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_杨蒙

合集下载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引言关于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理论,历来众说纷纭。

最近,维索尔伦(Verschueren)推出了顺应理论。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的语用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

本文将从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出发,探讨顺应文化语境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一、理论概述:顺应论与文化语境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

语言顺应包括:(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动态顺应;(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

语言的顺应要依赖语境,故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顺应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

文化语境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语境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Samovar et al.(1998:36)认为文化语境包括知识的贮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

二、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研究王东风(1997)认为翻译是一种双重的交际活动。

译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者进行交际,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本人有关目标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达到或最大限度地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

本文将从文化语境顺应对具体词义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顺应文化语境与词义的选择1.文化语境是影响词义的最主要因素,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

因此,译者在选择正确的词义时必须顺应文化语境。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语言中的词语往往富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

文化语境顺应与成语翻译

文化语境顺应与成语翻译
i o n c mmu i a in r d t n l ,r nsai n mp a ie n a g a e n d t x a a y i , d l y i l t n i n o c l r p e o n n I ims a te n c t .T a ii al ta l t e h sz s o ln o o y o u g a e t n l ss a p a s lt e a t to n u t a h n me o n t e ul do .s l l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 而提炼出来 的 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 , 是产 固定词组 、 短语或短句。不管是英语成语还是汉语 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 。这是一 成语, 一般具有结构严谨 、 简练、 形式 寓义深刻 、 形 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 。这一符号结 象鲜明、 表达生动的特点 , 易懂易记。但是成i- 构包括三个因素 :  ̄E .t 语场, 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生动的形象和哲理 件 , 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 、 话题等; 语旨, 指话语活 性的比喻 , 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地域色彩和表达 动 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 的讲话意图等; 形式 。而成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 语式, 即话语交际的媒介。 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 盾, 这就势必要考虑到文化的因素在里面。 而要理 “ 上下文”“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和“ 。刘宓庆认为 解英汉成语所赖以生存的语言文化语境是对其正 语境“ 可以小至词语搭配 , 大至社会文化和历史背 确理解和翻译的前提。 