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墨子 精讲课件
合集下载
《兼爱》精品课件

第四段:故圣人以治天下 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第一个,怎么;第二个, 憎恨。鼓励、勉励)爱!故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 乱。故子墨子(墨子的弟子 对墨子的尊称。第一个“子” 相 当 于 “ 老 师 ” , 第 二 个 兼爱 “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用 现在的说法就是“我的老师 墨先生”)曰不可以不劝爱 人者,此也。
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所自起,则弗 能攻。
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对比论证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小结1:第一段纲举目张,领起下文。运用对比论证、类 比论证等手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观点,即“知 乱之所自起”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墨子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兼爱是墨子人文学说的纲领和精髓,是道义的最高理想,同时也带 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
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他的其他理论主张还包括: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 “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 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 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 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兼爱》
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墨子,名翟(dí),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 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 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墨子》一 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 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
《兼爱》ppt课件17张

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 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 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 “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墨 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掌握文中重要实 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本文反对战争的观点,探究墨子的 思想。
墨子(约前 468一前 376),名翟(di)。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 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 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 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 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刑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 的目的。
研读课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 已,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 观念。墨子认为,不能“兼相爱”是当时 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人们做到“兼 相爱”,社会才能达到安定的状态。这种 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 但同时也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 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墨 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掌握文中重要实 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本文反对战争的观点,探究墨子的 思想。
墨子(约前 468一前 376),名翟(di)。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 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 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 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 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刑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 的目的。
研读课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 已,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 观念。墨子认为,不能“兼相爱”是当时 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人们做到“兼 相爱”,社会才能达到安定的状态。这种 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 但同时也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 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ppt课件44张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
好比、就像 治疗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疗
否 定 副 词,相当于“不”
治 乱者何 独不然 ? 必 知 乱 之 所 自 起 , 焉 能 治 之 ; 不 知 乱 之 所 自
何尝 这样
起,则弗能治。
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 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 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 进行治理。
思考探究(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中心论点: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 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 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 “谁”引 起的反问句,以反诘 (jí) 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 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 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 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研读文本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 治之。 (开门见山)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知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 必要性和重要性。 2、举例、比喻, 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 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
即使是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家
偷窃
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使……得利 名词, 劫夺财物的人 动词 伤害
《兼爱》ppt课件

观点的阐释过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性本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你觉得哪一篇的论证更有力?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否正确或最优——与其他观点比较 论据是否契合观点或典型 论证是否能推出论点或丰富
历经千年发展,儒家思想尊为正宗,墨家思想日益衰微,“兼爱” 思想可以说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很难实 现,请立足“兼爱”内涵,尝试分析“兼爱”思想在当时社会难以实 现的原因有哪些?
圣人……者也:判断句,圣人 是……的人。 所自起:所兴起的原因。 焉:于是。
譬之如……然:这就像……一样。 攻:坚治疗。 弗能:不能。 何独不然:何尝不是这样?
文意疏通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cháng)察乱 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 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 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 之所谓乱也。
恶施不孝:怎么做出不孝(的事)呢?恶,相当 于“何”,怎么。施,实行,做出。 亡:同“无”。 有:同“又”。 若此:像这样。
文意疏通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 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恶得:怎么能够。 禁恶:禁绝仇恨。 劝爱:勉励亲爱。 交相:相互。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其室:他自己的家。 异室:别人的家。 贼:动词,伤害。
相乱家:互相侵扰封地。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内全都在这里。
具(完备、齐全)
文意疏通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 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 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wú)。犹有盗贼乎?故视人 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yòu)亡。犹有大 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 ,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 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 下治。
《兼爱》精品课件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 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 理得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 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 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 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文本探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
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
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第 二 章
诵 读 感 悟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譬(pì) 弗(fú) 恶施不孝(wù)
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 /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 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 起,则/弗能治。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 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明确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 为下文引出“兼爱”的乱点做了铺垫。 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 明确 运用了对比和譬喻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兼爱》PPT课件

开篇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观点: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 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正反对照论证、比喻论证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 象,语气更强。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 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 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 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层层推动,按照亲疏关系,从父子、兄弟、君臣的 表现来分析,得出结论:亏人自利,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 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
论述盗、贼致乱的原因,也是: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夫各爱其家,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 攻异国以利其国。
兼
兼
爱
爱墨 子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 首创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 “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 成绩,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 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 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 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 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 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正反对照论证、比喻论证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 象,语气更强。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 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 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 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层层推动,按照亲疏关系,从父子、兄弟、君臣的 表现来分析,得出结论:亏人自利,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 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
论述盗、贼致乱的原因,也是: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夫各爱其家,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 攻异国以利其国。
兼
兼
爱
爱墨 子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 首创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 “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 成绩,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 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 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 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 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 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兼爱》精品课件

2.《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 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答案∶B 解析: A.意思为要懂得感恩。 B.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C.对待朋友要讲 诚信。 D.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强调要勇于回击对 方。只有B项涉及双方关系,故选B。
能慈孝,若此则天下治。
——《兼爱》
墨家强调“兼相爱”,爱己爱人,二者等同,君臣父子兄 弟之间、国家诸侯家庭之间没有区别。而儒家强调“亲亲”, 要“老吾老”后才推及到“人之老”,可见儒家的仁爱思想 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出来的,习惯于从自我开始层层外 推:我——直系血亲——百姓——万物。也就是先爱自己人, 后爱别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族人,后爱 世人。甚至同一层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国 君后国民。总体说来,儒家虽然也强调“爱”,也提倡“泛 爱众”,但是它的“爱”是有差别,有等级,有亲疏远近、 高低贵贱之分,这和墨家明显不同。
—— 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二、探究“兼爱”之法
1.先秦时,墨、儒并称“显学”,但先秦以后,儒家一直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官方思想,而墨家却慢慢沉落,请选定角度,结合文本谈 谈你的看法。
角度提示: (1)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2)中国义利观念的差异 (3)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4)统治阶级利益的趋向 (5)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 ……
一、解读“兼爱”之意
3.遭逢乱世,百家争鸣,“儒”“墨”并称。墨家的治世药方是“兼 爱”,儒家则强调“仁爱”,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 差异,你认为墨家为何否定儒家主张,提倡“兼爱”?
墨子《兼爱》课件-详细实用

