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之中川古村落

合集下载

福建永定土楼之最

福建永定土楼之最

福建永定土楼之最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龙安寨土楼方形土楼,坐落在城郊乡古二村,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没有石脚墙基。

今存遗址(包括部分残墙)。

最古老的圆土楼——金山古寨位于永定高头乡的小金山上,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没有石脚墙基。

今存遗址。

最令人震撼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位于下洋镇初溪村海拨400-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山势峻峭,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形成于明代初(公元13世纪初)至现代。

包括5座圆楼在内的近百座土楼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气势磅礴、背靠千亩梯田。

该土楼群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和谐相处的典范。

2008年7月,初溪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著名导演沈好放执导的央视大戏《下南洋》选中了初溪土楼群为拍摄基地。

经典土楼最多的土楼群——洪坑土楼群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形成于宋代末(公元12世纪)至现代,现存百余座圆楼、方楼、宫殿式土楼、五凤式土楼、府第式土楼等,依山就势,沿溪落成,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田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古朴、神奇、美丽的画卷。

其中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坑村也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于200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2008年7月,洪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最壮观的土楼群——南溪土楼群被称为南溪土楼沟。

位于湖坑镇南溪片,形成于宋代(公元12世纪)至现代。

5个行政村、数十个自然村,村连着村,两边青山耸立,溪水从村中贯穿而过。

数百座土楼形态各异,沿溪而建,在狭长的山谷间蜿蜒10余公里,巍峨壮观,气势恢宏。

最具侨乡特色的土楼群——中川土楼群坐落在下洋镇中川村,形成于明代早期(公元15世纪20年代)至现代。

百余座造型、规模各异的土楼依山傍水,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颇具侨乡韵味。

历史上曾涌现众多如胡子春、胡泰兴、胡文虎等在全国乃至国际著名的文武人才、商界巨子。

规模最大的圆楼——承启楼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又名天助楼,被称为“土楼王”。

永定初溪土楼游记

永定初溪土楼游记

初溪土楼游记初溪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曾被美国卫星探测到,误认为是飞碟或者是导弹基地。

2011年10月28日下午,我们公司一行38人在导游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初溪村。

从下洋镇到初溪土楼,山路崎岖,让我们疲惫不堪。

但是经过一阵颠簸之后,接连扑入眼帘的一座又一座恰似飞碟的土楼,让我的目光突然为之一亮,疲惫的神情忽然变得振奋起来。

初溪村是坐落于群山之中的村落。

为了俯瞰全景,我们随同导游登上了半山腰的观景台。

从那里往对面的村落看,可谓一览无遗,景色甚好。

三座圆形的土楼和一座方形的土楼依傍着小溪,一字排开,气势不凡。

其他的土楼则在这些土楼后面,错落有致地往山坡上延伸,土楼与土楼之间有或宽或窄的菜地,间或还有一些树木。

夹杂在土楼群中间的还有一座白色的圆形土楼,因为周围的土楼均是土的原色,这座白色的土楼便更显突出。

更与众不同的是,白色的外墙上还隐约可见空调。

听导游一番介绍后,才知道这座土楼的年龄很小,是新加坡华侨几年前回来才盖的。

现在土楼被用做旅馆,供游人住宿。

既然是来游玩,当然不能只在观景台观看远景。

随后,我们来到对外开放的集庆楼参观。

集庆楼是徐氏三世祖于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兴建的,距今已有580余年,是永定县现存的圆楼中年代久远又结构特殊的一座。

一般的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四处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

惟独这座集庆楼别出心裁,从底层的灶间开始,每户人家从一层到第四层,都各自安排楼梯,各层的通道也用木板隔开,七十二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七十二个独立的单元。

这种聚族而居又彼此独立的模式,在动荡年代里,既避免了一般土楼过度公共性的缺点,又消除了单门独户的恐惧心理,实在是公私兼顾、两全其美的创造性设计。

如今,集庆楼已被开发改造成博物馆,里面摆放着许多展现客家生活文化的物品。

老式的纺车、残旧的簸箕、古旧的木床……一件件古老残旧的文物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客家人和谐温馨的生活场景。

