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地形的结合
建筑结合地形布置的方法

有时,坡地场地的建筑单体布置时,并不需要完全地把地形变成整平面,而是采用改变建筑物内部结构的方法,使建筑物适应地形的变化。
传统的民居建筑在解决建筑与地形的竖向关系方面,综合运用这些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它既可以节约土石方量,又使建筑与地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常用的技术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提高勒脚在山体坡度较缓,但局部高低变化多、地面崎岖不平的山地环境中,将建筑物四周勒脚高度按建筑标高较高处勒脚要求,调整到同一标高(图4-39 ),建筑内部亦成同一标高或成台阶状(建筑垂直等高线布置时)。
这是一种建筑基底简捷、有效的处理手法。
适用于缓坡、中坡坡地,宜于垂直等高线布置在坡度小于8%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线布置于坡度小于10% 一15%的坡地上通常,勒脚高度随地形坡度和房屋进深的大小而变,当基地坡度较大时还可以将勒脚做成台阶状。
(二)跌落当建筑物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时,以建筑的单元或开间为单位,顺坡势沿垂直方向跌落,处理成分段的台阶式布置形状,以节约土方工程量(图4-4 0 }。
其内部的平面布置不受影响,布置方式比较自由,通常在住宅建筑中运用较多。
跌落高差和跌落间距可随地形不同进行调整,跌落处理时,跌落的台阶宽度或为一个建筑单元宽度,或比一个单元小一点,此时,在本层可减少一户或一个开间,从二层开始则形成标准单元。
此形式对坡度的适应能力较强。
(三)错层在地形较陡的山地环境中,为了避免较多的土石方工程量,适应坡面地形高程的变化,往往,将建筑内部相同楼层设计成不同的标高。
其适应性较好,可垂直等高线布置于坡度为12%~18%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线布置于坡度为15%~25%的坡地上。
错层适应了地形的倾斜,使建筑与地形的关系非常紧密。
错层主要依靠楼梯的设置和组织实现。
对于单元住宅来说,可以利用双跑楼梯的平台分别组织住户一单元的人口,使住宅沿房屋的横轴或纵轴错开半层高度〔图4-41 )。
也可以根据地形坡度的大小,采用三跑、四跑或不等跑楼梯,使单元内错1/2,1/3(2/3)层或1/4(3/4)层,也可以在单元间错层,形成不同高度的错层处理。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1. 引言1.1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地貌是指地表上的自然形态,包括山脉、河流、丘陵、平原等地形特征,而地形则指地表的凹凸起伏、高低起伏等形态。
这些地貌和地形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起到了指导和约束的作用。
建筑师必须在考虑建筑规划和布局时充分考虑周围的地形地貌,以确保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融合。
地形地貌也影响着建筑的结构设计。
在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建筑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地基稳定性、地质条件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形地貌还影响着建筑外观设计和功能设计,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氛围和特色。
地形地貌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建筑师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影响到建筑的外观、结构、功能和材料选择等方面。
地形地貌对建筑外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的环境特点会影响建筑在视觉上的表现,建筑师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在山地地形中,建筑可以利用山体轮廓的线条,融入周围的山景中,增强建筑的视觉冲击力。
地形地貌也影响建筑的结构设计。
不同地形地貌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不同,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以确保建筑在地形环境中能够稳定地存在。
在土地不平坦的地形中,建筑师需要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以确保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地形地貌也会对建筑的功能设计产生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的环境特点会影响建筑的功能布局和使用方式。
建筑师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功能设计,以保证建筑的使用效果和舒适度。
在湿地地形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水的影响,设计相应的排水系统和防水措施,以确保建筑的功能正常运行。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师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建筑能够在环境中更好地融合和存在。
山地·建筑·共生——与环境共生的山地建筑设计策略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建筑与装饰2023年4月下 41山地·建筑·共生——与环境共生的山地建筑设计策略陈谋朦 蒋涧楠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摘 要 我国幅员辽阔,建筑场地有时或为山地。
山地建筑特点鲜明,对山地建筑设计的探讨实际上是对建筑与自然环境或城市空间关系的探讨。
山地建筑应与山地环境有机协调,减少对山地环境的破坏,同时尽可能通过设计手段回馈自然。
