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越冬的多种方式

合集下载

雪地中的昆虫

雪地中的昆虫

雪地中的昆虫冬天的雪地,是一个寒冷而寂静的世界。

大多数的动物都躲进了洞穴或树林中,寻找温暖和食物。

然而,有一些勇敢的生物却选择在雪地中生活,它们就是昆虫。

在雪地中,我们很难想象有昆虫的存在。

毕竟,昆虫给我们的印象是在花丛中飞舞,或者在草地上爬行。

然而,许多昆虫种类都有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它们可以在冰天雪地中生存。

首先,我们来看看雪地中的蚂蚁。

蚂蚁是非常勤劳和聪明的昆虫,它们有着强大的生存能力。

在冬天,蚂蚁会把自己的巢穴建在地下深处,以躲避严寒的天气。

它们会用土壤和植物的残渣来建造巢穴,这样可以保持温暖。

此外,蚂蚁还会储存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它们会在夏天收集足够的食物,然后在冬天的时候靠这些储备度日。

蚂蚁还有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就是冬眠。

在极寒的天气中,蚂蚁会进入冬眠状态,减缓新陈代谢,以减少能量消耗。

这样,它们就可以在雪地中度过整个冬季。

除了蚂蚁,还有一种昆虫也能在雪地中生存,那就是蜜蜂。

蜜蜂是非常有组织和社会性的昆虫,它们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分工。

在冬天,蜜蜂会聚集在蜂巢中,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

它们会用蜂蜡封住蜂巢的入口,以防止寒冷的空气进入。

蜜蜂会靠着蜂巢内的蜜汁和花粉度过整个冬季。

为了保持温暖,蜜蜂会不断地振动翅膀,产生热量。

这种集体的保暖方式被称为“蜂球”。

蜜蜂会形成一个球状的集体,以保持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

这种集体的保暖方式非常高效,可以让蜜蜂在雪地中生存数月之久。

除了蚂蚁和蜜蜂,还有一些其他的昆虫也能在雪地中生存。

例如,一些昆虫会选择在树木的树皮下越冬。

它们会寻找裂缝或孔洞,然后躲在里面。

这样可以避免受到风雪的侵袭,保持相对温暖。

有些昆虫则会选择在树木的树干中越冬,它们会在树干内部挖掘小洞,然后躲在里面。

这种越冬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让昆虫在雪地中安全度过冬季。

雪地中的昆虫给我们展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适应能力的强大。

它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应对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和存活。

虽然它们的身躯微小,但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无限的。

昆虫怎么过冬幼儿园教案

昆虫怎么过冬幼儿园教案

昆虫怎么过冬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昆虫过冬的方式。

2.学习如何帮助昆虫度过难关。

3.提高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昆虫模型或图片。

2.显示屏或白板。

3.纸和笔。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1. 课前导入1.教师播放有关昆虫的视频,带领幼儿们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习性和生命周期。

2.问一问幼儿们,冬天时家里的蚂蚁从哪里消失了?会有什么昆虫在冬天活动吗?2. 主要内容1.介绍昆虫冬眠的方式,可与幼儿用模型或图片相结合。

–一些昆虫在地下或树干内冬眠。

–一些昆虫在地面上蜷-up身体,覆盖一层保护膜。

–一些昆虫会在叶子或树干内冬天结成茧。

2.让幼儿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昆虫过冬?–提供干燥、温暖和隐藏的地方。

–放置物品,如纸板或草本植物,以提供庇护所。

–剩肥料,允许昆虫在茎和叶基部进行滋养和繁殖。

–考虑将植物保留在冬季,从而提供昆虫的食物来源。

3.强调观察和记录昆虫的重要性,让幼儿们绘制或写下他们观察到的昆虫状态。

4.提供幼儿亲自收集昆虫的机会,一起记录、观察昆虫,并探讨它们如何在冬天中度过。

3.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了解了昆虫为了在冬天能够生存的方法,也知道了我们可以帮助它们。

还要做好记录,加强观察,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

四、家庭作业让幼儿将观察到的昆虫状况,绘制成简单的图片或记录下来。

同时,让幼儿在家中寻找昆虫并观察,整理出他们发现的不同种类的昆虫并轻松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中,我们向幼儿们介绍了昆虫等动物如何在冬天中生存,并探究这方面的更多信息。

通过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这些生物和它们的习性,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希望能够在特定的季节和环境中继续引导幼儿们了解不同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命周期。

