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思想重构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1960年以来保守主义的社会运动指保守派思想家从象牙塔走入社会,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利益集团/政治行动委员会、基金会、思想库等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
这场社会运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运动。
"宗教右派" 虽然与"新右派"关系密切,但由于它的领袖主要是各教派的布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义;既包含天主教正统派,又有犹太教正统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学色彩。
此外,"新右派"与"宗教右派"所处的时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宗教右派"则更加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的当前。
正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对立面一样,七八十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对立面。
"老右派"与"老左派"的对立主要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而"新右派"与"新左派"的分歧则是由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引起的。
新右派本来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酝酿,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比"新左派"滞后。
自1962年在校园中成立的"民主社会的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组织开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及这些运动的发展,促使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法律,如民权法案、战争授权法案等;他们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乔治*麦戈文分别在1968、1972年两次大选中获得民主党的提名,然而,他们的影响在70年代后日渐式微。
例外的美利坚保守主义的价值逻辑

例外的美利坚保守主义的价值逻辑美国人常自诩是上帝的宠儿,不仅如亨廷顿所说,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充裕、社会安康和政治稳定”,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对自由的关注与保护程度,甚至连提出“自由、平等、博爱”著名口号的欧洲革命同侪们都望尘莫及。
无怪乎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政制与社会之后感慨:“美国居民享有的自由制度,以及他们可以充分行使的政治权利,使每个人时时刻刻和从各方面都在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社会里的。
”但同时,美国又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国家。
“霸权国家”、“国际警察”是后冷战时期对美国最为常用的称号;而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及措施,让反美情绪高涨的各路原教旨主义者高呼:“美国正在中东播种仇恨!”的确,美利坚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独特的国度。
美国鼓励多元价值、推行宪政制度、尊重法治理念、维护宗教信仰的国家特质,与其在国际事务上倾向于以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甚至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霸道”形象并存。
但像米克尔斯韦特和伍尔德里奇这样,在《右派国家:为什么美国独一无二》(以下简称“《右派国家》”)中明确把作为美国国家进步动力之源的这些张力归结为保守主义的功劳,倒不常见。
毕竟,对于深陷两党政治拉锯战,但又因此得以从程序上体现民主政制特质、得以在多元博弈中达成近乎理性与公平的政治权力归属结果的美国而言,“右派国家”这样的定位,似乎显得有些冒险而随意。
政客们不愿意鲁莽地为美国贴上任何标签,既出于担心失去选票的顾虑,也出于在国际事务上难以寻求同盟的担忧。
而大多数政治科学家们不愿意在其研究中把美国划归“左派”或“右派”阵营,除了因为觉得这不是一种能够客观看待美国的方式,更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相信,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后冷战时期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要归功于它尝试走出左右之争、尊重多元价值、鼓励社会多样化发展的持续努力。
从这点上看,作为《右派国家》的作者,米克尔斯韦特和伍尔德里奇这两位英国人的研究结论是极其大胆的。
他们通过描述二战以来得以体现美国政制之多元博弈局面的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此消彼长的政治竞争,来呈现一场美国式的保守主义运动是如何在战后主导着美国的国家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过程。
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体现

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体现吕博凯摘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本维持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瓦解。
从此直至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的对外政策也随着世界格局的转变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外交政策的大变革之中,新保守主义思潮不但没有如一些人预料的那样迅速衰退下去,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小布什时期更是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峰。
