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一编选择题

1.以下篇目中,出自诗经且属于政治讽刺诗的是A.氓弃妇诗B.怀沙 屈原C.硕鼠D.鹿鸣宫廷乐府2.“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指“六诗”中的A.赋 直接叙事,直言其志B.比 比喻C.风 起兴开端D.颂3.以下着作由刘向编定的是A.春秋孔子B.尚书孔子C.左传左丘明D.战国策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论语由孔子编成孔子的弟子B.庄子通行的最早注本为郭象注本C.墨子行文注重辞藻的华丽与铺陈质朴无华D.“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庄子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楚辞想象奇特,往往与当时民间的巫神信仰有关B.楚辞多用楚地方言C.春秋是鲁国的纪传体史书编年体D.战国策多为纵横家的游说之辞6.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A.涉江B.河伯九歌C.山鬼九歌D.招魂7.下列选项中,与诗经的形成、编订无关..的是 A .献诗 B .采诗 C .删诗D .诵诗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的 A .东山 B .采薇 C .关雎D .蒹葭9.诗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颂”分为商颂、周颂两部分 周颂B .“雅”分为大雅、小雅、别雅三部分 大雅小雅C .风雨是表现夫妻情爱深挚的诗歌 夫妻离别D .七月是周人的史诗之一 10.中国最早的历史文集是A .春秋编年体B .尚书以记言为主C .左传纪传体D .战国策国别体11.以下不属于...战国策文学特色的是 A .铺张辩丽 B .善用寓言 C .夸饰恣肆D .想象奇幻12.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 A .孟子 B .庄子 C .论语D .韩非子13.吕氏春秋中原始初民歌唱的记载是A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易经 B.士封羊,无血C.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14.汉书·食货志采诗说的记述是A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B.“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C.“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D.“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15.春秋的编纂体例是A.国别体 B.纪传体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16.左传记事的特点是A.微言大义春秋 B.辩丽恣肆战国策C.质朴平实国语D.详赡生动17.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是A.气势磅礴 B.铺张扬厉孟子C.奇幻诡谲庄子D.冷峻峭拔18.楚辞·九歌的体式是A.论体 B.赋体C.骚体D.七体19.东汉王逸对离骚题义的解释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楚古乐曲名也游国恩C.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 D.离,别也;骚,愁也20.春秋一书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是A.晋国的编年史 B.齐国的编年史C.鲁同的编年史 D.郑同的编年史21.在诸子散文中语言简短而比较整齐,部分整章用韵的是A.论语 B.老子C.孟子 D.庄子22.先秦诸子着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A.墨子 B.孟子C.庄子 D.韩非子23.屈原九歌表达神人之间才结相知、顷刻别离的悲愁的作品是A.湘夫人B.东君C.国殇 D.少司命24.认为九辩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的人是A.司马迁B.刘向C.王逸 D.王夫之25.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A.盘古开天辟地B.女娲造人C.后羿射日D.黄帝战蚩尤26.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A.鄌风相鼠B.小雅北山C.大雅荡D.王风黍离27.先秦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A.尚书B.国语C.左传D.战国策28.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着述是A.尚书B.左传C.国语D.战国策29.先秦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A.孟子B.庄子C.荀子D.韩非子30.具有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诗风特点的诗歌是A.诗经B.楚辞C.汉乐府D.古诗十九首31.原始神话中射太阳的英雄是A.稷B.契C.羿D.鲧32.大雅生民属于A.社会政治诗B.情爱诗C.玄言诗 D.史诗33.尚书文风的特点是A.佶屈聱牙 B.富艳浮夸C.质朴平实国语D.辩丽恣肆战国策34.孟子文风的特点是A.冷峻峭拔,词锋尖锐犀利韩非子B.汪洋恣肆,想象奇幻谲诡庄子C.说理透辟,逻辑推理严密荀子D.气势丰沛,富有雄辩色彩35.论语属于A.记事体B.论辩体C.语录体D.论述体36.离骚的诗歌体式属于A.五言体B.六言体C.七言体D.杂言体37.下列神话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神话都是幻想或想象的B.神话是古代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C.神话是一种“神化”了的现实生活D.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38.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A.汉书食货志采诗B.史记孔子世家C.国语周语上献诗D.毛诗大序39.春秋叙述历史的特点是A.采用新闻标题形式记事P59B.记言C.言事兼记 D.完整系统地叙述西周历史40.战国策的文风特点是A.微言大义B.艳富浮夸C.质朴平实D.辩丽恣肆41.荀子的文风特点是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庄子 B.明切犀利,冷峻峭拔韩非子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墨子D.逻辑严密,说理透辟42.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A.狐假虎威战国策B.郢书燕说C.画蛇添足战国策D.南辕北辙战国策43.九章的艺术表现特征是A.奇幻壮丽B.浓笔重彩C.平实素朴D.飘逸幽渺九歌44.屈原九歌组诗的篇数是A.8篇B.9篇九章C.10篇D.11篇45.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是A.内容的不同B.用途的不同C.音乐的不同D.作者的不同46.在诗经大雅中主要描述后稷功绩的诗篇是A.生民B.公刘C.皇矣D.大明47.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A.论语B.墨子春秋末战国初,老子,论语,墨子C.庄子D.荀子战国中期,孟子,庄子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48.