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三十年前后对科技的影响
从真实数据比较新中国前后30年发展

从真实数据比较新中国前后30年发展作者:胖虎发布人:楚风发布时间:2011-2-4 来源:鼎盛中华论坛点击次数: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的所谓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有说1980年)。
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有29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又32年。
很多学者将新中国的这部分历史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如今的中国和西方媒体热衷宣传中国在后30年的经济成就,同时极力贬低中国在前30年的经济进步。
每当提起改革前的经济,中国媒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带政治偏见的事实和经济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在改革前的29年,中国在国家安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建设以及人文建设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万事开头难。
虽然大家都不耻拿印度做参考物,但参考一下总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今天的印度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几乎是相等的。
更何况在47年独立时的印度比49年的中国不知强多少倍。
英帝国给印度留下的铁路就有5万5千公里。
而49年时的中国铁路只有2万2千公里。
并且大部分在长期的战争中被破坏或完全毁坏。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艰难。
但在前30年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5万公里左右。
相当于在前30年,在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技术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中国建设了3万公里的铁路。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下面是相关参考内容:一、经济发展成就:1. 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中国以平均每年约百分之九的经济增长率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贸易扩大: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3. 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
4. 科技创新:在科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制造大国,具备了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
5. 农村改革:农村经济由集体经济向家庭经济转型,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6.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人口和社会领域成就:1. 政策改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改善了人口结构。
2. 教育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改善了教育水平。
3. 医疗卫生改革: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4. 扶贫工作:大规模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将上亿人从贫困中解救出来。
5. 社保改革: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了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6.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得到重视,并通过各种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
三、国际交往与影响力增大:1.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商投资,大幅度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领域合作。
2. 外交突破: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 互联网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有力推动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4. 和平崛起:中国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董志豪一、改革开放的历史1、三十年前的小岗村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
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小岗村探索农村致富新路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大包干”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岗村的温饱,但一直没有解决小岗村的致富问题。
近年来,小岗村开始进行以承包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集中经营,探索致富之路。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小岗村的农民带来了实惠。
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小岗村摆脱了自改革开放后20多年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
3、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如今的小岗,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
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
改革开放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取得了惊人的科技成就。
这一切的变化和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的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祖国经济发展缓慢,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改革开放为祖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科技为引领,祖国开始了一场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农业方面,改革开放后,祖国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推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祖国保障了粮食安全,使得人民的饭碗更加牢固。
在工业方面,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祖国的工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和自动化。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传统工业制造的瓶颈逐渐被打破。
同时,祖国的工业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从“Made in China”到“Created in China”的转变。
中国制造的高铁、大飞机、核电站等一批科技成果,让世界刮目相看,彰显了祖国科技实力的崛起。
在信息技术领域,改革开放为祖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祖国的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不断推进。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在线教育等一系列新兴业态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科学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为祖国的科研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资源支持。
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展开了一场场的科研攻坚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
从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到基因编辑,祖国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为全球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令世界瞩目。
这是祖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祖国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
以下将从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总结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
经济方面。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封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被实施,例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年均增长约9.5%。
同时,改革开放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教育方面。
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普及了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使中国基本消除了青少年文盲,大大提高了全民素质。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得到创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中国的科技实力也因此得到提升,很多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科技方面。
改革开放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中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的领导者之一。
例如,中国的5G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领先,为全球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
文化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精髓。
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大力推进,中国的电影、音乐、艺术等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逐渐提升,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提供了支持。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瞩目。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和进步发生在各个方面,以下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一些突出成就。
一是经济发展的飞跃。
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平均高达8%,跃居全球第二位。
这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辟了沿海地区、特别经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开放的区域,也成为了吸引外资和技术的高地,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改革开放还带来了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等方面的新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更加开放和竞争的地位。