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究精神,是本课的一个很好的意外收获。

昆虫的抗寒适应与冬季生存

昆虫的抗寒适应与冬季生存

昆虫的抗寒适应与冬季生存在严寒的冬季,大部分昆虫都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然而,一些昆虫种群却能够通过抗寒适应来应对寒冷的环境,从而成功地在冬季中生存下来。

本文将探讨昆虫的抗寒适应机制以及其在冬季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一、昆虫的抗寒适应机制1. 越冬准备在冬季来临之前,一些昆虫通过进行越冬准备来适应寒冷的环境。

例如,一些昆虫会寻找避寒的场所,如树洞、地下洞穴或叶子的内部。

它们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直接暴露在严寒的气候中,同时还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

2. 降低新陈代谢率在冬季,昆虫会降低其新陈代谢率以减少能量消耗。

由于气温变低,昆虫不再需要像在其他季节一样保持高活动水平和较快的代谢速度。

通过降低新陈代谢率,昆虫能够延长能量的使用寿命,并在冬季中维持其生存能力。

3. 冻结耐受性一些昆虫具备冻结耐受性,即它们能够在极低温度下忍受冻结而不受损。

这一适应机制是通过产生特殊的抗冻蛋白和调节自身细胞内液体的浓度来实现的。

抗冻蛋白能够保护细胞免受冻结的伤害,而调节细胞内液体的浓度则能够防止冰晶形成,从而保护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4. 冻伤修复尽管一些昆虫具备冻结耐受性,但在极端寒冷的情况下,它们仍然可能遭受冻伤。

然而,昆虫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例如,一些昆虫体内的细胞和组织可以通过增殖和分裂来修复冻伤的部位,从而恢复其正常功能。

二、昆虫的冬季生存策略1. 群居生活一些昆虫选择在冬季进行群居生活,以增加自身的保暖效果。

这些昆虫通常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群体。

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共同分享体温,并互相保暖,从而减少受寒冷天气的影响。

2. 食物储备为了在冬季中维持生存能力,一些昆虫在夏季和秋季会积极储备食物。

它们会寻找并储存各种植物材料,如种子、果实或芽蕾。

这些食物储备不仅可以为昆虫提供所需的能量,还可以作为其在冬季中维持生活所需的重要营养来源。

3. 休眠状态在冬季,一些昆虫种群会进入休眠状态,以避免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

在休眠期间,昆虫的活动水平非常低,并且几乎不消耗能量。

昆虫的越冬方式昆虫是如何越冬的

昆虫的越冬方式昆虫是如何越冬的

昆虫的越冬方式昆虫是如何越冬的昆虫是如何越冬的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在面对寒冷的冬季时,通常采取各种方式来应对。

通过各种适应性的生理和行为机制,昆虫成功地度过了漫长而严寒的冬季。

一、冻休其中一种常见的越冬方式是冻休。

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能够耐受低温而不冻死的昆虫。

在冬季来临之前,这些昆虫会将体内体液的含水量降低,同时加强体内脱水保护物质的合成,使得体内的组织和细胞能够抵抗低温带来的冻结破坏。

一旦温度下降,冻休昆虫会积累大量甘油等抗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在低温下防止组织冻结,确保细胞的正常代谢。

随着气温的回升,昆虫会逐渐解冻并恢复活动。

二、深入土壤或树皮中越冬另一种常见的越冬方式是深入土壤或树皮中越冬。

对于一些地面活动的昆虫,如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它们会在冬季来临之前采取避寒措施,找寻适合越冬的场所。

它们会选择一些天然洞穴、土壤的缝隙或树皮下等地方,通过蜡质和丝状物质等物质的保护,有效地抵御严寒。

这些物质能够为昆虫提供温暖和保湿的环境,避免体温过低和体液脱水。

三、冬眠在冬季来临之前,一些昆虫会进入冬眠状态,也被称为休眠。

冬眠是昆虫减慢新陈代谢率和活动以适应寒冷环境的一种策略。

在冬眠期间,昆虫的呼吸和心跳等生理功能几乎停止,身体活动极其缓慢。

同时,它们会寻找能够提供足够温暖的地方,如洞穴、树洞等,进一步减少体内的热量损失。

在春天来临时,随着气温的升高,昆虫会逐渐苏醒并恢复正常生活。

四、其他越冬方式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越冬方式外,还有一些昆虫采取了其他独特的越冬策略。