先秦时期,其文风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的着述是A.尚书古奥迂涩B.春秋微言大义C.国语D.战国策铺张辩丽,夸饰恣肆49.在诸子散文中,以奇幻谲诡的想象着称的是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吕氏春秋50.从创意看,九辩是一篇A.细腻描写秋景之作B.陈道德以变说君之作C.批判谗佞群小之作D.抒发际遇悲伤之作51.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揭示离骚题义的是A.司马迁B.班同C.王逸D.游国恩52.“诗言志,歌永言”之语出自A.毛诗大序B.尚书尧典C.吕氏春秋古乐D.吴越春秋53.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A.鲁诗B.齐诗C.韩诗D.毛诗54.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着称的史学着作是A.尚书B.逸周书C.春秋D.左氏春秋55.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A.老子B.荀子C.孟子D.韩非子56.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A.庄子B.墨子C.论语D.荀子57.下列作品不是九歌中的是A.思美人九章B.云中君C.湘君D.大司命58.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宗教说和A.游戏说B.宣泄说C.模仿说D.劳动说59.诗经静女是A.情爱诗B.战争诗C.农事诗D.怨刺诗60.汉代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是A.今文尚书B.古文尚书C.伪古文尚书D.逸周书61.荀子散文属于A.寓言体B.叙事体C.语录体D.论述体62.下列水的文句出自老子的是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63.墨子的文风特点是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论语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老子C.质朴无华,逻辑性强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庄子64.下列寓言出自庄子的是A.舐痔结驷B.自相矛盾C.五十步笑百步孟子D.狡兔三窟战国策65. 诗经中的作品大致产生于A. 西周以前B. 西周初至春秋中叶C. 西周初至春秋末D. 春秋战国时期66. 诗经雅民是A. 史诗B. 情爱诗C. 农事诗D. 社会政治诗67. 天问的诗歌句式主要是A. 七言B. 五言C. 四言D. 杂言68. 下列作品中出自九章的一篇是A. 山鬼B. 橘颂C. 东君D. 招魂69. 论语的文风特点是A. 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 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 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 义正词严,理直气壮70. 下列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A.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B.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D.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71. 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A.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B.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C.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D.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72. 我国先秦古籍尚书典中原始初民歌舞的记载是A. 屡舞僊僊B. 方将万舞C. 百兽率舞D. 蹲蹲舞我73. 神话的基本特性之一是A. 幻想的B. 现实的C. 理论的D. 逻辑的74. 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A. 齐诗B. 鲁诗C. 韩诗D. 毛诗75. 国语又被称为A. 春秋外传B. 左氏春秋C. 春秋内传左传D. 春秋公羊传76. 春秋作为史书其体例是A. 国别体B. 纪传体C. 编年体D. 纪事本末体77. 尚书的语言风格特色是A. 佶屈聱牙B. 情韵并美C. 辩丽恣肆D. 质朴平实78.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记载A. 儒家的言论B. 道家的言论C. 阴阳家的言论D. 纵横家的言论79. 老子的文风特点是A. 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 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 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 义正词严,理直气壮80. 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A. 国别史B. 纪传史C. 编年史D. 纪事本末史81. 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A. 庖丁解牛B. 买椟还珠C. 揠苗助长D. 唇亡齿寒82. 班固对离骚题义的解释是A.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B. 离骚者,楚古乐曲名也游国恩C. 离,犹遭也;骚,忧也D. 离,别也;骚,愁也王逸83.汉代“四家诗”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A.齐鲁毛B.齐韩毛C.鲁韩毛D.齐鲁韩84.诗经·小雅·北山是A.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C.称颂执政者的诗D.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85.在屈原离骚中体现其“香草美人”托喻方式的诗句是A.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D.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85九章的体式基本属于A.论体B.赋体C.骚体D.七体86.一般认为,修订春秋的是A.老子B.孟子C.孔子D.曾子87.尚书是中国第一部A.文学散文集B.历史散文集C.哲学散文集D.艺术散文集88.老子一书是学派开山的理论着作.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89.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文本是A.今文尚书B.古文尚书C.伪古文尚书D.逸周书90.诗经的收集,国语·周语上的说法是A.采诗说汉书B.献诗说C.删诗说孔子世家D.作诗说91.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是A.风、赋、比B.赋、比、兴C.比、兴、雅D.兴、雅、颂92.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是A.尚书B.逸周书C.论语D.春秋93.左传在编纂体例上属于A.国别体B.纪传体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94.孟子的文风特点是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95.