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正式)剖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2021 Total No.533第2021年第1期(总第533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杨波,李霖瑶(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065)[摘要]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连接点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然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持续高速发展,延缓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通过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化;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近几年,国际环境纷繁错杂、国内经济增速下降,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运行总体稳定。
2020年1月3日,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的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岀要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由此可见,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极为重视,成渝地区也迎来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
然而,在此大好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角度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岀对策建议。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镇化发展问题1.双城经济圈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发展速度较慢。
2020年4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岀:“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央重点培育发展的地区之一,加快其城镇化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镇化水平仅为53.8%,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地区首次进入中央政府的视野。
2005年10月,国家正式将成渝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国家成立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给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充分显示出这两大城市发展在西部乃至全国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新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成都、重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成都、重庆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并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呢?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成渝都市圈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其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加强政府合作对话,共同规划各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方向。
成渝都市圈幅员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2000多万,2004年GDP近4000亿元,占川渝两省市近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是西部最发达区域。
圈内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多1.49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西部平均高出316万元。
*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大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
一为西部大省的省会城市,一为天生的水路码头直辖大市,相隔仅300多千米,都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
两地唇齿相依,文化同宗同源,在经济上更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医药、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重庆则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又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枢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川渝地区是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
学习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心得体会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公布。
《纲要》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提出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
成渝地区多年来承担了国家许多重大改革的试点示范任务,这些改革措施将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成为国家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排头兵。
强调跨越行政区,以真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强度所决定的经济区的理念就变得日益重要,这是一个在更大区域尺度上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标准的一体化进程。
旨在搭建一个以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均等化的平台,让公共投资去引导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将带来以人为核心的更大的自主流动性,提升优质人才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在城乡之间的交往、交流和迁居乐业的能力;同时也是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这将打破我国用一套标准考评所有城市的格局,从根本上破除社会经济生活“千城一面”的被动局面。
在形成市场的同时,形成不同自然禀赋,不同能级尺度,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各级城镇,乃至整体城乡人居环境中每一个功能节点的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
综合来看,成渝地区有以下优势值得关注:首先,成渝地区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这里不仅有适宜高度城市化发展的地区,也有事关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会推动人口向优势重点发展区域集中,对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资源价值交易市场的建立,也会推动生活在绿水青山地区的人口享受到家有金山银山的实惠,而不是去重走工业化路径毁掉绿水青山。
其次,成渝地区是我国发展的稳定战略大后方。
这个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在改革开放后一度成为劳动力输出量最大的地区,就近就地加速其城镇化进程可以稳定和承载上亿人口和数千万劳动力,对化解我国高速发展中积累的社会问题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改善和构建更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渝协同发展是指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成渝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成渝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成渝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1. 发展不平衡:成都市作为成渝两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重庆市。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成渝两大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影响了协同发展的进程。
2. 交通瓶颈: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连接不畅,影响了跨城市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
3. 产业结构单一: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成渝地区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4. 生态环境问题: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成渝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1. 加强政策协同: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考虑成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要形成一致性和协调性。
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力度。
发挥成都和重庆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布局。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成渝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人民的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会议,增进成渝两地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成渝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采纳有效的建议,才能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摘要】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主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对成渝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
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过程,可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及中间和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可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反映。
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程度。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最基本的指标,同时三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这与它们分别作为国家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直接的关系。
重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成都,这是因为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基本市情,农业人口和农业地区比重还较大。
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相比成都明显偏大。
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来看,成渝两市也有明显的不同。
其中,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八年级地理成渝地区知识点

6.3成渝地区知识清单答案1.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包括重庆、成都及其周边地区, 它北接陕甘, 南连云贵, 西通青藏, 东临湘鄂。
