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雷雨》问题引领式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2 雷雨 同课异构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2  雷雨 同课异构  教案

2 雷雨新课导入【导入1】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断,引出导语,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导入2】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

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

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导入3】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创作了一出惊心动魄的伟大悲剧……这就是二十三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

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同课异构教案A(课程标准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雷雨》教学设计精品4篇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雷雨》教学设计精品4篇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雷雨》教学设计篇1【教学模式】读思互导式。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戏剧语言的把握,体会戏剧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戏剧语言的分析;【教具】投影片录音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知道,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东西,那就是成语的大量使用。

比如,如果我们今天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场来势非常迅猛的运动,同学们想想看,你想到了哪一个成语?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曾经有一个著名作家还写过一篇著名的作品,题目就叫──明确:暴风骤雨教师述:那么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也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

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

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

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

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过渡)那么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预习,你对这部话剧作品有了多少的了解呢?我想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二、简述《雷雨》的有关情况教师述:这一部《雷雨》创作于1932年,迄今为止刚好是70年。

这么长的历史,但它仍然不断地活跃在国内外的各大舞台之上,据说最近还有人把它搬上了荧屏。

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录象或电影。

那么我想,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总要有它一些独特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总要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三、复习戏剧的有关常识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教师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2《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2《雷雨》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开展探究式学习, 揣摩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朗读法章节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计划学时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戏曲、元杂剧等的基本知识。

②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 从品味个性化语言入手,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性格, 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

② 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解读文本,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 收集曹禺及《雷雨》相关资料, 布置看《雷雨》全剧。

2 . 了解话剧的特点。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说说课文包括了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又是如何与有关人物的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的。

3 . 学生自读课文, 并提出不解之处。

第二课时1、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2、教学要点: 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由第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

第三课时1、探究造成周朴园悲剧的原因。

2、通过与记叙文、小说叙述手法的比较,领会剧本的叙述艺术和文体特点。

项目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曹禺及《雷雨》相关知识。

(5分钟)2、了解戏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0分钟)结合戏剧的特点,找出剧中的几对矛盾冲突,分出主次矛盾,提出问题不解之处。

(20分钟)教学重点:了解话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戏剧的人物冲突的设置和安排布局。

教学方法探究法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过程结构:开始一、印发材料、课前预习(1)了解戏剧常识,明确戏剧鉴赏要点。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讲述《雷雨》全剧故事梗概,理清人物关系。

课件1二、话剧基本常识讲解,重点讲解“三一律”课件21、什么是“三一律”?“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

它规定剧本的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要求一个戏剧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24小时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优秀4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优秀4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优秀4篇)《雷雨》教案篇一一、学习任务1、能力项目(1)学会把握戏剧冲突,并体会其集中化、尖锐化的特点。

(2)学习品味剧本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以及蕴涵丰富的潜台词。

(3)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人物性格、命运及其生产的根源,把握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的关系。

2、语文积累(1)了解戏剧常识,识记有关作家、作品等。

(2)把握外国戏剧的发展脉络,认识莎士比亚。

(3)把握戏剧特殊的结构方式。

(4)掌握部分经典台词及附录词语表中本单元词语。

二、学习建议1、抓矛盾。

戏剧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人物的性格冲突,以及人物对事件的不同观点态度、处理方式等形成的外部冲突。

另外,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形成戏剧的结构。

2、抓语言。

戏剧语言又分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中的人物外形与内心的活动,更富有言外之意__潜台词)。

3、抓人物。

鉴赏戏剧始终要围绕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三方面来理解分析,而人物是其核心。

矛盾冲突是粗线条地理,人物语言是慢慢地品,人物形象则要深入地思。

4、提倡个性化地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初学戏剧,应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下关于《雷雨》前后情节的介绍,把本文与其衔接起来。

4、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

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5、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6、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2:第2课 雷雨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2:第2课 雷雨

雷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明确识记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二)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三)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二、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三、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四、教学步骤[教学要点]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具体研习课文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1)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第一场。

指定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第一场的情节。

要求叙述时尽量详细点。

(2)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

)(3)提问: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

(4)学生思考: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5)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

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

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3:第2课 雷雨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3:第2课  雷雨

雷雨第一课时一、目的1.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2.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二、重点1.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2.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难点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方法解读、鉴赏、分析五、过程【一】点拨《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二】写作背景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三】作者简介曹禺(1910—1996)现代著名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

出身封建官僚家庭。

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广泛阅读“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著,参加了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

