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作为整体世界发展史的历史
世界文明史导论

分子逐渐冲破“华夷之辨”的思想禁锢,从“技艺”、“制 度”、“观念”三个层次的学习上层层推进,最终认同了西 方的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中国的“文明”概念完全是借 鉴西方的语境而来。 在19世纪后期的西方,随着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 缘起与确立,开始将“文明”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一种重要领域,这也导致了对“文明”的解读产生了许多内 涵相重叠的定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学术界对“进化” 的观念十分感兴趣,它影响了斯宾塞和美国人类学家路易 斯· 摩尔根等人。他们都认为世界各地区的社会可以按照一个 发展的标准分列在从最低级的野蛮状态到最高级的“文明” 形态序列,并依次划分出“先进的”(“文明的
2、西欧封建化
土地占有的采邑化,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封建主内部关系的 等级化。 查理· 马特的改革,从终身占有到世袭。马尔克公社农民的破 产与沦为农奴。 加洛林帝国的君主查理曼(768-814)的战争对封建化的促 进。 843年,凡尔登条约,帝国瓦解。外敌入侵,内部动荡,封 建化完成。
世界文明史
导 论
一、何谓“文明”
“文明”是世界史、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国际政治学 等许多领域的核心词,也常常在日常用语中出现,其含义众 说纷纭,各取所需,莫衷一是。 从词源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来追溯,“文明”术语在不同的时 期和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金文中,“文”最初的两个基本含义“文字”和 “纹身”,含有引伸义“修饰”的之意。“文”也特指色彩 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条理、秩序。“明”在古汉语中,有明 亮,彰明的含义。
兰教文明圈、以中国为核心的儒教文明圈,还有佛教文明圈。 这样的划分其实并不那么精确,但或多或少地等够显示个主 要地区的文明特征。 数千年来,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现象林林 种种,千差万别,但各种文明形态都经历了各自的流变兴衰、 新旧交替的历史过程。在近代以前,尽管由于山海阻隔、信 仰歧异、习惯差别的限制与阻碍,各主要文明形态之间大体 处于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到了16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现 代化进程的启动、海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海 道大通和“西力东渐”浪潮的开启,各文明圈之间的碰撞与 交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导论重难点问题解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导论〃重难点问题解析[摘要]用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教材,讲好"导论〃部分,应重点讲清楚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何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实质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如何学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回答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使同学们坚定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导论";重难点问题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教材对“导论”部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扩容,标题从原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内容上从原来的三个目增加到现在的五个目,字数从原来的4000多字增加到近1万字。
讲好导论,对讲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
为方便授课教师更好把握教材中导论的内容,现对导论每一目致力于解决什么问题、应该重点讲清楚什么、难点是什么等进行详细解析,并针对相关论题谈谈个人的理解,供参考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导论"的第一部分,要讲清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
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中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材用三段内容进行叙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
面对中国社会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各种运动、各种思潮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历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能够:1.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学派;2. 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主题:1. 历史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如历史时间、历史事实、史料等;3. 不同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4.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如档案研究、文献回顾、口述历史等;5. 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解读;6.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授课介绍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深化;3. 分析案例: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历史研究的实践过程。
五、考核要求学生的成绩将根据以下要求进行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历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解读。
六、参考书目1. 李明等,《历史学导论》;2. 陈思等,《历史学教程》;3. 金文,《历史学概论》。
以上为《历史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以实际授课为准。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论

第1章导论1.简述公共管理的概念?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1)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现代社会的治理活动都是以组织为载体或基本单位展开的,因此,从组织的意义上来审视公共管理活动,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需要与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力量一起开展合作治理的组织。
所以,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
(2)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表现为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需要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不断地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注重绩效和服务品质。
对政府而言,要把重心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上;对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来说,应当在其所活动的区域(或领域)内积极开展治理活动,及时地把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诉求传递给政府。
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完善公共服务的合作关系。
(3)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地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过程由于专业化追求,往往把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手段隔离开来,由不同的部门突出运用其中某一手段。
《世界经济概论》第一章 导论

政治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a、政治经济学以人类各种不同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世界经济
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生 形成关系后的世界生产关系为主要对
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象;
b、在研究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对世界经济整体内部关系进行分析。 时不考虑国内和国外的区分,以 一 将种其类本型质的和国规家律为上典升型 为进 一行 般剖 和析 普,理论抽象层次较低、应用性较强 遍的本质和规律。
另外,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 劳动资料变革的趋势是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2)劳动对象的变革。
由天然材料到各种金属材料,再到橡胶、树脂、塑料和化 学纤维等新型材料。
每一种材料的变革都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钢铁工 业和化学工业等。
由于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材 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次。
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科学技术 - 第一位的、根本性的 2、资本的扩张性 3、体制创新
什么是科技革命?