关键词:美国外交新保守主义单边主义一、新保守主义源起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概念,是相对于自由主义和之前传统的保守主义而言的概念。
传统保守主义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保守主义的出现归因于法国大革命”[1],英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们,被法国大革命的风起云涌所震惊,继而产生的畏惧,警戒,因而产生了保守主义这一概念。
相对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自身并没有具体的理论体系,不如说其是一种政治态度,其主要思想是尊重传统与现实,不轻言变化。
不过,保守主义传到了美国之后,其含义就受到美国自身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变得和原来并不相同。
因为与英国的政治传统不同,美国的政治传统是自由主义,鼓吹贸易自由,崇尚个人主义,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因而在美国,保守主义所维护的,更多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只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在美国其他诸如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建构主义等等的衬托下相对显得“保守”了起来。
新保守主义,是对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由主义全盛时期的一个回拨。
美国的自由主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约翰逊时期到达顶峰,“伟大社会”“向贫困开战”是其在内政上最为突出的表现。
但是自由主义这一实践事实上遭到了失败的挫折:对内,贫困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还使得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在七十年代出现了“滞涨”的情况,对外越南戰争的失利,美苏争霸中日益趋于劣势,令思想界很大的一批人对自由主义是否真的符合美国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保守主义诞生了。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各奖项获奖名单公示日前,根据我校《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奖实施办法》,我校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各奖项的评选,经学校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召开两次评审、评奖工作会议,对全校各评奖单位上报的评奖候选人经过认真、仔细的评审以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或确认)产生了各奖项的获奖名单,现予以在全校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为: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上午10:00止。
凡对各奖项获奖者有异议的师生员工,可用书面形式或发送电子邮件(tangjx@)至上外教育发展基金会反映个人意见,对具以真实姓名反映的情况,我们将进行调查和复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教职工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奖获奖单位各奖项获奖单位:(7个)兰生集团奖一等奖法语系基础教研组邵一兵奖二等奖高级翻译学院抽纱奖二等奖德语系兰生股份奖三等奖体育教学部申银万国奖三等奖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外教社奖三等奖职业技术学院申银万国奖特别奖(1)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兰生股份奖教职工、学生获奖名单一、教职工1. 兰生股份教学科研奖:(3个)一等奖朱圣鹏西方语系教授二等奖李春虎东方语学院副教授三等奖刘宏松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 兰生股份教育管理奖:(3个)一等奖毕昆鹏团委书记二等奖徐丽云英语学院总支副书记三等奖屠晓明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二、学生1. 兰生股份优秀学生奖:(4个)徐梦蔚英语学院 2007级冯湘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07级陈凝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柴捷法学院2008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抽纱奖教职工、学生获奖名单一、教职工1. 抽纱教学科研奖:(3个)二等奖曾峻梅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三等奖王哲光上外附中特级教师郑晓薇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2. 抽纱教育管理奖:(4个)一等奖张静组织部副部长二等奖蒋燕明俄语系办公室主任三等奖张剑青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曹红继续教育学院学历教育部副主任二、学生1. 抽纱优秀学生奖:(7个)缑月英语学院 2007级金擎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07级徐玮法学院 2007级彭悦国际教育学院 2009级张晨怡东方语学院2007级巩立帆西方语系2007级施雅雯职业技术学院 2008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申银万国奖教职工、学生获奖名单一、教职工1. 申银万国教学科研奖:(9个)一等奖金立鑫语言研究院教授二等奖姚远国际交流学院讲师龚芬英语学院副教授吴春相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三等奖陈怡培训部讲师卞轶慧上外附中讲师苗萍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郭晓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赵鸿君上外附中讲师2. 