1928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

曾先后到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复旦中学教书,同时从事剧本创作。

《雷雨》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雷雨》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雷雨》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雷雨》这部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其成书背景、文学特点、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活习惯的因素等文学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雷雨》这部作品,学生能够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学会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鉴赏、阅读和分析。

通过整合多种文本信息,全面解读一个文化现象,提高学生历史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雷雨》这部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官僚家庭的病态关系和思想波动,体会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丑陋和个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体认个人的内心矛盾和生活困境,从而发掘自身情感和人格魅力,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作品特点和故事情节;2)分析沉住疾恶如仇的人物形象——MING和侯方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3)分析官僚家庭的病态关系,揭示剧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处理方式,深入探讨香港放漠的习惯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关系。

2、教学难点1)把握《雷雨》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现手法;2)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物关系,表现出中国家庭的人际关系;3)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群体,透过文学作品反映揭示徐世昌时期社会风貌、文化状况及人性矛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重点讲解《雷雨》的文学特点和创作背景,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2、阅读指导法:在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作品的要点和理解作者的写手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形成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4、课外阅读法: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对现实主义文学以及民间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了解,丰富文化素养。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雷雨》,学习作品的背景和情节结构;2、归纳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特征;3、进行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9:第2课 雷雨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9:第2课  雷雨

雷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揭示人物。

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

1.共同探讨,集体回答:本文的情节结构:明确:课文节选的部分可分为两个场面,地点都在周家客厅里。

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

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

这两个场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前者静而后者动,前者慢而后者快,前者内心动作多,后者外部动作多。

这前后不同由内容决定,也符合剧中人物性格。

2.自主探究: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人物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几对矛盾?明确: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等。

两对矛盾:周朴园与鲁侍萍夫妻关系主仆关系(根本利益的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关系资本家与工人(根本利益的冲突)。

3.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思考并讨论: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三十年来他所做的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明确:周朴园自私、虚伪、卑劣、残忍、冷酷、奸诈、心狠手辣、老谋深算,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与侍萍相逢,更多地表现他的自私与虚伪;与大海的冲突则深刻揭露他强硬、老谋深算、残忍、奸诈。

保留家具也好,记住生日也罢,在没有触及周的现实利益时,是真情的流露。

一旦触及他的利益,便成了掩盖虚情假意的借口。

第二组思考并讨论:鲁侍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自尊、清醒,是一个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周朴园的几句表白就让她基本相信了他的真情,她恨的不够彻底,这体现了她的善良;马上带走四凤,将周签好的支票撕碎,肯定大海不会认周作父亲则表现了她的刚毅、倔强、自尊、清醒。

第三组思考并讨论: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明确:大海有骨气、英勇、刚强,是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问题引领式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戏剧常识,了解曹禺及《雷雨》全剧故事梗概。

(2)概括情节,把握戏剧矛盾冲突,理解戏剧所反映的深广的社会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体悟人性的复杂性。

(4)鉴赏戏剧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他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雷雨》。

二、理清情节结构,把握矛盾冲突。

预设说明:理清情节结构永远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尤其是对于情节生动曲折的小说、戏剧而言。

理顺了情节结构,便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把握了作品内容。

对戏剧这种文学体裁而言,矛盾冲突是其灵魂,而它又与情节结构纠缠共生,故把二者放在一起合二为一概括分析则可更完美地理解文章。

具体操作上,先学生概括后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周朴园鲁侍萍昔日情人相遇相认情感纠葛
第二部分:周朴园鲁大海父子难认互斗成仇劳资冲突
三、问题引领,人物评析。

预设说明:全面深入地评析人物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重点,而周朴园是众多人物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他身上充分显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是分析的重点;侍萍与鲁大海略析。

方法策略上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

具体操作上先学生概括后教师点拨总结。

(一)研读第一部分,评析周朴园人物形象。

1.30年前,周朴园是如何对待侍萍的?其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明确:①始乱终弃(侍萍控诉)。

②爱情婚姻中,权势地位门当户对比感情更重要,反映了他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和封建
等级观念,从中可见他自私、残忍、软弱的性格特点。

2.30年来,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侍萍的?从文中找出相关事例。

他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多媒体展示):
①保留旧物(旧雨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侍萍喜欢的旧家具、侍萍相片);保留旧习惯(关窗);记住侍萍生日;以“前妻”身份待之;多次打听也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下落;把侍萍美化为贤惠、规矩的小姐。