第十三章闽西客家侨乡文化符号:中川古村落与世界侨领

第十三章闽西客家侨乡文化符号:中川古村落与世界侨领

3、胡文虎文虎在《香港崇正总会30周年纪 念特刊》上撰文把客家精神概括为:“刻苦耐劳 之精神,刚强弘毅之精神,勤劳创业之精神,团 结奋斗之精神”。
• * 金钱观。“人为本,财为用”,“取诸社会 ,用诸社会,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财 ,供天下之用”
• 情义观。“用家情维系着兄弟子侄辈,用族情 联系着胡氏宗亲,用乡情联络客家父老兄弟,用 友情聚拢大批外才与朋友”
三、胡文虎成为闽西客家人物符号的理由
• 1、什么是客家人物符号 • 客家人物符号必须是客家群体的代表,有
许多典型的业绩和事例,让客家民众认同并成 为教育和激励后代的形象人物,同时又将在更 广泛的领域(包括非客地区甚至于全国全世界 )具知名度和有一定影响力
• 能作为人物符号代表应当有这样的选择标准 是:代表性、典型性、认同性、教育性和传播 性
一部分的闽西人顺着海上丝绸之路离开了故 土,在南洋或其他各国谋生而成为了华侨、华 人的海外乡亲
侨胞聚集的村落是侨乡
闽西华侨华人在经营业务中各具特色:永定 籍偏重烟丝、药材、五金、矿业为主。
侨胞聚集的家乡村落: 如永定下洋中川村——著名侨领胡文虎的
故乡
二、永定下洋中川古村落——著名侨乡
“纷纷屋角叠鱼鳞,一万丁男一本亲,试问沿村 十里望,家家都是姓胡人”。铁缘公的“鸡内金”的 故事
• 慈善观。以“慈善救世为立志基础,忠孝仁义 为行事方针”
4、胡文虎是世界客商的人物代表符号
• 人们则称赞他“乐善好施、胞以为怀、功 在社会、造福人群、誉满东亚、望重南洋 ”。
• 代表性,他是一代侨领,爱乡爱国 • 典型性,他引领客家精神,管理经商典范 • 认同性,他是商界精英客属英杰侨界领袖 • 教育性,他是慈善爱国爱乡典范 • 传播性,他闻名于全国甚至全世界

永定中川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永定中川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永定中川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氛围。

回眸30年中国文化从封闭、单一中艰难启程,并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的步履,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兴共荣的非凡历程,感奋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日益提高。

为了更好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状况,特别对此进行调查研究。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广泛享有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实现和保障群众文化权益,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永定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

全永定村新建及改扩建一批艺术馆、文化馆新馆,建成了一批具有示性、导向性、多功能的乡镇文化中心,全永定村市、县、区和部分乡镇均建有文化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成果丰硕,群众文化事业空前活跃。

2007年永定村继续开展基层农村文化创建及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活动,创建了4个永定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地,5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1个文化先进乡镇,56个文化先进村、社区,建成了25个乡镇文化中心。

积极推进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全面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

全永定村128个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41.3万平方米,藏书总量2451.4万册。

在永定村实践的时间并不长,短短的七天,但是在这七里我的感触却是非常多的,因为我收获了许多。

记得刚去永定村的时候,在车上一直很期待快点到达,经过四个小时的期待与张望,我们的车终于驶进了永定村,而就在要与村民们见面的时刻来临时,我的心情突然变的紧张起来。

然而,真正的接触后,我才发现接待我们的叔叔阿姨是那么的随和,让我有一种感觉,感觉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轻松自在,倍感温暖。

探访中川最美侨乡观后感

探访中川最美侨乡观后感

探访中川最美侨乡观后感车入福建龙岩市永定县下洋镇境内,路边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映入眼帘,牌楼上“中川”二字告诉记者:中川村到了。

