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翻译
词语的翻译与语言语境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翻译,更注 重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语境。例如,“落花流水”意译为“be shattered to pieces”,形容被打得大败。
音译与形译的运用
音译
根据原文词语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似或对应的发音进行翻译。例如, “咖啡”音译为“coffee”。
专业背景知识
翻译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 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 背景知识,以确保译文的 准确性和专业性。
统一性与规范性
针对同一专业术语,应遵 循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原则 进行翻译,确保译文的一 致性和通用性。
广告用语及品牌名称的翻译
1 2
目标受众与文化适应
广告用语及品牌名称的翻译需充分考虑目标受众 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确保译文能够引起受众 的共鸣和兴趣。
异化
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中的独特表达方式、文化特色等,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差异。例如,将 “风水”异化为“feng shui”,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PART 04
词语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词语翻译
文化背景与语境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词语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 语境意义。翻译时需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 景,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丰富语言文化多样性
翻译为国际商务、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等 领域提供语言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翻译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可能 ,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 性。
PART 02
词语翻译与语境关系
语境对词语翻译的影响
上下文语境
社会文化语境
词语在句子或段落中的上下文会影响 其翻译。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 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翻译。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1.指称意义与蕴涵意义P9指称意义(Denotation): cogni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rm and the object, idea, or action it designates.蕴涵意义(Connotation): affec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emotive and associational aspects of a term.陆国强定义为:指称意义:strict and literal meaning蕴涵意义:implied and suggested meaning2. 汉英文化差异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Culture:1.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2.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3.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e.g. in art and literature4.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r people5.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6.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7.(biology) 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Nida(1969)认为,人类社会存在文化的共核,世界各国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
语境与翻译

翻译就是不同语种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翻译要考虑到诸多的客观因素,其中语境就是其中之一。
要想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章及言语翻译的神形俱到,那么翻译的过程语境是比不可少得,在和人沟通的时候翻译理解也是构建在当地的文化语境之上的。
一、语境的作用通俗的语境就是人与人在沟通时所涉及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从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对于语境的划分呈现出的是一个多元化的趋势,简单的划分就有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按其交际互动的理论来划分就有无言语境、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不管语境的划分多么繁琐,语境的功能作用是不变的。
首先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就要采取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词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其次在不同的语境就要选择不同的说话方式,说话的语气和语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语境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不只有一个,有了语境就可以排除那些不恰当的意思,从而排除有歧义的部分,帮助翻译者保留正确的语义;语音不仅赋予了一个词语固定的含义,这个固定含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常常会衍生出言外之意,有的是相反意有的是近似意,更有甚者和原来的含义没有任何关联,语境可以帮助译者猜测旧词语的新含义。
离开了语境,一个常见的词语我们很难确定它表达的准确含义,理解语境就离不开交际中的每一个层面。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语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有利于翻译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地步。