正如翻译家尤金 ・ 奈达所指 景 ,由此形成了—个语境的梯级概念(rd tn , gaai ) o 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 即: “ 搭配 、 上下文(o t t cne 语句 )句段 、 x 、 文本( x) tt e 甚 至 比掌 握两 种语 言更 为重 要 ,因为 词 语只有 在 以及文化历史背景” 。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 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境分为: 历史语境、 文化语境、 场合语境 以及意图 1理 论依据 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翻泽活动的语境可以 1 顺应论 。V rcurn19 ) . 1 esh ee (9 9 在他 的新著 是文化语境 , 即语篇外 的文化背景 ; 情景语境 , 即 《 语用学新 解》 中提 出了 “ 应论 ”T e yo 原语读者和 目的与读者作为共享 的语境知识 ; 顺 ( ho f r 文 A atn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选择 本语境 , 语篇内的信息内容。 d pi ) o 即 语用学 中的关联理 的过程。 他提倡的语用学综观论 , 认为使用语言就 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 是 选择 语言 , 即语言 的使 用是 “ 个不 断 地选 择语 中 , 境被 统称 为 “ — 语 语境 假设 ”在 交 际过 程 中双 方 , 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 互 明的共 知 语境 被 称为 “ 相互 认 知 语 境 ”不 仅包 , 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 括上下文、 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 , 也 外 部 的原因 ”V r h ee,9 95— 6。他 还指 包括个人知识因素 , 已知的全部事实 、 ( es urn 19 :5 5 ) c 如 假设、 信 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在语言的使用 中作出种种 念和认知能力等。 概括起来 , 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 恰 当的选择 , 是因为语言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 变异 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 和背景知识 性 (ai it)商 讨 性 (eo ait) vrbly, a i n gt ly 和顺 应 性 三个语用范畴。主要可以划分为语言知识和文化 i i b (dpait) aat ly。语言 的变异 性是 指 “ b i 语言 具有 一 系 背景知识。关联理论认为成功的译文应该使译文 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 语言的商计 陛指“ 所有 的 读者与原文作者最大限度地共享 “ 互认知语 相 选择 都 不是 机 械地 ,或 严格按 照形 式 —功 能关 系 境”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消除文化方面 的认知诰 , 作 出 ,而 是在 高度灵 活 的原则 和策 略 的基 础上 完 境障碍。V r h ee f 论把语境分为语言语 es u rn的J c 赃 成 ”语言 的顺 应 性 则指 “ ; 能够 进语 言使 用 者 从 可 境和交际语境 , 且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 而 而是一 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 ,从而满足交际需 个动态生成的概念。语境△J应着交际过程的发 顷 要 ” 陛( eshee ,9 95 — 1o正 是语 言 展开 断更新 ,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 的特 V r u rn1 9 :9 6 c 使用中的 顺应性特征使我们得 以从下面四个方面 能动作用。 然而翻译涉及原文作者、 译者以及译文 去完成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 : 语境关系顺应 、 结构 读者不同的语系与社会、 文化背景, 以及不同的 认 客 体 顺 应 、动 态 顺 应 和 顺 应 过 程 特 性 。 V r 知环境与认知能力等差异。这就要求h_ e— x -  ̄不仅要 sh ee curn的顺 应理论 为 理解 和诠 释语 言 的使用提 有双 语能 力 , 而且 还要有 丰 富的 文化 知识 , 特别 是 供 了一 全新 的视 角 。 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 、 历史风俗 、 宗教文化 l 2语圳 l应_的文化翻译。 哽 卜 传统的语境概念 争 一 系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 只有这样, 译者才能 是个包罗万象的范畴。 英国的人类学家, 人类学功 顺应地并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满足他们 能学 派 的代 表人 物 马林 诺 夫 斯丛 于 12 年 提 出 的阅读 期待 为 目的 , 出最佳 语境 效果 的翻 译。 3 9 做 “ 境 ” 术语 。他 和 弗斯 的语 境理 论 认 为语境 语 这个 2成 语翻 泽 只包 括“ 1文 ” 情景语 境 ” 上 和“ 。继弗斯之 后 , 礼 韩 成语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它 德更 加重 视语 言和社 会 的联 系 ,他认 为语 苦是 随 涉及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因此具有跨文化传递