中川村,是“客家祖地”闽西的古老小山村,青山环抱,风光秀丽,迄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因为是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的家乡,有史学家、作家所称的“中川文化现象”,而名闻遐迩,赢得“天下第一侨乡”的美誉。

牌楼在二百多年前就获当时的皇帝恩准立于村口,不过,古牌楼四十多年前已被毁,现今的牌楼和牌楼边上的一座小亭子都是村中旅港乡亲后来捐建的。

小亭子题名“思乡亭”,无声地诉说着旅外中川人的故土情怀。

石牌楼下,一代代中川人走出去闯荡世界,一批批旅外中川人又络绎不绝回乡寻根谒祖。

就行政区划而言,中川村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对于中川人来说,中川已是一个文化符号。

正如闽西客家联谊会创会会长曾耀东所写的:“中川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多少年的文化沉积在这个村庄。

”胡氏家庙是中川文化的缩影摹本。

家庙依旧,奇特的“九级半”典故、“鸡内腹”故事、朱德来访的传奇等在村中流传不衰。

而家庙旁,一根根石质功名柱高耸林立,柱上分别镌刻着村中胡氏宗族历代功名显赫者的姓名、辈份、功名等,彰显宗族的荣耀和对功名显赫者的崇敬与褒扬,也予子孙后代一种激励和鞭策。

“我们中川村,很出名的。

”对于自己是中川人,村民胡育奋引以为荣。

的确,中川人有其骄傲的资本:这个小山村里,古代涌现出“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父子进士”等文化景观;近现代更有东南亚锡矿大王胡子春,万金油大王、爱国侨领胡文虎,民国中央参政员胡兆祥,艺术大师胡一川,外交家胡成放,“新闻女王”胡仙等“六大名人”,并创造出“胡顺源七子五教授”、“胡启创一门六博硕”等文化新景观。

“中川文化现象”令人不可思议,中川古村落同样引人入胜。

中川古村落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村中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

村中,虎豹别墅与虎豹塔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虎塔朝晖”景观。

游永定土楼群景区之中川古村落

游永定土楼群景区之中川古村落

游永定土楼群景区之中川古村落环境永定土楼群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它位于中国东南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

是勤劳的客家人创造出来的一朵中国古建筑的奇葩。

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

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

比较有名的是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南溪土楼群以及中川古村落。

一个土楼大项目分成这五个分项,各有看点。

交通上面提到的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五个土楼看似在一起,其实它们之间都有一段距离。

一般都在十公里左右的山路,建议童鞋一天之内去其中一个旅游就可,否则时间会很紧。

这次我是从厦门坐动车组到了龙岩市,然后换乘龙岩到永定县下洋镇的汽车。

大概行驶了80公里的山路,用了近两个小时才从龙岩到达下洋。

然后再找一辆私人营运的车,花去50元才到了中川古村落,这里离广东梅州境内只要再向前开5分钟的车,到这里旅游最好是自驾。

服务到了景区入口找到售票处出示了同程网的短信订单,经过景区方面的确认比对后以30元的价格买到了成人网络团购门票,仔细一看售票处的票价也是30元,还好游玩之后点评这个景点就有点评奖金,多少能平衡一下心情。

景区的服务项目不多,在入口处有公共卫生间,这对乡村游景点来说,也就不错了。

体验在中川古村落里面也有一些土楼和很多普通客家人的土房子。

土楼建筑很有趣,它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有着楼中成员社会关系的粘合剂的作用。

而且还能防震、防火、防御外敌、外盗等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

除了看土楼,这里的最大看点是虎豹别墅(胡文虎纪念馆)。

它是在1946年冬,由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华人首富胡文虎花巨资,在自己的家乡中川古村修建的,目的是落叶归根,老了的时候回到家乡安度晚年。

可惜虎豹别墅没等建成他就去世了。

胡文虎先生是爱国侨领、世界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国际大慈善家。

后于90年代重修后订为纪念馆。

它采用琉璃瓦顶装饰,中西合璧风格,砖木混凝土结构,既古朴庄重,又典雅精致同他在香港和新加坡的虎豹别墅保持同一个风格。

探访福建客家土楼

探访福建客家土楼

探访福建客家土楼作者:文/禾青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11期文/禾青在实地参观福建省永定县洪坑村客家土楼之前,我对于土楼乃至客家人的情况是知之不多的,以为土楼数量很少,而且都是城堡式的圆形。