二、文化背景与语言翻译语言环境制约着交际过程,对人们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每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就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因素都对语境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文化背景对于正确的翻译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文化背景语境是在语言外语境中隐藏着的,社会文化因素是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入了一个社会的基本情况,它涵盖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社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历史文化的积淀。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文化语境,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具体文化中,人们的认知环境,该认知环境同样包括语言环境、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
每一环都与语言密切相关。
语言翻译是一门科学,它需要知识,需要核对事实的能力,需要懂得描述这些事实的语言。
翻译中,错误的内容,错误的事实,应该加以鉴别。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项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无不与时俱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语言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它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要仗着它来发展。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信息传播日新月异,人员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日趋广泛,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修课上,王老师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以语言学、语用学、社会符号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为理论依据,深入浅出地对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观念和文化习俗进行了对比,着重探讨了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不同民族文化对语言翻译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某些文化现象对语言翻译的制约作用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告诫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英汉两种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比较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翻译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问,它需要译者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严谨的作风,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英汉翻译有口、笔之分,范围涉及文学、科技、经贸、法律、旅游等各个领域,总之,不论文体如何区别,在翻译标准方面,对原文要求有比较深透的理解,对译文要求通顺达意,能反映出原文的精神实质。
情境语境与翻译

情境语境与翻译杨秋娟李何英张德先语境理论是一门新近发展起来的理论,曾一度成为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
受语境理论的启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家们对语用学、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对语境与翻译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奈达在后期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认为,作为翻译目的的“功能对等”是基于[1]语境的层面,而不是语言系统本身。
而且,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引起误译的原因往往不是不理解原文的语言语境,而是对非语言语境尤其是情境语境的忽视。
因为它不象语言语境那样明显和直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上下文,而忽略了对交际因素的分析。
在一些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旨在系统地分析情境语境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指出根据情境语境翻译原文的方法。
1 情境语境语言的使用有其特定的交际环境,因此,在分析语言现象时,我们必须把语言现象与特定的情境语境相联系。
情境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
情境意义不是指“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些“表层结构”的意义,也不是指乔姆斯基所说的“深层结构”的意义,而是指“外[2]部意义”,即所谓的“言外之义”或“弦外之音”。
情境语境是由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引入语言学理论的(他的“情境语境”包括本文所说的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他的观点后来被伦敦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费斯继承和发展,而韩礼德是继费斯之后伦敦功能学派的又一个在语境研究上作出贡献的人物。
语言学家们所探讨的情境语境的许多方面都可直接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
在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中,情景语境的构成因素有三种:话语场界(field of discourse)、[3]话语参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的普遍认同。
笔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认为时间和地点也是影响话语真实含义的两个重要元素,并将它们归纳为话语场合(setting of discourse)。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上蛰通常发生在什么季节?一、春季春季是上蛰的高发季节,通常发生在三月至五月的时间段。
在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大地开始苏醒,动植物活动频繁,许多动物开始蛰伏,以应对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
上蛰也是春天最具特色的现象之一,代表着大自然的轮回和新生命的孕育。
1. 春分之后,百花争艳,动物活动频繁,这时候正是上蛰的高峰期。
2. 春季是温暖湿润的季节,这种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动物进入蛰伏状态。
