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综合教学楼抗震加固设计

合集下载

某学校建筑抗震加固设计分析

某学校建筑抗震加固设计分析

某学校建筑抗震加固设计分析汶川地震的发生,使学校类建筑抗震设防问题再次尖锐的摆在众人面前。

对于使用年代较长的砖混结构房屋,基本无抗震设防措施,在中小学校舍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其在地震中会造成学生、教职员工的巨大伤亡,所以应予以特别重视。

文章对北京市某中学教学办公楼的抗震加固设计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标签:抗震加固;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板墙加固在5·12汶川地震中,由于学校类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偏低,造成大量伤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校建筑等抗震设计的广泛关注。

汶川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70年代以前的建筑基本全部倒塌;80年代建筑受到严重破坏;90年代建筑呈现局部破坏;本世纪初的建筑只是轻度损坏。

其原因是不同时期的建筑执行不同的标准,体现了从70年代建筑无抗震设防到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逐步提高的过程。

鉴于此,我国对学校建筑的安全性重新提到更高的高度。

2010年开始对学校的既有建筑物展开大规模的校舍抗震安全普查工作,并展开抗震加固设计工作。

本文通过对某学校建筑加固设计项目所总结的一些体验,希望对从事此类加固设计行业的技术人员有所借鉴。

1、工程概况本次抗震加固设计的学校建筑(教学办公楼、办公室、食堂等)均建于1978年左右,因设计年代久远,绝大部分为砖混结构。

其中教学办公楼分为Ⅰ、Ⅱ区,Ⅰ区为教学楼,Ⅱ区为办公楼,总建筑面积为3900m?,建筑1~4层层高3.70m,建筑物总高度为15.10m,均为砖混结构。

依据地震后新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即不低于乙类。

依据清华大学房屋安全鉴定室提供的检测鉴定报告【清(检)2009-01-011】,显示教学办公楼存在如下问题:1.1建筑高度超限。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北京地区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细则》中规定,对于一般教学用房,砖混结构高度限值为15m,对于横墙较少的教学楼建筑,高度限值应减少3m,对于横墙很少的教学楼则应再减少一层,高度降低3m。

某中学教学楼抗震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某中学教学楼抗震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三章施工部署....................................................................................................................................... 第四章施工准备....................................................................................................................................... 第五章主要项目施工方案....................................................................................................................... 第六章季节施工措施............................................................................................................................... 第七章施工管理措施............................................................................................................................... 第八章重点、难点、关键部位施工措施 ....................................................................................... 第九章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第一章编制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6、《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7、《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8、《房屋完损级评定标准》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10、《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11、《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1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1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16、《宿舍建筑设计规范》17、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学校建筑抗震加固方案

学校建筑抗震加固方案

学校建筑抗震加固方案在学校建筑中,抗震加固方案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保护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一个700字的学校建筑抗震加固方案:学校建筑抗震加固方案在进行学校建筑抗震加固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评估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

这可以通过抗震性能评估和结构安全评估来实现。

了解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衡量其是否达到现行的抗震设计标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区域需要加固。

一、抗震加固方案的目标1. 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确保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安全;2. 减少地震对学校建筑造成的损失,保护学校重要的教育设施和资产;3. 增强学校建筑的耐久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其使用寿命。

二、抗震加固方案的具体措施1. 结构加固a. 钢筋混凝土柱和梁的加固:通过增加钢筋,减小构件的跨径,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等方式,提高构件的抗震能力;b. 地基加固:对于存在地基不牢固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地基的措施,如加固地基基础、加厚承载层等;c. 结构连接的强化:加强构件之间的连接,采用加粗螺栓、加固焊接等方法,提高构件之间的传力能力。

2. 建筑物非结构部分的加固a. 墙体加固:对于存在墙体开裂和稳定性较差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墙体的措施,如设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设置钢制框架等;b. 地板加固:对于存在地板震裂和不稳定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地板的措施,如加固砖板、加固钢筋等;c. 屋顶加固:对于存在屋顶倒塌风险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屋顶的措施,如设置屋顶剪力墙、增加水泥层等;3. 应急疏散措施a. 安装应急疏散标识和照明设备,确保教室、楼道和出口等区域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清晰可见;b. 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紧急出口,确保学生和教职工能够快速疏散;c. 定期组织防灾演习,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应急疏散能力。