2.成渝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中低山地为主。
成都平原地势低平, 由岷江、沱江等河流冲积而成,。
3.成渝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降水较少; 因地处盆地, 多阴雨天气, 雾多、日照少。
4.自贡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井盐基地, 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地, 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
有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之称5.成渝地区资源丰富, 是著名的生物活化石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
6.成渝地区天然气(能源)输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7.我们成渝地区北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 东临武汉经济圈, 西通青藏地区, 南达北部湾经济区8.成渝地区就有“天府之国”之称。
绵阳是国防军工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 有中国“西部硅谷”之美誉。
9.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和航空中心。
10成渝地区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
11成渝地区及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 多地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同时, 也存在着洪涝、干旱、大雾等气象灾害和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
成渝地区范围广,北接陕甘南云贵, 西通青藏东湘鄂;成都重庆双核城,带动西部大开发;平原丘陵和山地,季风气候亚热带,夏季高温降水多,冬季温暖降水少,四川盆地四面山,夜雨雾多日照少;天然气与煤炭广,麻辣火锅米饭多;山城雾都是重庆,巴山夜雨浓雾多,大足石刻白帝城,渣滓洞和白公馆;天府之国称成都,美食之都与蓉城,杜甫草堂都江堰,峨眉山与青城山;西部硅谷是绵阳,井盐基地称自贡。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十四五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的思考

十四五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的思考◎ 李亮 中交四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摘 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十四五规划出台,建筑企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须加强市场研判、完善市场经营网络、积极获取项目信息、坚持策划先行、建立重大客户经营机制、加强投资引领、严控经营风险、生产经营协同等措施,才能凸显企业竞争优势,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在后疫情时代以及日益复杂的建设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市场发展现状成渝自古就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城市,随着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总值约占全占国比重的6.5%,占西部地区的比重约为30%,其中建筑业总产值占比已超过35%。
就经济体量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不足以成为全国经济的一极,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环境下,中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战略地位凸显。
西部大开发迎来第三个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成渝地区,将是新一轮西部发展的重点。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市场主要施工企业现状经调查,注册地在重庆市的建筑企业有39831家,其中国有企业1884家,拥有特级资质的企业13家;注册在成都市的建筑企业74391家,其中国有企业1315家,拥有特级资质的企业25家,建筑企业基数庞大。
同时,各大央国企十分重视成渝地区市场开发,积极入川入渝,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重庆地区项目的评分办法基本以“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为主,这对建筑企业的成本管控方面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很大程度压缩了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了中标,恶意低价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
成都地区的评分办法虽然采用“综合评分法”,但引入了信用分的概念,造成成都建筑市场中标情况两级分化十分严重,实力信用较好的本地企业长期霸榜中标,而新成立或新入蓉的建筑企业举步维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为什么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诗中着 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展 示蜀道之难
大巴山 ,南临___________ 云贵高原 , 北依__________ 横断山脉 和_____________ 青藏高原 , 西靠__________ 巫山 东侧有________ 隔开了长江中下游平原Leabharlann 1、水能资源密集,水资源丰富
处在长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岷江、沱江、涪江、嘉 陵江、乌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同“长三角”、 “珠三角”一样,具有流域经济区的特征 2、矿产资源丰富,有___ ___ ___ 等多种能源、矿产,均居全国前列 3、动植物资源 拥有4000 多种野生植物,50 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 稀野生动物,6 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4、旅游资源 ___ ___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 地处盆地,多阴雨天气,雾多、日照少
自古成渝地区有“天府之国”之称
“天府” 意为天生的仓库; “国” 意为地区,原指土 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后专指四川
同步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 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与其他地区联系密切
2、资源丰富,有一定经济基础,是引领西部 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 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 3、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与东部率先发展、 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构成我国宏观 经济战略布局,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战略 地位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形:
以平原、丘陵、 中低山地为主 成都平原由岷 江、沱江等冲 积而成,地势 低平,土壤肥 沃
交通
沿长江发展带: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 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推进岸线开 发和港口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 集聚带。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成绵乐际客运 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 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建设成为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城镇分布
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 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 ,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 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经济区内的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各城市的职能结构上看 成渝经济区各城市之间已形成了一定的职能分工,综合性城 市和专业性城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 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 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 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 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发展基础
自然禀赋优良 产业基础较好
城镇分布密集
交通体系完整 人力资源丰富
Thank You!
成遂渝发展带:以兰渝、遂渝铁路,成遂渝、 成南、南渝高速公路,嘉陵江为纽带,培育成 为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 纽带,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以襄渝、达万铁路和渝达、 渝宜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 济增长带。
历 史 关 系
1949年—1964年,重庆为国家直 辖市。成都为四川省会。 1964年—1997年,重庆为四川 省会。成都为四川第二大城市。 1997年—现在。重庆为国家直辖 市。成都为四川省会。
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 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 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 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 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5.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 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 别达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 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
科技和管理人员及工农业产品 不断支援青藏等地区 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府之国
3.农业历史悠久,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 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
4.是我国重 要工业基地, 工业门类齐 全,绵阳有 “中国西部 硅谷”之称
1、地理位置优越,易于与外部联系,是我国 重要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为中国经济增 长的第四极。
关中—天水经济区 成渝地区北接_________________, 武汉经济圈 西通____________, 青藏地区 东临___________, 北部湾经济区 珠三角经济区 南达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美食之都——成都
战略定位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一、地理位置 长江上游,地处四川 盆地,北接陕甘,南 连云贵,西通青藏, 东临湘鄂
包括重庆、成都及其 周边地区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
三、高度发展的经济 西部重要经济中心,在我国社会经济 特点: 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有利条件: 1.地处长江经济带西部 2.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
成渝地区在资源、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等方面与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互补性强。如 天然气能源 __________________ 输往长江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