例如,一些物种的幼虫会结成团体,形成密集的群体来相互保暖。

此外,一些昆虫通过迁徙的方式来逃避寒冷的冬季,选择到温暖的地区度过寒冷时期。

总结昆虫是如何越冬的,主要依靠冻休、深入土壤或树皮中越冬、冬眠以及其他独特的越冬方式来应对寒冷的冬季。

这些越冬策略让昆虫能够在经历寒冷季节后,重新恢复活动并繁衍后代。

了解昆虫的越冬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些重要的生态群体。

动物过冬的小百科

动物过冬的小百科

动物过冬的小百科
动物过冬是指动物为了适应冬季的寒冷环境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生理适应性变化。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过冬方式:
1.迁徙:许多候鸟会在冬季来临之前迁徙到温暖的地区。

例如,北
极燕鸥会迁徙到南极洲附近的海域,而一些鸟类则会迁徙到赤道附近的地区。

2.储存食物:一些动物会在夏季或秋季储存足够的食物,以供冬季
食用。

例如,松鼠会储存坚果和种子,而一些蜜蜂会储存蜂蜜。

3.冬眠:一些动物会在冬季进入冬眠状态,以减少能量消耗。

例如,
蝙蝠、刺猬和蜗牛等动物会在冬季进入冬眠状态。

4.换毛:一些动物会在冬季来临之前换毛,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如,绵羊和山羊会换上厚厚的羊毛,而一些鸟类则会换上更加浓密的羽毛。

5.寻找庇护所:一些动物会在冬季寻找庇护所,以躲避寒冷的天气。

例如,一些昆虫会在树皮或土壤中寻找庇护所,而一些哺乳动物则会在洞穴或树洞中寻找庇护所。

总之,动物过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昆虫耐寒性的类型、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综述

昆虫耐寒性的类型、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综述

昆虫耐寒性的类型、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综述生活在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昆虫在长期的发育过程中均要经受冬季寒冷低温的影响。

昆虫的耐寒性是指昆虫长期或短期暴露于低温下抵御寒冷仍然存活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诸多非生物因素及生物因素均有关。

昆虫耐寒性研究至今已成为昆虫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本文从昆虫耐寒性的类型、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昆虫耐寒性的研究进展。

1 昆虫的耐寒性类型通常情况下,根据不同昆虫的耐寒特性,可将其分为耐结冰型和不耐结冰型。

耐结冰型昆虫的过冷却点较高,可以在过冷却点以下生存,忍受虫体结冰,此类昆虫通过提高过冷却点来诱导胞外结冰,从而避免寒冷对胞内亚细胞结构的伤害。

如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幼虫的过冷却点为-11℃,而冬季在-15℃暴露24h后的存活率仍达60%以上(Atapour et al.,2009);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为-11.98℃,但却能在-23.5℃条件下安全越冬(赵建兴等,2009)。

不耐结冰型昆虫的过冷却点较低,昆虫不能在过冷却点以下温度存活,一旦结冰就会死亡(Lee,1991),此类昆虫通过降低过冷却点来增加耐寒能力,以降低体液结冰的概率。

如大菖蒲夜蛾(Holotropha leucostigma laevis)卵的过冷却点为-34.1℃,以较强的过冷却能力避免寒冷结冰,越过寒冷的冬天(筒井等,1991)。

随着昆虫耐寒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对其进行了更细致地划分。

孙绪艮将其分为7种类型:以耐冻性为主的种类,耐冻性+行为回避,以过冷却为主的种类,过冷却+行为回避,过冷却+耐冻性,行为回避以及复合型(耐冻+过冷却+行为回避)(孙绪艮,2001)。

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Bale根据昆虫死亡出现时间而进行的类型划分方式,即耐结冰型、避免结冰型、抗寒冷型、寒冷敏感型和随机型(Bale,1996)。

昆虫越冬的名词解释

昆虫越冬的名词解释

昆虫越冬的名词解释昆虫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多样化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拥有各种适应性良好的生存策略。

