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议——《林黛玉葬花辞》
《葬花词》林黛玉

《葬花词》林黛玉《葬花词》之哭泣是“感花伤己”,以花自喻,外观是哭花,内涵是哭己。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体,而是具有复杂的多维的层次和空间。
它从小说人物内心哭泣而观照生活所构造的意象群,珠联璧合,形成了立体的网状结构,将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心态,意志联想和叛逆女性的自我意识等,均深蕴其中而积发于外,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感。
从感情层次上看,它是从怜花惜春到痛花恼春,直到悼花怨春,为花和人的命运而悲愤。
从意象建构上看,花的世界是诗人品格的投影和外化;风霜世界是威力的象征性指代。
在这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女儿”,花和女儿是交织并进的两大意象。
花是女儿,女儿也是花,她们共同感受着“春”的信息并经受和抗拒着“风霜“的肆虐与凌逼。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哭泣的第一声就表现出黛玉这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的一种失落感美的失落,爱的失落,青春的失落。
孟郊曰:“诗人命属花”(《招文士饮》),史梧冈《西青散记》曰:“人犹花也,才情则香也。
花生香在,花死香亡。
”花之美:红之色,香之质,正犹女儿也。
由花的飘零很自然地生发出女儿的忧患意识,预感到自身命运的悲哀。
“有谁怜”正是“无谁怜”,由此便产生一种无援以助的孤独感:“柳絮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由于对花的怜惜,甚至抱怨榆柳只顾自己,责备燕子为花垒巢的无情。
只有自己才是花的知己,才知痛惜花的命运。
但这个世界是龌凝的,不理想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保不住的。
美的青春,美的人生,总要被毁灭,甚至比花的毁灭更无法弥补。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闻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种青春短暂,人生渺茫,爱河之航船时有倾覆的危险感,时时袭上心头。
诗人意识到这种毁灭的原因,感到外界无形压力的强大,像刀、像剑,会置人于死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通。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的命运也就是自己的命运。
寂寞、痛苦、愁杀,以至洒泪滴血。
林黛玉葬花诗词

林黛玉葬花诗词引言[林黛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林黛玉以其聪明、才情和美丽而广受赞誉。
在小说中,黛玉常常表现出对生命和爱的痛苦和感触。
而她葬花的诗词更是经典之作,充满了对生命与爱的思考与表达。
林黛玉的葬花情结天然与生命的对话林黛玉身世显赫,她由贾母手中被寄养而来,与宝玉、黛玉一同成长。
她与自然环境有着极其亲密的联系,对花草树木有着独特的感应力。
她对花的热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中的种种情节,也表现在她的诗词中。
葬花成了她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生命与爱的挣扎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描绘成一个敏感、多愁善感的人。
她对生命和爱的触动常常让她感到无奈与痛苦。
她理解花的生命短暂,并试图通过葬花的象征来寄托自己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
林黛玉葬花诗词的意境悲凉与离别林黛玉的葬花诗词中,常常带有一种凄凉的意境。
她将花的凋谢与人世间的离别相联系,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之情。
生命和爱的无奈林黛玉的葬花诗词揭示了她对生命和爱的无奈感。
