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中华传统文化之生机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努力追求的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观念。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今社会,家庭价值观受到挑战,传统文化逐渐减弱,弘扬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家风家训的概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等方面展开阐述,旨在唤起人们对家庭价值观的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和社会。
一、家风家训的概念家风家训,顾名思义,即家庭的风俗习惯和规范。
家风家训是父辈对子孙的家庭规范和行为规定,是由家族长者口口相传、世代传承的家庭传统。
它承载着家庭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家族传统等,在家族传承、教育子孙、维系家庭生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家风家训包含了对人生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遵循,是对家庭成员的一种约束和规范,通过家风家训的传承,可以保持家族的传统风貌,使后人继承先人的优秀品质和行为规范,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家风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
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家风家训融入每个家庭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源泉。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出有独特的民族气质和风格的新一代。
有一句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母亲痴心地托付于孩子的一点信任,父亲几乎要半夜才能走动的重教励,日月面前是如此渺小,可是生命之光为母亲带来无限的欣慰,为父亲带来无限的骄傲。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这些家风家训,有的源于儒家思想,有的源于道家思想,有的源于佛家思想,有的源于民间俗语,但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家庭成员在遵循道德规范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生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家庭教育。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家风家训传递给下一代。
例如,一些家族会强调“孝道”、“忠诚”、“诚实”、“礼仪”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也影响着家族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家规家训的制定和执行。
家规家训是家族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们通常由家族中的长辈或贤能之人制定,并被家族成员所遵守。
例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都是著名的家规家训,它们对家族成员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指导。
除了家庭教育、家规家训的制定和执行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
例如,一些家族会通过族谱、族规、习俗等形式传承家风家训;一些家族则会通过宗庙、祠堂等场所进行传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强调“孝道”、“忠诚”、“诚实”、“礼仪”等价值观。
例如,《孝经》中强调:“孝者,所以事君也,所以友于兄弟也。
”意思是说,孝顺父母是为人之本,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对国家和人民尽忠尽责。
此外,《论语》中也强调:“君子贞而不谅。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坚守正道,不轻易妥协。
除了这些普遍的价值观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家风家训。
例如,《朱子家训》中强调:“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意思是说,要早起勤劳,打扫卫生。
《颜氏家训》中强调:“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意思是说,积累财富不如掌握一门技艺。
这些特定的家风家训都是为了帮助家族成员更好地生活。
总的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道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典文化著作,如《论语》、《大学》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经典著作中的智慧言论,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君子之学也,正其身也”等,都是我们可以遵循和学习的道德准则。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的技艺和技能,如书法、绘画、剪纸等,使自己与传统文化更加亲近和融合。
此外,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家风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可以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
家训则是对家风的总结和归纳,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循的准则。
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也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以及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我们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价值观念。
而这些价值观念往往是通过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弘扬来实现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家风家训已经逐渐淡化,需要我们加强对优秀家风家训的继承和弘扬,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
家风和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风是指家庭所具有的品行风范和品德规范,是一种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的力量;而家训是在家庭中代代相传的教育方式,是用格言、警句来教育子女及家人。
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仅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更能够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家庭内部和社会外部关系的一个积极因素。
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首先要从家教入手。
家教是家风家训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为有效的传承方式。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懂得感恩、谦逊、诚信等优秀品质。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模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风家训。