其中一个重要的生存策略就是越冬。

越冬是昆虫为了避开寒冷天气而采取的一系列适应措施,以确保其幼虫、蛹或成虫能够在冬季存活并顺利繁衍后代。

1. 冬眠:一些昆虫会进入冬眠状态。

冬眠是一种低代谢的状态,昆虫的体温和新陈代谢水平都会降低。

因此,它们能够生存较长的时间而不食不动,直到气温回升。

一些昆虫会选择寻找适宜温度的避风处,如树洞、土壤下方或落叶堆中,进入冬眠。

2. 茧丝:一些昆虫的幼虫或蛹会将自己包裹在茧丝中。

茧丝由昆虫分泌的丝状物质构成,可以提供保护和隔绝外部环境的作用。

在茧丝内,昆虫能够生成保护性的外壳,并通过自身代谢维持温度适宜的环境。

3. 寄宿:有些昆虫会选择在其他生物体内越冬。

它们寄宿在树木、地下或动物体内,以利用宿主的体温来保持温暖。

例如,一些昆虫会寄宿在蝙蝠的洞穴中或者寄生在鸟巢中。

通过与宿主共生,昆虫可以获得额外的保护和食物来源。

4. 在寒冷环境下产卵:一些昆虫会选择在冬季寻找适宜的生殖地点,并在那里产卵。

它们利用低温的优势,减少竞争和控制害虫数量。

这种策略使得昆虫幼体可以在春天的气温回升时迅速孵化。

5. 化合物堆积:某些昆虫通过在体内积累特定物质来抵御低温。

这些化合物可以提供额外的能量和保护作用,以确保昆虫能够在冬天存活。

例如,一些蜜蜂会积累蜂蜡,它具有保持温暖和防水的作用。

6. 迁徙:一些昆虫会选择迁徙到更温暖的地区度过冬季。

迁徙可以是短途的,也可以是长途的。

这种策略使得昆虫能够避免极寒天气,并在相对温暖的地区继续寻找食物和繁衍后代。

迁徙需要昆虫具备较强的飞行能力和导航能力。

总的来说,昆虫越冬是昆虫通过一系列生存策略来适应寒冷环境的行为。

它们通过进入冬眠状态、寄宿在其他生物体内、产卵、化合物堆积或迁徙等方式,确保自己能够在冬季存活下来,并在来年春季继续繁衍后代。

这些适应措施展示了昆虫在面对困难环境时的多样性和适应能力。

九香虫人工养殖越冬条件的优化

九香虫人工养殖越冬条件的优化

九香虫人工养殖越冬条件的优化九香虫(学名:Eucorydia yuexiangensis)是一种价值较高的昆虫资源,它的幼虫含有香气成分,具有开胃、促进消化等药用特性。

为了保证九香虫的养殖效益,需要进行越冬条件的优化。

本文将探讨九香虫人工养殖越冬条件的优化方法。

一、温度控制九香虫在越冬期间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来说,九香虫适宜的越冬温度为8~15摄氏度。

因此,在冬季的养殖过程中,需要保持室内温度稳定,并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如增设暖气设备或调整通风换气设施,以确保九香虫的越冬环境能够维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二、湿度调控九香虫对湿度的要求较高,过低或过高的湿度都会对其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在冬季养殖过程中,要通过增加水分或者调整通风换气来调控室内湿度。

一般来说,九香虫的越冬湿度保持在60%~80%左右较为合适。

三、光照需求九香虫属于夜行性昆虫,对光照的要求较低。

因此,在冬季养殖时应避免直接阳光照射,以免对九香虫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要避免养殖环境过于昏暗,可以选择适当的照明设备,保持适宜的光照程度。

四、饲料管理冬季是九香虫生长速度较慢的时期,因此在饲养过程中需要调整饲料的投喂量和频次。

一般来说,可以适当减少饲料的投喂量,减少虫体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注意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卫生。

五、疾病防控冬季是九香虫易发生疾病的季节,因此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

在越冬过程中,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及时清除虫体废弃物,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同时,可以适当添加抗菌剂或疾病防治药物,提高九香虫的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九香虫人工养殖越冬需要注意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调控,并对饲料管理和疾病防控进行合理的操作。

通过优化越冬条件,可以提高九香虫的生长、繁殖效益,为九香虫的人工养殖提供更好的保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操作应根据九香虫的特性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越冬的多种方式昆虫的种类多,生活习性复杂,过冬时的虫态也不完全一样。