下列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96.“楚辞”名称开始出现的时代是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97.诗经·豳风·七月是A.史诗 B.情爱诗C.农事诗D.社会政治诗98.我国女娲的远古神话,主要叙述其两大功勋,一是造人,二是A.补天B.治水C.填海D.射日99.“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出自A.毛诗序B.吕氏春秋C.尚书D.国语100.大雅中的生民是一首A.社会政治诗B.史诗C.农事诗D.爱情诗101.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汉以后陆续失传,只有一家流传下来,这一家是A.赵人毛苌B.齐人辕固C.燕人韩婴D.鲁人申培102.现存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文集是A.逸周书B.春秋C.国语D.尚书103.下列典籍中,最擅长描写战争的一部是A.春秋B.左传C.国语D.韩非子104.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A.各国的国别史B.各国的外交策略C.各国国君的外事活动D.纵横家的事迹、言论105.“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A.少司命B.湘夫人C.山鬼D.东君106.在九章的下列作品中,一般认为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是A.怀沙B.涉江C.橘颂D.哀郢107宋玉的楚辞作品是A.九辩C.九歌D.九议108.四家诗中为古文经的是 .A.鲁诗B.齐诗C.韩诗D.毛诗109.诗经中的情爱诗大都出自 .A.国风B.大雅C.小雅D.颂110.商周铭文的文体大都类似于 .A.尚书B.春秋D.国语111.论语在体裁上属于.A.论辩体B.语录体C.对话体D.记事本末体112.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113.诗大序上古歌谣的论述是A.“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B.“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C.“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14.诗经·大雅·生民是A.史诗B.情爱诗C.农事诗D.社会政治诗115.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A.庖丁解牛庄子B.买椟还珠韩非子C.揠苗助长D.唇亡齿寒战国策116.天问的诗歌体式是A.四言体B.五言体C.七言体D.杂言体117.以神话为素材的战国时的作品是.A.穆天子传B.镜花缘C.说苑D.新序118.最早明确地在分类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的是.A.庄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119.诗经·王风·黍离在性质上属于.A.情爱诗B.社会政治诗C.史诗D.农事诗120.诗经中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是.A.比B.兴C.赋D.颂121.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是.A.刻舟求剑吕氏春秋B.叶公好龙刘向的新序C.守株待兔韩非子D.狡兔三窟122.论语编纂成书最早当在.A.春秋B.春秋战国之际C.战国D.西汉123.下面主张中属于墨子的是.A.兼爱非攻B.知雄守雌C.行王道施仁政D.法后王124.尚书中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B.士刲羊,无血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125.诗经·七月是A.爱情诗B.战争诗C.农事诗D.怨刺诗126.春秋的编纂体例是A.国别体B.纪传体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127.左传的风格特色是A.佶屈聱牙B.情韵并美C.辩丽恣肆战国策D.质朴平实128.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A.处女遇盗B.郢书燕读C.刻舟求剑D.狡兔三窟129.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A.论体B.赋体C.骚体D.七体130.较详细地记载了后羿射日的神话的书籍是A.山海经B.淮南子C.庄子D.列子13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依据是A.音乐的不同B.作用的不同C.作者的不同D.创作方式的不同132.先秦散文中,以擅长描写战争而着称的是A.尚书B.老子C.左传D.战国策133.屈原之后,最着名的楚辞作家是A.刘向B.宋玉C.唐勒D.景差134.我国先秦古籍吕氏春秋·古乐中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A.履虎尾,不咥人 B.龙战于野,其血玄黄C.贲如,皤如,白马翰如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135.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A.齐、鲁、韩、马B.齐、鲁、韩、王C.齐、鲁、韩、毛D.齐、鲁、韩、郑136.史记·孔子世家诗经编订所持的说法是A.采诗说B.作诗说C.删诗说D.献诗说137.孟子属于A.寓言体B.论辩体C.语录体D.论述体荀子138.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A.狐假虎威B.郢书燕说C.画蛇添足D.南辕北辙139.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A.国别体B.纪传体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神话的劳动起源说?4.什么是神话的宗教起源说?5.简说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2.试论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原始歌谣的综合性第二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简答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是什么?3.概述《诗经》的流传。
4.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5.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说明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7.简说《诗经》中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率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8.周人最著名的五篇史诗,是哪些诗篇。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0.简述《芣苢》的艺术特点。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论述题1.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2.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三、名词解释1.《诗经》2.采诗说3.献诗说4.删诗说5.“风”6.“雅”7.“颂”8.“弃妇诗”9.《诗经》中的“赋”(朱熹说)10.《诗经》中的“比”(朱熹说)11.《诗经》中的“兴”(朱熹说)第三章历史散文一、简答题1.《春秋》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3.概述《国语》简况。