本文以建筑与环境共生的价值理念为基础,总结分析山地建筑设计策略,希望能为山地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 山地建筑;建筑与环境协调;对自然的轻干预;建筑回馈自然;建筑与环境共生Mountain·Architecture·Symbiosis——Mountain Architecture Design Strategy in Symbiosis with EnvironmentChen Mo-meng, Jiang Jian-nan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Local Design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37, ChinaAbstract China is a vast coun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site is sometimes mountainous. Mountain architecture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cussion of mountain architecture design is actually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r urban space. Mountain architecture should be organically coordinated with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 and reduce damage to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give back to nature through design means as much as possible. Based on the value concept of symbiosi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mountain architecture, hoping to provide new thoughts for mountain architecture design.Key words mountain architecture; coordina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light intervention in nature; architecture gives back to nature; symbiosi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70%为山地,部分城市本身便是山地城市,如重庆、青岛等,这些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山地地形紧密相连。
巧妙适应地形的建筑案例

巧妙适应地形的建筑案例巧妙适应地形的建筑案例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样,地形也是影响建筑发展的因素之一。
如何巧妙适应地形,实现互惠共存呢?下面将介绍几个巧妙适应地形的建筑案例。
1. 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一栋位于台湾台北市的摩天大楼,高度达508米,曾是全球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在设计中,大楼地基采用了T字型桩,能够切断因地震而传导的振动能量,使大楼能够更好的抵抗地震的影响。
除此之外,建筑外形呈现的竹子节段式的设计,既符合中国文化,又利用了竹子在自然界中适应环境的形态,使大楼更符合自然,也起到了减少风阻的效果。
2. 广场上的阶梯式建筑一些城市广场上,不难看到一些巧妙利用地势的阶梯式建筑。
比如,澳大利亚悉尼的歌剧院,它由三个几何形状的壳体组成,采用了马蹄形设计,使得建筑依山傍水,即傍海而立,同时还依托了场地原本就有的滨水平台,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
3. 天坛公园北京的天坛公园,是一处汇聚了古建筑、园林景观、文化传承等元素的公园。
在设计中,该公园根据地势高低,安排了六个石坛、三个墀、两道围墙、一排玉石栏杆等各种建筑物件,全部都按照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呈现出了符合古建筑风貌的特点,利用地势,整合各个景点,构筑出一幅古老传统、富于现代感的景观画面。
4. 飘浮在水面的建筑除了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建筑之外,飘浮在水面的建筑也是适应地形的创新之举。
英国的绿色船屋是其中一个非常不错的案例,建筑形态不仅装点了这个公园,也融入了周边的环境生物,还有因地制宜地利用稀缺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
总之,地形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设计不仅应该符合人们的功能需求,也应该适应环境。
以上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为我们其它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些启示。
(498字)。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1. 引言1.1 地形地貌的定义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自然形成的地势和形态。
它包括地形的高低起伏、地势的坡度、地表的起伏等特征。
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设计中,地形地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师需要充分考虑周围地形地貌的特征,以确保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
地形地貌可以影响建筑的结构、外观、功能等方面,对建筑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研究地形地貌,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建筑设计中,创造出更加符合环境特点的建筑作品。
1.2 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历史、情感等价值。
精心设计的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所,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生产力。
建筑还承载着社会的集体记忆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建筑设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环境的影响。
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还能够塑造城市的形象和风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建筑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充分重视和加以研究。
只有加强对建筑设计的重视,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和社会。
1.3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在建筑设计中,地形地貌可以影响建筑的选择、设计和施工。