浅谈语境顺应下的文化翻译

浅谈语境顺应下的文化翻译

浅谈语境顺应下的文化翻译【摘要】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语境顺应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力在把语境关系动态顺应论借鉴到文化翻译中,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是翻译中最大的难题。

译文语言的选择应对不同的文化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从而对大限度地满足文化翻译的需要。

【关键词】语境顺应;文化翻译0引言顺应论是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语用学理论。

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或多样性;商讨性;顺应性。

维索尔伦从四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规律进行了描述:语境关系顺应、结构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意识突显。

概括地讲,语言的使用就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策略选择过程。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翻译离不开语言载体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所以,译文的语言选择也应该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1文化语境与语境顺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也会相应变化。

因此,人们需要顺应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表明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所有可能意义,文化语境影响词义的选择,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

顺应论强调人们选择语言过程中应动态地顺应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的变化。

2动态对等与深层文化语境顺应Nid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后殖民视域_文化翻译与译者的定位

后殖民视域_文化翻译与译者的定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后殖民视域:文化翻译与译者的定位作者:蒋林, Jiang Lin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刊名:南京社会科学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年,卷(期):2008(6)被引用次数:4次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20002.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 20023.Easthope,Anthony But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 19974.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0005.Gentzler,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0016.Alvarez,Roman;M.Carmen-Africa Vidal 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 19967.Robinson,Douglas Translation and Empire 19978.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 20049.张柏然;秦文华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10.Said Edwar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199311.Longinovic,Tomislav Z Fearful Asymmetries:A Manifesto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2002(03)12.王岳川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文论 199913.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袁伟为翻译定位 200114.Venuti,Lawrence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199815.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16.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2(05)17.Sengupta,Mahasweta Translation,Colonialsim and Potetics:Rabindranath Tagore in Two Worlds 199018.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20051.蔡平.Cai Ping"文化翻译"的困惑[期刊论文]-外语教学2005,26(6)2.陈小莺试析文化翻译与翻译现代化[期刊论文]-浙江社会科学2007(6)3.赵博.ZHAO Bo归化和异化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4.尚宏语用学理论与文化翻译[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08(6)5.杨蒙.Yang Meng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期刊论文]-外语教学2006,27(3)6.许月华从顺应论看一首中国古诗中"情"的文化翻译[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4)7.廖晶.屠国元文化翻译·文化感知·文化创造力[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8.李翔一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最佳关联[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7(6)9.刘榕论文化翻译视阈下的习语译文取向[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8)10.王卫新异化还是移植--关于中国文化翻译走向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1.曾尔奇基于后殖民语境下的林语堂文化翻译观解读[期刊论文]-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2.倪蓓锋论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混杂性[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3.张轶前.莫娟权力与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4.杨文滢后殖民语境下中译英人才的培养[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2)本文链接:/Periodical_njshkx200806024.aspx。

顺应视角下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顺应视角下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选择要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 翻译过程实质上是译 者对文化语境的顺应过程 。

使用“ 是一个经常不断的 、 有意无意的 、 受语言内或 语 言外 因素左 右 的语 言选 择 过程 ” 。人类 之 所 以能
够 在 语 言 使用 过 程 中不 断 地 做 出选 择 是 因为 语 言

文化语 境
收 稿 日期 :0 9 1- 6 20 — 10
的语境做出的动态顺应过程 。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 者之间的桥梁或者说 中介 , 译者 的主要任务或 目的
作者简介: 房
萍 (9 7 )女 , 17 一 , 山东 曲阜人 , 硕士 , 讲师 , 研究方 向: 翻译与英语教学 。

7 9-
就 是要保证 和促 进两者 之 间交 际 的成功 。译 者必须
的范 围进一 步拓 宽 。Smoae a.19 :6认 为文 a vrt 1 98 3 ) ( 化语境 包 括知识 的贮存 、 历 、 经 价值 、 为 、 度 、 行 态 宗 教信仰 、 时间概念 、 间关 系 、 空 学科领域 等诸多方 面。美 国学 者 DA. iny . S n t的实 验表 明 , w 语境 是影 响 词 汇提 取 的主要 因素 , 忽略 了语 词 词 义提 取 时意 义 与语 境 的结 合 , 能 达 到 对 句 子 的 充分 理 解 , 不 不 就 能对 语词 在语 境 中的意 义 正确 翻译 。黄 国文 (0 1 20 : 14 给文化语 境下 了这 样 的定 义 :每个 言语社 团都 2) “
Vo .4 N 1 1 0. 2 F b2 0 e .01
顺应视角下 的文化语境与翻译
房 萍
( 曲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山东 曲阜 2 36 ) 715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文化翻译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文化翻译

南昌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语境顺应视角下的文化翻译学生姓名班级11级英语(国际商务方向)学号2011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 年 5 月30 日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raduation ThesisTitle O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NameMajor11English(Business)Student No.201AdvisorDate May 30th, 2015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bstractAdaptation theory can interpret translation. In the adaptability framework,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ranscultural activity and a dynamic process. This thesis aims to help one try to understand what he is dealing with by referring to its macroscopic cultural circu mstances in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adaptation theory, benefits from only by making d ynamic adaptation to various cultural contexts and evading from the barriers of transmitt ing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can we achieve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This p aper includes five parts: part one introduction, part two a brief overview of context ada pt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part three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part four is cultural context and choic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part five is conclusion. The analysis mainly through context adapt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make us well un derstand context adaption and furthermore to appreciate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xt adapt ation.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cultural translation; application.摘要顺应理论可以解释翻译。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上蛰通常发生在什么季节?一、春季春季是上蛰的高发季节,通常发生在三月至五月的时间段。

在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大地开始苏醒,动植物活动频繁,许多动物开始蛰伏,以应对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