申银万国教育管理奖:(4个)二等奖龚志鹏后勤中心保健中心主任三等奖卞莹外语音像出版社办主任孙学林资产公司印务中心总经理汤祖平后勤中心松江食堂经理二、学生1.申银万国优秀学生奖:(21个)张永佳英语学院2007级刘桂林英语学院2008级高欣英语学院2009级李玮艳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黄海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李倩蕾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9级黄炜旭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吴淑文法学院2008级周德辰国际教育学院2007级陈婷礁国际教育学院2008级刘佳瑶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08级赵心怡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08级李昊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09级冯桓东方语学院2007级王诗婧俄语系2007级彭蔚嘉德语系2008级何仁蕾法语系2008级陈蕾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陈建琦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张军研究生部2008级李冠青研究生部2009级2. 申银万国助学金奖:(14个)邱韩英语学院2007级张雪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7级邹毅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廖宁霞法学院2007级尼珍国际教育学院2008级骆红梅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08级张宁东方语学院2007级赖灵芝俄语系2009级邱爽德语系2008级李静法语系2009级张欢西方语系2009级沈方敏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许芳研究生部2009级陈虹秀研究生部2009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兰生集团奖教职工、学生获奖名单一、教职工1.兰生集团教学科研奖:(3个)一等奖刘中民中东研究所教授二等奖许立冰英语学院副教授三等奖张耿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副教授2. 兰生集团教育管理奖:(3个)一等奖吴慧人事处师资办副主任二等奖王寰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行政助理三等奖沈大明外语教育出版社储运部主任二、学生1. 兰生集团优秀学生奖:(4个)庄英捷英语学院2008级施素洁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7级胡怡雯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莫吟风国际教育学院2009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邵一兵奖教职工、学生获奖名单一、教职工1. 邵一兵教学科研奖:(5个)二等奖朱晔法语系讲师张琳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三等奖王少娣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守进法学院讲师黄跃民东方语学院讲师2. 邵一兵教育管理奖:(5个)二等奖刘喜屏党办机要秘书三等奖吴树明外语教育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余勇伟教育技术中心卫视技术室主任孙莉珅后勤中心虹口会务中心管理员特别奖(1)庄智象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二、学生1. 邵一兵优秀学生奖:(11个)沈昱帆英语学院2009级马辰吟英语学院2009级孙凤娇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8级张媛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8级崔芸婷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刘思吟法学院2009级王瓅苑东方语学院2008级胡梦瑶俄语系2009级孙一冉德语系2009级靳达法语系2008级黄亚萍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 邵一兵助学金奖:(5个)米哈勒古力•乌曼尔江英语学院2007级罗雪晴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王继超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李泽民法学院2008级黄佰顺国际教育学院2008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外教社奖教职工、学生获奖名单一、教职工1. 外教社教学科研奖:(6个)一等奖谢建文德语系教授二等奖高洁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傅玉英语学院副教授三等奖董海雅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刘海虹法学院讲师梁文波国际金融贸易学院讲师2. 外教社教育管理奖:(4个)二等奖张爱玲高级翻译学院专业硕士系主任三等奖郑琼国际教育学院院办主任徐纪凤后勤中心松江接待服务部副经理刘琴网络学院辅导员二、学生1. 外教社优秀学生奖:(10个)黄华宇英语学院2008级徐佳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9级沈捷妮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8级施阳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09级王一可德语系2009级李诗玥法语系2009级吴艳洁西方语系2008级朱贞卿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陶勇研究生部2009级宋亮研究生部2009级2. 外教社助学金奖:(11个)侯晓可英语学院2007级林宇新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9级刘海瑜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刁明韬法学院2008级王杰霞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08级马博武东方语学院2008级王硕俄语系2009级曹晓锦德语系2008级陈海珍西方语系2009级费娟研究生部2009级连晋妃研究生部2009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沈伟英奖学生获奖名单1.