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7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16天 古代诗歌阅读(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第16天古代诗歌阅读2-高一语文人教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第16天古代诗歌阅读2-高一语文人教版

第16天古代诗歌阅读(2)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参照第15天典例部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纳凉秦观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①”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

“倚”字写出了诗人②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回答后面各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3.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4.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一、1.①追②(纳凉时)悠闲自在2.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解析】三四两句则展开了对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绘:“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

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

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官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

这两句采取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于是,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现在读者面前了。

二、3.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江帆比作箭等。

②对偶,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两句对偶,“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两句对偶。

③比拟(拟人),如说新月学扇。

如果答排比,举例如前四句也可。

【解析】题干要求“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本题直接考查修辞的方式。

第17天 古代诗歌阅读(1)-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7天 古代诗歌阅读(1)-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7天古代诗歌阅读(1)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1 (2019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典例2 (2019年中考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九日送别(唐)王之涣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蓟(jì)庭,地名。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1)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

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

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8天古代诗歌阅读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70707296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8天古代诗歌阅读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70707296

第18天古代诗歌阅读(曲)【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参考答案】(1)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试题分析】(2)“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

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

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

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20XX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练习习题:古代诗歌阅读

20XX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练习习题:古代诗歌阅读

20XX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练习习题:古代诗歌阅读
20XX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练习习题: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习题。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汪藻①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②。

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③,苍生忍倒悬。

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

己酉:即公元1140年。

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

②旋:退兵。

③拱:敛手。

8. 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9.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 古代诗歌鉴赏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 古代诗歌鉴赏

高二暑假作业(古代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①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洪培欣语文网(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洪培欣语文网(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过陈琳①墓(唐)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③君。

石麟④埋没藏春草,铜雀⑤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

陈琳原依袁绍,袁绍庸碌,未能重用他;后归曹操,被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陈琳墓在下邳。

②霸才:辅佐他人成霸业之才。

③怜:爱慕。

④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

⑤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1)诗人为什么“怜君”?(2)本诗颈联对仗工整,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

除对偶外,颈联还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洪培欣语文网5.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①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②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洪培欣语文网(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 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半山春晚”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2017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16天 古代诗歌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7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16天 古代诗歌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6天古代诗歌阅读(2)参照第15天典例部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纳凉秦观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①”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

“倚”字写出了诗人②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回答后面各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3.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4.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一、1.①追②(纳凉时)悠闲自在2.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解析】三四两句则展开了对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绘:“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

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

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官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

这两句采取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于是,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现在读者面前了。

二、3.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江帆比作箭等。

②对偶,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两句对偶,“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两句对偶。

③比拟(拟人),如说新月学扇。

如果答排比,举例如前四句也可。

【解析】题干要求“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本题直接考查修辞的方式。

常考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等。

2024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6题)主观题的19种题型

2024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6题)主观题的19种题型

2024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6题)主观题的19种题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无人①(节选)陆游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

②碛:沙石堆积之地。

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

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

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一作“一水”。

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本诗为咏史怀古类作品,请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散乱的样子。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描写山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天古代诗歌阅读(诗)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1.CD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试题分析】
1.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故选CD。

2.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

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几个常考考点(上)
1.如何作答诗歌鉴赏的综合选择题
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得比较全面,基本涉及诗歌鉴赏的所有方面,在判断错误选项的过程中,应当一字不漏地找出各个选项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从选择题设置易错点的角度进行判断即可。

这类试题,需要考生整体把握诗歌,认真思考,准确分析作品风格和写作技法,能够结合社会背景、诗人生平、诗歌内容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只有做到这些,方可准确作出判断。

2.如何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言志,诗歌是表情达意的,所以阅读诗歌,总会涉及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态度问题。

这也是诗歌阅读题必考的题目。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比如典例二标题中的“戏赠”;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典例中的“老元”“短李”;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释】①梦得:刘禹锡。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

“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

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
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

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

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E.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用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郊居岁暮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是住在山的旁边;同时点题,重点突出自己因离群索居而“惊”。

B.颔联写诗人听到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看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描绘了一幅“野”趣横生的画面。

C.颈联直抒胸臆,点出悠然的心境随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表明诗人之前心境一直悠然。

D.诗人居山郭,闻樵歌,观烬落,远人群,塑造了一个本应发愤,却荒废时光的隐士形象。

E.时间飞逝,已是岁暮,本应有千言万语落笔端,可诗人却只发出“徒成今与昨”的感叹。

4.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一、
1.AC
2.(1)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

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

(2)官场冷遇,闲置之愁。

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3)年老饱经沧桑之悲。

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前两联,“沽一千”“相看”
写出了与诗友聚会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

颈联,“闲”字写出了二人借知识的游戏来排遣寂寞无聊,体现了内心的烦闷与心酸;尾联,“更”“共君一醉一陶然”既写出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也体现了作者的洒脱心理。

二、
3.C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颈联写既然贬居远地,远离世上的纷争,且近年关,就不如放开胸怀寄情于山水。

此联作者故作轻松之语,背后却是无以言表的惆怅之情。

D项,“塑造了一个本应发愤,却荒废时光的隐士形象”理解不当,结合全诗理
解可知,本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抱负却不得施展的诗人形象。

“居山郭,闻樵歌,观烬落,远人群”
的境遇恰恰加重了他内心的无奈和苦闷。

4.全诗抒发了诗人空怀大志却不能施展的怨怒、愁苦的情怀。

(1)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屏山离群而居,看似环境幽静怡人,却形同“囚居”,诗人强调“离索”,愁苦之情立现。

(2)运用对比的手法。

樵夫能悠然唱歌,轻松愉悦,而诗人却只能“默默”细想、苦苦思索,这一强烈的对比,将诗人的苦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3)运用反讽的手法。

年关已近,诗人也已近“迟暮”,虽空怀大志却不能施展之苦呼之欲出。

可诗人却说“心赏”,实是运用反讽手法书写内心难以言表的苦闷。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