②怀念侍萍,对侍萍余情未了,情深几许;内心愧疚,受良心的谴责,想弥补过错。

3.当被告知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被问及“想见一见她吗”“想帮一帮她吗”时,周朴园有何言行?其言行反映了他什么心理?
明确(多媒体展示):
4.
状态和动机?
明确(多媒体展示):
5.
特点?
明确:①侍萍的出现可能会使他从前的罪恶暴露于天下,从而威胁到他如今的名誉、地位、家庭,为了维护他自身的现实利益,他要与侍萍一刀两断,彻底埋葬过去。

②暴露了他自私、冷酷、伪善的性格特点。

6.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怀念,对活着的侍萍绝情,那么,他对侍萍有真情吗?他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

明确:
①真情说:周朴园对侍萍有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因为30年的怀恋纪念没有真情是做不到的,其怀恋纪念的具体行为表现在上文已表述。

补充(多媒体展示):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

(曹禺语)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曹禺《雷雨》序)
②假意说:一是当他知道眼前人是侍萍时凶相毕露,用钱打发,以期老死不相往来。

二是由于逼走侍萍之后,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不如意,这加重了他对侍萍的怀念,这种怀念在主观上可填补他精神的空虚,使他在冥冥玄想之中得到精神慰藉;也可卸掉他良心和道义上的负重,使他的心灵趋于平衡和充实。

在客观上,这种怀念能起到教育子女、稳定家庭、钳制后妻、在社会上博得好名声的奇妙作用,他就越做越真,越做越虚假,陷入了自欺欺人的状态。

这种怀念,只是他维持“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手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念。

补充(多媒体展示):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③综合: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实的成分,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梅小姐,而不是如今老得他已认不出的鲁侍萍,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

这是人性的复杂性的本真显现。

(二)简析侍萍形象
1.在相遇部分中,侍萍既有意识地隐蔽自己的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自己引导周朴园认出自己,请分别找出其相关言行。

明确:①隐蔽——周朴园一再问:“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侍萍避实就虚地答:“我姓鲁。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


②引导与表露——没话找话,两次问:“老爷没有事了?”关窗等行为动作自然娴熟,极像侍萍;熟知侍萍经历;熟知周朴园30年前旧衬衣的细节处。

2.侍萍是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还是不想让他认出自己?侍萍对周朴园怀有怎样的情感呢?明确:
①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

周朴园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直接的罪魁祸首,30年后相见一再暗示对方,是控诉,是发泄,而非求同情,续旧情。

②纵然悲愤、怨恨是主流,但毕竟旧情难忘,所以当周朴园知道眼前人是侍萍时,她深情呼唤:“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甚至在周朴园厉声责问后再施以柔情攻势时她的强硬立马变成了无奈的叹息:“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可见一斑。

3.在相识部分中,面对周朴园责问、永不往来包括不能认儿子的要求及用钱打发,侍萍是如何做的?从中可见她有什么性格?
明确:
①斥责周朴园始乱终弃,划清界限、永不纠缠,撕碎支票。

②冷静、清醒、刚强、自尊、有骨气。

(三)研读第二部分,简略分析周朴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1.从鲁大海的言行中可见他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

虽然他斗争经验不足,相对稚嫩,但他表现出的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从鲁大海的揭露与控拆中可见周朴园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3.归纳总结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明确: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课文从两个角度去揭露他的自私虚伪和残忍冷酷。

第一部分是从私生活的角度写,充分暴露了他的虚伪、自私、冷酷,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第二部分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揭露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说明他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充分暴露了他残忍狠毒的阶级本性。

(四)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明确(多媒体展示):了解人物身份、背景;揣摩人物言行及其背后的心理;遵循基本的人性;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物的变化。

四、归纳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微观层面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宏观层面的尖锐的劳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预示了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五、鉴赏戏剧人物语言。

预设说明:明确戏剧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及其内涵;通过分析戏剧人物语言进一步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因人物言行已在第三部分中分析过,本部分鉴赏从简。

1.高度个性化。

①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

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②示例: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资本家金钱万能思想的表现,欲用金钱换取保住自己的切身利益。

)
2.丰富的潜台词。

①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

“潜”,是隐藏的意思。

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的意思。

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示例:
周朴园:话很多。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贵是个不好对付的人,要是让他知道我们的事,他一定会敲诈我的,你不要多话,不要让他知道我们的事。

)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我是你的亲妈啊!你们二人是亲兄弟啊!你怎么可以打你的弟弟?……)
3.富于动作性。

①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②示例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暗示)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直接推动,节外生枝)
六、作业。

1.课下阅读曹禺作品《日出》。

2.结合《雷雨》故事情节,以“我认识的周朴园”为题,构思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