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流叙事”与“亲历性写作”——评覃展的小说和散文创作
《生活微百科 记事情》余丽琼责编凌艳明绘画朱成梁读后感

《生活微百科 记事情》余丽琼责编凌艳明绘画朱成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生活微百科 记事情》是一本由余丽琼责编,凌艳明绘画,朱成梁撰写的知识性读物。
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让读者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是一本难得的生活知识宝典。
书中以事实为基础,收集整理了最新最全的相关资料,条理清晰,观点独特。
例如,作者在讲述记事情的重要性时,犀利地指出:“记忆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没有记忆,就没有生活。
”这一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深刻,让人不禁点头称赞。
书中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在讲述记忆方法的部分,作者引用了古代诗词、名人名言,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各种记忆技巧。
如原文所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代人的学习方法,其实也是一种记忆方法。
”这样的论述既丰富了内容,又增加了趣味性。
书中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从生活琐事到专业知识,作者都能信手拈来,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特别是在讲述记忆力的训练方法时,作者结合实际案例,让读者感受到记忆力提升的喜悦。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本极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生活知识宝典。
书中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知识,还教授了实用的记忆方法,让人受益匪浅。
正如书中所说:“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而这本《生活微百科 记事情》正是我们探索生活、提升自我的一把钥匙。
第二篇范文《生活微百科 记事情》不仅是一本简单的知识性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待生活细节的态度和习惯。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引导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在余丽琼责编的精心策划下,凌艳明绘画的生动插图,以及朱成梁的文字叙述,共同构建了一个既轻松又充满启发性的阅读空间。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采用说教式的叙述,而是通过生活实例和心理分析,让读者在无意识中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反思。
书中提到,“记事情”不仅仅是记住发生过的事情,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知和参与。
生活的多样性与文学的理想

生活的多样性与文学的理想作者:刘大先来源:《创作与评论》2017年第22期1984年11月22日,冯骥才写完中篇小说《感谢生活》,题词是“献给十年浩劫中受过苦难的人”,看上去似乎依然是“伤痕文学”的余脉,但已经具有“文化反思小说”的意味。
事实上,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之前,冯骥才在当代文学史上就是以“伤痕小说”和1985年后的“反思小说”作家定位的。
不过,如果先搁置这些论断,直接进入文本,我们会发现在三十多年的时空间隔之后,这个小说中所表现的关于“生活”的主题倒是日益凸显出它的现实意义,它与此前此后关于生活的观念之间或接续或反抗或变异的关联,引发出今日再读这个文本时重新审思当下生活及生活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契机。
小说起始于一辆夜行列车,“我”是一个有着创伤记忆的作家,“这些年,可能由于人与人关系变得太可怕,处处藏危伏险,一不留神就陷落下去,我便总喜欢自己陪着自己。
在淡漠中寻求宁静。
”①这个心理自白式的陈述无疑暗示了一个不堪回首的“前史”,“前史”中遭受的危险与痛苦造成了他如今心灰意冷甚至有离群索居倾向,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主体,他旋即扪心自问:“只有在没人的地方才自由么?在没人的地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种既对他人心存犹疑、又不愿被孤独个体的情绪所纠结,意味着认识转变的潜在可能。
偶遇的落魄中年画家华夏雨使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两个人的交谈就如同一个通过仪式,华夏雨将他前半生的故事和盘托出,这个故事也映照、鼓舞乃至改变了“我”。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是第一个人称叙事,穿插华夏雨讲述时叙述者也直接转变成了第一人称叙事,两个第一人称视角在小说中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视角的融合表明华夏雨讲述的经历弥补了“我”的“前史”的匮乏,而“我”受到故事感召后的精神转变,则是华夏雨人格的补充与完善:两个“我”其实互为镜像。
在这个彼此印证的叙事中,人物摆脱了涕泪涟涟的诉苦,也没有将主旨指向于对于历史与文化的反思,而是聚焦于人与生活之间的辩证。
转型期新写实小说“生活流”叙事的内在连续性