以上是一个学校建筑抗震加固方案的简要描述。

抗震加固是一项复杂而且持续性的工作,需要专业的工程师和合适的资金投入。

通过合理的评估、规划和实施,可以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保护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

学校抗震加固设计

学校抗震加固设计

论文题目:谈学校抗震加固设计在举世瞩目的5.12汶川地震中,由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偏低,造成大量伤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校建筑等抗震设计的广泛关注。

依据地震后新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即不低于乙类。

按照国务院部署,2009年全国普遍开始对学校的既有建筑物展开大规模的抗震加固,太原市直属学校校舍也开展抗震加固。

其中加固设计对抗震加固效果影响巨大,业主对设计是否合理(选择何种加固方法)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现有建筑物存在的问题本次抗震加固设计的学校建筑(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均建于1971至1994年,因设计年代久远,绝大部分为砖混结构。

太原市中小学校舍建筑结构安全与抗震鉴定报告显示本批建筑物存在如下问题:1.建筑高度超限。

按照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2规定,对于一般教学用房,砖混结构高度限值为15米,对于横墙较少的教学楼建筑,高度限值为12米,对于横墙很少的教学楼则应再减少一层,高度降低3米。

本批中小学校舍中,大部分建筑物横墙较少,均超过上述规定限值。

2.横墙间距超限,建筑物整体性差。

大部分建筑均为预制楼板,整体刚度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5中规定砖混结构横墙间距限值为7米。

而本批建筑物的横墙间距均超过了规范,尤其是教学楼,由于教学需要较大空间,横墙间距有的竟达到11米。

3.抗震构造中,大部分建筑的圈粱、构造柱措施均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3规定设置,导致房屋的整体性差、抗震性能差。

承重结构的连接构造无法保证结构安全。

4.建筑材料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

砌筑砂浆、砌体材料等强度偏低,导致抗震节点构造差,大部分砌体均有裂缝,局部挑梁接近破坏,局部建筑物有地基下沉,房屋整体性差等,5.由于设计年代比较久,由于长期的建筑物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有的建筑已墙体开裂,竖向承载力不够,导致地基下沉现象。

简析某中学教学楼抗震加固设计

简析某中学教学楼抗震加固设计

了 02 KN m _5 / 。
度 进行抽测 , 其所 抽测 构件
的 砖 强 度 评 定 等 级 分 别 为 MU . 75和 MU1 , 抽 测 墙 0所 体 的 砂 浆 强 度 等 级 最 小 值 为 M04 不 满足 承 重 砖 墙 体 ., 的 砌 筑 砂 浆 实 际 达 到 的 强
固。
在汶川大地震中 。 由于教学楼的倒塌和严重损坏 , 导致大 量 的学生伤亡。经过调查研究和吸取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 ,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住 房 和城 乡 建设 部 对 建 筑 物 的 抗 震设 防 分 类 进
行 了修订 , 学校 教学楼抗 震设防分 类提高至 乙类 [ 同时对 将 1 ] , 《 筑抗 震设计规 范》 GB 5 0 1 2 0 )《 筑抗 震鉴定 标 建 ( 0 1 — 0 1 、 建 准 》( 5 0 3 9 ) 和 《建 筑 抗 震 加 固 技 术 规 程 》 GB 0 2 — 5 ( GJ — 8) 行了修订 。我市根 据上述规范和规 程修订 内 J 16 9 进 1
简 析 某 中学教 学楼 抗震 加 固设 计
焦 霞
一 .其 一 横向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c分 别为 i
O7 . 2和 O6 ,二 层 纵 、横 向 综 合 抗 震 能 力 指 数 8c 分 别 为 5 i 07 . 9和 06 , 不 满 足《 震 鉴 定 标 准 》 .9 均 抗 的要 求 , 需进 行 抗 震 加
满足后续使用年限 3 0年 的 安 全保 证 。
第三 , 了不过 多的增加加 固后 的建筑荷载 , 为 采用将各楼
层 瓷砖 面 层 剔 除至 现 浇 楼 板 结 构层 ,重 新 用 2 mm 厚 水 泥 砂 0
浆随打随抹后粘贴塑料地板面层 的方法 ,使每平米荷载减少 三. 综合抗震 能力计算 与分析 经检 测 中心 对该 教 学 楼 砌 筑用 砖 强 度和 砂 浆 强