沈伟英优秀学生奖:(3个)陈丹宁西方语系2008级李戈研究生部2009级余征研究生部2009级2. 沈伟英助学金奖:(8个)蒋迎英语学院2008级玛依努尔•买买提英语学院2008级陈静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9级刘良委法学院2009级杨红国际教育学院2009级张春仙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09级王晓霞东方语学院2009级杜慧鑫研究生部2009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卡西欧奖教师、学生获奖名单一、教师学术科研类奖1.卡西欧论文奖:(4个)①王恩铭英语学院教授《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思想重构》……………………(《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②陈慧麟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基于纸笔的语言测试和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之间效度对等性验证模式初探》…………………….(《外语界》2009年第3期)③邵毅英语学院副教授《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④吴珺如国际金融贸易学院讲师《中国古典诗词曲赋英译的翻译美学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第4期))2.卡西欧专著奖:(2个)①许江媛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教学的力量: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九州出版社)②宋亚南国际教育学院讲师《The L1 in L2 Learning 》…………………………….(Lincom Press)二.卡西欧优秀学生奖:(24个)①英语学院李萍2008级汤敏2009级蒋璜2007级②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王琦2008级申思2007级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孙康融2007级秦诗2009级④法学院张佩2007级秋爽2009级⑤新闻传播学院王珏敏2008级韩莉莉2008级⑥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王晨怡2009级冯萌萌2007级顾悦婷2009级⑦国际教育学院刘姿廷2007级朱凌雁2008级⑧研究生院金晶(硕士生,日语)2009级郝佳(硕士生,英语)2009级施芙媛(硕士生,日语)2009级莫翩翩(硕士生,英语)2009级程姝姝(硕士生,英语)2009级兰立亮(博士生,日语)2008级陈雪(博士生,日语)2009级程汇涓(博士生,英语)2009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张卫东助学金奖获奖名单张卫东助学金奖:(12个)孙观娜英语学院2008级哈斯叶提•木拉提英语学院2008级阿依仙木古丽•吾甫尔英语学院2008级王杨英语学院2008级汤倩妮英语学院2008级张莹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8级王园园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9级夏淑芳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9级汪新宇法学院2009级张馨元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09级卓玛拉则俄语系2009级焦智伟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英语85届校友爱心助学金奖获奖名单英语85届校友爱心助学金奖:(10个)于婷婷英语学院2007级邓飞英语学院2007级王倩英语学院2007级古丽斯坦•吐逊英语学院2009级古力逊比•买买吐逊英语学院2009级阿地拉木•阿扎提英语学院2009级阿丽米热•乌布里哈斯木英语学院2009级努尔艾力•吾甫尔英语学院2009级杨沛英语学院2007级胜慧艳英语学院2007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汇丰银行奖优秀学生获奖名单汇丰银行优秀学生奖:(7个)1. 史青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2. 吴吟丹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 杨栩西方语系2008级4. 胡蓝引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8级5. 项玉亭法学院2007级6. 袁凤法语系2007级7. 蒋文家德语系2007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海富通奖教师获奖名单教师学术科研类奖1.海富通论文奖:(5个)①王志强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教授《德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德国研究》2009年第1期)②刘涛俄语系副教授《小说<金字塔>的末世论思想解析》……………….(《外国文学》2009年第1期)③宋炳辉文学研究院教授《30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综述》…………..(《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④许宏俄语系副教授《访谈话轮中的阐释言语行为》……………….(《外语学刊》2009年第6期)⑤汪波中东研究所教授《美国与伊朗构想的海湾安全秩序之争》……………….(《西亚非洲》2009年第9期)2.海富通专著奖:(3个)①陈福康文学研究院研究员《郑振铎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②刘中民中东研究所教授《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③戴启秀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研究员《欧盟反倾销法及其对中国实施类型》………………………….(同济大学出版社)3.海富通资助出版奖:(5个)①邓惟佳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粉丝文化: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②周乐诗文学研究院副编审《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复旦大学出版社)③马丽蓉中东研究所教授《中东国家的清真寺社会功能研究》…………………………….