3. 春天万物复苏,动物为了更好的繁衍生息,需要休息充电,蛰伏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秋季秋季也是上蛰的发生季节之一,一般发生在八月至十月的时间段。
随着季节的转换,气温逐渐变凉,许多动物通过进入蛰伏状态来度过寒冷的冬季。
上蛰发生在秋季,给动植物提供了一个充足的休息时间,让它们在来年更好地生长繁衍。
1.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动物在这个时候开始准备度过冬季,上蛰便是其休息的方式之一。
2. 随着季节的变化,昼夜温差加大,动物进入蛰伏状态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3. 秋季气候干燥,风大,上蛰可以让动物躲避严寒和刺骨的寒风。
三、冬季尽管很多人认为蛰伏主要发生在冬季,但其实上蛰很少在冬季发生。
在冬季,虽然气温较低,但是很多动物依然在觅食活动,而不是蛰伏。
上蛰更多地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是动物在气候转变时的一种自然现象。
1. 冬季虽然气温低,但是很多动物会选择继续活动,以寻找食物和保持体温。
2. 在冬季,依然有很多食物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大部分动物不需要进入蛰伏状态。
3. 冬季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有些动物可能选择蛰伏,但并不是主要现象。
四、夏季夏季是气温最高的季节,大部分动物都在这个时候活跃起来,开始繁衍后代。
因此,在夏季上蛰的情况非常罕见。
夏季是动物生命活动最为旺盛的时候,它们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命活动,因此很少有动物选择在夏季进入蛰伏状态。
1. 夏季气温高,适合动物生长繁殖,无需蛰伏来度过季节变化。
2. 夏季充足的阳光和水源是动物们生存繁殖的保障,因此更多的动物选择活跃生活。
翻译与语境详解

情景语境:指与交际相关的人物、场合、 时间、社会背景等等,在口语中包括语音 语调(语音语境)、眼色、面部表情、手 势等。 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 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 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 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和习惯。二是社会规 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 种规定和限制。
另外,日本人不喜欢突出自我,不喜欢给他 人造成麻烦的价值取向,导致了日语多避免主动 句,而喜欢采用客观句的形式。
例:茶倒好了! お茶が入りました。
お茶をいれました。
自然地理环境 汉语属于大陆文化,民族众多,汉民族主要 从事农业,有许多农业生活画面的语言表达。由 于视角不同,使用的喻体也就有所不同。而日本 属于海洋文化,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以鱼类、 贝类、海藻类等为食物。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 特质在很多例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1:棉絮般的云。 羊のような雲だ。 例2:他不在时,那小子简直是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彼がいなくなってからあいつはまるで 鳥なき里の蝙蝠みたいだ。 例3:眉如柳叶。 眉は新月の如し。 例4; 舍车马,保将帅。 小の虫を殺して大の虫を生かす。 例6 黄色照片。 エロ写真。
例1、吹牛皮 法螺を吹く 例2、班门弄斧 河童に 水練/水泳を教える 例3、抛砖引玉 蝦蛄で鯛を釣る“”产于深海的大头鱼,也称加 级鱼。用虾米钓是说付出的极少,得到的收获很 大。 例4、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沖にもつかず、磯(いそ)にも離れる。指处于 荒凉、无助的境地。日语中的“沖”是离岸不远 的海面,“磯”指海岸及海上多石的地方。
翻译与语境
一、语境
1定义:语境(context)于1923年由波兰籍人类 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通俗说即语言环境, 即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包括使 用语言的一切客观因素。
语境分析与翻译

语境分析与翻译《语境分析与翻译》一、语境分析的本质语境分析是一种分析语言原文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语言和文化的方法。
它的本质在于正确地理解语料的背景,包括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以及它在不同语料中的变化。
通过语境分析,我们可以更快地理解语言原文,并准确地传达它们的意思。
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语境分析可以包括文化历史方面的探究,以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研究。
它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使语境分析变得更加复杂。
二、语境分析在翻译中的作用当进行翻译时,为保持原文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语境分析是翻译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内容需求完整译出两个语言原文中的所有信息,以正确地表达出复杂和艰深的思想;而语境分析则起到指导作用,使译者通过理解背景,传达准确的语义和精神内容。
另外,语境分析有助于翻译工作的独立性和一致性。
语料中的各种背景信息,如文化历史,国家或社会礼仪,方言,术语等,都有可能会影响到翻译结果,而语境分析可以帮助译者最大限度地减少歧义,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三、语境分析技巧语境分析不仅限于以上提及的多学科研究,而且还需要一些技巧。
语境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提分析和深入分析。
前提分析是对语料的大略分析,其目的是了解语料的内容;而深入分析是对前提分析的延伸,其目的是了解语料中细微的文化信息,以及译文如何表达这些信息。
前提分析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检查原文及其各部分;2.把握整体语境;3.分析不同文本特点。
深入分析可以根据上述信息进行:1.跨文本分析;2.借助比较和对比技巧分析;3.调查文化背景信息;4.研究神话,传说,故事等文化内容。
综上所述,语境分析是分析和理解语料的重要方法,也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正确的理解,语境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翻译者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精神,提高翻译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胡说八道,亲爱的,我觉得你做的饼和莉茜做的饼 一样好吃。”普里斯特先生诚心地说。
▪ 译文2:“自从她走后,我就自己做饭菜,烤蛋糕, 但我做的从没有她做的那样好吃。“
▪ “哪儿的话,亲爱的,我觉得你做的饼和莉茜做的饼 一样好吃。”普里斯特先生诚心地说。
▪ 例3. There was much traffic at night and many mules on the road with boxed of ammunition on each side of their packs— —saddles and gray motor trucks that carried men, and other trucks with loads covered with canvas that moved slower in the traffic.