某学校砖混结构综合楼加固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某学校砖混结构综合楼加固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1.编制依据1.1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小学教学楼抗震加固工程设计图。

1.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1.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5《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6《建筑机械安全技术规程》1.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1.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1.9《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1.10《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1.1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1.1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13太原市施工现场管理有关文件和标准。

1.1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1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1.16甲方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及图纸答疑文件。

1.17施工现场状况及对周围环境的调查。

2.工程概况2.1本次投标工程为**市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施工二标段。

包括**市**小学教学楼、**中学综合楼、实验楼、宿舍楼、**中学实验楼2.1.1**小学教学楼:该工程建于1984年,呈“Z”字型布置,建筑面积2142 m2,长58.2,宽24.9m,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楼板为预制空心楼板(局部采用现浇板),地上三层,无地下室,各层层高3.6m,室内外高差0.6m,总高度12.4m。

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抗震措施按8度执行。

2.1.2**中学综合楼:该工程建于1988年,呈“一”字型布置,建筑面积2121.63 m2,长58m,宽11.36m,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楼板为预制空心楼板,地上四层,无地下室,各层层高3.6m,室内外高差0.45m,总高度15.15m。

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抗震措施按8度,构造措施按9度执行。

2.1.3**中学实验楼:该工程建于1996年,呈“一”字型布置,建筑面积1529.9 m2,长34.65m,宽10.12m,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楼板为现浇混凝土,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一层层高4.8m,二至五层层高3.6,地下一层,层高2.1,室内外高差0.35m,总高度19.85m。

某学校砖混结构综合楼加固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某学校砖混结构综合楼加固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1.编制依据1.1 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小学教学楼抗震加固工程设计图。

1.2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1.3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5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6 《建筑机械安全技术规程》1.7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1.8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1.9 《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1.10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1.11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1.12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13 太原市施工现场管理有关文件和标准。

1.14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15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1.16 甲方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及图纸答疑文件。

1.17 施工现场状况及对周围环境的调查。

2.工程概况2.1 本次投标工程为 **市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施工二标段。

包括** 市** 小学教学楼、 **中学综合楼、实验楼、宿舍楼、 **中学实验楼2.1.1** 小学教学楼:该工程建于1984 年,呈“Z”字型布置,建筑面积 2142 m2,长 58.2 ,宽 24.9m ,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楼板为预制空心楼板(局部采用现浇板),地上三层,无地下室,各层层高 3.6m ,室内外高差 0.6m ,总高度 12.4m 。

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 7 度,抗震措施按 8 度执行。

2.1.2** 中学综合楼:该工程建于 1988 年,呈“一”字型布置,建筑面积 2121.63 m2,长 58m ,宽 11.36m ,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楼板为预制空心楼板,地上四层,无地下室,各层层高 3.6m ,室内外高差 0.45m ,总高度 15.15m 。

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 7 度,抗震措施按 8 度,构造措施按 9 度执行。

2.1.3** 中学实验楼:该工程建于 1996 年,呈“一”字型布置,建筑面积 1529.9 m 2,长 34.65m ,宽 10.12m ,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楼板为现浇混凝土,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一层层高 4.8m ,二至五层层高 3.6 ,地下一层,层高 2.1 ,室内外高差0.35m ,总高度 19.85m 。

XX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XX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LOGOXX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工程概况一、概述工程名称:XX省XX县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二期一标段建设地点:XX市XX县建设单位:XX县中小学校舍安全领导小组监理单位:XXXX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设计单位:XXXX建筑勘察设计院设计单位:XX五维XX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XXXX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期要求:40日历天质量标准要求:合格二、工程说明XX县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二期(一标段)。

本工程为XX县中小学校舍加固工程,包含墙体加固、楼板加固、屋面维修、装饰维修、地面恢复、门窗更换及增加楼梯等工程。

其中:设计单位:XX五维XX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工程概况:1、XX县XX镇中学1#教学楼,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外形为距形,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建于1990年,原设计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场地类别为Ⅱ类。

2、XX县XX镇中学2#教学楼,四层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外形为距形,建筑面积为2436平方米,建于1992年,原设计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场地类别为Ⅱ类。

3、XX县XX镇中学4#教学楼,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形为距形,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建于1995年,原设计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场地类别为Ⅱ类。