经过实地考察才知道,土楼虽多为蘑菇顶飞碟状流线体圆形,但其他的形状也不少,正方形、长方形、组合形、半圆形等都有。

无论多么大的土楼,都只有一个门,一般为三至四层,底层、二层不开窗,所以密闭性极好,关上门外人是很难进入的。

三层以上开窗,既可通风采光,又是射箭打枪的箭孔枪眼,进可攻,退可守。

土楼里住的都是同一家族,里面有祭祀祖先的祠堂,有必需的生活设施,如水井等,是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小社会。

客家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居住形式,是与客家人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

客家人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在内地的,因为躲避战乱迁徙到这里。

据有关记载,中原汉人第一次南迁是晋朝永嘉以后,当时外族进犯中原,即史书上说的“五胡乱华”时期,中原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汉人纷纷向福建、江西、广东等边远山区迁徙。

此后在唐、宋、元、明、清等朝社会动荡之时,都有汉人从中原向南迁徙。

相对于当地人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而对于这些客家人来说,他们来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穷乡僻壤。

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必须团结,相互帮助;必须自我保护,能对抗倭寇的骚扰和山贼、土匪的抢掠。

于是,土楼这种建筑形式便应时而生。

同族人住在一起,相互帮衬,亲密无间,形成合力,比单门独户力量要大得多。

土楼形似城堡,密闭性好,退可守进可攻。

客家人的聪明睿智,由此可见一斑。

已经开放为旅游景点的土楼,介绍的资料和文章很多。

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没有对外开放、老百姓还居住着的最普通、最平常的土楼,因为它才能反映出客家人的真实生活。

在中午用餐的饭店附近有一座土楼,看到大门开着,里面有人居住,便产生了进去看看的想法。

有了这个心思,午饭简单地吃了些,便放下筷子来到那座土楼。

这是一座方形土楼,不但陈旧,简直有些破败,外墙开裂了,门板有些剥蚀朽毁。

永定土楼

永定土楼

人文历史概述馥馨楼--最古老土楼永定土楼,最古老的是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

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福建客家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其中福建土楼王,承启楼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模型。

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形成与发展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

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

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川古村落
中川古村落大致介绍
中川古村落位于永定下洋镇中川村,全村人口不足三千,海外华侨却两万有余,这是一个被誉为“文武世家”的侨乡古村落。

走进永定下洋中川古村落,纵横交错的岔道,密密集集的屋檐,迷宫一样的土楼,外人很少有转出来的。

所以中川自古就流传着“不怕贼偷,只怕火烧”的俗语。

目前,中川村的旅游景点有:虎豹牌楼、胡文虎纪念馆、虎豹塔、胡氏家庙、中川古街巷、名人故居、富字楼、中川文化陈列馆、汤子阁风景区和拟建的客家博物馆等。

虎豹牌楼(建于2002年9月26日,耗资78万元,再加上胡子钦纪念亭、导游房、停车坪、扩道路等,总造价258万元)雄伟壮观,气宇轩昂;李鹏委员长的题词“胡文虎纪念馆”几个大字,浑朴厚重,形柔神刚。

胡文虎纪念馆是在虎豹别墅(建于1946年冬,耗资46万港元)重修后于1994年9月18日正式开馆的。

它采用砖木混凝土结构,琉璃瓦顶装饰,中西合璧风格,既古朴庄重,又典雅精致。

纪念馆开辟了二十六个展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全面地展现了胡文虎先生作为爱国侨领、世界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国际大慈善家的生平事迹。

虎豹塔(建于2006年2月16日,造价198万元,再加上园林广场、胡文虎铜像、碑林、游步道等附属工程,总造价为348万元,总建筑面积为970多平方米)参照香港“虎豹别墅”的虎塔进行设计,塔高七层(45.66米),塔形为八卦式,钢筋水泥琉璃葫芦顶建筑,矗立在逶迤的虎形山腰,巍峨古雅,雄浑壮观;中川秀雅,尽睐尽挹。