经过将常见的200多种农、林昆虫,按过冬虫态区分,得出的结果是:以幼虫过冬的占43%;以蛹过冬的占29%;以成虫过冬的占17%;以卵过冬的占11%。

当昆虫度过寒冷的冬天时,不论它们处于哪个发育阶段,事先都要挑选安全而且僻静的地方躲藏起来,才能进入静止不动的过冬状态。

这种过冬现象,就像成熟后的植物种籽存放在仓库里一样,生命并没有停止,只要内在的复苏条件具备,外界条件适合,它们就又开始活动了。

以成虫过冬的昆虫大多数昆虫在成虫期能取食,或有坚硬的体壁。

只要它们把肚子吃饱,储备下足够供冬季消耗的养料,并选择好越冬场所,就能熬过漫长的冬季。

双翅目中的蚊、蝇,大部分是以成虫过冬。

每年气温逐渐下降,冬季将要来临时,它们就钻到石洞、菜窖、空房、畜舍等阴暗挡风的角落里躲藏起来度过冬天。

越冬昆虫何时醒来过冬的昆虫熟睡了一冬,当天暖和了就会很快醒来寻找食物,延续它们的生命。

一般认为温度是促使昆虫苏醒的重要条件。

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昆虫在准备过冬前,为了降低体内冰点,免遭冻死,曾排出了体内大部分水;过冬期间为维持肌体活力和较缓慢的代谢过程,又消耗了不少水分。

整个冬季身体失水过多妨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

严冬结束前,为了少许湿润一下干涸了一冬的外表皮和满足体内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分,它们就借助体壁、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各种能用来吸收水分的器官,尽量吸收土壤、空气和植物体蒸发的水分,等待到向体内输送的水分足够用时,才开始苏醒活动。

人们作过这样的试验,玉米螟幼虫的过冬死亡率一般在50%~60%,其中多数是因春季失水造成的。

危害棉花的三点盲蝽象的过冬卵,早春空气湿度在60%以上时,5月初才能开始孵化,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供卵吸收,或久旱不雨,幼虫就不能从卵中孵化出来,这时它们一直要等到有雨露滋润时才苏醒并冲破卵壳重返大自然。

过冬昆虫的苏醒,除要吸收足够的水分外,食物的出现也是苏醒的信号。

因为昆虫的发生、发展与植物有着相应的同步性,这是自然界赐予生物的天赋。

如以卵过冬的蚜虫,只要所需寄主开始发芽,它们就破卵而出去吸吮嫩芽的汁液。

同样专门食蚜虫的食蚜蝇,只要蚜虫刚一露面,它们也紧跟着苏醒,把卵产在蚜虫群中。

蝴蝶、蜜蜂等嗜花采蜜的昆虫,只有春蕾怒放时,它们才展翅飞翔。

熟睡在残叶枯草间的小甲虫、叶蝉、蝽象等多种成虫,只要天气变暖、春雨濛濛,万木回春时,便开始活动起来,到处寻找可口的食物。

以幼虫过冬的昆虫能度过冬天的幼虫,多数都已接近老熟。

这是因为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一龄幼虫,体壁幼嫩,抗拒寒冬的能力极差;二龄后的幼虫,正处在快速取食和发育旺盛的阶段,体腔内所含水分较多,又没有储备足够的为过冬所需的脂肪,因此一、二龄的幼虫对度过冬天还很不适应。

以幼虫期过冬的昆虫,除幼虫在身体生理上具备了过冬条件外,选择不同的过冬场所、编织各种形状的防护外罩也是必不可缺少的行为。

多种属于鳞翅目中螟蛾科的昆虫,如玉米螟、高梁条螟、粟灰螟以及多种为害水稻的钻心虫都以老熟幼虫钻蛀到稻秆深处或根茎中过冬。

这些昆虫常常在越冬前尽量延长“隧道”的深度,并用啃下来的碎屑将隧道周围填满,又在隧道进口处吐丝结上一层薄网,这样不但能保持温度,也提供了越冬的安全感。

大豆天蛾以幼虫度过寒冬,当冬季来临,老熟的幼虫便靠坚硬的头壳和身体的蠕动,钻到寄主附近的土里,利用身体上下左右摇摆、挤压,做成一个坚固的土房子。

房子做好后,还要从嘴里吐出粘液,用来涂刷室壁,使土室更为牢固和光滑。

冬季它们在土室里进入休眠状态,醒来时已是春暖花开了。

为害梨树、海棠的星毛虫,因为它们最喜欢取食这些树的嫩梢。

如果以老熟幼虫过冬,来年春天再化蛹,变作成虫产卵,就要错过春天取食新芽的根机。

因此,它们便以刚脱过一次皮的二龄幼虫过冬,并且在不远离寄主的地方选择树干向阳一面的裂缝,或选择砍伐枝杈时遗留下的伤疤的伤疤处以及其他害虫钻蛀过的旧洞作为它们过冬的理想场所。