上蛰也是春天最具特色的现象之一,代表着大自然的轮回和新生命的孕育。

1. 春分之后,百花争艳,动物活动频繁,这时候正是上蛰的高峰期。

2. 春季是温暖湿润的季节,这种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动物进入蛰伏状态。

3. 春天万物复苏,动物为了更好的繁衍生息,需要休息充电,蛰伏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秋季秋季也是上蛰的发生季节之一,一般发生在八月至十月的时间段。

随着季节的转换,气温逐渐变凉,许多动物通过进入蛰伏状态来度过寒冷的冬季。

上蛰发生在秋季,给动植物提供了一个充足的休息时间,让它们在来年更好地生长繁衍。

1.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动物在这个时候开始准备度过冬季,上蛰便是其休息的方式之一。

2. 随着季节的变化,昼夜温差加大,动物进入蛰伏状态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3. 秋季气候干燥,风大,上蛰可以让动物躲避严寒和刺骨的寒风。

三、冬季尽管很多人认为蛰伏主要发生在冬季,但其实上蛰很少在冬季发生。

在冬季,虽然气温较低,但是很多动物依然在觅食活动,而不是蛰伏。

上蛰更多地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是动物在气候转变时的一种自然现象。

1. 冬季虽然气温低,但是很多动物会选择继续活动,以寻找食物和保持体温。

2. 在冬季,依然有很多食物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大部分动物不需要进入蛰伏状态。

3. 冬季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有些动物可能选择蛰伏,但并不是主要现象。

四、夏季夏季是气温最高的季节,大部分动物都在这个时候活跃起来,开始繁衍后代。

因此,在夏季上蛰的情况非常罕见。

夏季是动物生命活动最为旺盛的时候,它们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命活动,因此很少有动物选择在夏季进入蛰伏状态。

1. 夏季气温高,适合动物生长繁殖,无需蛰伏来度过季节变化。

2. 夏季充足的阳光和水源是动物们生存繁殖的保障,因此更多的动物选择活跃生活。

语境顺应代换译法

语境顺应代换译法

语境顺应代换译法一、概述语境顺应代换译法是一种翻译技术,旨在通过考虑语境和顺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实现准确、自然的翻译结果。

该译法强调将源语言中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相应的表达方式,并避免直译带来的不自然和误解。

本文将详细探讨语境顺应代换译法的原则、方法和应用。

二、原则语境顺应代换译法的翻译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言习惯顺应: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

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运用对应的词汇、短语和句式,使译文更贴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

2.文化背景适应: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事物、概念或行为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在翻译时,应考虑目标语言读者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用目标语言所熟悉和接受的方式表达。

3.记号代换:在遇到特定记号或符号时,应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选择相应的代换方式,保持译文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三、方法在进行语境顺应代换翻译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用具体词汇替换抽象词汇:如果源语言中使用了抽象概念或泛泛的词汇,可以考虑用目标语言中具体的词汇来替代,使译文更具体、形象。

2.调整语序和句式: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习惯,调整源语言的语序和句式。

例如,将主语前置、动宾语调整为主谓宾等,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

3.适当增减词语: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适当增减译文中的词语,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气。

4.使用类比和联想:当源语言中使用了特定的类比表达或联想形容时,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用类似的类比或联想方式来表达,增强译文的形象感和可读性。

四、应用语境顺应代换译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翻译工作中。

以下为几个常见应用示例:1. 文学作品翻译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进行语境顺应代换。

比如,对于某些特定的文化隐喻、习语或情感表达,译者可以使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似的表达方式,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杨 蒙(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 要:意义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我们讨论语境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发挥译者在三元关系中的中心作用。

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的体现,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使译语有效地对原语的语用文化进行转译,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境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03-0087-03Abstract:M ea ning s a re gener ated in the dy na mic co mmunica tiv e co ntex t,which bear s the prag matic cultur e.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co ncepts of co ntex t a nd the natur e of culture,esta blishes the tr anslato r-ce nte red a daptation theo-retical framew o rk in humanistic netwo r ks of tr anslation pr ocess to a naly ze the prag ma tic culture in the dynamic multi-dime nsio na l co ntex t including litera ture tr anslatio n,ov er sea s-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 tio n and tourism mate rial tra nslatio n thr ough a dapting to the la ng uag e st ructure,mind,so cial w or ld,phy sical wo r ld,ma king the ta rge t lan-g uage co nv ey the pra gma tic v alue of cultur e of the so urce la ng uag e.Key words:culture t ransla tion;co ntex t 1.引言“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

