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风云背景下的晚清军事翻译探索及其成果浅谈
略谈晚清翻译小说的兴盛

略谈晚清翻译小说的兴盛
张苹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文学是没有国界的。
中国大规模地介绍、翻译异域文学作品,是在鸦片战争尤其是在1894年——1895年的甲午战争之后。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铜关铁锁,也使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开始了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
在认识西方,学习西方,振兴中华的思想引导下,大量的异域文学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张苹
【作者单位】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晚清报载翻译小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J], 文迎霞
2.晚清“翻译小说热”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 [J], 韩晗
3.晚清绘画艺术的潜变——关于晚清谐俗绘画的兴盛 [J], 谢玲
4.晚清翻译小说的众生百态 [J], 王敏玲;郭艳;谢雨萌;吕英;童秋涞
5.小说评点的别样风景--以晚清翻译小说为中心 [J], 李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朝的军事改革武器装备与战术的创新

清朝的军事改革武器装备与战术的创新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军事改革曾经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清朝的军事改革包括了武器装备与战术的创新,这为清朝的军队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军事改革对武器装备与战术的创新,并分析其影响与局限。
清朝的军事改革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起步,主要受到外国侵略的刺激。
与欧洲列强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比,清朝的军队一度显得相形见绌。
为了应对外敌的威胁,清朝开始进行武器装备的改革。
首先是引进火器技术,将火枪、火炮等武器引入中国。
这些新型武器充分利用了火药的威力,增加了射程和杀伤力,使清朝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战能力。
此外,清朝还积极学习西方的战术思想,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清朝的军事改革中,最著名的是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武器装备与战术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清朝开始引入西方军队制度,并派遣学生前往海外留学,学习西方军事科学和技术。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在军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军事改革的进展。
他们将新的战术思想引入清朝军队,提供了新的战斗策略和战术指导。
清朝军事改革中,还涉及到对军队组织结构的调整。
由于农业社会的束缚,清朝的军队原本以边防军兵员为主,短期内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现代化军队。
然而,清朝针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例如,在军队组织中引入了禁卫军和新建军,对训练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虽然清朝的军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武器装备与战术水平,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军事改革的进展缓慢,清朝的军队在面对西方列强时仍然存在劣势。
其次,由于社会体制的限制,清朝的军事改革难以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限制了军队的发展,阻碍了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此外,清朝内部政治动荡也影响了军事改革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清朝的军事改革在武器装备与战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通过引进火器技术,改革组织结构,学习西方战术思想等举措,清朝的军队增强了一定的战斗力。
晚清军事图志观后感

晚清军事图志观后感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晚清军事图志》,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
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
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内容肤浅。
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
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大量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因此他衷心地希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
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
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么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
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进步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能力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
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
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直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
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
而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文明形态上相较落后。
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
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面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
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同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接受西方文明。