地点选好后,还要拉下身上的长毛混合吐出来的丝,织成毛毯裹住身体抵御严寒。

刺蛾幼虫性情凶狠,如果你不小心碰它一下,就会被它狠狠地报复一回,使你的皮肤痛痒好几天。

人们给它起了个名符其实的外号——“洋辣子”。

“洋辣子”不光性情不善,还是个胆大妄为的家伙呢。

当它吃饱长足开始蛰伏时,便爬到枝杈处,用吐出来的丝和从口中吐出来的粘液再缠绕身上的毛,做成一个鸟蛋形外布一层不同颜色花斑的硬茧,这既成为伪装,可避免鸟兽伤害,又成为过冬的安乐窝。

蓑蛾又叫避债蛾,从小就胆小怕事。

自从卵中孵化出来后,就会用啃碎的叶片、排出的粪便及吐出来的细丝织造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很像件蓑衣样的袋子,它终生躲在里面生活,只有吃东西时才把头和胸足伸出来。

这样,它们过冬时就不再要作任何准备了,只要爬到墙壁或树干,找个避风的地方,再把身体缩入,吐丝将袋口扎紧并与墙壁或枝干粘连牢固,这样就可以安然过冬了。

木蠹蛾幼虫和天牛幼虫,它们整个幼虫期就生活在树干内,在树干中取食并构筑隧道,过冬时无需再精心遮盖,只要用粪便把洞口堵严,就万无一失了。

以卵过冬的昆虫常见的种类大部分属于直翅目中的蝗虫、螽斯、蟋蟀;同翅目中的蚜虫、粉虱、飞虱、斑衣腊蝉;半翅目中的盲蝽象等。

鳞翅目中蛾类,鞘翅目中的叶甲,也有以卵过冬的,但为数很少。

每年秋末,各种蝗虫进入老熟期准备产卵越冬。

产卵时选择适宜的土壤和场所,用腹部末端坚硬的产卵器接触地面,腹部下弯,后腿支起,从生殖器官中排出液体,湿润土壤,同时生殖器用劲往下钻动,大约经过1小时后,就能挖出一个3厘米多深的洞来,这时把卵粒依次产下来,蝗虫在产卵时,还随卵粒排出些泡沫状的胶液,把所有的卵粒包严,最后形成一个与洞深相仿,不怕水浸霜冻的保险胶袋。

卵产完后,还要作一番细致的安排:用后足刨土,把洞口填平,再用前足踏实。

这样,胶袋里的100多个小生命就在这“育婴室”般的暖房中度过寒冷的冬天。

雌性蝈蝈的产卵管像马刀;蟋蟀的产卵管像倒拖着的长矛。

它们的产卵器官虽有不同,但都是用这些“利器”把地面钻出个洞来,再把卵粒竖立着产下来。

因为一个小洞只有能容纳一粒卵的体积,所以它们产完一粒卵后要再钻洞再产。

这样,它们的卵粒在土壤里是分散开的,细密的土壤便构成了天然卵袋。

蚜虫在越冬前,把大量具有坚硬卵壁的卵产在寄主的根茎上、枝杈间的向阳面及缝隙处,即使严冬也不会把它们卵全部冻死。

蚜虫就是凭借着这样惊人的繁殖能力和复杂多变的生殖方式越过严冬。

同是同翅目中的蝉和大青叶蝉,也都是把卵产在树木枝条上过冬的。

两者在产卵时的不同点是:蝉有一根长矛头状的锥形产卵管,在产卵时能划破树皮并把卵粒输送到木质部中,而大青叶蝉的产卵器却像一把锯子,在产卵时能将树皮锯开一条月牙形的小缝,把卵成排的产在树皮内。

半翅目中的盲蝽象是把卵巧妙地产在植物组织内,借助植物的皮和茎的保护使卵粒过冬。

它们的产卵方法都是在选择好产卵的寄主和部位后,先用刺吸式的口器在适当部位刺出洞来,然后才把产卵管举起,插入洞中,产下一粒卵后将产卵管拔出,再重复着前面的动作,产下第二粒、第三粒……有时在同一块植物茎皮中可连续产下几十粒卵。