胡氏家庙是福建百家祠的典范之一,是中川文化的缩影摹本。

这里有奇特的九级半的典故,有富丽堂皇的宗祠,有高耸林立的功名碑,有鸡内腹的故事,有文武世家的名联字画,有朱德来访的传奇,有客家人独具的民俗……中川古街巷是鳞次栉比的店铺,是古色古香的石道,是纵横交错的迷宫,是中川文化的画廊。

名人故居是中川文化的灵魂,它能让游客真正领略到名人真实的生命与风采。

它包括胡文虎故居、胡仙祖居(奋耀堂,胡仙是胡榆梯之女,胡文虎养女)、胡赐道故居、胡一川故居、胡兆祥故居等,这里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名人故事。

富字楼是永定土楼的艺术瑰宝,是永定土楼中唯一的“字形楼”,是智慧含金量最高的天才创造,是真正有意识地按字构楼的
开山之作!中川文化陈列馆设于荣昌楼,是中川文化之河的汇聚萦绕。

目前,陈列有华侨西洋文物展、中川文人作品展、中川名人展等,将不断充实完善,打造中川文化的独特品牌!客家博物馆拟由胡文虎基金会投资200万元,在虎豹别墅附近兴建。

汤子阁风景区是永定的名胜古迹之一。

主要景致有金碧辉煌的西觉寺、嵌壁欲飞的天后宫,旖旎静谧的温泉山庄。

玲珑的石桥,婉约的溪流,碧绿的温泉,俊峭的旗山,艳丽的寺宫,构成了一幅旖丽而温婉的休闲胜地与心灵驿站。

中川元宵迎花灯是下洋一年中最重大的民俗活动。

中川元宵迎花灯
中川元宵节迎花灯,是著名侨乡下洋一年中最重大的民俗文娱活动。

20世纪80年
代,福建电视台
多次拍摄、播放
此民俗盛况。


川制作花灯的
技艺,相传是清
代从苏杭一带
学来的。

花灯主
要有制作工艺
较复杂的莲灯
和制作较简单
的艾菜灯、竹篙
灯。

在客家话中
“迎灯”与“迎丁”谐音,含有期望人丁兴旺的意思,所以中川人对迎花灯情有独钟。

每年元宵节迎的
花灯多达20多架。

中川迎花灯可分为炒灯、写灯、制灯、迎灯、送灯、接灯、吃灯酒等几个环节。

每年正月初五开“小正”后,村中各房派就有“积极分子”共同推举一人做“牵头”。

做“牵头”既可显示自己的组织能力,提高威信,又可显示本房派财丁两旺、兴盛发达;如果是新婚青年,还蕴含“迎丁”之意,所以一般人都很乐意做“牵头”。

加之本村华侨往往会慷慨解囊大力资助,因此“牵头”的劲头更足。

“牵头”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炒灯”,要组织本房派的能工巧匠制作4只或8只竹篙灯和写着各房派或楼名的“火牌”,在夜色初溶时分敲锣打鼓“迎”到本村各大房派祖楼和外村胡姓聚居地去“炒灯”,就是要闹得该房派众人出来放鞭炮迎接,承诺做灯并一同迎花灯。

经这么一“炒”,至少也有三五架灯应和行动起来,这年的迎灯活动就有戏了。

接下来就是“写灯”。

“牵头”拿着红单到本房或熟人中去募集灯资,把谁写多少只灯,出多少钱,一一记下来,以便公布和送灯之用。

写一只灯要出多少钱,一般都有行情,大家心中都有谱。

“制灯”是比较费时的工作。

“牵头”根据“写灯”数之多少,备办纸、竹等材料,同一房派的各家都要派人参加做灯。

竹篙灯制作较简单,一般经过裁竹、剖篾、扎架、糊纸画、饰丝绦子等工序,就可做出形状各异的走马灯、书卷灯、鼓子灯、鲤鱼灯、花篮灯等,然后每四盏灯挂在一根六尺长的竹篙上,这样的竹篙一根根连接起来,并在竹篙接合处安上一支竖竿,迎灯时统一擎着走,像一条长龙,谓之“竹篙灯”。

