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
成渝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分析

成渝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分析成渝都市圈以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城市为龙头,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都市圈。
利用2005年和2006年成渝都市圈各等级城市非农业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等指标对成渝都市圈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标签:成渝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一、成渝都市圈的范围界定本文将成渝都市圈定义为以重庆、成都两个超大城市为龙头,以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地级市为载体的区域空间。
即成渝都市圈包含了重庆、成都、广安、达州、泸州、南充、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宜宾、绵阳、德阳、眉山、乐山15座城市。
二、成渝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分析对成渝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进行研究,对科学认识成渝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现状,促进成渝都市圈城市体系的优化及成渝都市圈城市功能的更好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成渝都市圈城市人口规模等级体系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2007年《四川统计年鉴》和2006年、2007年《重庆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从表1中可以看出成渝都市圈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首先从城市体系数量结构上看,2005年和2006年成渝都市圈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及小城市的数量比例都为1∶0∶1.5∶4.5∶0.5。
其次从城市体系人口结构上看,2005年成渝都市圈超大、特大及大中小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量比例为1∶0∶0.27∶0.44∶0.03;2006年成渝都市圈超大、特大以及大中小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量比例为1∶0∶0.27∶0.45∶0.03。
因此成渝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总体特征是:超大城市数量少但人口集中度高;特大城市数量为0,处于断层状态;大城市数量少且所占人口比例低;中等城市数量最多,但所占人口比例不高;小城市数量少,所占人口比例也很低。
2.成渝都市圈城市体系首位度、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分析本文以全市为统计口径采用非农业人口,分别计算了成渝都市圈城市首位度、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成渝城市群

4.开始出现人口流动,中东部大量人口流入重庆、成都等城市。
5.修建了大量基础交通设施,为成渝地区城市间的经济交往提供 了有力条件。
改革开放前:
1.此时期属城市群发展第一阶段,由于国家大力恢复经济生产, 成渝地区的城市在稳定环境及国家整体规划下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期成渝地区各自等级的城市开始了分化发展,仍以重庆与 成都为区域经济中心。
成渝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自然地理以资源环境
主要讨论:
一、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与分级 二、成渝城市群发展历程 三、成渝城市群的区域基础 四、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五、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六、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 七、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
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渝 经济区为依托,以为成渝两市为双核,主要范 围包括四川省内的成都、绵阳、德阳、乐山、 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 达州以及重庆主城九区、涪陵、合川、永川、 江津、大足、垫江、璧山、铜梁、万州等。在 国家层面上,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经纳入 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中。
2020/1/27
多角度来看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城市群位于中国中 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 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较强 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贯 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 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 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 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 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推动这两个 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中国15大城市群

中国15大城市群排名1.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
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
2.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其它两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三角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0%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
3.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结构采用“点———轴”发展模式;京津冀城市群未来发展从“2+8+4”模式入手。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界定,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
4. 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和22个县级市,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3905万。
5. 辽中南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等城市。
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最高。
沈阳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经济中心、交通、文化和信息中心,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
大连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也是重要的旅游城市。
辽中南地区工业化起步已近70年,在工业化推动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
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长大、沈丹、沈山、沈吉和沈承五条交通干道为发展轴线的城镇布局体系,提高了地区城市化水平。