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

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

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

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

这是一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

这一符号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语场,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语旨,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语式,即话语交际的媒介。

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

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本语境,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

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顺应论的语境下的语用文化取向。

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

语境会顺应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而不是在交际发生前就给定的;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顺应语境,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和操纵语境。

语境的成分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对象等。

冯广艺(1999)的《语境适应论》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因素分析的结合,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

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语境可以有8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但普遍认为语境最主要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

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2.语境顺应论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主观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审美取向,反之亦然。

不同的翻译流派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不同的观点,译者的文化角色在各流派中也各异。

语用学综观下的译者处在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三元关系的核心地位,是连接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重要因素。

为使交际成功,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

语用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平衡两者的关系,对译语的选择不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完成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

我们把语用学翻译观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87·2006年5月第27卷 第3期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 ay.2006V ol.27N o.3DOI:10.16362/ k 61-1023/h.2006.03.011出最具语境效应的明示,同时译者要顺应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语言结构、动态过程,把握好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取向,选择最佳的译语。

翻译涉及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语系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认知环境与认知能力等差异。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找出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及认知环境有较准确的了解,顺应性地并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为目的,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

成功的译文是原交际者的目的或意图和译文接受者的要求或阅读期待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的吻合,体现原语的语用文化意义。

3.语境顺应的文化取向V erschuren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起来的顺应理论,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将语境进行了重新分类,给我们翻译学中语境的研究带来了新鲜空气。

V e r-schur 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活动不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更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中多层次的更为复杂的选择过程,它不仅具备所有单语使用选择时的一切特点,而且还呈现出翻译活动自身的选择特性,体现跨学科性特征。

V erschur en的语言选择综观使人们全面认识翻译过程的本质和复杂性,同时也为探讨翻译的本质提供了颇具指导意义的诠释和理论依据。

从时间维度看,源语文本的产生是顺应当时时间背景的产物,其后的阐述者(即译者)在理解过程中,当然要顺应源语文本创作时的时间环境,但在翻译时,又必须顺应译文读者所处时代的时间环境,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能力,顺应不同时代译文读者不同的阅读期待,这样才能使交际有效进行。

时间的顺应性说明了“重译”的必要性。

其次,从动态性与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看,翻译活动要实现预期的目的,就要适应特定的语境条件,如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译者与读者的社交关系等,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并相应采取翻译策略。

再者,从意义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看,语言意义不仅具有稳定性和规约性,而且有变异性。

以“意义”为中心任务的翻译活动就不仅要考虑到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要考虑不同的语用策略,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中的语言选择,表达出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意义。

多维语境下以译者为中心的语用文化取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的文化能力,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意识形态、读者的感受等等。

文化能力包括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双语文化知识。

译者在解读原文及再造译文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作用。

即在解读时有译语语言文化的形成过程,表达时又有原语语言文化的渗透,在解读与表达过程中对双语语言文化的协调就是译者文化能力的表现,译者的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

一般情况下,译者的能力因素中本族语能力较强,外语译成本族语时趋于选择“归化”策略,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时,由于在特定的语言结构中,本族语的文本内容找不到相对应的外语表达时,往往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译者的文化取向可以是对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认同,打上译语文化的烙印,也可以是对原语文化赞同,吸收原语文化的精髓。

翻译活动不单单是文化表层内容的横向移植,它首先必须植根于某一特定的时空中,某一民族传统土壤的文化模式中。

因此译者在从事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母语文化资源、认知图式、译者本人的才情禀赋、对原作的理解,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并对其翻译策略产生重大影响。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只有透彻地领会原作的含义,才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作的语用意义。

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译者充当原文本的信息接受者,译者必须从原文本所处的语境及社会文化环境正确理解原文,即原文的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