科学 - 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技术 - 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科学革命
技术革命
科技革命
产业革命
3次伟大的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 - 18世纪中叶
背景 - 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起点 - 纺织机械的变革 标志 - 蒸气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2、第二次科技革命 -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80%以上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即指围绕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在社会生产和再 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 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长。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XXX《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要点总结第一篇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章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及意义1、什么是全球变化?其产生背景?答:全球变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和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全球变化科学的精髓是系统地球观,强调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上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集成研究。
即全球变化科学是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其未来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的首先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将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球内部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种驱动机制。
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全球变化是在上述驱动力的推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科学是在时代发展、科学进步、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和社会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条件。
在20世纪末,全球国际性应用的探测器和预测预报系统已有约1000个高空站、个气象站、3000个飞行器、7000艘充气船、500个浮标、长期立体动态信息库,还有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2)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环球范围内产生以下十大情况问题,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
主要有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物种濒危、垃圾成灾、人口增长过快。
(3)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看,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4)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全球变化研究有其科学思想的代表。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导论复习材料1.全球变化的定义及内涵全球变化: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命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如CO2浓度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而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三个方面。
2.全球变化研究的对象---地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圈)所组成的作为整体的行星地球.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的非线性多重耦合系统。
3.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目标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它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全球变化研究的内容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全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5.大地女神假说(Gaia Hypothesis)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在起着调节作用:只根据物理学和化学规律是很难解释的,必须同时考虑生物学规律。
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地球大气的组成、气温、海水温度、海水pH值等都是由生物圈积极通过自己的影响使地球的气候环境长期保持在适合自己的“稳态”上。
地球生态系统是一种进化系统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大地女神)具有新陈代谢功能——地球生理学(geophysiology)6.冰期-间冰期的转换机制一、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深海氧同位素序列和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可检测出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特征周期。
说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能是第四纪环境周期变化的驱动力在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周期有明显差别:1.6-2.5MaBP期间,以偏心率周期(0.1Ma、0.4Ma)较明显,其它周期不明显0.9-1.6MaBP期间,以黄赤交角周期(41ka)较明显,其它周期不明显0.9BP以来,0.1Ma周期成为主要周期7.米兰柯维奇理论能否完美解释冰期间冰期的转换?偏心率变化(0.9MaBP以来)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分量不足以解释温度的大幅度变化不能解释地球温度变化在时相上落后于太阳辐射变化,以及转换过程的其它时滞现象不能解释转换过程中的不对称性不能解释快速变化事件8.撒哈拉地区畜牧业文化的兴衰全新世之初,受到季风增强影响的撒哈拉沙漠和亚洲的类似地区,均是巨大的绿色地带,现代的撒哈拉沙漠中曾经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国际关系导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央财经大学

国际关系导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央财经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国际关系导论聚焦国际体系、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际发展等主题,呈现国际关系不同维度的历史现实。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参考答案:对2.国际关系始终处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家所认为的“超越时空的无政府状态”。