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
具体范围包括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5.49%。
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1-2]《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促进川南城镇密集区、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和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上,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宝成—成昆发展轴带向北和向南辐射的空间节点;把南充打造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东北城乡均衡发展;把泸州、宜宾打造为川南的区域中心城市;把万州打造为渝东北区域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把黔江打造为渝东南区域中心、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带动川南丘陵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镇发展。
[1-2]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将基本建成国家级城市群。
到2030年,成都、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渝城市群将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1]空间格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促进川南、南遂广、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1]一轴打造成渝发展主轴。
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推动核心城市功能沿轴带疏解,辐射带动资阳、遂宁、内江、永川、大足、荣昌、潼南、铜梁、璧山等沿线城市加快发展,打造支撑成渝城市群发展的“脊梁”。
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00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刘佩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一、成渝城市群的基本界定城市群是指以一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一定区域范围在空间布局、功能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紧耦合的若干城市的聚合体。
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南重要的、城市密度最大的集聚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区域。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显示,成渝城市群的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1.92%、6.65%和5.49%。
图1 成渝城市群范围二、区位优势(一)地理交通区位优势其水路优势与生俱来,自古乘舟出川是为首选,沿岸经济也应势发展起来,已有功能趋于完善的重庆主成港区。
并将逐步建设沿线港口,进而形成“一主三辅”的水路格局。
陆路方面,境内高速公路长达4000多公里,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中有“两横一横”通过成渝城市群。
近期成都开通了成都至西安的高铁,极大缩短了出川的路途耗时,也为两地间的旅游业带来了生机。
未来将在继续打造“5骨架18辅助”的城际网,是西部地区铁路交通枢纽。
高铁网将在未来5年内,更加趋于完善,为地方经济增加了新的生机。
空路方面,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两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以及11个支线机场已经较为成熟。
成都和重庆已于全国56个主要城市互通航班。
并将继续新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四个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也将进行扩建。
(二)自然资源优势成渝城市群地处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化。
城市群内天然气资源储量目前达7000多亿立方米,约为我国可开发量的1/5,钒、钛资源约占中国重量的69%和93%,铝土矿、硫铁矿、铜矿等资源富集。
在水能方面,可开发量达1.03亿千瓦,接近全国可开发总量的30%。
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分析

江、南充、沪州、乐山、资阳、眉山、遂宁、广安、达州和雅安15 表1 成渝城市群三次产业GDP总值(亿元)及其占比、区域内
个城市,隶属川西北经济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
生产总值(万亿元)
羌族自治州,攀西经济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以及川 东北盆周山区的巴中、广元不包括在内。
1 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分析 成渝城市群的内部形成了以“两核两轴线”为主线的经
Industrial Economy 产业经济
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分析①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李诗涵 贺红林 蒋青苧
摘 要:如今西部地区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而川渝两地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主体,是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区
域。本文通过界定成渝城市群的相关概念,依据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论述了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并
城市群第二产业正处于工业化加速的阶段,第三产业虽然 3.1 川渝两地产业间合作困难
在努力发展,但基础仍薄弱。成渝城市群的三次产业若想由
由于政治体制和行政区划的阻碍,产业合作问题上的
“二、三、一”的模式演进为“三、二、一”,并推进至工业化的 协调和商讨会有较大障碍。川渝两地的产业布局趋向于相
后期阶段,不可或缺的是实现第一、二产业的调整升级及第 同性质,明显表现在IT产业这方面,两地都不希望放弃发展
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根据《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但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注重资本和技术的先进制造
所界定的成渝城市群的涵盖范围是:重庆市内部分包括重 业所占比例较低;第三产业产值不高,其发展相对滞后,并
庆主城区的渝中区、渝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北暗区、大 且多集中于批发、餐饮等低端的服务业,应加快发展地产、
2012 3252.59 10.63% 16202.75 52.97% 11133.43 36.40% 3.0589 2013 4371.34 11.23% 19869.97 51.06% 14676.15 37.71% 3.8918
成渝城市群整合发展中的社会流动研究

2010年10月第4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o u rnal of Party C olleg e of Sichuan P ro vi n ce C o mm ittee of CCPO ct 2010No 4[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聊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教授。
成渝城市群整合发展中的社会流动研究卿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关键词]成渝城市群;整合发展;社会流动[摘要]成渝城市群整合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这一结构性变革必然加速社会水平流动。
