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亚健康的中医理论

亚健康的中医理论

亚健康的中医理论摘要:现在医学已经越来越发达,但是人们在紧张的生活环境下疾病越来越多,并不是指大病,而是越来越多的小疾病品种越来越多,并不是医学技术所能解决的,现在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中医怎样认识亚健康呢?关键词:中医;亚健康;现代医学的身心医学疾病,与人的情致有关。

中医认为,气机与人体情绪之间有密切关系,情绪的好坏,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气机运动。

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恐则气消、悸则气乱、喜则气缓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起居无常,劳逸过度,也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重要原因。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的“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等,突出强调了过度的安逸和劳累,都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这与某些现代人为了金钱、地位、职称、职务而不惜一切代价地投机钻营,追逐名利,轻身重财,不计后果;有钱人生活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而导致亚健康甚至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

总的来说,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虚”的范畴,其中又分表虚、里虚、虚实夹杂等类型。

表虚多为患者抵抗力不足,营卫本虚,中气不足,肌腠不密,容易导致外邪侵袭,邪气入里致病:里虚多为先天不足,脏腑虚弱,加之调养不当,导致五脏六腑的虚损而致病;虚实夹杂以虚中夹郁多见,多发于女性,这与女性大多先天性格怯弱,多愁善感,一旦病邪困扰,就会抑郁不舒,心神不安,情致受伤,肝气郁结,气血郁阻,气机不畅有关。

2亚健康的中医证候归类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意志消沉,寡言少语或性情急躁易怒,心烦,胸协苦满,走窜作痛,善太息,脘闷纳呆,多梦易惊,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质暗红或淡红,脉弦。

亚健康人群中轻度的抑郁症、轻微焦虑症、神经衰弱症、孤独症、恐怖症、强迫症、依赖症等,大多具有肝郁气滞型特点,可以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调控。

瘀血内阻型:主要表现为身体四肢、躯干、头颅等部位出现疼痛,痛处固定,疼痛拒按,肌肤颜色没有光华,甚至出现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口渴,但不想喝水,妇女出现月经后期,或痛经,或者不孕,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中医对亚健康的有关表述

中医对亚健康的有关表述

调节 , 静心养神 , 神安则百病不侵 。
夺 ・ ・ ・ ・ 孛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夺 夺 弓 ・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 夺 夺 夺 争 夺 夺 夺 夺 夺 ÷ 夺 孛 夺 争 夺 牵 夺 ÷ 夺 夺 }
中国 中 医 药 咨 讯

21 00年 3月
第 2卷
第 3期
2 32 ・
J u a fC iaT a io a ieeMe iieIfr to o m lo hn rdt n lChn s dcn no main i
Ma c 2 0 Vo . N . rh 01 12 o3
SR 1 IT 也呈强阳性 , SR 1 达在 日光性 角化 病和 鳞形细 但 IT 表 胞癌 间无 明显差异 , 明 SR 1 达与皮肤 癌的早期 发生有 表 IT 表
命的重要基 因, 主要通 过参 与染 色质沉 默以及 能量代谢而调
节细胞 的衰老过程 。迄今 为止在研究 的所有 物种 中, 除极少 数原核生物外 , 都发现 了 s2的同源基 因, i r 且这些基 因的保守 性很强 驯 。在各 种物种中发现 的 SR I2的 同源蛋 白质统称
某种关联 。据此 H d ia等 推断 SR 1有可能通过 发挥抑制 IT
细胞增殖 、 促进细胞凋 亡途径 成为今后 非黑色素性皮 肤恶性 肿瘤 治疗 的关键 靶点 。20 0 3年 , i t k Hr s a等 应 用二 维凝 au 胶 电泳蛋 白组学和 N r e bo方 法研究后认 为 SR 2或许 ot m l h t IT 在胶质瘤发生过程 中通过参 与对微 管蛋 白网络的调节 , 从而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估与调理方法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评估与调理方法
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缺乏 运动等。
生理功能减退
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异常、心 血管功能下降等。
亚健康状态的影响与危害
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干预,可能 发展成为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
病、糖尿病等。
亚健康状态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 影响,如工作能力下降、家庭关
系紧张等。
亚健康状态给社会带来负担,如 医疗资源浪费、生产效率降低等