莲灯堪称花灯中的精品。

每架莲灯由三种灯组成:“莲花”33朵,“花蕾”72朵,“莲蓬”(即“花王”)3个。

每个花灯里面放牛油灯一盏,共108盏。

其中“花王”最为讲究,需工艺水平最高的人来制作。

整架莲灯上有“宝盖”,上面写着“景赛西湖”,“宝盖”下面是“花缸”,既可插花灯,又起稳定的作用。

“迎灯”是整个元宵活动的重头戏,一般在正月十四晚上试迎,十五夜才正式登场。

“迎灯”路线是:从各祖楼出发,汇集到村中心“和好坊”,再至水口坝、岗子下、南片角,最后集结在胡氏家庙广场上。

“迎灯”又可细分为出灯、顿灯、走灯、灯祭、闹灯、回灯等环节。

夜幕降临,“三把连”响过三声,便可“出灯”了,各架灯都有火牌、锣鼓作前导。

各路花灯汇合到“和好坊”后,停下来让观众赏灯,并按祖上的规矩调整好各路花灯的行进次序,趁机护灯换烛,谓之“顿灯”。

然后一路向水口坝迎去,谓之“走灯”。

“走灯”时最艰难又最引人注目的是迎莲灯了。

两名身强力壮的大汉一前一后擎起整架花灯,走“八字步”,一步一步向前挪进,这叫“执头船”;前后各有两人持竿成交叉状作助手,另一人用装有铁叉的竹竿在前面帮助扶架,谓之“带路叉”;再着两人在花缸左右充“护卫”,保证花灯不摇摆;还有一人擎高凳,一人挑牛油,以便沿途加油,保证每盏灯光彩夺目。

花灯队伍到岗子下、奋耀堂、富紫楼、庆余楼、庆昌楼、马山楼后,各架花灯就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爬上狮象岗,到行素公坟地行“灯祭”。

灯祭下来,迎灯队伍经过南片角,向胡氏家庙进发。

这时胡氏家庙早被几百只彩灯装饰得金碧辉煌,林立的石旗杆上安放着烟花,广场上人山人海,等候“闹灯”高潮的到来。

“闹灯”要经过穿灯、摆灯、赛锣鼓、舞龙、戏狮、装醮、烧花几个阶段。

每队花灯都要在家庙堂舍间穿来穿去,烧香放炮,谓之“闹丁闹财”。

穿过三五回合后,花灯在后山、广场上摆开展览,比谁的灯做得精巧。

在胡氏家庙的天井中,锣鼓更是热闹,三五伙各占一隅,锣鼓敲得铿铿锵锵,时而锣鼓声大作,时而戛然而止,作鼓板的也各有神态,各有打法,一拨刚走,一拨又来,敲得人心跳也加快起来。

除了赛锣鼓,还有舞龙、耍狮、装醮。

“烧花”则是“闹灯”的高潮,只见条条火龙腾空而起,一声脆响之后,各作火树银花状,夜空成了瑰丽多彩、幻化莫测的光与色的海洋。

天上地下,全都笼罩在硝烟和狂欢之中。

“烧花”过后,“闹灯”就结束了。

花灯队伍敲锣打鼓次第退去,回到各自祖楼厅堂,谓之“回灯”。

回了灯,“牵头”要做的最后一项工作是指派人员分成几个小队去给写灯户送灯。

“送灯”还有个“接灯”的规矩。

写灯户须留一人在家接灯。

灯到时,要燃放鞭炮,向送灯人递茶敬烟,互致吉祥,讲究的人家还备办酒席款待,谓之“吃灯酒”。

送完灯,“牵头”才算大功告成,一年一度的元宵节闹花灯活动才算落下帷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