2016年11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t. 2016第 33 卷第 6 期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3 ,N o.6转型期新写实小说“生活流”叙事的内在连续性曹金合12(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2.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山东菏泽274〇00)摘要:在20世纪80、90年代转型期的新写实小说家采用“生活流”的叙事风格,对吃喝拉撒与忧烦苦累 构成的生活旋律和日常变奏作“庸常化”的建构的时候,其兴起、发展和衰落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不为文学史 断代分期的“年代学”和二元对立思维的阐释范式所割裂的内在连续性。
这在作家创作观念的转型表现、小说的细节和情节的具体描摹、20世纪80、90年代经典型文本的整体结构和叙事策略的比较等方面都有鲜明 的体现。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转型期;叙事风格;生活流;庸常化中图分类号:!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39(2016)06-0025-06新写实小说跨越传统的文学史断代分期的 “年代学”和二元对立思维的阐释范式的价值意 义是有目共睹的,它打破了“断代史”按照自然的 物理时序强行划分文学的发展阶段的僵化模式,使得不顾文学自身的审美发展规律而刻意地强调 20世纪80、90年代文学的断裂性和异质性的文 学史分期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现状。
激情 理想、集体性昂扬的“大写的人”的时代与平庸凡 俗、个体性凸显的“小写的人”时代作为徽标和表 征,对20世纪80、90年代文学的表现对象、形象 刻画、人物心态的概括都是在对立的思维意识的 支配下挂一漏万的描绘。
只看到不同的文学现象 和文学思潮在时间的指挥棒下“各领风骚三五 年”之后登场与谢幕,而看不到异质性的思潮在 交替演变背后更为潜在的有机联系,就不可能对 文学发展的现状和规律做出符合事物本身特点的 归纳。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

2《随想录》最撼人心魄的是作者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巴金创作奉行“讲真话”原则。
“讲真话”一方面是指作品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原生图景以及社会的众生相,另一方面是指作品真实地烛照作者自我的内心世界。
(结合作品具体论述。
)2.探索戏剧在戏剧形式的实验上体现为四个方面:结构的开放性;借鉴西方现代派表现技法,表现人的复杂心理内容;通过直接交流形式的营造,增强观演之间的交流;增强演员的形体表现能力。
(举例说明。
)探索戏剧活跃了八十年代剧坛,也为九十年代的戏剧发展积累了重要的艺术资源。
代表戏剧家有高行健等。
3.散文化小说的最大特点是结构松散,一般不写重大题材,关注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段,轻轻几笔,神完气足,经过散文化的处理,生活失去了它本身的硬度。
汪曾祺反对小说有戏剧性的情节,认为那把真的写假了。
他的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即使有整的材料,他也非得把它打碎,重新处理过。
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在80年代之所以引起轰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读者长期在一种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乍将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优雅的审美情趣与叙述风格是很能打动人心的。
可以说,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的出现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是人们对新时期小说创作多元化趋势的第一次认同。
(学生如果对散文化小说的弊端提出批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主题上与前期诗歌一脉相承,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2)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涵。
(3)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三、论述题:1.历史原因: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始自于1985年,是一个先有理论旗号,后有创作实践的文艺流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ppt

对陈小手高超的接生本领,作者也仅是通 过白描手法很自然地写出来,并未写他的其他 特征,如他的手“动作细腻,可减少产妇的痛 苦”“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 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些”。作品只在 小说结尾写到陈小手的不幸遭遇。结尾一句话 把团长的心理呈现出来,使读者能感觉到作者 流露出的嘲讽。
汪老先生在作品中更多地是表现的和谐快 乐,用他自己的话“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 谐。”
如《陈四》,直接写到陈四的部分很少, 而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 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 表演,突出了纯然而宁静的乡土风貌,反映了 故乡那和谐而温馨的风俗人情。虽说对陈四的 介绍只限于小说的结尾,但丝毫不影响作品的 影响力,恰是这种看似“很随意”地安排,营 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
写男性产科医生陈小手的经历与命运。
小 有《说 ,陈开 同小头 时手就 也》交是待被写男人了性瞧什产不么科起?医的生一在个当 职地 业绝 。无 但仅 陈
小手不仅不以为然,而且敬业,手艺高超。 小说简单交待了陈小手的经历,也就是他的 与众不同,却并未交待他为何要做产科医生。 后半部分详细描写给团长太太接生的经过, 最后轻描淡写地安排了陈小手的结局:仅仅 因为他出于职业需要接触了团长太太的身体, 这样一个有个性有手艺而又敬业的能人,被 团长一枪打死。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 点”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 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 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 “人”。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 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说,是 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 的。
• 汪曾祺敢于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一方 面是因为他学养丰富,上知天文,下知 地理,对自己故乡的风俗人情和掌故传 说更是如数家珍,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 风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生性淡泊, 崇尚自然,讲究情趣,讨厌做作,反对 小说的戏剧化。
撷取生活的浪花