花朵凋谢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爱的脆弱,正是因为这种无奈,她才会选择用葬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爱的痛苦。
林黛玉葬花诗词的意义深刻的生命观林黛玉通过葬花的诗词,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与思考。
她的作品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使读者深刻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并激励人们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爱的细致描绘林黛玉的葬花诗词中蕴含着对爱的细致描绘。
她通过对花卉的描述,将花的生命与爱的短暂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深深的思念和对爱的珍视。
结论林黛玉葬花诗词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葬花形象的描绘,表达了林黛玉对生命和爱的痛苦和情感。
葬花诗词不仅反映了林黛玉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也揭示了她独特的生命观和爱的表达方式。
她的作品激发了对生命和爱的思考,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虽然林黛玉的命运悲惨,但她在葬花情结中传达出的深邃诗意与情感永载于世。
葬花辞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葬花辞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葬花辞的最后一句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词——精选推荐

葬花词林黛⽟的三⾸长诗《葬花词》《秋窗风⾬⼣》《桃花⾏》,惟有此⾸《葬花词》为红楼梦的压卷之作。
最能代表《红楼梦》宗旨的,也是这⾸葬花词。
如果说《红楼梦》是⼀部歌颂青春⼥性的书,那么这⾸《葬花词》就是⼀曲青春⼥性的赞歌。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该诗先从柳絮咏起,发出谁⼈怜花、谁⼈惜花的疑问和感慨。
我们不要忘记钗黛合⽤的判词,其中⼀句是“堪怜咏絮才”。
“咏絮才”出⾃于东晋,谢安与⼦侄们⼀起咏雪,唯有侄⼥谢道韫的⼀句“未若柳絮满天飞”,深得谢安称赞,时⼈称谢道韫有咏絮之才,后谢道韫嫁与王羲之之⼦王凝⼦为妻。
作者说林黛⽟有咏絮才,这⽆疑是对林黛⽟诗情、才情的肯定和赞美。
在其《唐多令》中“粉坠百花洲,⾹残燕⼦楼。
⼀团团逐对成球。
漂泊亦如⼈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既是咏柳絮,也是咏⾃⼰。
柳絮轻薄、洁⽩,正如封建社会的青春⼥性,虽然⾼洁、芬芳,但⽆法左右⾃⼰的爱情、⾃⼰的婚姻与命运。
这和林黛⽟的⾝世、处境,以及她的爱情、婚姻,乃⾄命运⼗分的相像。
第⼆点是伤春、怜春、叹春复杂的⼼情。
“怜春忽⾄恼忽去,⾄⼜⽆⾔去不闻。
”这与⾟弃疾的《摸鱼⼉》是⼀脉相承的:“更能消、⼏番风⾬,匆匆春⼜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尽⽇惹飞絮。
”⾟弃疾的惜春、怨春,是叹息时间飞逝,借⽤陈阿娇被打⼊长门宫的故事,来抒发了⾃⼰的才⼲⽆⼈赏识,拳拳报国之⼼不能实现的苦闷⼼情。
⽽林黛⽟借⽤柳絮、百花,来抒发⾃⼰的才情⽆⼈赏识,青春已逝⽽爱情婚姻没有着落的苦闷⼼情,两⾸词词虽不同,情理却是⼀致的。
屈原的《离骚》,不是将⾃⼰⽐喻成芳草、佳⼈吗。
芳草佳⼈⽆⼈欣赏,与知识分⼦的才能⽆⼈赏识、不能发挥道理是⼀样的。
第三点是借⽤百花的芬芳与⾼洁,表达⾃⼰⾼尚的品德。
“未若锦囊收艳⾻,⼀抔净⼟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像屈原、⾟弃疾、陆游、海瑞等知识分⼦,为了⾃⼰的信仰和操守,是宁可⽟碎不为⽡全的。
《红楼梦》黛玉葬花诗词作品鉴赏

⼼较⽐⼲多⼀窍,病如西⼦胜三分。
林黛⽟,字颦卿,别号潇湘妃⼦。
两弯似蹙⾮蹙笼烟眉,⼀双似喜⾮喜含情⽬,态⽣两靥之愁,姣袭⼀⾝之病;闲静如姣花照⽔;形动如弱柳扶风⼀幅古代病态美⼈图,跃然纸上。
她性情孤⾼,胸怀狭窄,才情之⾼,为⼗⼆⾦钗之冠原藉姑苏,林如海与贾敏的独⼥。
因⽗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甚是喜爱。