地形地貌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设计师需要考虑周围的地形特征,以确保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地形地貌对建筑结构和建筑外观也有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需要建筑师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和外观风格,以适应周围环境。
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正文)建筑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地理背景,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质等。
而建筑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活和工作需求而在地理环境中建造的人造物体,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公共设施等。
在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科学地考虑和利用地理环境的特点,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生态性能,还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地理位置与建筑布局地理位置是建筑与地理环境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理位置的建筑,在面临不同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时,需要采取不同的建筑布局和结构设计。
例如,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往往需要考虑保温隔热和防寒保暖措施,如良好的保温材料、太阳能利用系统等;而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则需要考虑通风和遮阳等问题,以保证室内温度的适宜性。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根据地理位置的特点,合理布局建筑的功能区域和立面朝向,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二、气候与建筑适应性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建筑的选材、外立面和内部空间设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需要具备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在炎热潮湿的气候中,建筑需要考虑防潮、通风和抗腐蚀等措施;在干燥寒冷的气候中,则需要考虑保温和防风等问题。
合理地运用建筑材料、改善室内外空气流通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舒适性,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地形与建筑构造地形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要素,对建筑的造型和结构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条件,要求建筑在建造时充分考虑地形的起伏和不平整,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施工方法,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地形条件也会影响建筑的景观布局和景观设计,使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
四、地质与建筑可持续发展地质条件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建筑施工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建筑与地理环境如何利用地形创造独特的建筑

建筑与地理环境如何利用地形创造独特的建筑地理环境对建筑的设计与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形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地理环境如何相互作用,通过利用地形来创造独特的建筑。
一、地形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地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建筑布局和规划。
不同地势、高差、地貌等因素都会对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提出要求和限制。
1. 利用地势起伏创造多层次空间地势起伏可以为建筑提供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建筑布局更丰富。
在山区地形中,利用山丘的高低差,可以设计出悬挑式建筑,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
同时,通过合理的设计,还可以利用悬崖峭壁来设置观景平台,使人们能够欣赏到壮丽的景色。
2. 利用水域创造独特建筑形态水域是地形中的一部分,对建筑的创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水面上设计建筑物,可以利用悬浮或架空的方式,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同时,水域还能起到调节气温、增加湿度等环境调节作用,为建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建筑对地形的利用与融入建筑物在设计与施工中,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利用地形,将建筑与地貌融为一体,以创造出独特而有魅力的建筑作品。
1. 地下空间的利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来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
充分利用起伏的地势,将一部分建筑设于地下,不仅能够提供额外的使用空间,还可以减少对地表的干扰。
2. 集水与排水系统设计地形的高低差决定了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建筑可以根据地势来设计集水和排水系统,合理处理降雨水流。
通过设置流线型的屋顶和雨水收集设备,可以利用地形来收集和利用雨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 利用地形进行景观塑造地形的某些特点可以为建筑物创造独特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山地地形中,建筑物可以通过设置露台、楼阁等,使人们能够在高处俯瞰全景,增加观景的乐趣和体验。