撷取生活的浪花作者:潘双林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2年第04期乌克兰作家弗兰科曾说:“我们唯一的美学法典,就是生活。
”四川散文作家怀理也说:“不管生活怎样待我,我都要善待它,因此,我把深深感动我的生活剪裁成散文。
”日常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散文家往往都是书写生活的高手,他们从生活中窥見自然的奥秘、人性的高贵、世俗的激情与宇宙的神奇,把生活铺展成一幅幅或绮丽或散淡的画卷。
从张岱、李渔的小品文到现当代作家赵丽宏、迟子建、毕淑敏的散文,莫不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考场作文中的生活化散文,因其流淌着新鲜的生活汁液,往往能刺激阅卷老师日趋钝化的阅读味蕾,引发情感共鸣,从而备受青睐。
《状元凉粉》、《风沙渡》等文章莫不如是。
生活化散文如何写作?我们可以先欣赏一下毛南族作家莫景春的散文《被春天染红的小溪》。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莫景春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回桂西北的毛南故乡了。
春天来了,故乡突然像刚冒出地面的青草在心底疯长起来,思念溢满了整个心窝。
于是沐着习习的春风,回老家住了几天。
村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像故乡的一条脐带,从村后的大山里潺潺流出。
溪水清澈見底,即使是狂风暴雨的夏天,也绝没有那种狂奔怒流的浑黄,总是那样的文文静静,只是在寒冷的冬天有些消瘦,但蓬勃的春天一来临,它便盈盈地丰满起来。
回到故乡,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小溪边捧一把清水,肆意地泼洒到脸上,让那种清凉淌满整个脸上,让自己和故乡做最亲密的接触,再顺便跟早起的大伯大婶们聊聊,听听他们那亲切的话语,感受久违的故乡情。
一个春意盎然的早上,我被小溪的变化惊呆了。
小溪那清亮可人的脸不見了,换成了粉红的脸,从没見过的满溪满沟的粉红,红得让我心跳加快,又让我心里暖暖的。
我惊奇地奔过去,伏到溪边的青石上,端详这一奇异的变化。
那红红的溪水,仍在缓缓地流着,不再清澈的水也倒映不出我的脸了。
将脸再凑近些,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着,丝丝入鼻。
情不自禁很想将手伸进那缓缓流动的粉红,捧上一把细细品玩,又不忍心搅动溪水,也在担心那片红会不会是什么污染物。
6 蒲柳人家(节选)

6 蒲柳人家(节选)6 蒲柳人家(节选)沉着说课?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读课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
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
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
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稳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才能目的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的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妙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兴趣。
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化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
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历,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
解读当代长篇小说文学经典性的钥匙--评谭桂林的《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