虽然她是寄⼈篱下的孤⼉,但她⽣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相爱,但这⼀爱情被贾母等⼈残忍地扼杀了,林黛⽟泪尽⽽逝。
黛⽟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为盆.偷来梨蕊三分⽩,借得梅花⼀缕魂.⽉窟仙⼈缝缟袂,秋闺怨⼥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1 湘帘:⽤湘妃⽵编成的帘⼦。
湘妃⽵,即斑⽵,上有茶⾊⼩点。
此句诗说看花⼈。
“半卷”“半掩”与末联花的娇羞倦态相呼应。
“碾冰”句:因花的⾼洁⽩净⽽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般的泥⼟和⽡盆,所以,⽤冰清⽟洁来侧⾯烘染。
2 “偷来”⼆句:意即⽩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梅花。
但说得巧妙别致。
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雪却输梅⼀段⾹。
”⼜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蔻三分露,微漏莲花⼀线⾹”的诗句,可能都为这⼀联所借鉴。
3⽉窟:⽉宫。
仙⼈:指嫦娥。
缟袂:⽩⾊的⾐袖。
缟:未经染⾊的绢。
啼痕:即泪痕。
这两句的⼤意是:像⽉宫中的嫦娥缝制的⽩⾊的舞⾐;⼜像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在擦拭泪痕。
⾸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为盆”,不写花⽽先写种花之⼈,与薛宝钗之诗同⼀起法。
⾸句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风韵却截然不同:⼀潇洒活泼,⼀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
次句写种花之⼈“碾冰为⼟”以“⽟为盆”,则种花⼈之⾼洁可知,⽟盆冰⼟中⽩海棠之清雅更可知。
红楼梦概论之黛玉葬花

黛
玉
葬
花
赏
析
学号:
姓名:翟振可
班级:城管
学院:测绘学院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是宝黛生活中地一次小误会,是两个人感情地又一次真情表达.而这一章地中心就是《葬花吟》.
黛玉究竟为什么要写《葬花吟》?
在与黛玉同看《西厢记》一章中,宝玉说自己就像“多愁多病”地张生,黛玉则如具倾国倾城相貌地莺莺,这是那个时代最直接地表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地照顾,贾母地疼爱,但按照当时地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地滋味还是有地,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地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哀音地代表,诗歌风格上仿效初唐地歌行体,在抒情上淋漓尽致,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地重要作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曹雪芹《葬花吟》原文及翻译赏析

曹雪芹《葬花吟》原文及翻译赏析葬花吟原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林黛玉葬花诗词

林黛玉葬花诗词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她的一首诗词“葬花吟”的文学价值被广泛认可。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荣府的侄女宝钗一起,为一些凋零的花卉举行了一个葬花仪式。
在这个场景中,林黛玉写下了这首葬花诗词。
在诗词中,林黛玉通过对花卉的人性化描述,表达了她对世事无常的感悟。
这首诗词由于其含义深刻,结构精美,语言优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下面是诗词的全文:
葬花吟
花冢祠堂之上,何用堂皇多麽。
祭文风里,杜鹃啼血;楼阁影中,梨花带雨。
不看痴情处,谁知世事无常。
多少春风梦里,犹抱一枝残。
这首诗词开篇就显得非常高妙。