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接受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文明,那么中国不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而且一定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文明的辉煌。
清朝的军事科技与武器制造

清朝的军事科技与武器制造清朝时期,军事科技与武器制造成为了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不仅引进和吸收了外国先进技术,还进行了自主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军事科技的进步和武器制造的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清朝时期的军事科技与武器制造。
一、军事科技的进步清朝时期,军事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进和吸收外来技术清朝统治者积极引进和吸收外来技术,充分利用外国军事科技的优势。
清朝建立了洋务运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最著名的例子是清朝在兵器制造上引进了西方的火器技术,如火炮、火枪等。
这些先进的武器技术使得清朝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 发展军事教育与研究清朝注重军事科技的教育和研究,设立了军事学院和兵器制造厂等机构,专门培养和研究军事科技人才。
通过培养专业军事人才,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3. 创新和改良清朝军事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引进和吸收,还包括了自主创新和改良。
清朝将火炮制造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并改进了传统的武器制造工艺。
此外,清朝还在其他军事技术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军事工程、筑城防御等。
二、武器制造的发展清朝时期,武器制造是军事科技进步的具体体现。
以下是清朝时期武器制造的发展情况:1. 火炮制造清朝吸收了西方火炮技术,在自己的传统武器制造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清朝制造了大量的火炮,这些火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技术水平也十分先进。
清朝火炮制造技术的进步,大大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2. 弓弩制造尽管火炮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弓弩作为传统的冷兵器在清朝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清朝对弓弩的制造进行改进和改良,以提高其性能和使用效果。
清朝制造的弓弩不仅材料优良,而且工艺精湛,成为清朝军队中重要的远程武器。
3. 铁甲制造清朝在铁甲制造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清朝制造的铁甲,不仅材质坚固,而且制作精良。
清朝的士兵配备了这样的铁甲,提高了他们在战斗中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施渡桥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以“练兵”、“制器”为中心的“自强”活动。
随着这一活动的开展,翻译外国军事著作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由此拓宽了西方军事文化传入中国的渠道。
本文主要对晚清翻译军事著作的概况、特点,以及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的影响,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翻译西书的出发点与基本方针最早倡议翻译西书的是在江南制造局任职的科学家徐寿。
他向曾国藩提出: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工艺精良之原因,悉本于专门之学”,故应“翻译泰西有用之书,以探索根底。
”(《洋务运动》(八)第23页)曾国藩深韪其言,便于1867年在江南制造局设翻译馆,先后延聘西士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林乐知、金楷理等,与中国的华衡芳、徐寿、徐建寅、李凤苞、王德均、赵元益等人一起,采取中西学者通力合作、口述与笔译相结合的办法,从事译书工作。
曾国藩在1868年10月的奏折中说:“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
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扞格不通,故虽曰习其器,究不明乎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
本年局中委员于翻译甚为究心……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译出,现已译成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四种。
”(《洋务运动》(四)第18页)以上阐述,反映了曾国藩翻译西书的出发点和基本方针。
此后,李鸿章在1875年的奏折中,把翻译西书列为江南制造局五项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指出:“又如翻译课士一事,西洋兼博大潜奥之理,苦于语言文字不同,将欲因端竟委,穷流溯源,舍翻书读书无其策。
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最要为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等编,固属关系制造,即如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之类,亦皆有裨实用。
现译出四十余种,刊印二十四种,藉是稍窥要领,牗启高明。
”(《洋务运动》(四)第30页)可以看出,李鸿章所提“穷流溯源”的译书出发点与曾国藩所提“明乎制器与用器之所以然”,内含基本是一致的;所提“有裨实用”的翻译方针与曾国藩所提“有裨制造”的方针,实质上也是一致的。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施渡桥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以“练兵”、“制器”为中心的“自强”活动。
随着这一活动的开展,翻译外国军事著作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由此拓宽了西方军事文化传入中国的渠道。
本文主要对晚清翻译军事著作的概况、特点,以及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的影响,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翻译西书的出发点与基本方针最早倡议翻译西书的是在江南制造局任职的科学家徐寿。
他向曾国藩提出: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工艺精良之原因,悉本于专门之学”,故应“翻译泰西有用之书,以探索根底。
”(《洋务运动》(八)第23页)曾国藩深韪其言,便于1867年在江南制造局设翻译馆,先后延聘西士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林乐知、金楷理等,与中国的华衡芳、徐寿、徐建寅、李凤苞、王德均、赵元益等人一起,采取中西学者通力合作、口述与笔译相结合的办法,从事译书工作。
曾国藩在1868年10月的奏折中说:“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