(时事出版社)④陆洁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讲师《连体修饰节中体表达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⑤郑新民语言研究院教授《语言教育新概念——海内外学者访谈录》………………………..(安徽大学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度教育奖励基金三井住友奖优秀学生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列)三井住友优秀学生奖:(12个)1. 方思源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日语语言文学)2008级2. 王瑞欣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经济与贸易)2007级3. 孙俊红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2007级4. 邢恺仑俄语系(俄语)2009级5. 吴凡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2009级6. 张韡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2009级7. 张琳璐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2007级8. 张星霞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7级9. 罗君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日语语言文学)2008级10. 尚林争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8级11. 卿瑞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08级12. 禇程玮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金融学)2007级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从孤立主义到新孤立主义_论美国保守派的主流外交思潮在冷战后的发展与前景

孤立主义是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影响美国外交 决策的政治保守派的主流思潮 ,它萌发于殖民地时 期 ,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变换脸谱以适应各个时期外 交政策的需要 。作为保守派的主流外交思想 ,孤立 主义与中立主义 、不干涉主义 、航海自由 、不卷入等 概念联系在一起 ,虽然它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外交政 策 ,但却在美国处理外部关系时留下了较深的痕迹 。 虽然孤立主义在美国外交史上几经起伏 ,但直至今 日仍余音缭绕 。冷战后美国国会内新孤立主义的声 音不绝于耳 ,有时还甚嚣尘上 ,成为影响美国外交潮 流的主要牵制力量 。
冷战后 ,保守派政治家从自身的外交理念和政 治利益出发 ,将旧孤立主义过渡到了新孤立主义 。 作为冷战后兴起的影响美国外交实践的重要思潮 , 新孤立主义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 。 新孤立主义的产生不仅有外交思想发展的惯性推 动 ,也有国家的现实利益取向发生转变的因素 。
首先 ,国家实力决定了外交实践的实际范围 ,这 是冷战后产生新孤立主义的根本原因 。在冷战中的 大部分时期中 ,美国正是依恃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制 定并执行其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的全球战略 ,实践着
一 、孤立主义思潮和新孤立主义兴起的原因
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孤立主义随着美国独立而 兴起 ,华盛顿在就职演说中就曾强调了实行孤立主 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孤立主义外交思想源于早期 清教移民排他的地方主义与天赋使命观中滋生的孤 立情绪 ,其目的是利用浩淼大洋的天然屏障 ,把美国 从政治上与欧洲“隔绝”开来 ,以便把美国所面对的 外部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也是当时美国国力在 外交政策上的理性反映 。此时的孤立主义符合美国 的国家利益 ,有利于为本国发展赢得先机 。但进入 20 世纪后 ,在美国国力迅速增强的情况下 ,仍占据
“特朗普现象”与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

“特朗普现象”与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作者:程东金美国的政治周期又进入了大选年,此次大选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这个堪称最成熟的民主国家中,类似特朗普那样通常是不健康民主特产的反常政治家一路前进。
对观察政治的人士来说,“特朗普现象”可以说是多年来美国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矛盾集中爆发的表征。
作为局外人的特朗普是以共和党人提名人的身份参选的;控制着当前共和党大权的,则是一群保守主义者。
沿着战后保守主义的发展这一线索,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当前美国政治的若干特征。
二战以后,美国的保守主义始终是美国政治中强有力的存在。
多年来,右翼共和党人几次遭遇选举惨败,却又出人意料地强势反弹、重振士气。
在反对国家“新政”的斗争中,右翼保守主义者必须先战胜党内的温和派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控制权,再与自由派民主党争夺政府的控制权。
保守主义在第一轮战斗中,逐渐取得优势,控制了共和党;在第二场战斗中,却是胜败参半。
在《开罗全球事务评论》(The Cairo Review of Global Affairs)2016年冬季卷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唐纳德·克里奇劳(Donald T. Critchlow)教授发表《理解保守主义》(Understanding Conservatives)一文,讲述了一个现代人所熟知的故事:现代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1930年代,它诞生于一批知识分子和政论作家的圈子中,在1950年代演变为一场共和党内的政治运动,在1964年总统竞选中展露头角并逐渐重塑了共和党,直至1980年代之后,成为美国政治传统的主流之一,甚至一度成为主导性力量。