三、地形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案例1. 中国的悬空寺位于山西省的悬空寺是一座建于悬崖峭壁上的古建筑,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将寺庙布局于峭壁间的窝洞与岩石凸出之间。
形容建筑结合当地气候、地形的特征

形容建筑结合当地气候、地形的特征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建筑与当地气候地形的融合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特征,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景建筑的专业内涵
•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指出地景学科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 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共同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三 大学科。 其专业领域的范畴包括: 敷地计划 城乡规划 区域地景设计 公园与休闲空间设计 土地开发 生态规划与设计 古迹的保护与 建筑的设计
④ 附崖法 附贴崖壁建造房屋。
⑤ 架空 调基本模式就是建筑 全部以支柱落地,建筑 水平几面架于支柱之上 。可以免去人们在建房 时对地形的挖填,完整 的保持了原有地貌。
架空是将建筑物的部分或全部落在脚柱 上面而使底部凌空。吊脚则是建筑一部 分由支柱支撑,另一部分放置在山地地 表上。
⑥ 跨越 适用于两种情 况:一是地形有 凹陷之处不便做 建筑,如建筑需 要跨越河沟;二 是建筑下有通道 的情况,比如” 过街桥“。
② 覆土法 采用”地下式”接地的山地建筑,其整个形态位于地表以内, 对于山地地表的破坏相对减少。可以保留自然植被、自然地形, 也保持了原有环境轮廓线。
结束 谢谢
•
结合地景设计建筑的方式
• • • 建筑形体与地形的融合 建筑形体与地形地貌的同构 建筑材质与土地肌理的整合
建筑形体与地形的融合
• 建筑与地形地貌的融合,使得整体景观中人工化的建筑与自然景观要素之间 的形象差异完全消失了。从而保证了建筑形体对于景观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建筑与大地浑然一体。一般的手法有两种:掩土建筑和重构地表
big的军事博物馆
• 重构地表
早期的掩土建筑在形态操作上的考虑可能是朴素而直觉的:通过使建筑基地 沉入土地或用泥土掩埋而消除人工营造的痕迹,尽可能的复原自然原存的状 来态。当代许多建筑则将建筑形态的生成视为对地表和地形的人工化重构, 从而达成建筑形态与大地地形融合的效果。具体来看,对于大地表面的操作 包括以下几种: 隆起 掀开 褶皱
大地艺术家林之助 田园风光
• 掩土建筑
掩土建筑在形象上所达成的建筑与大地浑然一体的整合效果渐而得到建筑师 的关注。建筑物的体量融入大地及其地形变化之中,保持了大地表面的连续, 使得建筑形体与大地景观形态之间的差异性缩减到土建筑
在当代建筑中,将建筑体量埋入大地的处理往往倾向于并不竭力掩盖和抹去 建筑存在的痕迹,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人工营造“契入”土地的印痕。
平原地带
在平原地段开阔平展的景观之中。水平延伸的地面以及远方的地平线对 于建筑的形体构图是极具控制性的。因而,建筑形体的“水平性”。“接近 大地” 成为建筑形象与景观风貌整合的重要取向。
建筑材质与土地肌理的整合
土地肌理在建筑上的延续体现了建筑对于大地的从属性,在视觉上使得建筑 形体与土地具有融合的趋向。
关于地景建筑的小研究
定义
地景建筑这一名词源于西方Langscape Architecture这个用语的 直译,以较大尺度的环境规划与空间设计而言,“景观设计” 这个词不适宜用来解释Langscape Architecture的专业范畴,而 “地景建筑”这个词更能妥帖地表达Langscape Architecture这 个专业名词的中文含义。
“风景园林“与”种树“
除了文字转换上的迷惘与观念上的混乱之外,长期以来,在以建筑专业 为主导的大环境下,建筑师总是认为自己可以包办任何与设计相关的工 作,他们控制与主导着大部分的环境建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的一种状 况是:建筑师将建筑设计完成后的剩余空间交由景观设计师去填充,而 景观设计师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绿化,美化或者修饰建筑设计的败笔, “种树”似乎成了地景建筑的代名词。
传统的山地民居建 筑往往在勒脚和台 基部分采用石材砌 筑。形成土地肌理 的延续效果,而上 部墙体则可能是与 原有景观肌理形成 差异性的光洁刷自 处理。
附: 山地中建筑与地形的结合手法
建筑适应地形
① 提高勒脚 调整建筑物四周勒脚高度到 同一标高作为建筑物基地。提高 勒脚法并不破坏建筑基地以外的 天然地表面,对于保持良好的绿 化环境和保持坡地稳定性有利。 分为全部提高和局部提高。一般 适宜于坡度平缓地段采用。
⑦ 转向 当建筑临山地道路转 弯处时,由于等高线 也急剧转向,而基地 尺寸收到道路限制, 建筑在这里不能坚持 同一朝向,必须转动 一个角度以适应地形 变化。
地形适应建筑
① 筑台 对天然地表进行开挖和填筑,使其形成平整台地。分为全填、 多填少挖、半填半挖、少填多挖和全挖等方式。
从建筑本身来 考虑,灵活组织建 筑内部空间的竖向 关系,提高建筑物 与地形之间的吻合 程度,使建筑物与 地形结合得更加有 机。重点在于根据 地形坡度的变化, 妥善安排房间的标 高。
② 悬挑法 传统建筑中采用木梁 或条石的悬臂来形成一面 或多面出挑挑檐、挑阳台 、挑楼梯等。具有“占天 不占地”的特征,可以凭 借较少的接地面积获得较 多的使用面积。
③ 吊脚 建筑局部以支柱架空。一 部分直接与山体地表发生 接触,一部分与山地地表 脱开,多见于坡度约为30° 左右的地段。能很好的适 应地形。
隆起
往往是用隆起的手法结合覆土绿 化模仿山丘的形态
隆起
掀开
big法国蒙特利尔人 体博物馆
掀开
荷兰海牙台夫特科技大学图书馆
褶皱
建筑形体与地形地貌的同构
传统上的掩土建筑和地下建筑等将建筑形体融入地形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种 “被动策略”,某种程度上是对建筑自身存在的一种否定,而且在经济、技术 方面所花的代价也较大。而建筑形体与地形同构的手法则要灵活得多。建筑形 体与地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保证了建筑形象与地形景观的和 谐性的同时,依然可以赋予建筑自身足够的个性自由度,在差异中寻求共通。
山地地段
• • • 当建筑物建造在山顶部位,山体成为建筑体量的基座。建筑物体量与山体形 成一个整体而共同影响人的视觉认知。 当建筑位于山脊部位时,建筑的形体往往沿山体脊线展开。 当建筑物位于山麓地带,山体在视觉上就主要作为建筑的背景而出现。
日本六甲山住宅
山体和平地的交接方式是视觉上起决定性的因素。凸形地段上的建筑一般宜 呈现横向水平展开的趋向,局部可以穿插以垂直体量以形成活跃元素;在凹 形地段中,由于两侧山翼的拱卫,建筑一般采用中心集中、甚至竖向发展的 体量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