二是民生改善的显著进步。
我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都是由政府单一机构或部门掌握,与市场化经济相差较大。
但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民众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不仅逐步废除了大规模的公有制,而且还允许私有企业进入教育、医疗等领域,增加了公民在人生路径上的自由意志。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城市化进程日益扩大,大量农村居民得以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居住环境更加宜居。
三是科技创新的飞跃。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许多领先的科研技术和机构,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
我国也在空间发展、核能、航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国际地位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了世界重要国家之一。
此外,在国际贸易、反恐、环保等多个领域,我国也大力参与和倡导,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实现了强劲而平稳的发展。
总之,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让世界刮目相看,不仅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也为人民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必须看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还需综合推进,特别是在落实与改善民生、推动创新发展以及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仍需不断努力。
改革开放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改革开放还鼓励企业和个人自主创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通信、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突破,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
国内高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同时,改革开放还鼓励海外留学和人才引进,吸引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回国发展。
这些科技人才的加入和培养,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推动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将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等措施,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科技企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成果得到有效运用。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新能源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
改革开放还推动了科技合作与交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经验,中国得以快速吸收和消化国外的科技成果,提升了自身的科技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和论坛,分享自身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为全球科技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积极的。
改革开放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舞台,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合作与交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的巨大成就——科技创新举世瞩目 3月30日张笑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
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 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在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 已是 “世界第一”。
在創造“第一”中起步
1991年12月,秦山核電站並 網發電,這是我國大陸第一 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核 電站。它的建成實現了我國 大陸核電“零”的突破
2003年10月15日~16日,長征 2號F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5號 飛船升空,將中國第一位航 太員楊利偉送上太空,完成了 中國首次載人航太飛行。
“211工程” - 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校和一 批重點學科。連續10年間,國家投入370余億元,完成“211工程” 前兩期建設,覆蓋107所學校,820多個重點學科和3個全國高教公共 服務體系項目。
中國科學院奥林匹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樓
中國科學院理化研究所
改革開放三十載 科技發展大飛躍
中國農業改革開放30年
九億農民昂首邁進新時代
中國農業改革開放30年間從簽 訂“包產到戶〞、實行‘大包 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鼓勵農民面向市場,發展商品經 濟以致堅持“多予、少取、放活 等方針政策〞,農村經濟實現了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 變,農業正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 農業。
農墾30年:
在創造“第一”中起步
1988年10月底,上海─嘉定 18.5 公里的高速公路建成通 車,實現了我國大陸高速公 路通車里程零的突破。
1988年10月中旬,我國第一 座高能加速器— 北京正負電 子對撞機首次實現正負電子 對撞,這是我國高科技領域 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 人造衛星上天之後的又一個 重大突破性成就。
中國航太30年輝煌巨變
自1960年中國第一枚自 行設計研製的液體火箭, 至2 008年11月初,我國自主 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 行了112次發射,包括多顆 衛星和7艘神舟飛船,航太技 術實現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創新意識、效率觀念,使中 國航太事業獲得了更加強大的 加速推力。
延續中華科技、融合世界科學
從 ‘起步’ ‘挑戰’ 到 ‘突破’
在創造“第一”中起步
1983年12月22日,中國第 一台每秒運算一億次以上 的巨型電腦——“銀河Ⅰ 型”,由國防科技大學電 腦研究所在長沙研製成功。
1988年5月,中關村誕生我 國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 業園區。
延續中華科技、融合世界科學 從 ‘起步’ ‘挑戰’ 到 ‘突破’
經過了50多年的勘測、 規劃、論證,終於在2002 年12月27日付諸實施。 “三先三後”原則──先 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 水,先環保後用水。
三峽工程: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30年改革開放,三峽工 程見證了國運滄桑,號稱 “全球一號水電工程”。
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 運等巨大的綜合效益。
三峽水電站共裝機26台,總容 量1820萬千瓦。
改革開放30年來,無論是在火箭發射、載人飛船等高尖端科技方面,還 是在電子資訊、化學化工和醫療技術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方面, 都取得了巨大飛躍。尤其在高精材料科學、電子科學、高精製造業、電腦 科學、光電子學、大氣氣象預報科學等方面都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航天科技
東風航太城 院
通訊科技
化學化工
3G“中國標準”TD-SCDMA 奈米科技
後經歷3次革命,直至新中國成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 革開放,才能為當代中國一切科技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制 度基礎。 >>期望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
中國科技發展
從 ‘延續’ ‘突破’ 到 ‘創新’
確立目標以科教興國
大學興,則人才盛 -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僅有初級、中級職業學 校564所,在校生7萬多人。到2007年,全國有中等職業學校 14800多所,在校學生達到1987萬人,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 與普通高中教育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
2008年生產商品糧是1978年的10 倍2008年全國農墾糧食總產2325 萬噸
同比增長8.5%,為國家提供商品 糧是1978年的10倍。
科技工程發展
南水北調夢成真
建設世界一流工程 “南 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水 北調工程是解決我國水資 源短缺的一項戰略性工 程”,這一上世紀50年代提 出的宏偉設想.
北京國際醫學研究
延續中華科技、融合世界科學 從 ‘起步’ ‘挑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 破’
在創造“第一”中起步
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 一枚原子彈;1967年6月又 成功爆炸第一枚氫彈。
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 方紅1號’,使中國成為世 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開發 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延續中華科技、融合世界科學 從 ‘起步’ ‘挑戰’ 到 ‘突破’
在創造“第一”中起步
1988年9月7日,我國成 功發射第一顆風雲一 號極軌氣象衛星。
1990 年 , 開 創 了 國 內 當時第一個規模最大、 資訊最複雜的光纖通 信系統。
延續中華科技、融合世界科學
從 ‘起步’ ‘挑戰’ 到 ‘突破’
三峽工程堅持自主創新,消化 吸收引進技術後再創新,具有 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 。
大亞灣的“裂變” 從引進至消化,從吸收到創新,核電有了中國品牌
中國核電零的突破: 1982年底, 正式批准大亞灣核電站建設。
1987年8月,大亞灣核電站正 式開工。
1994年5月,大亞灣核電站全 面建成投產。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
的
科技發展
1978 -2008
三德 何幗炘(7) 葉明欣(38) 袁采蔚(41)
序言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不少燦爛的 中華文明,但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封建 統治的腐朽,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積 貧積弱,社會戰亂不已,人民生靈涂炭。科技發展因而停 滯不前。
延續中華科技、融合世界科學
從 ‘起步’ ‘挑戰’ 到 ‘突破’
在創造“第一”中起步
1994年12月開工、2003年6月1 日零時正式下閘蓄水的三峽 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 利樞紐工程,其突破了世界 水利工程建設多項紀錄。
2007年10月,我國首次月球 探測工程成功,它標誌著中 國已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 能力的國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