墨子认为战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非攻”思想体现了墨子对于人类和平的追求,是墨子兼爱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兼爱》中的“尚同”思想
1
“尚同”思想是墨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主张,强调 上下一心、统一思想。
2
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而“尚同”则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统一,从 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反思,认为儒 家思想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 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盛行
当时对 待所有人。
《兼爱》的主要思想
A
无差别爱
墨子主张“兼爱”,即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不 分亲疏、贵贱、贫富。
反对攻伐
墨子认为攻伐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 灾难,因此反对一切攻伐行为。
《节葬》
总结词
主张节俭、薄葬
详细描述
批评厚葬久丧,提倡节俭薄葬,认为葬礼应该简单、实用,不应过于铺张浪费。
《天志》
总结词
强调天道、天志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志就是最高的准则和标准,人们应该遵循天志,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谢谢聆听
B
C
提倡节俭
墨子认为节俭是美德,反对奢侈浪费,主张 人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
强调实践
墨子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强调人们应该将理论付诸实践,以实际 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信仰。
D
03 《兼爱》详细解读
《兼爱》中的“兼爱”思想
01
“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主张人人无差别地爱 所有人,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点。
02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自利”的行 为,而“兼爱”则可以消除这种自私心理,实现社会的 和谐与安定。
“非攻”思想体现了墨子对于人类和平的追求,是墨子兼爱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兼爱》中的“尚同”思想
1
“尚同”思想是墨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主张,强调 上下一心、统一思想。
2
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而“尚同”则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统一,从 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反思,认为儒 家思想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 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盛行
当时对 待所有人。
《兼爱》的主要思想
A
无差别爱
墨子主张“兼爱”,即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不 分亲疏、贵贱、贫富。
反对攻伐
墨子认为攻伐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 灾难,因此反对一切攻伐行为。
《节葬》
总结词
主张节俭、薄葬
详细描述
批评厚葬久丧,提倡节俭薄葬,认为葬礼应该简单、实用,不应过于铺张浪费。
《天志》
总结词
强调天道、天志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志就是最高的准则和标准,人们应该遵循天志,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谢谢聆听
B
C
提倡节俭
墨子认为节俭是美德,反对奢侈浪费,主张 人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
强调实践
墨子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强调人们应该将理论付诸实践,以实际 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信仰。
D
03 《兼爱》详细解读
《兼爱》中的“兼爱”思想
01
“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主张人人无差别地爱 所有人,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点。
02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自利”的行 为,而“兼爱”则可以消除这种自私心理,实现社会的 和谐与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 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 者,此也。
3、试比较分析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 的异同。
• (1)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是古代 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 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 (2)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 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 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简 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
介 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 于平民,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 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 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
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 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 学家和发明家。
• 参考二:当今时代呼唤“爱人”的伦理道德,是墨 子“兼爱”思想大放光芒的时候了。
•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人需要爱,人与人之间也需要 爱。但是,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经济日益膨 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淡化,人情味儿也不浓 了,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自爱不爱人,爱物 胜过爱人,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坑人 骗人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1、本文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用原文语句
回答。 • 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②不可以不劝爱人。
2、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源在哪里? 应怎样治理?
• 天下混乱的根源起于“不相爱”,在于损 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 治理天下就要治乱,“天下兼相爱则治”。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 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 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 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 21世纪的我们提倡国家之间和平发展、和平共处、 平等互利,反对霸权行为,这与兼爱思想是相似的, 看来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墨家兼爱思想都是有进 步意义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 ①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 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 人。②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 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 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皆起不相 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 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兼 爱 》 2 Nhomakorabea 2 0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 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 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 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 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 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 “易子而食”的惨状。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 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 “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 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 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 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 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
4、讨论:有人认为墨子“兼相爱”的思 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 在当代也应该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简述一 下你的观点。
• 参考一:墨子“兼相爱”的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 道德观,在战国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 因为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 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觉悟水平, 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 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 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因此,“兼相爱”一直沉睡了2000多 年。要重兴“兼爱”思想,必然要等到君王集权彻底粉碎, 人民当家,以人为本的时期。
• 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 理她。
• 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 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 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儒家主张礼不 下士人)
• 墨家对此予以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 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 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 务的礼了吧!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 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 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 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 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固乱 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 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己矣!
•子——父 •弟——兄 •臣——君 •盗、贼 •大夫、诸侯
• 3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 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 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 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 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 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 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 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 墨家主张的爱是普遍的不分等级、远近、亲疏的 爱。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 等级、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认为这正是 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 举例:
• 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 应当是同等的。
• 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 人中的雷州人。
•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 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 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 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 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 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 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 自利。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和句式等基础知 识。 2、 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进一 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归纳墨子的说理方法。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
作 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 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
者 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 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包容、平等与博
学 爱的意思,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 的基础上相互有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
说 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 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思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 想 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 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 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 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 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 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 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 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 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 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 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 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 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 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 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 的学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