()参考答案:错3.卡尔·多伊奇指出,“既然我们的生活如此深受国际事务的影响,我们对国际事务的反应又如此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就必须增强自己的()。
参考答案:理解能力;决断能力;分析能力4.百年变局的特征是()。
参考答案:新型全球化;东升西降5.整个实证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
参考答案:合作与冲突;政治实体的兴衰第二章测试1.国际体系是由以国家为主的行为体构成的、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运动、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联系性和互动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参考答案:对2.现实主义认为,世界体系因无政府而导致的混乱无序,无政府就等于混乱无序。
()参考答案:对3.华尔兹认为()。
参考答案:结构根据系统的排列原则来界定。
如果一种排列原则被另一种原则所替代,就意味着系统发生了变化。
;结构根据单元间能力的分配来界定。
无论等级制的还是无政府性质的系统,能力分配的变化就是系统的变化;结构根据不同单元的特定功能来界定。
如果功能的定义和分配发生变化,那么等级系统也随之变化,对于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系统,这一标准不具意义,因为该系统是由同类单元构成。
4.下面属于“卡普兰六模式”的是()。
参考答案:全球性系统;单位否决系统;松散的两极系统;均势系统5.下面属于多级体系的是()。
参考答案:维也纳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章测试1.主权是政治统治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参考答案:对2.主权是没有范围界定的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代史》阅读书目(1)
马克斯· 韦伯: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1987 2.《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斯塔夫里阿诺斯: 1.《全球分裂》(上、下),商务,1995 2.《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 布罗代尔:1.《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卷一、二、三),三联,1993 2.《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1997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中),商务, 1988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威尔斯:《世界史纲》,三联,1983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上、下),商务,1999 马克尧:《世界历史· 中古部分》,北大出版社,1989
世界近代史
导论:作为整体世界发展史的历史
1、世界近代史的研究对象
(1980年代及以前)资本主义开始确立并走向衰 落的历史; 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 本定型时期的历史,代表刘宗绪; 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 由此对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整体世界形成 和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吴于廑、齐世荣。
哥伦布穿越大西洋的第一次航行 (1492-1493)
殖民主义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历史
殖民主义与殖民地独立运动历史也是整体世界史的一部分, 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张相辅相成; 殖民主义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历史同时又是现代文明扩散 的历史。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工人运动的基础与阶段性; 工人运动的派系及其实质; 工人运动的意义?
现代文明史始于何时?(1)
文明史的主要动力是各传统文明区
域之间的交往,封闭没有进步。
人类群体有多重划分,人类群体的交往形式因 而也是多样的:有和平的交流,也有非和平的冲 突——其中包括文化冲突、宗教纷争、民族对抗, 在这种交往当中,也包括阶级斗争。
现代文明史始于何时?(2)
1492年哥伦布 (Columbus, C.)发 现新大陆使世界各 传统文明区域的普 遍交往第一次成为 可能。 故现代文明史大 致开始于15与16世 纪之交。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界定和过渡问题
何谓“封建”? 何谓“资本主义”? 是否存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严格界限? 封建社会如何实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作为现代文明诞生时期的历史
何谓“文明”? 何谓“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史始于何时?
何谓“文明”?
广义:人类社会一切文化成就的总和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生产方式 狭义:一部分人类文化成就的总和 一个区域 一个社会 一个时代 一个民族
2、世界近代史的上下限问题
1640~1917年; 1500~1900年(前后)。
3、世界Biblioteka 代史的基本分期 两分法:1640~1870、1870~1917; 三分法; 四分法。
4、世界近代史基本问题
关于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界定和过渡问 题; 作为现代文明诞生时期的历史; 殖民主义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历史;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世界近代史》阅读书目(2)
郑家馨、何芳川:《世界历史· 近代亚非拉部分》,北 大出版社,198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大出版社,1993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2003 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成都出版社,1990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卷一、二、三),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8 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霍布斯鲍姆:1.《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2.《资本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发生文明的前提条件:
相当大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人类共同体; 该共同体必须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非生产性劳动; ——能建造大型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物(庙宇、 宫殿、陵墓等); ——有创造知识和技巧的专家。
何谓“现代文明”?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 文化的实存状态,通常也称作工业文明, 是传统农业文明的对立物。 其基本特征有三: ——科学化(理性化) ——工业化 ——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