02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评估 方法
望诊
望神
观察眼神、面色、体态等来判断 身体状况。
望舌
观察舌质、舌苔的颜色、形状、润 燥等,判断体内气血、津液的状况 。
望皮肤
观察皮肤的颜色、光泽、弹性等, 了解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状况。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判断其脏腑 功能和血状况。
嗅气味
通过嗅患者呼出的气息、汗味等 ,了解其体内状况。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亚健康状态 的人群,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以调和气血、舒缓压力。运动 时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药物调理
总结词
通过中药调理,改善亚健康状态。
详细描述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可以根据具 体症状,选用具有调理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等,以补益气血、调节 阴阳。药物调理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亚健康状态通常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心理压力等多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亚健康状态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未病”范畴,即疾病未发,但已有潜在 的危险因素存在。
亚健康状态的症状与表现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与调理策略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与调理策略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与调理策略一、引言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表现为身体各系统功能减退、潜在疾病风险增加,但尚未达到明显的疾病临床表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亚健康状态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影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方式,在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与调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与调理策略,为提高亚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二、亚健康状态的辨识1. 体质辨识根据中医的体质论,不同的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生方式有所不同。

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体质特点,包括气质型、体质型、形体型等,从而及早预防和调理亚健康状态。

2. 舌诊辨识中医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体情况。

舌头的苔质薄白、有裂纹等可能是亚健康的表现,需要及时调理。

3. 脉诊辨识通过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来判断一个人的脏腑功能状态,进而判断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

脉搏细弱、沉迟等可能是亚健康的表现。

4. 症状辨识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判断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具体的调理方案。

亚健康状态的症状包括失眠、食欲减退、精力不足等,需要及时调理。

三、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策略1. 中药调理中医治未病先强身,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配制具有调理作用的中药方剂,如养心安神、健脾益气、养血生津等。

中药调理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身体抵抗力。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食物也可以作为调理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营养食物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3. 运动调理中医认为运动可以调畅气血,增进体力,提高免疫力,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等,坚持锻炼,改善身体状况。

4. 调理情志情志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过度的情绪波动容易导致体内气血失调,从而引发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之中医养生保健ppt课件

亚健康之中医养生保健ppt课件

2024/1/24
22
Hale Waihona Puke 实例分享:成功改善亚健康06
状况案例
2024/1/24
23
案例一:通过中医调理改善疲劳综合征
01
02
03
症状描述
患者长期感到疲劳乏力, 伴有头晕、失眠等症状, 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024/1/24
调理方案
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益气 养血、滋阴降火等中药进 行调理,并配合适当的饮 食和运动。
注重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压力和 03 情绪波动
2024/1/24
12
辨证论治,个体化调养方案
01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 化的养生保健方案
02 针对不同的亚健康症状,采用相应的中医治疗方 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02 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 面,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2024/1/24
思伤脾
过度思考伤脾,导致脾气郁结,出现食欲 不振、腹胀等症状。
恐伤肾
过度恐惧伤肾,导致肾气不固,出现腰膝 酸软、遗精等症状。
10
03
中医养生保健原则及方法
2024/1/24
11
预防为主,治未病思想
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 01
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 02 生活习惯
心理调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情绪,适当进 行心理调适和放松训练。
20
中年群体保健建议
饮食有节
中年人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食品,注重饮食
有节和定时定量。
运动适量
根据自身体质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 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以缓解工作压力和调节身心状态。

中医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是研究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治疗效果。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和工作压力的不断提高,亚健康状态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人群,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一组临床症状,介于健康与疾病边缘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第三状态。

根据中医的未病学理论,未病学中潜病态、前病态即是亚健康状态。

其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

可根据症状特点分为肝郁气滞、痰湿内生、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五型进行辨证防治,以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念,在治疗亚健康状态中,充分显示其优势。

【关键词】中医治疗;亚健康状态;临床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院采取65例亚健康患者,男18例,女37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6岁,平均42岁,其中30-50岁42例,病程最长为3年,最短的为1个月。