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扞格不通,故虽曰习其器,究不明乎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
本年局中委员于翻译甚为究心……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译出,现已译成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四种。
”(《洋务运动》(四)第18页)以上阐述,反映了曾国藩翻译西书的出发点和基本方针。
此后,李鸿章在1875年的奏折中,把翻译西书列为江南制造局五项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指出:“又如翻译课士一事,西洋兼博大潜奥之理,苦于语言文字不同,将欲因端竟委,穷流溯源,舍翻书读书无其策。
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最要为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等编,固属关系制造,即如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之类,亦皆有裨实用。
现译出四十余种,刊印二十四种,藉是稍窥要领,牗启高明。
”(《洋务运动》(四)第30页)可以看出,李鸿章所提“穷流溯源”的译书出发点与曾国藩所提“明乎制器与用器之所以然”,内含基本是一致的;所提“有裨实用”的翻译方针与曾国藩所提“有裨制造”的方针,实质上也是一致的。
读《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的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是一本详细介绍中国晚清时期军事发展的重要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晚清时期的军事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对晚清时期的军事制度、战争与冲突、军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
通过作者的研究和分析,我了解到晚清时期中国军队在兵员编制、训练、装备和指挥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书中还对晚清时期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决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了解到当时中国面临着内患和外患的严峻形势,对外国侵略者的威胁和冲突不断升级。
晚清政府在面对这些挑战时,采取了不同的军事策略和政策,但很多时候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书中的案例和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晚清时期的一些知名战役和将领。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使我更加了解晚清时期的军事局势和人物的贡献。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我深刻认识到晚清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客观的分析,使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晚清时期的军事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深度的思考。
总的来说,我认为《剑桥中国晚清军事史》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对晚清时期军事发展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研究中国晚清时期的军事史,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晚清海军军事法变革的主要内容与反思

晚清海军军事法变革的主要内容与反思晚清海军军事法变革的主要内容与反思本文关键词:晚清,主要内容,海军,变革,反思晚清海军军事法变革的主要内容与反思本文简介:摘要:晚清海军法律是传统军事法律近代化的典型代表,其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军事法律近代发展的一般生成模式。
晚清海军法律产生在中西两种不同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文化碰撞时期,变革的主要内容在军事编制组织法、军事人事法、军事行政管理法、军事后勤法和军事刑法等五个方面。
对晚清海军法律的历史反思,希求能为今日海军法律晚清海军军事法变革的主要内容与反思本文内容:摘要:晚清海军法律是传统军事法律近代化的典型代表, 其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军事法律近代发展的一般生成模式。
晚清海军法律产生在中西两种不同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文化碰撞时期, 变革的主要内容在军事编制组织法、军事人事法、军事行政管理法、军事后勤法和军事刑法等五个方面。
对晚清海军法律的历史反思, 希求能为今日海军法律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或启示。
关键词:晚清; 海军; 海军军事法; 近代化;Abstract:Naval law in late Qing Dynasty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ization about traditional military law, whos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common formational pattern of modern military law. The background of naval law in late Qing Dynasty came from a period of military and cultural clash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nations. The content of the naval law reform is embodied in five aspects: military organization law, military personnel law,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law, military logistics law military criminal law.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Navy law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 hope to draw a lesson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Late Qing Dynasty; Navy; Naval Law; Modernization;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清王朝被迫摆脱闭关锁国的状态, 开始对"祖宗成法"进行某些改变, 被迫向西方学习一些新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风云背景下的晚清军事翻译探索及其成果浅谈
作者:杨仰
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7期
摘要晚清时期的中国风雨飘摇,洋务派为寻求救国强国之道开展了针对军事需求而进行的外语翻译。
它开启了近代外语翻译之路,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近代外语翻译准则及基础。