只有家长自己先做到了,才能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学校教育也是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在学校里,教师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品德素养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家风家训的故事、进行品德教育课程等形式,让学生从小学习传统美德,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舆论的引导也是弘扬家风家训的重要手段。
当代社会信息发达,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媒体和公众人士要借助自身资源和影响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宣传传统优秀家风家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可以通过举办家风家训的文化活动、制作相关宣传片、举办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一、家规家训的重要性家规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家庭成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
家规家训的传承和培养对于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规家训的渊源历史1. 家规的渊源历史家规,又称家法、家规矩、家规家训,是家族世袭的习惯法则和家族政治制度的总称,自古以来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家规源自先秦时期,尤其在儒家文化中,家规的制定和遵守被视为维系家族生存和延续的关键。
2. 家训的渊源历史家训,是古代我国家族中把家族长辈生前的言行教诲记录下来,供家族后辈规范行为的一种家族教育制度。
家训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内容涵盖道德、行为、修养、处世、家庭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三、家规家训的内容特点1. 传统价值观念家规家训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顺、忠诚、诚信、孝悌、节俭、和谐等。
这些价值观念影响和规范着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道德规范家规家训强调了家庭成员的道德规范,对于君子之道、人伦之道、处世之道有着详细的要求和阐述,为家庭成员树立了良好的行为准则。
3. 行为规范家规家训中包含了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涉及礼仪、言谈举止、饮食起居、家务劳动、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
这些规范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家庭成员的品行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四、家规家训的现代意义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规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弘扬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2. 塑造良好家庭氛围家规家训的传承和实践,有助于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营造和谐、宁静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3.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家规家训对于培养家庭成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和修养,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长辈对晚辈进行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体现。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后代的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传承社会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弘扬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优秀家风家训的特点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对于一个家庭的和睦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是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而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保持家庭和睦并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优秀家风代表了一种家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可以在家庭成员中形成共识和约束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顺应社会和谐的品德和道德。
优秀的家风家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优秀的家风家训是家族长辈多年积累和传承的结果,承载着先辈的智慧和经验。
优秀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品德标准,强调家庭成员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优秀的家风家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指导家庭成员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弘扬家风家训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后代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后代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文化传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那么,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家长要广泛宣传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培养家庭的亲情和团结意识。
家长还应注意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家庭生活中,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后代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
家庭成员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形成共同的理念和行为准则,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家风家训的定义、价值和传承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家风是家族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是家族成员的精神家园,是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
而家训则是对家族的行为准则进行系统总结和总结提炼的结果,通过语言文字的传承,使后代能够更好地遵循家族的行为规范。
家风家训既是家族的传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有着重要的价值。
家风家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观念。
优秀的家风家训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德,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家风家训对于家庭成员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通过学习家风家训,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下一代的成员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价值观。