林黛玉将花冢祠堂同堂皇相对立,暗示了过度重视形式的荒谬。
接下来,她运用两个场景描写了两种凋谢的花卉——杜鹃和梨花。
前者形容的是红粉佳人的悲痛,后者则映射了一种迷人却让人又惆怅的美景。
这正是林黛玉对人世间万物的洞察和感悟。
林黛玉在接下来的几句诗中,通过“不看痴情处”这句话,体现了她对某种情感的排斥。
这种情感无非就是人们在生老病死、离合悲欢之间表现出来的一种脆弱。
最后一句诗由于用词质朴而清新,让整首诗词更显得感人、古朴。
总的来说,林黛玉这首葬花诗词写得深思熟虑。
它不仅展示出了林黛玉对花卉的眷恋和对万物的感悟,还表达了对世间仁义无常的吟嘻和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
这一诗词无疑成为了红楼梦中最为经典、朴实无华的部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雏议——《林黛玉葬花辞》这句话万分恐怖。
似如坐在风口上,站在刀尖上,霜雪利剑一齐逼来,威胁着生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多么恐怖,多么可怕啊。
这句话是林黛玉葬花时道出自己险境的。
摘《葬花词》第二十七回……闺中女儿惜春暮,愁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偷笑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问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宫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宫枝见血痕。
……这是《葬花词》中的节选,读过节选,不难悟出黛玉是多少的悲,多么的哀,她洒的泪洒在宫枝上不是泪而是血,这是什么?——只因她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时时事事似如“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难道不发人深省么?1黛玉本是富家女贾府的老太君贾母的一个女儿叫贾敏,嫁到林家,林如海的正室。
贾敏为林如海又生了个女儿,她就是林黛玉。
林如海亦非贫庶,也是高官宦爵之家。
第二回中说:“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苏州人氏,今软点为巡盐御史,到任不久。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候,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一代,到了如海,便科第出身,虽是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
”不难看出林家并非贫庶之辈,五代高官厚爵,其中三代袭公侯之爵,三代都是侯门之后,侯公不是一般官爵吧,那是由皇上御笔亲点,特别指出第四代,林如海之父又袭一代侯爵,为何呢?皇恩盛德,额外加恩。
这说明什么呢?林家也是朝廷有功之臣,怜念先臣之功,不忘功臣而爱器。
而到林如海这一代,仍然争气,虽以科举,但考绩甚佳——探花,差点就是状元了。
官联仍高——兰台寺大夫,如今升了扬州巡盐御史,多么好的差事?是世禄之家,书香之族。
林黛玉当然是官宦之后,闺阁小姐。
她应享有官宦荣华富贵。
2寄寓贾府林黛玉本是富贵之家,官宦之后,为何寄寓贾府呢?开始是投奔贾府,后来就永寓贾府了。
说来黛玉也算命苦。
林家虽是世禄之家,书香之族,可是林家支庶不盛,人丁繁衍不旺,林如海别无兄长弟妹,没有嫡支亲房,如海五十左右,尚无子继,唯有三岁之子夭折死了,仅贾氏生有一女,唤名黛玉。
夫妻对黛玉爱如明珠。
黛玉由于先天不足,体弱多病,恰在五岁时,其母生病,如海在外为官,母病煎汤、熬药等一切家务全落在多病体弱的黛玉肩上,不料母亲一病不起死了。
黛玉上无兄长帮助,下无弟妹惜怜相助,成了孤苦无依。
其父林如海虽前有妻妾,但无生育儿女,可妾并不怜惜黛玉。
因此,这黛玉的成长成了如海的心病,怎么办呢?也曾想过:“只好投奔贾母。
”贾母对于黛玉的处境当然痛心,因为是自己的外孙女儿嘛,故几次派人前往林府接黛玉,只因黛玉痛疾不食不愈,又无人护送,不放心而未能过府。
这次因黛玉的从师贾雨村要回京复官之便,故托从师携黛玉同往。
在万般无奈之际,黛玉挥泪别父,随师登舟前往投奔贾府。
黛玉初到贾府,比在林家孤苦无依幸福多了,外祖母家人对黛玉还是较好的。
第五回交待,一来有贾母疼爱:“如今黛玉自在荣府,贾母万般怜爱,寝室起居,一如宝玉。