解读当代长篇小说文学经典性的钥匙--评谭桂林的《长篇小说
与文化母题》
黄书泉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文学经典.然而,"当代文学有无经典"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界,一种对文学经典性质疑和解构的思潮似乎已成为主潮.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黄书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当代文学视域中的乡村文化透视——评冉正万长篇小说《银鱼来》 [J], 张羽华
2.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生命力——评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J], 李海明
3.莫言长篇小说研究的新力作
——评廖四平教授专著《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 [J], 王艳雪4.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 [J], 黄书泉
5.莫言长篇小说的全面探究——评廖四平的《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 [J], 郑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篇小说 《 校 园里 的桃色新 闻》 取材 于学生时 代 的生活。本来默默无 闻的男生吴仁 , 由于无知和 虚荣、 懵 懂 和莽撞 , 糊 里糊 涂 地 被 卷入 一 场 “ 桃 色 新 闻” , 在经历了打赌借书 、 书室相处 、 夜遭暴打 、 大考
挂 红等 一 系列事 件 之后 , 弄得 土 灰 土 脸 , 臭名远扬。
《 琼图报》 社长的职位 , 但是 , 在惯用权谋的左伟军 、 唐果之流面前 , 甚至在 情人赵青青面前 , 梁 肖都未 免显得有些 天真 , 他掉进 了别人所设 的圈套 , 被蒙 在鼓里而全然不知——正当他在北京参加学 习、 踌 躇满志之时, 不料本应属于他 的位置 已经落人他人
[ 作者简介 ] 温存超( 1 9 5 2一) , 男, 广西 宜州人 , 河池 学院 中文系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 中国 当代小 说- 9广 西
当代文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著名作家凡一平曾经坦言 , 文学使他改变 了命 运 。事实上, 自上个世纪 8 0 年代 以来 , 在相 当长的
段时间 , 河池 因文学改 变命 运的人还真不少 , 但 是, 很多人 只是将文学 当作一种 工具 , 当作过河 的 根拐杖 , 过了河就 丢掉 了。真正坚持下来 的人其
安局副局长陈子 良记恨报复、 屠夫头子覃主业 故设
陷阱、 “ 中央军” 信用社主任等人有意刁难 ……复杂 的人际关系犹如一 张大网 , 捆绑着安 宁的手脚 ; 本 应主管“ 计生” 的书记却被迫主管“ 维稳” , 山民抬尸 上访 、 钻砂工逼还欠款 、 屠户集体抗税 、 白搞 屯突发
火灾 、 灾民抢粮 、 村寨械斗、 民工闹事 ……一系列 的 突发事故弄 得安宁书记不得安 宁。小说 真实地描 写 了乡一级干部所面临的巨大的工作压力 和相 当
有 味道 。
实不多, 而这些为数不多的人才是真正的文学爱好 者 。前者因文学而改变 了命运 , 而后者则不仅 因文 学改变了命运 , 还因文学改变 了人生。据 我所 知 , 在我们 这 块生 长文 学 的红 土 地 上 , 目前 仍 不 乏 已经 身为县级领导干部而依然酷爱文学的人 , 比如大化 的蓝瑞轩 、 南丹 的覃 展等 , 他们不属 于将 文学 当作 拐杖过河的人 , 他们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之 于文 学 , 是 一 种 对 人 生 道 路 行 进 间 力 量 的追 求 , 是 种对生命之流中精神养分 的汲取 , 是对神圣艺术
第3 3卷第 1 期
2 0 1 3年 2月
河池学院学报
J OUR NAL OF HE CHI UNI VE RS I T Y
V D 1 . 3 3 N 0 . 1 F e b . 2 0 1 3
[ 编 者按 ] 作 为 高校 为地 方先进 文 化建设 服 务 的项 目, 2 0 1 2年 1 O月 3 1日, 由河池 市 文 艺理论 家协会 、 河池 学院 中文 系和 南丹县 文联 共 同举 办的“ 南丹县 八作 者作 品研 讨会 ” 在 南丹 县 文联 举行 并取得 圆满 成功 。 这 次研 讨会 在 广西 文坛 生产 了较 大的影 响 , 此 次研 讨会 和 由此 产 生的论 文对 于活跃 桂 西北 文 学批 评 , 扶 持桂 西北文学创作人才 , 促进桂 西北文学创作繁荣, 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刊特将此次研讨会上我院教师的论 文整理 后 刊发 , 以飨读者 。
“ 舞文弄墨” 的文字游戏 , 不是那种故弄玄虚的才华 炫耀 , 而 是 文 学 对 社 会 生 活 的敏 锐 发 现 和 真 实 反 映, 是 生活体验 对文学创 作 的热情 馈赠 和喜悦 收
98
吴仁实际上也经受 了一次心灵 的震动与洗礼 , 经历 了一段心理成长的历程 ; 《 开什么玩笑》 中的主人公 团县委书记梁 肖是县里的名人 , 号称笑星 。虽然才 华出众 , 但却放荡不羁 。他喜欢 开玩笑 , 擅长开玩 笑, 嬉笑怒骂, 巧舌如簧 , 因此得罪 了不少人 。尽管 他年轻有为 , 妙笔生花 , 还费尽心机替 领导捉刀代 笔发表论文 , 想凭 自己的本事谋求宣传部副部长兼
殿堂之光的仰望和沐浴。说起来 , 这也是桂西北一 种 比较特 殊 的文化 现象 。
一
作为“ 校园文学” , 这篇小说的新意不仅在于它 塑造
了校 园 中特 殊 的人 物 如 教 师 “ 老头子” 和女生“ 菲”
读覃展的作品集《 本乡无事》 , 我首先得到的是 种 相 当 明 确 而 强 烈 的感 觉 : 这 些 作 品绝 非 那 种
等人的形象 , 折射 了不 良社 会风气对校 园的浸染 , 还在 于这篇小说着意刻 画了一个男生 的心理成长 过程 , 吴仁 实 际上是 在 别人 的精 心 算计 之 中被 狠 狠 地 耍 弄 了一 回 , 可怜 地 充 当了别 人 利 益 交换 的牺 牲 品, 而 一旦 明 白真 相 , 除 了愤 慨 、 后悔和无奈 之外 ,
“ 生活流叙事’ ’ 与“ 亲 历 性 写作 ’ ’
— —
评覃展 的小说 和散文创作 温存超
( 河池 学院
中文系 .广西
宜州 5 4 6 3 0 0 )
[ 中图分类号 ] 1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0 2 1 ( 2 0 1 3 ) 0 1 — 0 0 9 8 — 0 4
一 一
获。《 本乡无事》 是一个颇有份量的集子 , 按 内容分 为六编 , 包括小说、 诗歌 、 散文 、 杂感 和报告文 学等 多种体裁 。其 中, 无论是 从数量还是从 质量上看 , 都当以小说和散文 占先 。 《 本乡无 事》 共 收 了《 本 乡无 事》 、 《 摩 天岭 蜂 蛹》 、 《 开什么玩笑》 等 6个中、 短篇小说 和《 英雄 留 下的东西》 、 《 兄弟》 、 《 残疾》 等 9个微型小说 , 取材 广泛 , 故 事生 动 , 蕴含 比较 丰 富 的思 想 意 义 , 读 来 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