一波波进步主义改革的浪潮和罗斯福新政,逆转了美国传统的有限政府哲学。
现代保守主义的诞生正是源自右翼对于新政的回应。
最初,保守主义者的回应不成体系,缺乏有效的组织。
政治和商业界的保守主义者甚至一度偏执地反对创建任何可持续的政治平台。
这样,有分量的抵抗最早来自知识界。
浅析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

浅析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作者:丁立来源:《卷宗》2014年第10期摘要:美国新保守主义一般被认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产生的根源是对美国自由政治的反弹,对美国外交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冷战时期,新保守主义的核心外交理念是反对共产主义和提倡美式民主价值。
冷战后,面对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新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主张,形成“单极世界论”和“新帝国论”两大支柱性理论。
研究新保守主义,对于认识和理解美国外交政策,以及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保守主义;美国外交1 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础及其发展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正当”和“道德复兴”学说是新保守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
有关学说认为,为了追求自然的正当,人们可以不顾或蔑视现存的道德和法律,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
新保守主义者据此认为,人类文明的一些普世价值观念,如人道、尊重生命等不具有任何意义,他们强调的是“我们和他们的区别”,认为“我们”是自由、民主国家,而“他们”是独裁国家,“我们”有责任把“他们”从奴役、野蛮中解脱出来,恢复自然的正义,并使得“他们”过上有道德的生活;这是“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我们”对“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神圣和人道的,因而都是自然合法的。
新保守主义理论在形成过程中主要是反对自由主义,同时又不同程度地糅合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甚至社会主义的观念,逐渐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
在此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三种形式的新保守主义:一是经济保守主义,以哈耶克为代表;二是政治保守主义,以克里斯托尔为代表;三是文化保守主义,以贝尔为代表。
2 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理论2.1 冷战时期的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冷战期间,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以1973年的能源危机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73年能源危机之前,新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应该奉行国际主义的外交政策,强调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领导地位,提倡积极遏制苏联的外交政策。
但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主张实行相对温和的对外政策,对在海外使用武力是谨慎的,也不那么热衷于帝国建设。
二战之后的保守主义

二战之后的保守主义如果说,从二战结束以70年代,西方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以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那么,到80年代,以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为代表的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则成为时尚。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是对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危机的一种反映。
自由派和中左派政府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与文化领域的自由化政策在70年代陷入困境。
福利政策的大力推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保障程度,使政府得到了更高的支持率,但也使国家背上沉重的包袱。
高工资低工时政策使西方国家的产品成本提高,丧失了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公共工程的扩大和国有企业的发展虽有利于限制垄断企业和减少失业,但这些企业大多效率低下,亏损严重而难以维持。
国家干预的发展使政府机构日益膨胀。
文化上的自由化导致社会道德标准的崩溃,造成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如整个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丧失信仰、精神空虚,用酿酒、吸毒、纵欲、同性恋等放纵行为寻求感官的刺激,传播媒介为了追求利润也拼命迎合人的这些低级需要,大渲染暴力和淫秽色情的东西,成为社会秩序不稳和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和7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是上述问题和矛盾的集中反映。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欧文克里斯托尔()丹尼尔贝尔()布热律斯基()等。
他们的共同点是:一是主张用“社群”代替自由主义的个人,二是强调“公益”高于个人的“权利”。
特点:一,强调人的理性的有限性。
二,把传统或市场等非人格的东西作为弥补人的理性不足的机制。