▪ 译文1: 他们没有提升他,尽管多年来他一 直对老板阿谀奉承。
▪ 译文2:尽管多年来他一直给老板舔靴子, 但他们还是没有提升他。
▪ 译文1:卖花女:哦,他是您的孩子吗?哼, 您做妈妈的要是管教管教孩子,他也不会把 人家的花糟蹋完了就跑开也不给钱。您替他 给钱吧?
▪ 译文2:哦。他是你的娃啊。当妈的要是把 娃管好了,他就不会把一个穷丫头的花搞坏 了就跑,不赔钱。你替他赔吧。
4.2.3 原文的语体对翻译理解的 制约
▪ 所谓语体,或称语言变体,是指由于使用语言 的主体、场合和情景等的不同而引起的语言形 式和结构上的变异。它是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具 体形式,是相对于一种标准语来说的。引起语 言变体的因素很多,如情景、地域、题材、时 间、人物(包括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相对 社会地位、文化素养等)和社会背景等。因而 语言变体也有多种,如:地域变体(即方言); 社会变体(典雅语和通俗语);专业变体(或 称语域);媒介变体(即书面语和口头语);
▪ 关于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彼得.纽马克指出: “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 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 词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境对于语言 形式及其所要表达的意义起着制约和解释作 用,同时,也制约着翻译过程中对该语言形 式的理解和表达。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语言的语境。
▪ 例1. Our Thankfulness at the escape for our army and so many men, whose loved ones have passed through an agonizing week, must not blind us to the fact that what has happened in France and Belgium is a colossal military disaster.
▪ 译文1:我军幸运逃脱,很多深爱我们的人幸运地挨 过了艰难的一星期,我们在感谢老天的同时也别忘了 在法国和比利时所发生的事是一场军事上的巨大的灾 难。
▪ 译文2:感谢上苍,我军幸免于难,我们很多至亲之 人幸运地挺过了艰难的一周,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忽略 这一事实:我军在法国和比利时的军事失利是一场巨 大的灾难。
▪ 译文2:然而,伊丽莎白对父亲有失作为人 夫的言谈举止一直都是心知肚明的。
▪ 例3: “Since she left, I have done the cooking and baked the cakes, but mine are never as good as hers.”
▪ “Nonsense, my dear; I don’t think Lissie’s cakes were any better than yours.” Said Mr. Priestly loyally.
▪ 态度变体(即正式用语、非正式用语等);人 物变体(男性用语与女性用语、受过教育和 未受过教育的人的用语等)和时间变体(如 古语体、现代语)等等。
▪ 原文所采用的语体一般是为了描述环境、展 示人物身份、。反映社会文化、体现原作的 风格等。译者应了解原作者的语体使用意图, 在译文中也应设法去再现这些方面的效果, 以求获得语用等值。译者应当仔细辨别原文 的语体特色,在译文的遣词造句中寻找相应 的语体来表达。只有保持语体的一致性,才 能使译文具原文的吸引力,也才能算得上是 完美贴切的翻译。
▪ 例1: Oh!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 译文1: “…….这对咱们的几个姑娘是件多 好的事呀!”
▪ 例4. Spiders are not insects, as many people think, nor even nearly related to them.
▪ 译文1:蜘蛛不是昆虫,尽管许多人都这样 认为,它甚至与昆虫几乎没有联系。
▪ 译文2:尽管很多人都认为蜘蛛是昆虫,其 实不然,它甚至与昆虫几乎没有关系。
▪ 译文2:“……真是女儿们的福气!”
▪ 例2:Elizabeth, however, had never been blind to the impropriety of her father’s behavior as a husband.