4.概述《战国策》简况。
二、论述题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论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三、名词解释1.《尚书》2.《今文尚书》3.《古文尚书》4.伪《古文尚书》5.《逸周书》6.《春秋》第四章诸子散文一、简答题1.老子及《老子》简况。
2.孔子及《论语》简况。
3.墨子及《墨子》简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本领神异,有英雄气魄。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厚实。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孕《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秦代文学、西汉文学、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二、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1、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诸体赅备,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代。
3、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度一体化。
4、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见其壮美。
三、秦汉文学的发展态势:第一阶段是“承前发展期”。
第二阶段为“模仿收缩期”。
第三阶段为“创变启后期”。
四、秦汉文学的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2、思想学术因素3、文学因素教学目的和任务: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特殊的文体——赋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
2.通过对代表篇目的学习,了解汉赋的构成形态及各形态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的特征,并正确认识汉赋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汉赋的构成形态及各形态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的特征。
第一章汉赋第一节汉赋的起源和发展一、赋的源起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文体。
谓赋源于诗,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挚虞在《文章流别论》:“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
”谓赋源于诗、骚。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多元论者认为,赋是多种文体、整个文化综合影响的结果。
龚克昌《汉赋探源》认为,汉赋不是某种文体派生出来的,而是整个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包括楚辞、倡优、纵横家、大汉的社会环境等共同孕育的结果。
这是一种综合论的观点。
二、汉赋的发展流变: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骚体赋。
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第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盛行鸿篇巨制的大赋。
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
代表作家《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等人。
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叶100多年间,赋的创造进入模仿收缩阶段。
扬雄和班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第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抒情小赋)开始兴起。
代表作家作品: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弥衡的《鹦鹉赋》。
总结:两汉近四百年,汉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而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则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态。
第二节汉赋的基本形态及名家名作一、骚体赋及代表作家作品(一)骚体赋概念的界定,骚体赋是承继楚骚抒情传统,以“兮”字句为作品的主体形态,且不能入乐歌唱的文学样式。
王逸《楚辞章句》篇次屈原离骚卷一九歌卷二天问卷三九章卷四远游卷五卜居卷六渔父卷七宋玉九辩卷八招魂卷九屈原大招卷十景差贾谊惜誓卷十一淮南小山招隐士卷十二东方朔七谏卷十三严忌哀时命卷十四王褒九怀卷十五刘向九叹卷十六王逸九思卷十七(二)骚体赋作品选讲贾谊的《吊屈原赋》赋作借祭吊屈原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情感。
作品分析:第一段:作者以一连串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出对屈原深深的同情。
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
第二段:表达了作者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
他认为“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
讨论:造成贾谊与屈原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贾谊之后,骚体赋继有人作。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扬雄的《太玄赋》等都是优秀作品。
贾谊写作《吊屈原赋》后,还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诸如庄忌《哀时命》、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
尤其是《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因此,被称之为“九体”。
(三)骚体赋的艺术价值1.使中国文人诗的抒情传统得以发展和加强。
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2.开创了中国后世文人诗情感表现的新方向。
汉代骚体赋中这种普遍的感伤主义思潮以及求仙隐退的情怀等,实际上正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文人士子个体人格的一种觉醒。
而这种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使骚体赋获得了在感伤中批判社会弊端,在追求中实现人格完美的积极意义。