这种社会流动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区域内一批产业工人将随着新的产业集聚向一定区域规模化流动;随着新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升级而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和上下游产业的形成,更大需求的社会流动将成为必然;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伴随的社会中间阶层的区域集聚呼唤更加公平的社会流动模式的建立;政策性产业结构调整与整合带来的社会流动必然要求制度设计的配套。
适应成渝城市群整合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创新适应成渝城市群整合和产业整合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社会流动障碍;要努力提高社会融入度,促进成渝城市群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改革和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C 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55(2010)04-0079-0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
社会流动包括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向更高社会地位或向更低社会地位的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从社会成员在一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既有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横向流动,还有地域区间的横向流动。
本文从社会水平流动的角度,试就成渝城市群整合发展中的社会流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成渝城市群发展的结构性变革必然加速社会水平流动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渝城市群各城市间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经贸往来密切,区域交通、农业、商贸、教育、科技、 劳务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毗邻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川渝合作进程逐步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机遇和挑战
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既具有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强力支撑,也具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 实施带来的新机遇。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实施“互联+” 行动计划,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 业基地,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高地,建 成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的现代产业基地。
前言
前言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和《国务院 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是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成渝 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 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 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 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 5.49%。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南城市群:
以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中等城市 为主体,形成多中心块状城市群。川南城市群 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地区川、滇、黔、渝四省市 的中心地带,内昆、成渝、隆纳路,成渝、内 宜隆纳高速公路贯穿区内,交通便利。工业基 础较好,特色明显。长江、金沙江、岷江和沱 江从区内穿过,具有独特的水资源和水运条件, 江岸长达618公里,有许多开阔地带,为建设 耗能和耗水量大、运输量大的大型化工、能源、 冶金等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一个典型的流域经济区,范围主要在长江上游干流和嘉陵江 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地区,城市和产业绝大部分都沿江分布。 长江黄金水道是整个区域的战略大通道,也是西部东向最大的 出海口。成渝铁路实现了人口和物资在两个城市之间的可移动 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间运输成本。成渝高速公路大大降 低了两地的空间和时间成本。成都、重庆的多条高速通道,将 对成渝经济区的収展起到巨大作用。依托老成渝高速,将形成 成都—资阳—内江—江津—重庆渝西经济走廊;依托成南、南 广高速和在建的渝遂、南渝高速形成成都—遂宁—南充—广 安—重庆经济走廊;依托达州—重庆高速公路,将形成达州— 广安—重庆经济走廊;成渝高速环线和成渝高速复线把内江、 宜宾、绵阳、遂宁、南充等多个潜在城市群连接起来,缔造成 为“经济走廊”,幵把盆地周围地区全部带入长江上游经济圈 的辐射范围,带动幵促迚这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四通八达 的高速公路网将撑起长江上游经济圈的主骨架。
虽然城市群面积分别占川渝两省的36.32%和3%,但其总人口却 分别占川渝两省和西部12省的87.9%和27.95%,可谓我国西部 人口最密集地区。 三、就经济总量而言 2011年,其GDP为28998.14亿元西部12省合计为98992.74亿元。 城市创造的GDP是西部12省的29.29%。成渝城市群和西部12省 人均GDP分别为26630.4元和25412.3元。可见,城市群人均GDP 均高于西部 12省水平。 2015-6-15
重庆城市群:
以超大城市重庆中心城区为中心,聚集了 江津、合川等6个城市,形成了初级形态的单中 心城市聚落。重庆城市群位于优势明显,水陆 交通便利,长江于流纵贯该区,形成西部内河 第一大港口;成渝、渝黔铁路河成渝、渝黔高 速公路,襄渝铁路和达渝高速公路、渝涪万高 速公路、南渝高速、广渝高速、国道212、210、 319线贯穿全境。区内包括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 庆市的主城区,其生产总值占重庆全市的38%, 其它区、市、县的经济収展沿主要交通干线展 开。
城市体系収育比较成熟,分布较均衡: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収育较成熟,大中小城市分 布较均衡。在成渝经济区的两端是重庆都市区和成 都市两个超大城市,在中线上分布着南充——内 江——自贡三座大城市,在两端的北部又有绵阳市、 达州市和万州三个大城市,大城市的空间分布比较 理想。中小城市分布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之间,构 成了比较好的城市体系,但是由于没有百万级别的 特大城市,所以整个城市体系存在比较严重的断层。
成渝城市群的区域基础:
一、经济基础总量大,经济互补性强 二、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三、产业集中,城镇密度大 四、城市体系収育比较成熟,分布较均衡
经济基础总量大,经济互补性强: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2006年,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54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481元,高于 全国218万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区域经济中仅次于长三角、珠三 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収达经济区。人口密度达507人/平方公里, 进高于西部的平均水平。社零总额占西部地区总和的三分之一 强,且其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利于充分整合资源。重 庆是全国四大汽车制造业基地。四川一大批企业与之有长期的 配套兲系;四川具有能源优势,特别是水力资源十富,电力事 业収达,这正好缓解重庆缺电的困境;地理上两地毗邻,重庆 中心作用的収挥和四川东部地区的収展,都离不开对方;成渝 经济区在自然和能条件上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为中国经 济向西部収展的重要基地。国家已将“成渝经济区”列为“十 一五觃划”的有利形势下,以成渝两核心城市的合作为驱动, 带动整个川渝地区的収展。