把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儿倒都靠后了,宝玉和黛玉二人亲密友好,较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
”贾母又是让房,又是配丫头。
贾母之爱,宝黛之好,还在第三回都交待出了为什么。
当黛玉初见宝玉都面着贾母说: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面一样,似乎面熟,好似“久别重逢一般”。
这话大有来头,“久别重逢”,不外,他俩都是天界下凡,投胎人生,宝玉曾给以浇灌之恩而面熟,而久别重逢。
似此贾母更是喜欢,笑着说:好!好!这么更加和睦了。
于是宝玉似如一见如故,问长问短,——上学了吗?读书了吗?读的什么书?尊名怎样?于是又给黛玉取名。
当提到黛玉是否有玉时,黛玉回答:“你那玉是稀罕之物,哪能人人都有。
”宝玉摔玉,说:黛玉是神仙似的妹妹等。
当安排房舍时,贾母说: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套间暖阁里,把林姑娘暂时安排在碧纱厨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给他们收拾房子。
宝玉说:好祖宗,我就在碧纱厨外的床上很妥当,又何必出来?老祖宗同意了。
贾母安排每人一个奶娘一个丫头。
所以有贾母的百般疼爱,二有同引同止的,似如兄妹的宝玉关心,还有凤姐,当初见时,凤姐十分高兴。
(第三回)凤姐拉着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了一回,笑道:天下要有这样标志的人儿,我今日才算见到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放不下……。
你看贾府上下对黛玉如此,黛玉当然比在家幸福。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黛玉在外祖母身边,有外祖母怜惜,有宝玉关照,有姐妹们玩耍,到也快快乐乐,和和美美,不料就在这年的冬底,其父林如海身染重疾(第十二回)写书来特接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地打点黛玉起身,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她去,并叫带回来,一定盘受,不消絮说,择了日期,贾琏同着黛玉,领着仆人,登舟扬州而去(第十六回)没想到这一去,就是数月,黛玉之父已病死,一切后事由贾琏负责办理。
贾琏回府说:林如海已葬入祖莹,诸事停妥。
黛玉仅带回一些书籍,其他一切没有,从此以后黛玉由投奔已变成永寓贾府了,黛玉真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了。
在此值得一提的,也是最紧要的一提的,因为它关系着黛玉在贾府经济支柱的一大问题,是什么问题那样紧要呢?——黛玉随贾琏登舟回扬州老家探父疾病可万没想到是父死安葬。
当时黛玉还是个孩子有何能力为父经办丧事?而且从上可知林如海也是没有嫡兄嫡弟,也无妻妾受理领办,唯一有资格的人那就是贾母指派的贾琏同往。
且贾链回来首先向贾母报告的:“林如海已葬祖莹,诸事办妥。
”显然贾琏一手操办。
可如海的后事怎么个妥法呢?只字未提。
而黛玉葬父回外祖母身,除以老家带回一些书外,其余没有带回断针破布,难道五世官宦之家,书香之族就是如此贫极吗?实在令人难解质疑。
3“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说黛玉寄寓贾府后的人生危境。
危险到何种程序呢?——风口,刀尖上,似霜雪利剑严厉地威胁着她的生存,催逼着她的生命。
对黛玉来说是何等地恐怖啊。
威胁从何而来呢?——贾府、薛府。
贾府的贾政、王夫人,薛府的薛姨妈、薛宝钗,还有贾政之妾赵姨娘母子。
还更有权威的贾元春,贾链也不能排除。
他们这些人各有所侧重。
有的侧重于宝玉,有的测重于黛玉,有的侧重于宝黛俩,都是要将宝黛置于死地而后快。
先说贾政吧,贾政本来从不喜欢宝玉,其主要原因是宝玉衔玉而生。
他认为宝玉是孽种,将来定是不肖之子。
第二回冷子兴谈贾府说:一落地嘴里便衔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还有许多字迹……满周岁,政老爹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让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
因此不爱宝玉。
贾政是荣国公之孙,贾代善、贾母之次子。
贾元春、贾珠、贾宝玉、贾探春、贾环之父。
自幼酷爱读书,却未以科第出身。
本未袭官,只因皇上怜念先臣,额外额外赐个主事之职,如今已升员外郎。
