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课题§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二)能力训练要求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提高认识空间图形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认真主动的思考,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2.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1.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2.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教学难点1.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2.认识“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的事实.●教学方法发现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大量的事实进行观察、分析、交流,让学生去主动发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及“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的事实.●教具准备1.常见的几何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2.《中国城市交通图》●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常见的几何体,并且可以从大量的实物中抽象出这些图形.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那么构成这些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Ⅱ.讲授新课1.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师]我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一个几何体,例如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这个图形中,构成它的最基本的元素有点、线、面,你能帮老师找一下,图中的点、线、面吗?[生]我上去找一下.(学生拿到实物,一一从图形中找到了相应的点、线、面)[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呢?你能举一个实例吗?(同学们略作思考后,争先恐后回答)[生]是的,图形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例如:足球,它就是由一个面构成的.(部分同学们疑惑的眼光看着这位同学)[生1]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足球上就没有点.[师]真的吗?[生2]老师,足球上有点,足球上有很多六边形,五边形,它们的顶点不也是点吗?(同学们鼓掌)[师]上面几位同学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好,图形的确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教案

(3) 安排调查活
(4) 通过写读后 感,评价学生对 数学的认识。
甲:12×4=48(元)
教学反思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 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板书设计
1 生活中的立体 图形(2)
小组合作 活动设计
3、议一议: 投影 P3 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 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 、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 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茂兴中学“5-3-1”创新高效课堂模式活页教案
授课年级 课题 初一 2,3,4 学 科 数学 授课 教师 授课 时间 王学宇 1.3 课型 总课 时 新授 2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 2、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1.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 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在操场上,小华遇到小冯,交谈中顺便问道: “你们班有多少学生?”小冯说:
1 开放题,评价学 “如果我们班上的学生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能变两个,然后再来这么多学生的 4 , 生的思维水平。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辨别和区分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 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学会用语言描述立体图形。
3. 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立体图形的分类和辨别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用语言描述立体图形。
难点:掌握立体图形的分类和辨别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模型。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球体。
3. 教学课件:立体图形图片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牙膏盒、饮料瓶和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探究与学习:(1)教师讲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特点和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操作手中的立体图形,总结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
(3)学生代表分享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践与应用:(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分类和辨别。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通过拼接立体图形,完成指定的图案或形状。
(3)学生独立完成一道立体图形的填空题或选择题。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5.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下一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立体图形认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如立体图形的分类、辨别和拼接等。
3. 收集学生收集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评价其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东升学校七年级上数学导学稿(编号:第2课时)
班级姓名组号时间年月日课题: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课型:新授主备七年级备课组审核
一.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丰富对点、线、面的直观认识;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复习
1、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棱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帮扶对子之间检查上节课布置的练习并小结。
3、复习常见的立体图形(出示幻灯片2)
三.新知探究
1、展示幻灯片3-5,举例说出图中的点、线、面。
(抢答后出示幻灯片6)
2、小组讨论P8“议一议”,齐答后展示幻灯片7、8
3、思考:根据“议一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完成幻灯片10、11的题目。
4、探究点线面在运动过程中与几何体的关系(幻灯片12、13)。
分组讨论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实例。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在书上完成课后习题1.2
2、一课三练相关题目
3、回家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如:药盒,牙膏盒)
课后反思:。
2024鲁教版六年级第一章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教案

数学学科教案
教学过程
探究2:
2.点、线、面在运动过程中与几何体的关系
(1)点动成线
(2)线动成面
(3)面动成体
三、新知讲解:
1.几何图形
(1)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为平面图形
(2)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为立体图形。
(3)几何图形包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立体图形沿某些边剪开后可以展成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可以通过折叠或旋转变成立体图形
四、课堂练习:
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正方体是由六个平面围成的。
圆柱体是由一个曲的面和两个平面围成的。
结论:体是由面围成的。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合作交流。
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明确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后解答
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
1. 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 3.平面图形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4.立体图形教后反思:。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一等奖创新教案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一等奖创新教案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并描述几何体的特征。
2.理解点、线、面之间的联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学习重点】: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进一步认识点,线,面.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1. 预学: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几何体的分类,圆柱与棱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2):1.看课本p5,试一试,解决以下问题①找出图1——4中的点、线、面。
②图1——4中的哪些线是直的,哪些线是曲的?那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总结:图形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面与面相交得到____,线与线相交得到_____.二、研学(合作发现,交流展示):探究一:课本p6议一议(1)六棱柱是有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有几个面围成的?他们都是平的吗?(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他们是直的还是曲的?(3)六棱柱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一个顶点有几条棱?总结:图形的构成元素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其中面有平面,也有面;线有直线,也有线。
面与面相交得到_____,线与线相交得到_____。
探究二:看课本p6 想一想总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 .你能举例说明这一结论吗?探究三:(1)圆柱可以看做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球体呢?(2)课本图1——5中各个花瓶的表面可以看做由哪个平面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而得到?用线连一连。
总结:1、在棱柱中,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做_____,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2、圆柱与棱柱的相同点:圆柱和棱柱都有两个_____且_____、_____完全相同。
不同点:圆柱的底面是_____,棱柱的底面是_____。
3.图像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立体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环节来逐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性质和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地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球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准备一些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图片或图片卡片。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篮球、魔方、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范文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立体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学生培养勇于尝试、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
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立体图形的性质进行问题解决。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牙膏盒、圆柱形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际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制作立体图形模型,观察和比较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周
时间
8.31
地点
初一办
年级
初一
参与人员
初一备课组
主备人
中心议题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
中
心
发
言
内
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进一步认识、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方法:2、通过丰富的实例、富有趣味性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4.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认识、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激趣,适时点题
二、对比观察,理解相关性质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2、展示课本P6想一想图形(动态)
3、动画演示“飞机飞过天空”、“汽车挡风玻璃上雨刷的运动”、用针管注射、圆锥生成(直角三角形的旋转)过程。
孙:通过动画演示、交流活动进一步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奥运会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达成目标2、3
通过动画演示、交流活动进一步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达成目标1、2、4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
点
点动成线
线
线动成面
面
面动成体
体
作业设计:
A课本习题
B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几何体
参
与
教
师
议
课:
李:要求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并能举例进一步巩固说明
4、知识点呈现
数学上的点没有大小,几何中的线没有粗细,数学中的平面是无厚薄,数学中的平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
1、展示长方形(矩形),想一想将长方形绕其中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什么几何体
2、随堂练习P7
陈:可让学生课后动手试验,体会面动成体,并尝试发现如何形成不同的几何体
三、随堂练习
四、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四、随堂练习
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场馆——“水立方”。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水立方”是一个什么几何体?
说说这个几何体的点、线、面
(教师在屏幕上给出“水立方”的图片)
1、小组活动,看课本讨论并交流下列问题及其解答:
(1)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
谈本节课的困惑、收获和体会:
展示长方形(矩形),想一想将长方形绕其中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什么几何体
徐:由生活实例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几何体,找出点、线、面
小组活动,讨论并交流10分钟
与学生共同填写:点动成,线动成,动成体。
邹:图片展示,区别立体与平面Fra bibliotek形,把点线面的关系一目了然
回顾本节知识,概括总结,达成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