家风家训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个家庭的好家风不仅能够涵养家庭成员的善良品质,还能够传递给社会,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那么,如何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呢?家庭成员要明确家风家训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家族历史、家族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家风家训的由来和重要性。
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时刻示范正确的行为准则。
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传承家风家训。
口头是最直接、最易于传播的方式,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家庭聚会、家庭会议等形式,对家风家训进行传承和讲述。
也可以将家风家训记录下来,制作成家风家训手册或文集,以便后代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查阅。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家风家训的传播范围。
通过社交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将家风家训与广大网民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家风家训代表着家族的传统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优秀家风家训是由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家庭文化,它是家族成员行为方式的基础,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传统文化悠久深远,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是中国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
中华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道德、宽容、和善、温和、知足常乐等美德。
优秀家风家训和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优秀家风家训以家庭为基础,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家庭文化传承和家庭美德,一代代地沿袭下来,成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优秀家风家训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价值。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要从家庭教育做起,从点滴琐事中开始。
家庭教育是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的关键环节,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塑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和温馨。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要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关爱亲人、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
同时,要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将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除了从家庭教育做起,我们还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优秀家风家训和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讲座、民俗文化活动、文化展览和文艺创作等途径,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家风家训推广到社会上,并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家风家训成为家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训—中华传统文化之生机皆在于家。
二O一五年,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告诉全国人民,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两人遥相呼应,主席述而不作,继承传统,真是用心良苦!家为国之基,家教为民族文化之生机,教之始在于家,教之终成于家,亦即《大学》所言之「事有终始」。
—五九一)和他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出生于梁武帝时代的建业,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四朝,两次遭遇囚禁,全家居无定所,于公元五九一年卒于长安。
因感叹家教乃传承中华文明之要道,故将忠孝友悌的家风、文字、音韵以及文学的家学奋力著述留给后世。
公元五七七年,之推一家在北齐遭遇国变,长子思鲁见家中日益贫困,问父亲:家无积财,做儿子的当好好去劳动,供养父亲,为什么还要花大量时间学习经史呢?父亲回答说:「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如果孩子们都放弃学习而谋财富,为父就算是丰衣足食也于心不安。
父亲又语重心长的勉励长子:「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緼褐,吾自欲之」。
这是一位生于乱世一生力行忠孝却三次遭遇亡国、念念怀念乡土却多次流离失所的老人,在国难家困之时对孩子们的期许,吃糠咽菜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文章、归心、音辞等共二十篇,内容包括三方面:家风(清白、勤俭)、家学(文字学、音韵学以及写文章)以及家教(儒佛二教及因果教育)。
《颜氏家训》开篇便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即忠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这便是《大学》所言:「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先王之道、祖宗家业皆在忠孝,这就是分裂得以一统,战乱得以消弭,太平得以实现的源头。
家门整肃、家风和敬之重要,故用心教育子孙,遂令其皆能承传文化,兼济天下。
像颜氏这样重视家教、家学渊源的家族,当时还有许多,琅琊王氏、清河崔氏、兰陵萧氏等都是突出的例子。
禀承忠孝之教,在乱世可以承传大道,延续文明;在治可为栋梁能臣,德化一方;在家内则可令家门整肃,其乐融融;在社会则能够和睦邻里,乡土情重。
这些家族所传承的修身立德、敦亲睦族以及经世致用的真实学问,隋文帝杨坚深得其益而得以一统天下。
隋朝统一之后,旋即天下归唐,创造唐朝盛世的中坚力量,便是这些重视家庭教育的家族。
的贡献。
临财不苟得的杨震,祖籍弘农,是汉朝的东莱太守。
在其孙杨赐的提议下,东汉将儒家经典刻石以传世(即熹平石经),帮助传统经书传承后世。
隋文帝杨坚为杨震十四世孙;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杨氏,即为杨坚之后。
宋代学者杨时、江南民间著名的孝子杨庆,皆为汉代弘农杨氏之后代。
及至明初建国,杨家又出三位重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追溯起来,也是汉朝弘农杨氏的后代。
弘农杨氏如此,宋代范仲淹家族亦如此,他的十七世孙范文程,范文程是清朝开国的元辅、国师,清代国家之规制大多出自范文程之手。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家庭的忠孝之教,的确能够帮助现代社会消灾免难、拨乱反正,帮助人们恢复安定团结。
这是今天学习传统家训、力行家训的意义。
王之道。
四年后,思鲁生子师古,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传承文字学,整理五经,成为唐代经学大家,唐太宗的军国政务等重大诏令皆出于师古之手,名重当时,果然绍家氏之业,不负祖父之望。