盲蝽象把卵产在植物组织里,它们是怎样使卵接触空气且保持活力呢?明年孵化出来的后代又是怎样从卵壳中钻出来呢?原来,成虫产卵时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已经在卵的向外一端,留下了一个像是天窗样的盖子,来年幼小的虫子从卵里孵化后,只要用头顶开那扇特制的天窗便钻了出来。

昆虫这些天然本领,就是精工巧匠也能以设想的。

鳞翅目上的蛾子,没有特殊的产卵器官,产卵器只是腹部末端的几节的拉长,困此,只能把过冬卵明摆浮搁,成堆或成块地产在树木枝干或其他物体上。

为了能使卵块过冬,它们在产越冬卵时,除了增加卵壳的厚度外,还能把腹部末端的绒毛脱下来,粘贴在卵块外,好像给卵盖上一层厚厚的毛毯,这样不但可阻止卵粒将来孵化时所需湿度的散失,也可保护卵安全过冬。

动物冬眠的原因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动物冬眠的机理。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黄鼠身上鉴别并绘制出了启动动物冬眠的两个基因,这两个基因控制合成对于冬眠至关重要的酶。

据当地媒体报道,该校马修·安德鲁博士等人,利用在黄鼠体内找到的一种基因,控制合成了胰腺甘油三脂酶,这种酶能分解以脂肪酸形式储存在体内的甘油三脂,然后将之转化成作为黄鼠冬眠时能量来源的脂肪。

另一种基因则控制丙酮酸盐脱氢酶、激活酶和同功酶的合成,这些在饥饿时候被激发的酶,能帮助保持体内的葡萄糖储备,在冬眠开始时或即将开始前,两个基因都在黄鼠的心脏中得到了表达。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基因与在非冬眠动物身上找到的对等基因,几乎是一致的,但它们在冬眠与非冬眠动物身上的表达不一样,胰腺甘油三脂酶仅在非冬眠哺乳动物的胰腺中得到表达,却同时出现在黄鼠的胰腺和心脏中。

科学家若能鉴别出那些在冬眠这类极端状态下负责保护器官、降低血糖消耗和保持肌肉性能的酶,将能开发出延长移植用人体器官“保质期”的新方法,还可研制出诱导宇航员在长期太空旅行过程中安全进入类“冬眠”状态的方法。

动物冬眠时,整整一冬不吃东西为什么不会饿死呢?这是就是它在进行断食辟谷之故。

1、动物冬眠断食辟谷每当气候渐渐变冷,食物缺乏的时候,许多动物就进入冬眠,进行断食辟谷调整机体,减少机体新陈代谢,使其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消耗,以期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

所以,冬眠现象是动物生存斗争中对不良环境适应的一种方法。

动物冬眠时,一冬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

因为冬眠以前,它们早就开始了冬眠的准备工作,用来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这些动物冬眠前的准备工作很特殊,那就是从夏季开始,便在自己的身体内部逐渐积累营养物质,足够满主整个冬眠过程中身体需要的基础代谢消耗。

尽管在身体内积累大量营养物质,可是冬眠期长达数月之久,怎么够用呢?原来动物在冬眠期间,伏在窝里不吃也不动,或者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也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消耗的营养物资也就相对减少了,所以体美贮藏的营养物质是足够供应的。

等到身体内所贮藏的营养物质几乎要用光时,冬眠期也将结束了。

冬眠过后的动物,身体显得非常瘦弱,醒来后要吞食大量食物来补充营养,易变尽快恢复身体常态。

2、动物冬眠断食辟谷之谜动物为什么能冬眠?对此人类已经探索了100多年。

近年来,美国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这个奥秘。

实验证明,在一些动物的血液中存在着一种能够诱发动物冬眠的物质。

经过无数次试验,科学家终于提炼出了这种诱发物质,这是一种类似荷尔蒙的特殊蛋白质,被称为“冬眠激素”。

科学家指出,动物冬眠是为了保持体内的能量、避免冻饿的一种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和“自救”方式,寒冷、饥饿、疾病对冬眠动物是无能为力的。

动物在冬眠断食辟谷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在冬眠的状态下,体温降低,能减少98%的代谢活动而适应外环境,酿成了整个生理活动的“沉睡”状态,也就是生命过程相对延长了,从而动物的寿命也就延长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断食辟谷的状态下,刺激机体进行应激反应,重新调整机体内环境所存在的种种隐患和病灶,产生了推陈出新、优胜劣汰、脱胎换骨之效,从而便使动物防治了种种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