按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分为脾虚湿盛型19例(纳呆呕恶,脘腹痞闷或胀痛,肢体困重或浮肿,脉濡缓或数,便溏尿黄,舌淡胖苔白腻;肝郁气滞型20例(胸闷喜太息,胸胁少腹胀闷不适,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妇女可见月经不调或闭经、痛经、乳房作胀疼痛、舌苔薄白、脉弦);脾肾阳虚型11例(久泻久痢,面色淡白,或五更泄泻,畏寒肢冷,或下利清谷,腰膝或下腹冷痛,面浮肢肿,或小便不利;肝肾阴亏型9例(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咽干口燥,颧红盗汗,腰膝酸软,耳鸣健忘,女子经少,男子遗精,少气懒言,舌红少苔。

);气血两虚型6例(神疲乏力,或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淡白,脉细弱。

)1.2治疗方法中辨证论治原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治法。

1.2.1滋肾平肝法适用于终日烦劳过度,阴不制阳而致眩晕、头痛且胀、口苦心烦、肾精暗耗、耳鸣、失眠多梦、生气则头晕头痛加重、情绪易躁易怒、面部潮红、舌红、可以选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汤等加减运用。

中医养生怎样调理亚健康

中医养生怎样调理亚健康

中医养生怎样调理亚健康朱先生今年36岁,平日工作繁忙,赶上公司旺季,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

在经历了持续一周的加班过后,朱先生有明显的食欲不振、失眠焦虑等症状,白天上班时会明显觉得疲劳,而且脾气逐渐变得暴躁,反应能力也逐渐下降。

这引起了家里人的担心,提醒他去就诊。

就诊过后,医生认为这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很多上班族都会有这些症状,建议朱先生用中医养生的方式,对亚健康症状进行调理,固本培元,重新获得健康。

1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既非健康也非疾病,而是介于两者中间的一种状态,在医学界尚无统一定论,但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群体却越来越多。

国人所指的亚健康,实质上为身心时常或失调,引发亚健康的因素不一而足,总体包含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经常体现为虚弱、疲劳,而且体内消化、循环、内分泌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亚健康疾病总体可分为两种状况,特异性疾病与非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

很多亚健康的人身体都会有明显不适之感,体检时也可能出现一些明显变化,但是严格来说,也不算是疾病。

此时机体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化,也就是体现为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

很多情况下,亚健康也可能转向慢性疾病,从中医角度入手,亚健康主要表现为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球大约3/4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带来的身体危害越发不容忽视。

亚健康临床表现也并不相同,总体来说,表现为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冒虚汗、而且常会感到食欲不振、焦虑。

身体上的不适,也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不和睦,脾气易怒等问题,为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2中医养生调理亚健康的方式中医养生本质是中医医疗经验的总结,只有保证养生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才能都达到调理亚健康的目的。

总体来说,中医养生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形神共养、阴阳协调、和调脏腑、动静结合、经络畅通等,具体是从精神、饮食、药浴、食药、运动、房事等角度入手,提高机体的平衡性,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

2.1 精神养生对亚健康群体而言,应重视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亚健康及中医的辨证施治

亚健康及中医的辨证施治

亚健康及中医的辨证施治李果兖矿集团煤业公司鲍店煤矿医疗救护中心邮码:273513 山东邹城联系电话:187********摘要:亚健康属于中医未病范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亚健康的干预措施以中医药最具特色和优势,亚健康也需要中医辨证论治,但现在临床上的辨证分型又不统一,在临床治疗中缺乏客观化、规范化的问题,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辨证施治;虚实夹杂;规范化1 亚健康概述亚健康属于中医未病范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500万年龄介于20—64岁之间的成年人因亚健康状态而死亡。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2]。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次健康状态、亚临床状态、病前状态、潜病期、灰色状态等, 是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量健康状态, 此时机体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 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 表现在人的生命活力下降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 身心出现种种不适。

亚健康状态最典型的表现是疲劳, 与疲劳相伴的则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不适。

2 亚健康的中医辨证施治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身体差了就需要“补”,人们也喜欢服用补药。

