间的场面转换,则多采用直接切换的方法。
二、无技巧转场的方法无技巧转场,它不用技巧手段来“承上启下”,而是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两段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影片的节奏进程。
近年来,故事片基本摈弃了技巧的转场手法,时空的转换、段落的过渡都用直接切换来实现。
这是因为,故事片有明显的情节线索,有由情节限定的相对空间稳定性。
但在电视节目中,情况却不尽然。
由于节目形式的发展,演播室和外景越来越多地结合在一起,在片子中主持人和记者也越来越多地和报道内分开,两种屏幕形象同时出现。
所以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技巧手法把两种形象自然地区分开。
虽然,技巧转场在电视节目中很重要,但无技巧的转仍然是一种简便经济、经常使用的转换手法。
无技巧的转场方法要注意寻找合理的转换因素和适当的造型因素,使之具有视觉的连贯性。
但在大段落的转换时,又要顾及到心理的隔断性,表达出间歇、停顿和转折的意思。
切不可段落不明、层次不清。
这种用切换直接转场所以能成立,首先因为影视艺术在时空上有充分自由,屏幕后期可以由这一段跳到另一段,中间可以留一段空白,像删节号,而这空白无需说明观众自己能得出他的理解。
因此无技巧转场的功能很大,这些功能使它省略了许多过场戏,缩短了段落间的间隔,加紧了作品的内在结构,扩充了作品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