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大方法以及名人的读书法介绍
名人读书方法欣赏

名人读书方法欣赏名人读书方法欣赏名人读书方法欣赏_名人读书方法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
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
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
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故事

名人读书的方法和故事1.爱迪生“读书”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
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
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
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
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数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
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
”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
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
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
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
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
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辟新的知识领域。
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
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其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在饶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
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2.陶渊明“指点迷津”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愿下苦功夫读书,于是他就去向当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说明来意后,陶渊明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你仔细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长高?”书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好的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介绍:
1. 马克思的“跳跃式”读书法:马克思读书时经常有意识地跳过一些不重要的章节,直奔主题。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2.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恩格斯喜欢做读书笔记,并且会在书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3. 列宁的批注阅读法:列宁读书时非常认真,会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
4.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主张读书时不要刻意追求记住所有内容,而是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在需要时可以自然而然地想起。
5.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要“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是指在读书时要做笔记、加注,把书读“厚”;“由厚到薄”是指在理解书的内容后,把书中的要点和精髓总结出来,使书变得“薄”。
6. 鲁迅的“五到”法:鲁迅主张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这意味着读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口读眼看,动手动脑。
这些名人的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中外名人的读书的方法

1、培根的读书方法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
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与此同时,他还告诫人们读书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第一,读书不宜太慢。
培根认为“读书太慢会弛惰”,因此,他希望人们读书应思想敏锐,注意力集中,不要过慢,这样容易生效。
第二,不要装模作样。
培根认为“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
第三,不要照搬书本。
培根认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书上怎么说便怎么办,一点也不知变通或灵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点。
第一,对于不同的书,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认为“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
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第二,对不同的书可作不同的选择。
由于古今中外的书浩如烟海,它们的类别和内容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培根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结构加以适当选择。
在他看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第三,光读书求学问还不行,还得运用和实践。
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得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得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得结合。
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
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2、歌德的读书方法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该通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1、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
、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
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2、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3、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
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郭沫若的读书方法。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五大中外名人读书方法

五大中外名人读书方法导语: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
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搜集了有关读书技巧的文章,希望您喜欢阅读,更多关于读书技巧的文章敬请关注店铺!五大中外名人读书方法1、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2、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
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3、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十大名人读书方法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名人读书方法:
1.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2. 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3. 朱熹的“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强调读书要专心致志。
4. 苏轼的“八面受敌法”:“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强调读书要从多个角度思考。
5. 陈善的“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强调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6.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强调读书要抓住要点和关键。
7. 梁启超的“分类读书法”:“将内容相同或相关的书籍放在一起阅读”,强调读书要有系统性。
8. 鲁迅的“跳读法”:“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强调读书要有跳跃性和灵活性。
9. 老舍的“印象法”:“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强调读书要注重感受和体验。
10. 钱钟书的“笔记法”:“读书笔记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强调读书要做好笔记和总结。
这些名人读书方法各有特点,但都强调了读书要有思考、创新、系统、灵活等方面的要求。
名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名⼈的读书⽅法有哪些 读书讲究⽅法,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个好的读书⽅法,能使我们快乐阅读,事半功倍,以下是⼩编整理的名⼈读书⽅法,欢迎⼤家阅读。
1.⽑泽东的读书法 ⽑泽东毕⽣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遍书在封⾯划上⼀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遍、三遍的圈记.⽑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特⾊的读书⽅法.⼀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喜爱的⼀门或⼏门,深⼊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事⽆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遍⼀般先读个⼤概,第⼆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不懂,⼜⽆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遍,题⽬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法有独到之处. ⽤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学⾼中内容,先⽤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五六年的时间才⾃学完⾼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作深⼊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本书拿到⼿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刻,然后开始闭⽬推想:这个题⽬如果⾃⼰来做,该怎么做.待⼀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法也很有风格.⼀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动⼿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级英⽂法》,抄过英⽂的《英⽂⼤全》,还抄过《孙⼦兵法》,这本书爱不释⼿,则⼀⼝⽓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览⽆余,胜读⼗遍.⼆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本书的前⼀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何研究三⾓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地学好前⼀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想,算⼀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活中读书的办法 多读⼏遍,看完后总结内容,在⽂章最后写⼀段感受、启发和⼼得,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的三大方法以及名人的读书法介绍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短短一句话道出了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甚至是一个国家、民族兴衰的重要。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
在这儿我想谈一谈读书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
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
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
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
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
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
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
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古往今来,不少因读书而成功的名人创造和积累了诸多读书的好方法,现向大家介绍一些。
李白的读书法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研究一下他的读书法,对我们不无启发。
李白家庭条件较好,藏书颇丰。
自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他在自己的诗文中,非常熟练地引用古人古事,可见他扎下何等深厚的根基。
读书是件苦事,也是件乐事。
李白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中写道:“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从这些诗句中间,可以看出,李白是如何认真钻研,具有一种不达“妙境”绝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作者与读者的思想能交流,能给你新知,道你之所未道,能令你惊喜;……难怪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
“掩卷而笑”也罢,“欣然忘食”也罢,都是读书的快乐。
读书的方法很重要,必须讲究,但这点因人而异,又不拘于一途。
“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
”(《送孟赞府兄还都序》)这是李白对诸葛氏的赞语。
“观其大意”,并非草草,而是分清轻重、主次,求其精义,得其神蕴,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然后融会贯通,结合实情,再加创造。
李白说自己:“尝览千载百家之书”,想亦是效仿诸葛氏之法。
也有饱学之士,兀兀穷年,苦吟不缀,咬文嚼字,背诵如流,但毫无创造,顶多是个书篇而已。
何足道哉?
提起李白,人们便想到天才。
诚然,他生性聪敏,异于常人。
但“天才”是不可以模仿,而他的勤奋刻苦,讲究方法,讲究实效的学习精神,则是可以学习的。
朱熹的读书法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朱子读书法”
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
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
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
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
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
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大文豪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
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