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终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终南原文翻译、赏析

终南原文翻译、赏析

终南原文翻译、赏析终南原文翻译、赏析终南原文翻译、赏析1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583、张国举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xx:95-96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赏析佚名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终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终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终南原文翻译及赏析终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终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

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

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

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

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

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

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

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别业唐 王维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终南别业唐 王维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终南别业唐王维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终南别业唐王维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终南别业(唐王维)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王维《终南山》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王维《终南山》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5.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翻译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赏析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终南山》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1] ,连山到海隅 [2]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3] 。

分野中峰变 [4] ,阴晴众壑殊[5] 。

欲投人处宿 [6] ,隔水问樵夫 [7] 。

【注释】[1]太乙:又称太一、太白,为终南山主峰,此代指终南山。

天都:天帝所居,此指天。

近天都:极言其高。

一说天都指帝都长安,亦通。

[2]海隅:海边,海角。

[3]霭(ǎi):云气。

[4]分野:古时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国相对应而划分隶属关系,就天文言,称分星;就地理言,称分野。

王维《终南山》全文及赏析

王维《终南山》全文及赏析

王维《终南山》全文及赏析《终南山》背景篇一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回到京城后,曾隐居终南山,该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由于终南山靠近帝都长安,达官显贵、风流雅士凡在长安待过一段时间者无不游览终南山,又无不诗兴大发,吟咏这瑰丽无比的风光。

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中有关终南山者,在1500首以上。

但诗名直书“终南山”者,唯王维一人耳。

王维倾慕终南山美景,后来索性在蓝田辋峪内购置了别业,长时期地在那里住了下来。

他在辋峪写下了大量山水诗篇,表现那里千变万化的奇景。

王维“山水诗人”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后世公认,唐诗写终南山最多最好的是王维,而王维写终南山的诸多诗篇中尤以《终南山》一诗最具代表性。

本诗以作者的游踪为主线,对终南山的美丽景象进行了生动描绘。

首联写远眺,用夸张手法勾勒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宽广;颔联写近观,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描写山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俯视,从咫尺山水见万里之势,突出了终南山的辽阔、景象的千形万态;尾联写诗人自己,流连往返,以至于天晚欲找人家投宿。

点评篇二田园山水诗人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

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亮点之作,全诗共八句,层次分明,诗意明朗。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陕县,东西绵延八百里,其势之大,其峰之高是令无数文人骚客所折服和吟咏的,这些王维都把握得相当好,传神之笔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

首联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一个终南山海拔高,延绵遥远的整体印象。

“太乙”为终南山主峰,其高何许,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或是大概数据,一个“近”字,还有“天都”,将终南山的“高峻”勾勒出来了。

“到海隅”有又令读者感到终南山延绵之广,视野之开阔,意境之宏大。

颔联王维通过“白云”作衬,虚实结合;“青霭入看无”一句带读者进入神秘的终南山的氤氲之中。

其观景视角又远及近,先白描出终南山的远景,尔后随着游踪的变化,景色也迥异。

王维《终南山》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终南山》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终南山》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5.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韵译: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译文: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

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赏析点拨: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终南翻译赏析
《终南》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词如下: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前言】
《国风·秦风·终南》是《诗经·秦风》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秦地汉族民歌。

全诗二章,每章六句。

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

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

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

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

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②条:树名,即山楸。

材质好,可制车板。

③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

《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④渥:涂。

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⑤纪:山角。

堂:山上宽平处。

朱熹《诗集传》:“纪,山之廉角也。

堂,山之宽平处也。

”一说纪和堂是两种树名,即杞柳和棠梨。

⑥黻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

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

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⑦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⑧考:高寿。

亡:通“忘”。

【翻译】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

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

脸儿红红像涂丹,那是我的君王啊。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

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

身上佩玉响叮当,到寿命终结也忘不了。

注:在此“也哉”可用语助词解,而且“也”的其他用法中一般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或许的可能。

考为寿命终结和长寿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本诗的不同理解模式。

【赏析】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

《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

其二,周遗民所作。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

”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

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

‘哉’者,疑而未定之意。

”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
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

”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

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

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

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

”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

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

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

”诗大约就作于那时期。

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

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

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

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

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

第二句是“寿考不忘”orG,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

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

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


倒是较为圆通的。

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

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

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

《尚书·禹贡》:“终南悖物。

”《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

”皆指此山。

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

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

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

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

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

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而另一解,诗只是对主君的赞扬。

纵观秦风各部与其他各师不同不是大多言色,如果按本诗前文到最后的意思承接来看只是对秦君的赞扬,参照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可以解释为第二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