从表面上看来,为人端庄正直,其实思想僵滞,感情枯竭,是个悖时迁腐,庸碌之辈。
一个封建礼数的忠实信奉和维护者与其子贾宝玉的性格矛盾,对宝玉动辄训斥,打骂。
不是吗?前面已提到试宝的志向,宝玉不顺,大骂宝玉是酒色之徒不过。
当时还不到一岁,能知几何?他就死定了宝玉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
宝玉在腐父的嘴里是什么“畜生”蠢才,不肖子孙,孽种不绝。
集中表现在第三十三回宝玉捱打的故事。
宝玉捱打是三件事情一是本来宝玉就没得到父爱,为宝玉不喜欢读书常惹父生气;第二是金钏之死而忧闷;第三是触及朝廷——忠顺王爷说宝玉‘勾’‘隐’戏子。
主要第二三件。
因为第一件宝玉不喜欢读书,激起迂父妒忌是共知的,而第二三件是道冤屈。
这天宝玉正在忧闷时,突然父亲叫去,宝玉当时脸色不好看,惹怒了迂父。
宝玉为何忧闷呢?——金钏投井自杀了。
金钏是何人?——生母王夫人的丫头。
只因一次宝玉和金钏说了句玩话,且是在母亲房里,生母也在场,王夫人当着宝玉面,用簪子刺金钏,边刺边骂:你这小娼妇,把好好的宝玉引勾坏了,又打金钏并将金钏撵出大观园。
金钏含羞,无颜见人而投井自杀。
宝玉为此十分忧闷,故宝玉也想殒命而死。
正在为此斥责母亲过分而不乐。
就在此时,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向父亲密告:宝玉强奸母卑未遂,逼得金钏投井自缢。
这在火上浇油,又为迂父增气三分。
第三条更是厉害——忠顺王爷派人来找贾政要戏子,说是宝玉将他最心爱的戏子,是扮演小旦的琪官勾引隐藏起来,这还了行,第三十三回中说:你这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也罢了,怎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之人,你是何等草莽,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把宝玉屁股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真是九死一生。
最后贾母知悉,起来痛骂贾政一顿方才平息。
贾政对宝玉无父子之情,而对黛玉呢?同样根本不爱,表现在黛玉初入贾府贾母的人都亲热相见,贾母叫黛玉却见二舅父母,可王夫人根本推脱不见。
这对外甥女有情吗?怜情黛玉母死的遭遇吗?王夫人受宝黛吗?她爱宝玉肯定的,但是她不爱黛玉,更不愿宝黛相爱,她选择的宝钗的金玉良缘。
特别是王夫人不喜欢黛玉的性格。
王夫人在荣府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是荣府的内务大权的执掌者。
表现看来,她性格和平,实在权势,一旦触犯了封建道德,反映迅速,处理果断,她最赏识宝钗式的素谈性格,可黛玉呢?体弱多病,有股自然风流之态。
心灵纯真,坚持感情追求,孤高自许,目下无人,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好挑人之不足。
这是王夫人最妒恨的,故常扯鸡骂狗,指桑骂槐。
当宝玉同情晴雯遭遇时,借骂晴雯骂黛玉是水蛇腰,如晴雯一样把宝玉勾引坏了。
薛姨妈和女儿宝钗受宝玉吗?爱,爱到命里去了,梦寐以求。
为什么呢?薛姨妈本是金陵人,携儿带女进京住在荣府,开初是为参与选美入宫,羡慕元春掌皇上玉玺的风光。
自从选美失败以后,多次在人前人后,透露宝玉,想宝玉是未来的好女婿。
而薛宝钗选美失败后转过来抓住宝玉不松手,想宝玉成为未来的如意郎君。
书中很多地方布满她的行动。
那么薛姨妈及女儿爱黛玉吗?恨之入骨,巴不得早把黛玉治死。
只因有宝黛之恋,她们想宝玉是未来的婿和未来的如意郎君,即是不可能的。
那么另一股势力赵姨娘母子爱宝黛吗?那更是厉害,有宝黛之恋,到宝黛之婚,她们的梦想只能是幻想。
所以千方百计要治死她们。
至少要把宝玉弄死,因宝玉是关键。
最好是全治死以除根,故多次有意陷害宝玉未达目的。
还有贾琏也不能不防,因为黛玉父死有一大笔遗产,被贾琏侵吞与修大观园拉用。
治死了黛玉,连的侵吞就万无一失了。
更有元春,如今是乾隆的贵妃,大权在手旨定宝、钗为婚,实现“金玉良缘”。
你看贾府的权威哪一个不是把矛头指向宝黛的,特别是指向黛玉——张着血盆大口要吞掉她。
黛玉唯一的精神支柱和经济来源只有贾母一人。
不妨看第四十五回黛玉和宝钗一段决心,黛玉自述吧,黛玉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的,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的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