▪ 译文1:不过,伊丽莎白并不是看不出父亲 这方面的缺德。
▪ 译文1: 高拱顶的房间内,没铺地毯的地板显 得凉爽,几条大狗趴在冬天烧木柴的几个壁炉 台上,陈设着一个奢侈时代和国家里适合于侯 爵身份的一切奢侈品。
▪ 译文2:高拱顶的房间内,没铺地毯的地板显得 凉爽,几铁质的大柴架架在几个壁炉台上,是 在冬天烧木柴用的,房间陈设着一个奢侈时代 和国家里适合于侯爵身份的一切奢侈品。
▪ 例4:The Flower Girl: Ow, eez ye-ooa san, is e? Wal, fewd dan y’deooty bawmz a mother should, eed now bettern to spawl a pore gel’s flahrzn than ran away athaht pyin. Will ye-oo py me f’ them’?
▪ 法国哲学家Derrida也说过“There is nothing out of context.”
4.2.1 上下文对多义词或歧义句 的制约
▪ 例1. “Ellen, shut the window. I’m starving!” and her teeth chattered as she shrunk closer to the almost extinguished embers.( Wuthering Heights)
▪ 辨析:译文1 显然是按原文的句式照搬而来, 没有注意到译文的逻辑,使得“认为”的内 容模棱两可。而译文2则注意到了原文上下 文的制约关系,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逻辑。
4.2.2 原文中包含的背景知识对 翻译理解和表达的制约
▪ 有时与多义词同现的上下文并不足以制约 该词的理解,译者需要把该词放到更大的 语篇中去确定其意义。这就需要用到原文 中所包含的背景知识。在这里背景知识主 要是指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它 包括语言交际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者 的相互关系、相对的社会地位,各自的性 格特点,经历职业等,同时包括交际者的 意图及其要达到的语用效果。
▪ 译文1:晚上交通甚繁,有许多骡子走过, 鞍子驮着军火箱子,灰色的摩托货车装着 人,此外,还有一些装货的货车,上面用 帆布盖着,走起来慢一点。
▪ 译文2:夜间,这里运输繁忙,路上有许多 骡子,鞍子的两侧驮着弹药箱,灰色的卡上 上坐满了士兵。还有一些辎重车辆,用帆布 盖着,在路上慢慢地行驶着。
▪ 辨析:原文是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 一段描写战争场面的文字。两个译文主要差 别在于对men 和load这两个词的翻译。译文 1只是用很常见的汉语对应词来翻译这两个 词,没有能再现出战争的氛围。译文2则结 合语境,分别用“士兵”和“辎重”来翻译, 更准确地捕捉到了原作者的意向。
▪ 辨析:初看起来,译文1 似乎没有问题。 但 整个语境所说的都是房屋内的摆设,几条大 狗与语境不符,且几条大狗趴在壁炉台上也 不合情理。实际上,dogs 是指firedogs , 意 为a pair of usually metal supports for burning logs in a fire in a room 即“壁炉里 用以支柴的柴架或炭架”。只有这个意义才 和上下文一致。
第四讲 语境与翻译
4.1语境的定义
▪ 语境从宏观来说,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 指影响言语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观因素和 客观因素。语境对于语言的理解是必不可 少的。语境可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 非语言环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物质 环境,也称为言外语境或隐性语境。所谓 语言环境,也称为言内环境或显性语境, 即研究与词、短语、句子乃至更长的语篇 同现的上下文。
▪ 例2.Anyway, it was December and all and it was cold as a witch’s teat, especially on top of that stupid hill.
▪ 译文1:无论如何,时值12月,天冷如冰, 尤其是在山顶上。
▪ 译文2:不管怎样,当时是12月份,天气冷 得像冰窟窿,尤其是在那该死的山顶上。
▪ 译文1: “爱伦,把窗子关上。我快饿死了!” 她的牙齿在打颤,一面蜷缩着身子,向快要熄 灭的火炉靠拢。
▪ 译文2: “爱伦,把窗子关上。我快冻死了!”她 的牙齿在打颤,一面蜷缩着身子,向快要熄灭 的火炉靠拢。
▪ 辨析:这里“关窗”、“牙齿在打颤”、 “蜷缩着身子”和“向火炉靠拢”清楚地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