认为这些非人格的机制是人的经验的积淀和智慧的来源,或者是人的知识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反对对这些机制的任意破坏和替代。
三,对平等抱怀疑态度,认为人生来在能力、素质等方面是不平等的,断言不平等是合理的或合乎自然秩序的。
四,强调精英人物的作用。
反对大众过分参与政治和管理事务。
除了上述一般特点外,一,形式更为多样,流派更为众多。
二,反对的主要对象是福利国家政策和文化中的自由化政策。
认为,高税收和再分配政策侵犯了人们的自由和财产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5月第3期 Co llected Pape rs o f H istory S tud ies M ay ,2009 N o 13 收稿日期:2009-01-16作者简介:王恩铭,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国史。
¹Jero m e L.H i m m elstei n ,T o the R i gh t :The Tran s forma tion o f Am eri can Conserva tis m,B erk el ey ,Calif orn i a :U nivers it y of Ca lif orn i an Pres s ,#专题研究#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思想重构王恩铭(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200083)摘 要: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保守派在民主党自由派独步美国政坛的形势下对保守主义思想进行了重构,以便为自己重掌美国政治大权做好思想方面的准备。
这一思想重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保守派外交思想的重构和保守派内政思想的重构。
第一种重构使得保守派走出孤立主义的思想阴影,接受和支持干涉主义政策;第二种重构使得保守派在坚持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的同时,认同联邦政府对国民经济某种程度的干预及为此而推出的一部分福利政策,以张扬社会公正、维护道德秩序。
战后保守主义的思想重构意义重大,其影响和作用贯穿于20世纪的最后30年,直至今日。
关键词:美国保守主义;思想重构;孤立主义;干涉主义;自由意志论;传统主义中图分类号:K 712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59-8095(2009)03-0088-11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当代美国保守主义极为关注,就保守主义的国内外政策展开了相当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蔚为壮观的学术成果。
然而,就目前发表的论著而言,国内学界对当代美国保守主义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大多数论著的研究对象为新保守主义,且以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为重点,较少关注美国新保守主义在国内问题上的态度和决策,更没有注意保守主义在国内外问题上的相通性;二是绝大多数有关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论著都聚焦于20世纪70、80年代之后的保守主义,鲜有对50、60年代保守主义的探讨,似乎新保守主义70、80年代/拔地而起0,与50、60年代的保守主义没有任何历史关联。
上述两种情况一是认识片面,二是误读历史,两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们对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演变及发展过程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保守主义的思想重构,寻找和解释50、60年代与70、80年代保守主义思想的内在链接,以揭示保守主义的历史延续性和思想承接性。
保守主义思想重构的历史成因长期以来,美国保守派大多倾向于把20世纪50年代看作是当代美国保守主义/萌芽的年代0,认为它为保守主义80年代的成熟发展/播下了种子0。
¹著名保守派、5国民评论6编辑弗兰克#梅耶(Frank M eyer)60年代初曾撰文指出,/过去十多年里越来越明晰化的美国保守主义运动,是对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引起的美国革命性转变的延迟的反应0,¹即保守主义对/新政0式自由主义早就啧啧有言,只是/延迟了0对它的反应而已。
自此之后,大多数美国保守主义史论著都持这样一种观点:战后保守主义是因/新政0而产生的,它尽管姗姗来迟,但后劲十足。
º需要指出的是,弗兰克#梅耶有关战后保守主义起源的解释一半正确,一半夸张。
说正确,是因为战后保守主义的起因确实与/新政0直接相关;说夸张,是因为/新政0并没有产生梅耶所说的/革命性转变0之结果。
有关战后保守主义与/新政0的关系,下面将详细论述,这里仅就/革命性转变0之夸张说法略作议论。
众所周知,/新政0并不具有/革命性0作用,更没有带来/革命性0变革,充其量,它只是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性措施,以减缓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矛盾,而不是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性变革,以消除社会矛盾的终极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和考察/新政0与战后保守主义兴起之关系,主要并不是看/新政0的/革命性转变0是怎样激起保守派反击的,而是要看/新政0的温和性改革措施是如何改变了美国的政治景观,以至保守派认为有必要回击,并进而在此基础上重构保守主义思想,以确立保守主义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意识和政策立场。
¼所以,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新政0及其所代表的思想在保守派看来是那么严重、那么具有威胁、那么事关重大,以至非举起保守主义大旗进行反击不可?澄清了这一点,也就自然解释了保守主义思想重构的历史背景。
如前所述,学界对/新政0的结论,总体上倾向于把它看做是一套旨在解救经济危机而施行的温和性措施,而不是针对美国经济制度而进行的激进性变革。
½无论其工业、农业复兴计划,还是其社会福利保障计划,也不管是它的反托拉斯立法,还是它的累进制税收改革措施,/新政0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或者改变美国的经济体制,更没有挑战或者颠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恰恰相反,/新政0及其政策制定者更多地被认为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和捍卫者。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新政0旨在维护和捍卫资本主义,那么,为什么保守派对此忧心忡忡甚至恨之入骨呢?显然,尽管/新政0旨在拯救处于危机之中的美国资本主义,但在/拯救0过程中,/新政0已在政治价值观念上越过了保守派认为的/红线0,在政治利益上侵犯了保守派自认是属于自己的/地盘0。