本文从晚清外语翻译的社会历史原因着手,对其特点、成果、意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晚清军事翻译甲午战争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外语翻译发轫于晚清,缘起于“师夷制夷”的时代军事需求。
两次鸦片战争,从1840年到1860年,晚清政府面对远道而来的外族强敌,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历时二十年,交涉往来,中外文语言翻译成为必需。
有鉴于此,晚清政府开始商筹建立培养外事翻译人才的学馆,以“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
”并期望最终能达到“师夷制夷”的“强兵富国”目的。
针对晚清军事翻译进行的研究在大陆范围内较少,而在台湾有不少成果,其原因是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收藏了相关资料,而内地相关资料不足。
限于此,笔者利用拙笔,对这一论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晚清军事翻译机构与人员
晚清军事翻译机构分为官方与民间两种性质,官方翻译机构有江南制造局翻译官、天津机器局、天津水师学堂、淮军天津军械所、京师同文馆等;民间翻译机构有上海格致书院、上海著易堂书局、香港中华印书局等。
从总体来看,官方翻译机构比民间翻译机构承担了更多的翻译任务,呈现出官方为主体、民间共同参与的格局。
晚清时期参与军事翻译的人员众多,既有来自英国、美国和德国的传教士,又有中国的士大夫和朝廷要员。
据统计,参与西方军事著作编译活动的人员共59人,外籍翻译人员共11人。
中国编译人员多来自江、浙、皖、两广及满洲地区。
19世纪中后期,近代西方的军事知识大规模传入中国时,由于地理环境和教育文化的优势,这些地区的文化人士最先接触到这些知识,随即作为这些知识的传播主体将之传入中原等地。
他们的积极译介和传播为中国传统军事向近代化过渡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2 晚清军事翻译成果
晚清军事翻译以甲午战争为界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争(1871年至1895年)为第一阶段,官办和民办翻译机构共出版军事译著97种,“平均每年出版3.88部”。
这一期间,军事翻译着重于枪炮、火药方面的书籍,占该时期军事译著总数的46.4%,其次为军事训练、军事工程、战史、战船和战车、海防、海军军制、军事管理和教育、行军作战、陆军军制、军事地理等。
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西方列强军力强大,不仅在于其兵器精锐,更在于其制度完备,军事理论与军事思想先进,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制度文化必须强于他国,因此,晚清的军事变革开始进入“兴学储才”、“整军经武”的历史新时期。
引进的西方兵书内容由兵器译著转向军事学理论著作,大规模西书的翻译也带动了国人自编军事理论书籍的热潮。
据统计,自1896年(即甲午战争)至1911年,晚清各翻译机构共刊印外国军事著作250多种(其中包括外籍军事顾问、教官编写的部分讲稿)。
这一时期的军事译著的内容,可分为四大类。
军事装备类书籍为军工制造部门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而且也为军队使用新式武器提供了学习参考;军事训练类译著介绍了英国水师操练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陆军海军的军事训练提供了重要参考;军事制度类翻译为清廷军队编制、新式海陆军的创建都提供了宝贵经验;军事工程类译著介绍了西方各国陆上炮台、海口要塞等工程的形制及其设计、构筑和使用技术等知识。
3 晚清军事翻译的时代特征
晚清军事翻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甲午战争之前与之后,在题材、原本选择、内容等方面都各有特点。
甲午战争之前的译著在“制器”、“练兵”与“海防”、“海建”方面分布最广,门类较为齐全。
这是由于两次鸦片战争晚清政府军事上的失利,以及面对国内政权危机时的力不从心,使晚清政府意识到“自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一时期的译著内容大多为“制器”和“练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以及解决海军、海防建设的问题、洋务派希望拒敌以边疆之外,因此,非常注意了解外国海军的组建和作战、训练等经验以及海上设防情况,从而加强清军的海防力量。
此外,虽然这一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制器,但是所翻译的军事著作并没有局限于这个层面,一定比例的军制与战略战术的译作反映出清廷对深入了解西方军事制度和战略战术等情况的态度。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对西方的日益了解,并且有了前期军事翻译的基础,这一时期的译著逐渐扩展到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门类齐全而且分类精细。
其次,这一时期的译著重点由海上转为陆地,尤其重视陆军建设。
此时的译著中不仅出现了后方勤务、军事筑城、军事地理等新兴门类,而且还增加了军事理论译作,如《战法学》《战略学》等作品。
大量军事术语及其界定,战略观点与战术论述使中国军界的视野得到拓展。
这对于形成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军事著作的翻译出版适时地向国人介绍了国际政治与军事形势,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晚清武器装备生产和使用的水平,增强了海军与海防建设的能力,并对晚清军事训练与军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晚清军事作品有助于国人认清时局,看清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利益争夺的本质。
4 晚清军事翻译的意义及影响
军事翻译的开展还推动了中国的军事翻译工作相关规则的制订。
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在大量的军事翻译实践中,该馆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译书方法。
第一,译馆继承了明末清初以来翻译西书的经典办法,“西译中述”,也就是西教习口译,中教习笔述。
第二,译馆首创了较为完善的翻译定理,特别是科技术语名词的解释,其中大量词汇一直沿用至今。
译馆确定了译书原则:一是沿用华文已有之名,或“察中国已有之格致或工艺等书”,或“访问中国客商或制造或工艺等应知此名目等人,询问其通用之名称”;二是设立新名,“若华文果无此名,必须另设新者”。
译馆设立的新翻译原则或沿用原有汉字而赋予新义的,如铂、钾、钴、锌等;或按汉字构词法令创新字,如镁、鉮、矽等,或构造新词,如氧气、氢气、火轮船、风雨表等、这些翻译原则,为日后更大规模的军事翻译奠定基础。
第三,编写《中西名目字汇》,即中西译名对照表。
如江南制造局译馆编订出版《金石中西名目表》(1983),《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1885),《中药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1887),《汽机中西名目表》(1889)。
翻译馆重视译名表的编制,为日后科技术语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2]施渡桥.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军事历史,1996(3).
[3]闰俊侠.晚清西方兵学译著在中国的传播(1860-1895).2007.
[4]张美平.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活动及其影响.中国科技翻译,2009(4).
[5]张登德.晚清国人译书与社会进步.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3).
[6]梁启超.变法通议·论译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