七世孙颜真卿,以甲等登进士,是中国著名的孝子忠臣,帮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更是一代书法大家。
颜之推的三子游秦也是才学兼备,将其对《汉书》之研究尽传于侄子师古,助其注《汉书》以传世;他还帮助唐高祖拨乱反正,令原本强暴寡礼的廉州(今河北境内)因他的德政而敬让大行。
颜氏一家对于国家治理以及传承学问方面的贡献,可谓善述父之志,弘演往圣之王道,绍隆祖宗之家业。
如何让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能像杨氏、范氏等家族一样,代出人才,为天下苦难众生做出真正的贡献?恭敬学习传统家训是必要的,但是要想真正落实还要远效颜之推,发心为往圣继绝学。
全心全意慈悲爱护家人,像颜之推一样,扎好德行的根,扎好文字学学问的根基,在家则敦伦尽分,在外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毕生改过迁善、积功累德,胸怀天下苍生。
中华传统文化是圣贤的教育,传承者必先改变气质,让自己成为圣贤君子,诚如司马光所言:「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家、立国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
不重视伦常因果,则离散败亡在所难免;若无文字学的基础,古圣先贤的教诲难以正确理解。
经教之不解,真理则不彰;不能明理,则无从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不能亲证经典所言,则学习徒具形式,风俗为读书人所败坏,传统竟被学者背弃。
前车之鉴,警示今天学人务必老实、听话、真干。
今天中国虽屹立于世,但其传统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精神还没能好好传承,周代之王道,汉唐之恢弘、盛清之道德学问还不为人知。
这都在提醒我们读书人要直下承当,不仅要至诚祈请祖宗加持,即便幼时失教也要痛改习气,务必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做出来,而且还要特别重视在家中落实因果教育,落实文字学、经学的基础教育。
教育着手,「家庭教育,因果报应,乃现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极要务。
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
以因果报应,能制人心。
除此之外,任凭何法,皆无救药」。
大师特别强调母亲需要在孩子年幼时,「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
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可见因果教育的影响之远之深。
是以中国每个城镇都设有城隍庙,其庙中的十殿阎王就是因果教育,深知因果者连一个坏念头都不敢起,更何况是造作!其教化力量之大不可轻忽,更不可以迷信等闲视之。
多当时的真实案例,令子孙明了因果之可畏,帮助他们抵御外界的巨大诱惑而不敢造次,端心正意,趋吉避凶。
并且颜之推特别强调祭祀要用素,若杀生祭祀,反而是拖累祖先,增其罪业,与他死后一个世纪才译出的《地藏经》完全相应。
颜之推在「归心」一章,备言杀生果报之惨烈,故其子孙有好生之德。
三子游秦为官,他的仁爱、谦和令当地人大受感动,人民唱山歌赞扬他,「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
一个突出的特点。
忽视文字学、经学的流弊,说之不尽。
为此,毕生潜心教学的朱柏庐先生,于十七世纪初撰写《朱子治家格言》,提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与颜之推遥相呼应。
纵观历史,每当疏忽因果教育和文字学教育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会凋零。
因此,通过在家庭教育、幼年教育中落实传统文字学、经学的基础教育,可以帮助家中年幼的孩子毕生坚守修身齐家,经世致用,就能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转变世风日益西化的势头,逐渐恢复传统文化大家庭、大家族的传统,使其成为承继传统之载体,果能如此,完善的家庭教育必能成为国家长治久安之重要基石。
亲尊师。
颜氏的家教端在于此,颜回不贰过是尊师重道,之推一生流离失所,却依然念念不忘慎终追远,为了让父母的坟墓改葬在家乡,甘冒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这是孝敬;他给儿孙起名,皆示以不忘本:思鲁(寄怀旧乡)、愍楚(志思故国)、师古(以古圣先贤为师),这是追远。
赤子之心。
他所处的时代,中原地区出现胡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西化,孝悌忠信的教育被大大忽视了。
即使是汉朝的天子,也会觉得好玩而喜欢穿外国人的衣服;许多原本是汉人聚族而居的地区也以胡人文化为主导,不重视家教,轻视五伦五常。
待到西晋灭亡,士大夫家族纷纷移居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已沦为胡人统治而几乎全盘西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术、典籍的收藏以及礼乐的传承都需要仰赖世家大族,琅琊颜氏、清河崔氏以及兰陵萧氏等文人家族成为继承传统的主要依靠。
海重归清平,便立即上书隋文帝,「考寻古典,制礼作乐」,以弘先王之道,开万世之太平,并且郑重介绍了梁朝的礼乐,言其颇有可取之处。
颜之推做为梁朝旧臣,提出这个建议是有着现实依据的。
而梁朝礼乐最可称赞之处,便是重视雅乐、重视讲学,故梁朝皇子皆博学,昭明太子着《文选》传世,梁元帝每逢节庆必亲自讲学。
若隋文帝重视雅乐,在天下大兴讲学,而非鼓励征伐,则天下归心,隋末之丧乱亦可免矣!然而遗憾的是,从汉亡至隋朝再次统一,已经历了三百年的乱世,文帝没能看懂颜之推的奏折,未能听从。
之推亦感叹,「今虽混一,家道罄穷」。
遭到皇帝的拒绝,但他却依然孜孜不倦,不知老之将至。
为官,念念不忘忠孝,传承王道;持家,念念不忘祖宗教诲,怀念乡土,志传家学,力弘家道。
纵然一生流离失所,自叹「嗟宇宙之辽旷,愧无所而容身」,就算生不得返乡,死亦无法归葬,也要拿出精卫填海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敢怨天泣麟,转而更加认真的撰写家训,期待清白家风代代承传。
他在自传中说,「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摧以云亡。
瀍、涧鞠成沙漠,神华泯为龙荒。
作羽仪于新邑,树杞梓于水乡。
传清白而勿替,守法度而不忘」。
这是说在乱世,真正的王道早已被人淡忘,《小雅》的正声也几近失传,原本是中华文化中心的河洛地区,如今已沦为文化的沙漠,整个神州大地面临着西化的威胁。
我们家虽然背井离乡,但是依然可以在新的住所中做德才兼备的好样子,为国家培养更多良才,让品行高洁的家风世代传下去,代代子孙都能不忘守礼、守规矩。
可见对颜之推而言,继承古圣先贤之学问、延续传统之家风家道便成为他一生心之所向、容身之所,故他毕生以继承传统、弘扬家道为己任。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存心,颜氏家族以其家学渊源,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
家远,真实不虚。
由此可以推知,我国之所以人口繁盛,国力日益强大,全赖祖宗有德,冥冥之中护佑子孙。
今天国人若不能抓紧每一寸光阴,恭敬学习传统文化,修身、齐家,真的是对不起祖宗!乙、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因果教育以及传统的文字学教育对家族之昌盛以及国家之兴旺太重要了,这一点,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不能忽视,普罗大众也要引起重视。
惟其如此,国家乃至世界的盛世再临,人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这就是家教、家风、家道能够于成就国家治理、时代昌盛的原因所在,如果大家庭皆能如此,世上必多圣贤君子,太平盛世自然可成。
书之所,斯文由此丧尽;也目睹过许多家族,因为举家南迁而亡失家谱,亦亡失其家学,遂不敌世风日下而家风败坏。
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没有了长善救失、成圣成贤教育,就没有了文化之传承,没有了传承,本性本善就会迷失,社会风俗则难以淳厚。
他在《家训》中回忆,梁朝在全盛时,社会上精英家庭的子弟,只知道穿华丽的衣服、涂脂抹粉、车接车送,而不知道继承其家学。
这令颜之推对故国梁朝感到非常的担忧,为其次子起名为愍楚(即志思故国),其爱国爱乡的情怀,此中可见。
然重视雅乐正声,宫廷重视讲学,皇帝都有很好的文化教育,但是朝廷却未能在民间弘扬圣贤教育,帮助国家实现见和同解。
做为国家栋梁的世家大族,往往因为离开乡土,聚居在城市,而未能传承家教、家学。
南朝多仰赖商贸,复因重商而忘记勤俭,崇尚奢靡。
年轻一代因失家教而变得轻浮,因私心日长而无法维系家和,原本一族共居的大家族,因此分崩离析。
家族的败亡,带来国家的灭亡,明乎此,便能看到颜之推不计千辛万苦而作《家训》的良苦用心,真的是「太平盛世,教学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