但也有人[3]认为对于亚健康群体而言,大多数不属于虚证。

现今造成亚健康的原因,营养过剩、代谢失常及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超过心理应激能力者为大多数。

因此,对于亚健康者来说,重要的不是“补”,而是“调整”。

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亚健康也需要中医辨证论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才能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但现在临床上的辨证分型又很不统一,现简要介绍如下:祝倩[4]将亚健康辨证分以下5 型施治:(1)肝气郁结型:宜疏肝理气解郁,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脾胃虚弱型:宜健脾益胃,方药:四君子汤加减;(3)心脾两虚型:宜健脾养心,方药:归脾汤加减;(4)肝肾阴虚型:宜滋补肝肾,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5)肺气亏虚型:宜补肺固卫,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健康的中医辨证论治
作者:杨红杰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第09期
[摘要]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由于西医理论的局限性造成西方医学界至今没有提出很好的治疗方法,而祖国传统医学在病因病机及防治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针对不同个体,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处于此状态的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并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表现。

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1]。

处于亚健康的人,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提出亚健康的概念并关注亚健康的问题[2],由于西医理论的局限性造成西方医学界至今没有提出很好的治疗方法,而具有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祖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体现自然、安全、有效的原则,使个人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可以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如郁病、心悸、眩晕、不寐等病症。

1.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起居很难做到有规律,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外伤劳损、房事过度等等,使人体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致阴阳、气血失衡,患上疾病。

1.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
《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皆可致相应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使机体产生各种不适
症状。

如当代社会不断深化的改革,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与行为的强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使人思虑过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应激因素,使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入越来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心理状态不适应,由此产生过度的情绪变化,如抑郁、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进而影响人体内在脏腑的自稳调节机制,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情绪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内侧的“饱中枢”和外侧区的“摄食中枢”,进而可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3]。

1.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中医认为:过食寒凉则易伤中阳,过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湿热,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易化痰生湿,脾胃失其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于需养,日久可致诸脏虚损,导致亚健康的产生。

1.4劳逸无度,阴阳失衡
肾乃先天之本,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阳具有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作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如出现一定限度的偏失,未成显著疾病状态即为亚健康。

人到中年肾精渐衰,加之劳逸无度,肾精暗耗,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而致病症产生。

2中医防治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强调“治未病”,而且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主张顺应四时,劳逸适度;调摄精神,平衡心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固本培元,藏精保肾;所谓“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于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

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正确对待金钱、地位和权利,以乐观、平常的心態面对,所谓“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无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客,病安增剧”。

3辨证施治
3.1气血亏虚型
头昏目眩,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稍劳尤甚,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其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失调或年老体弱等耗伤元气,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
源。

治宜益气养血。

方用四君子汤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血虚甚者加当归,汗多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等。

3.2肝郁气滞型
精神紧张,烦躁易怒,或忧思抑郁,胸胁胀痛,寡言少语,喜太息,时有悲伤欲哭,情绪低落等,舌黯红,脉弦滑。

此乃情志不节,致肝气不舒,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理气解郁[4]。

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

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川芎、当归、佛手、丹参、绿萼梅等。

3.3心脾两虚
神疲倦怠,憋闷气促,四肢乏力,纳少便溏,肠鸣腹胀,舌淡,苔白,脉濡细。

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一身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开,而成天地之泰,若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病症。

治宜健脾益气,调养心脾。

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

药有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当归、柴胡、枣仁等。

3.4肾虚型
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者常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阳萎,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胖,脉细弱。

此乃禀赋薄弱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所致。

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肾阴虚者证见头昏目眩,手足心热,少寐健忘,腰酸腿软,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

皆为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所致。

治宜滋养肾阴。

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总之,亚健康虽不是病,但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和谐因素,由它导致的众多症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疾病,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从而通过合理生活方式和中医辨证论治来积极调理、治疗,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自我稳定的状态,获得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龚海洋,王绮.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
[2]吴桐,张巧丽,雷顺群.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医
生,2009,47(1):126-127.
[3]仲高明.胃肠道功能紊乱亚临床期的防治思路[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10.
[4]姚汝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干预及护理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1):47-49. (收稿日期:2010-03-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