很大程度上讲,正是因为保守派认为/新政0的政治价值观违背了美国的治国理念,/新政0的政策措施伤害了代表保守力量的共和党的政治利益,他们才认识到并决定对保守主义思想进行重构,使自己在/新政0式自由主义如日中天时逐渐扭转不利局势,为重撑美国政治大权做好思想准备。
所谓/新政0在政治价值观念上越过了保守派认定的/红线0,指的是罗斯福等现代自由主义者在推行和贯彻/新政0时,极大地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不仅干涉和管制美国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且干涉和管制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上至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下至个人社会保障措施,联邦政府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
从历史上看,/新政0的思想观念和改革措施与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0思想观念和改革措施有不少相似之处,因为两者都旨在借助联邦政府的力量来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
但仔细考察,/新政0与/进步主义0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区别,因为两者在整体观念上和追求效果上差距显著。
相对而言,/进步主义0者主张有限地使用和扩大联邦政府权力,一旦政治和经济权力滥用现象得到遏制、社会不公正和不公平情况得到改善之后,政府大体上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毕竟,那个时候的美国经济运作良好,整体经济处于繁荣发展时期。
/新政0则不同,面对美国经济随时可能出现全面崩溃的局面,它不仅主张政府大规模地介入美国经济活动,而且认为政府有必要长期行使其/管理0经济、/监控0市场¹º»Frank S.M eyer,/C onserv a tis m0,in L eft,R i gh t and Cen ter:E ssays on L ibera lis m and C on serva tis m in t h e Unite d S t a tes,ed.RobertGol d-w i n,Ch icago:Rand M c N all y,1965,pp.1-17.参见GeorgeN ash,The C onse rv a tive IntellectualM ove m e n t i n Am eri ca,N e w York:B as i c Books,Inc.,Pub li shers1976;W illia m Ru s her, T he R ise o f t he R i gh t,Ne w York:W illi a m M orrow,1984。
M i ch aelW.M iles,The Ody sse y o f the Am e rican R i gh t,N e w York:Ox f ord U n i vers it y Press,1980,pp.29-56.和/保护0弱者的/山姆大叔0之职能。
一言以蔽之,/新政0力主联邦政府占据国民生活的中心位置,指挥和管理涉及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¹显然,/新政0对政府作用的这种界定及其背后的政治价值观念是美国保守派无法认同和接受的。
根据美国政治学家林达#麦德卡夫和肯尼斯#窦拜尔的研究和解释,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政治价值核心观之一,就是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主义。
为了确保个人的充分自由,保守派主张严格限制政府权力。
º据此推论,/进步主义0对政府职能的界定尚未对个人自由构成严重威胁,因而保守派尚可以容忍;但/新政0给予政府的权限已严重削弱个人自由,保守派感到有必要予以反击,以恢复美国传统政治价值观。
除了对/新政0越过保守派认定的政府权限之/红线0感到忧虑和愤怒之外,战后保守主义对/新政0引发的美国政党重新组合深感不安和怨恨。
从历史上来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政党重组是美国南北战争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党重组,对美国两党权力之争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自内战起至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初,共和党一直占据着美国政坛的主导地位。
以1896年至1932年的两党执政情况为例,在这近40年里,民主党仅三次在国会参众议院的议席上超过共和党;至于总统职位,除了伍德罗#威尔逊1912年和1916年两次问鼎白宫之外,无任何其他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成功。
¼这些数据表明,代表保守派利益的共和党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间,成功地假借内战之后的政党重组,牢牢地将美国政治大权握于自己手中。
然而,正当共和党陶醉于/君临天下,舍我其谁0之际, 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把该党从权力宝座上拉了下来。
如果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两党轮流执政,保守派或许也就会作罢。
令保守派忐忑不安的是,裹挟着/新政0改革声浪/披挂上阵0的罗斯福及其支持者,不仅从共和党手中夺取了白宫和国会大权,而且还借助其/新政0措施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政党重组。
这意味着,如同共和党19世纪60年代政党重组之后长期执掌美国政治大权一样,民主党20世纪30年代政党重组之后也将持续占据美国政治权力中心。
对保守派来说,这不啻是一次/政治地震0,因为罗斯福/新政0带来的政党重组不仅使民主党在继续保持其南方政治地盘的同时把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延伸至北部的城市地区,尤其是那里的各个族裔群体和劳动阶级群体,而且还向共和党地盘大举进攻,把原先共和党/铁杆0支持派的东部和西部城市选民悉数收进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