4、XX县长乐学区临河小学教学楼,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形为距形,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建于1999年,原设计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场地类别为Ⅱ类。

5、XX县长乐中心学校综合楼,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形为距形,建筑面积为930平方米,建于1999年,原设计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场地类别为Ⅱ类。

6、XX县长乐中心学校教学楼,四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形为距形,建筑面积为1320平方米,建于1993年,原设计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场地类别为Ⅱ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学校综合教学楼抗震加固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某学校综合教学楼的抗震加固设计,对于框架与砌体相混合结构的抗震加固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抗震加固;板墙加固法;
The seismic strengthening design for one schoolhouse
Zhi Haibin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seismic strengthening design for one school comprehensive teaching building,also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 for 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s which is frame and masonry combined structure.
Key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s;masonry strengthening with concrete splint;
1. 背景
我国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学校建筑的垮塌,造成了大量学生的伤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国家组织专家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做了局部修订,明确了中、小学的教学用房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

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009年4月8日印发了“关于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本文阐述了某学校综合教学楼的抗震加固设计。

2. 加固方案的主要原则
以“安全、经济、合理、实用”为原则,贯彻如下:
1) 多方案比较,紧密结合实际施工方法,保证新(加固部分)旧(原结构)连接可靠,协同工作;
2) 立足整个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加强薄弱部位的抗震构造,避免因局部加强导致新薄弱部位的产生;
3) 控制因加固产生的结构自重增加。

尽量不拆除、少拆除,尽可能减少地震作用;
4) 尽可能减少对原建筑构件的损伤;
5) 考虑施工进度、难度,尽可能减少对使用环境的影响(噪声、振动、排污等)。

3. 工程概况
学校位于上海市区,其综合教学楼建于1990年,按功能分为B区和C区,其中B区为三层建筑、局部二层,长36.5米、宽29.7米,建筑层高3.3米,室内外高差为0.60米,建筑物总高度为10.50m。

综合教学楼C区为二层建筑,顶部设有小塔楼,长20.04米、宽12.24米,建筑层高3.3米,室内外高差为0.60米,建筑物总高度为7.20m。

从原结构图纸可以看出,综合教学楼的结构形式以砖混结构为主,局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混合结构形式。

其中B区东侧为框架结构,西侧为砖混结构,C 区为较完整的砖混结构,B、C区间没有设抗震缝,具体详见图1结构体系平面示意图。

4. 抗震鉴定报告主要结论
6) 本工程设计于1989年,为A类房屋,根据抗震鉴定及实际应用情况,综合教学楼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
7) 结构构件尺寸与原设计基本一致,墙、板、混凝土梁柱及节点等主体结构基本完好;
8) 材性检测结果表明,砌筑砖强度等级均评定为MU1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2.5,混凝土强度等级均评定为C18;
9) 建筑变形测量结果表明,房屋测点倾斜率小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规定的限值4‰;被检测房屋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
10) 房屋框架结构部分多项抗震措施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要求,具体详见表1~3。

表 1 综合楼B区框架部分鉴定结论
对照抗震鉴定规范检查结论
6.2.1框架结构不宜为单跨框架;乙类设防时不应为单跨框架结构,本房屋部分结构局部为单跨框架。

6.2.1无砌体结构相连,且平面内的抗侧力构件及质量分布宜基本均匀对称。

但本结构南侧、东侧与砌体结构相连。

6.2.4框架柱箍筋的最大间距200mm>8d,100mm的较小值,部分柱的截面宽度250mm 12.0m
5.2.4构造柱:部分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内墙与外墙交接处无构造柱
5.2.8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0.90m>1m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表 3 综合楼C区砌体部分鉴定结论
对照抗震鉴定规范检查结论
5.2.4构造柱:部分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内墙与外墙交接处无构造柱
5.2.8 承重门窗间墙最小宽度:0.72m1 加固后墙体受压抗力与效应比
3.9>1
从上表中可看出,综合教学楼B区按方案2布置后且墙体按板墙加固后,墙体承载力验算均满足要求。

7.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某学校综合教学楼的抗震加固设计,对于框架与砌体相混合结构的抗震加固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也介绍了抗震加固计算及典型节点的做法,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2] 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3] 黄兴棣,建筑物鉴定加固与增层改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