总结:抒情传统的加强和个体人格的表现,确立了汉代骚体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它所体现的汉代文人心态具有封建地主制社会文人心态的普遍性,因而对后世文人诗的情感抒发具有深刻的影响。
它所开创的抒情方式也代表着后世文人诗发展的方向。
二、汉大赋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一)汉大赋的概念和特点汉大赋是在汉建立起大一统政权后崛起的一种综合性文体。
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在千言以上。
它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对事物作穷声极貌的描写,故又称体物大赋。
又因其韵散相间,散文成分居多,故又称散体大赋。
(二)汉大赋兴盛原因探析1.汉帝国的统一强盛为汉赋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君王的好尚和统一帝国的文化建设需要促进了汉赋的兴盛。
武帝不但好辞赋,也写赋、懂赋3.颂美意识和讽谏精神是文士们创作大赋的内在动因。
这些赋家他们一方面用自己生花之笔来颂美这个强盛的时代,另一方面也以清醒的头脑,来指陈时代的弊端,用赋这种形式进行委婉的讽喻和劝谏。
(二)汉大赋名家名作选讲其一:枚乘《七发》1.生平:见于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2.创作:据《汉书·艺文志》,枚乘有赋9篇,今传赋3篇,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七发》。
关于《七发》主旨的争论: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及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萧统《文选》李善注曰:“乘事梁孝王,恐梁孝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
”清梁章钜《文选旁证》引朱绶说:“《七发》之作,疑在吴王濞时,扬州本楚境,故曰楚太子也。
若梁孝王,岂能观涛曲江哉!”总结:这篇作品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
它既劝诫膏粱弟子注意修身约己,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诸侯王侈靡生活和谋叛之心的劝诫。
3.《七发》的艺术特色:[1].韵散结合《七发》: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客因称曰:“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太子富于年。
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邪气袭逆,中若结轖……太子岂有是乎?”太子曰:“谨谢客。
赖君之力,时时有之,然未至于是也。
”客曰:“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饮食则温淳甘脆,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
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太子曰:“诺,病已,请事此言。
”客曰:“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不欲闻之乎?”太子曰:“仆愿闻之。
”[2].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富于气势。
客曰:“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
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朝则鹂黄<干鸟><旦鸟>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
独鹄晨号乎其上,鹍鸡哀鸣翔乎其下。
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
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此亦天下之至悲也。
太子能强起听之乎。
”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3].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4].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
七体:在枚乘《七发》的直接影响下,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陆机《七徵》、张协《七命》等等。
因此在赋史上,“七”成为一种专体。
4.《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其次,它标志着以地方诸侯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其二: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1.生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司马相如传》蜀地青少年时期为景帝武骑常侍客游梁园临邛遇文君为武帝言语侍从2.创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相如赋29篇。
今存5篇:据严可均《全汉文》收录为:《子虚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美人赋》、《长门赋》。
萧统《文选》所录的《子虚》、《上林》二赋,应为《天子游猎赋》。
3.《天子游猎赋》的内容第一,帝国形象的塑造第二,一统观念的弘扬第三,时代精神的体现4.《天子游猎赋》的艺术成就第一,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第二,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第三,句法灵活,句式长短不一。
其三张衡《二京赋》京都赋是指以都会或京都为题材的赋作。
汉代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而后相继有东汉初年杜笃的《论都赋》、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从而汇成京都赋创作这一潮流。
这些作品中,影响深远、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可为代表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这两大赋作一前一后,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三)散体大赋的艺术价值1.表现了汉代社会繁荣强盛的时代面貌,是汉代文人对那个时代的热情讴歌。
2.表现了汉人以全、大为美的审美理想。
追求表现对象的完整性;选取高峻壮大的事物作为描摹对象;多喜用“巨”、“壮”、“最”等形容词。
3.显示了汉代文人对于世事人生的干预态度和面向群体的积极进取精神。
第三节抒情小赋抒情小赋指东汉中后期盛行的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文辞清丽的赋作。
真正宣告抒情小赋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
《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是张衡感到不得志、欲归隐田园时所写。
选讲《刺世疾邪赋》《刺世疾邪赋》是赵壹的代表作。
文中大胆抨击了东汉后期的黑暗政治和腐败的社会风气,言辞质直,感情激昂,较能切中时弊,是汉赋中不多见的作品。
本文最大特点是:[1]、感情强烈,言辞犀利,具有极强的讽刺力量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