改革开放到重庆直辖后:
1.此时期属城市群収展第一阶段,城市不断収展,仍以重庆和成都 为区域中心。 2.人口流动快速增加,但幵不是城市群収展所需的农村人口向本 区域城市流动而是向东部城市流动。
3.产业収展出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的出现,为建设综合性城 市群提供了条件。 4.城市间交流合作逐步增加,为城市収展到下一个阶段提供了契 机。
产业集中,城镇密度大:
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产业最为集中、 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以成都为核心的平原经济区是四川农业 最収达的地区之一,是四川以至我国电子工业、重型机械制造 业、电站设备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光纤光缆制造业、特殊钢 铁工业、量具刃具和航空仪表工业、化工和医药工业、食品工 业的集中区域,该区还是全国电子、航空、航天、核能、有机 化工的重要科研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四川全省金融、信息、商 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最収达地区。重庆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 业城市,其重工业实力强大,钢铁、机械、汽车、摩托车、日 用品、天然气化工以及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均有很大觃模,幵有 建材、纺织、仪表、食品、旅游等优势部门。而以信息工程、 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以成都、 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内城镇密集,由34座城市组成,其中 包括成都市、重庆都市区2座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0个中等 城市和7个小城市,包含141个县级行政单位。
成渝城市群的形成与収展研究
自然地理以资源环境
主要讨论:
一、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与分级 二、成渝城市群収展历程
三、成渝城市群的区域基础
四、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五、成渝城市群的収展现状 六、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収展的动力机制 七、成渝城市群的収展趋势
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
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渝 经济区为依托,以为成渝两市为双核,主要范 围包括四川省内的成都、绵阳、德阳、乐山、 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 达州以及重庆主城九区、涪陵、合川、永川、 江津、大足、垫江、璧山、铜梁、万州等。在 国家层面上,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収展已经纳入 了长江经济带的収展觃划中。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形成龙头、龙身、龙尾共舞之势,北经西
陇海经济带迚入新疆与中亚诸国。
2015-6-15
多角度来看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从中国经济収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城市群位于中国中 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
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収达,具较强
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贯 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収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 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 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収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
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収展的动力机制:
一、农业収展是城市群形成的初始推力 二、生产要素推动城市群的形成 三、第三产业的収展是城市群形成的后续拉力 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城市群的形成 五、比较利益的驱动力拉动城市群的形成 六、工业化是城市群形成的根本拉力
成渝城市群収展历程:
一、清朝末期前 二、清末时期到新中国建立时期
三、改革开放前 四、改革开放到重庆直辖后
五、现阶段
清朝末期前:
1.此时期属于城市群収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城市的形成和収展。 此时期形成的城市之间的除了极少的商业往来,交往非常少,城 市的収展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范围之下。此阶段成渝地 区的经济上是以成都为中心収展的地区。
成渝城市群分为三大次级城市群:
一、成都城市群 二、重庆城市群
三、川南城市群
成都城市群:
以超大城市成都为中心,聚集了绵阳、德阳等15个 城市,城市之间形成一定的分工协作兲系,整体实力较 强,初步形成以成都为中心、圈层加点轴的结构体系。 是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和国家觃划定位的西南地区的科 技、商贸与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本区自然条件 优越,水利、交通条件好,工业、农业、服务业収达, 城市密集,为四川省经济収展的核心地区。2003年成都 市GDP达1870.8亿元,占四川省经济总量的1/3强。 本区产业特色明显,工业优势突出,成都的电子信息产 业、生物制药产业、航空航天工业、德阳的重型机械装 备制造业,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核工业,乐山的电子 元器件、医药化工、建材产业等有明显的优势。
2.经济以农业为主,其比重非常大,属农业经济阶段。 3.生产方式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受封建社会约束,集体化生产 収展非常缓慢。 4.受社会文化、交通条件不便捷影响,此时期人口跨区域流动性 低。 5、经济主以本国经济为主,极少有外国贸易往来。
清末时期到新中国建立时期:
1.此时期属城市群収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城市収展及一些新城 市出现。此时期随重庆的収展使成渝地区建立成为以重庆与成 都为中心的经济区域。 2.经济収展迅速特别是在工业经济上得到巨大的収展机遇,但除 重庆与成都、沪州、宜宾等小部分城市有工业収展外,总体上 成渝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的经济仍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 3.由于处于特殊的战争时期,四川是抗战大后方,许多支援战争 的物资流入四川,使此时期四川与外部商贸交流频繁。 4.开始出现人口流动,中东部大量人口流入重庆、成都等城市。 5.修建了大量基础交通设施,为成渝地区城市间的经济交往提供 了有力条件。
改革开放前:
1.此时期属城市群収展第一阶段,由于国家大力恢复经济生产, 成渝地区的城市在稳定环境及国家整体觃划下得到快速収展, 此时期成渝地区各自等级的城市开始了分化収展,仍以重庆与 成都为区域经济中心。 2.由于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城市以及农村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觃模的扩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3.建国以后国家以収展工业为主导,此时期成渝地区在经济上的 収展不仅在量上有巨大增长,且初步实现了经济収展上一工业 为主导的经济収展模式。 4.此时期成渝城市群的基本城市结构有了初步建立,但城市的収 展水平还没达到城市群的収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