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学世界和中国林业
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需求的增长 , 德国开始研究国家预算制林业经营管理问题。 2 世纪中期 以后 , O 随着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 、 中国
和 东 欧一 些 国家 的建 立 , 据 社会 主 义政 治 经 济学 理 论和 现 依
业 的健康快速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 进而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充 分合理利用。 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原则应是在特定社会经济 发展 和需求水平下 , 实现其生态、 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的最 大化。 目前 , 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在 我 山区经济对林业仍 有较高的依赖性 , 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仍 不高的情况 , 而 林业 产业发展仍有其客观要求 , 应力求森林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 调平衡 , 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会损害林业 的长期健康发展 。
科学技术 和资金 , 加快提高我国林业科学技术水平 , 弥补资
金不 足 , 面推 进 我 国林业 经 济快 速发展 。 全 、 34 加 强组 织领 导 , 造促 进 林业 经济 加 快发展 的 良好 环 境 . 创 各 级 政 府要 高度 重 视 林 业 经 济 发展 工作 ,切 实加 强领 导 , 林 业 经 济 发 展 纳 入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规划 , 到认 将 做
识到位 、 责任 到位、 政策到位 、 工作到位。要从经济社会发展 的大局 出发, 把林业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途 径 和 振兴 老 工 业 基 地 、 现可 持 续 发 展 的重 要任 务 , 大 实 下 力 气抓 好 、 实 。要 积 极研 究 新情 况 , 抓 有针 对 性地 采 取 措 施 , 解决 林 业经 济发 展 遇到 的新 问 题 。 有 关部 门要 认 真履 行 职 各
长产业链 , 实现多次增值 , 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 另外还要强 化布局调 整 , 合理配置资源 , 逐步淘汰落后产 品和不符合产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浅谈

以毕业生数量而言, 该学科无疑为社会输送了大量 的专业人才。然而, 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 的专项工作 。 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
东流, 也使得学科 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 以中国林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逻辑严密性最强的学科
之一, 社会科学研究中思维方法主要是社会研究过
程的思维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社会研究的具体方 法是指研究各阶段使用的具体技术 ,包括 资料 收 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它技术手段或工具。 近2 O年 ,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 法 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 了显着 的数量 化趋势 ,
习苏联 , 受着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经 历了逾 5 0 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
科阵容逐步形成 ,大量专着和学术论文得以发表.
相关的文章共 5 0 余篇 ,与生态工程相关的文章逾
5 O篇, 而无与森林资源经营相关的文章。林权改革
是 中国牟 取林 业经 济 发展 的新 动 力所在 , 也 是 林 业
4学 科领 域研 究现状 分析 4 1 研 究对 象未定位 于林 业经济 活动根本 问题
的不足, 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
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2学 科功 能分析
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 林业经 济活动作为学科 的落脚点 ,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 力。为了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业分工论、 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培育轮 、 生态系统经营理论 、 近自然
林业理论、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理论 的创新 是林业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以林业发展模型而 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 有关可持续发展 的经济学理论远 比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效率理论 更为复杂 , 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 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 ,而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将消除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林业科学是研究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经营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科学。
林业科学以地学、生物学、特别是森林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工程为研究方法。
主要探讨森林的发生发展规律;森林组成中各成分之间及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间伐和主伐的理论与技术;森林病虫害和其他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林火管理和利用;土壤侵蚀、小流域的综合防治和防护林体系;林业政策、林业经济理论和林业企业组织计划与管理;森林采运工艺和机械化作业技术,林产加工工艺与设备,以及木材综合利用的技术措施等。
其目的是指导林业生产建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科学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古代,人们从樵采薪柴,利用木材开始,到植树造林、以至培育经济林和经营管理山林的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纯朴的林业科学思想。
如《管子·地员篇》提出根据地势、水位和土壤选择适栽树木;《孟子·粱惠王上》中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反映了对森林的合理采伐和永续利用已有所认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述了采种、育苗和植树的技术;到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已有栽培、经营经济林的记述。
在杉木商品流通中采用的龙泉码价,则可认为是原木材积表之雏型。
但较早的林业科学萌芽并未直接导致中国近代林业科学的发展,林业科学长期停滞的情况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改变。
这时中国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欧洲及美国学习林业科学,同时也聘请国外学者来中国指导科学研究。
在欧洲,16世纪德国首先提出施业案。
1826年德国洪德思哈根提出法正林的概念,1841年海耶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又由瓦格涅尔再作补充,提出了法正林的条件和实现永续生产的模式标准。
根据这一模式制定的施业案,成为林业先进国家经营林业的重要参考。
19世纪德国林业科学发展迅速,相继建立的分支学科有森林立地学(后来发展为造林学原理或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学、林政学等。
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
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
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近年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成效明显,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保护进一步加强。
森林资源的增长为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值年平均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
2010年达2.28万亿元,同比增长30.21%。
从主要林产品产量来看,中国人造板、松香、木竹地板、家具、经济林产品产量均处于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
但未来的林业如何发展,产业化结构如何调整,仍需要我们的认真研究和分析。
一、林业的相关理论概述(一)林业的定义邱俊齐在《林业经济学》中为林业做了定义: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自然环境改善和生态平衡中,均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各国通常把林业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在中国习惯于将林业归属于大农业。
林业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为主要经营、利用对象,整个生产过程一般包括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利用3个组成部分,所以是综合性的生产部门。
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培育、规范经营、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与有计划地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与森林蓄积,增加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并根据林木的自然特性,极大限度地发挥它在改造自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生产、防治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效能和综合效益。
林业经济学——约束条件下森林资源可持续采伐的动态经济模型

a 一 e e syfr s a o [ , i ddni o ;两步法: 模压
o 1 07 6415 2 o ・5 2 5
中]虞华 强( / 中国林业科学研 究院木材工 业研究所 ,北京 10 9 ) 0 0 1,费本华 ,任海 青 ,江泽 慧,刘杏娥, / 林业科学. 0 6 一2 0 ,
4 ( ) 7 ~7 23 . 2 6 一
关键词 :神经 网络;网络泛化;预测 ; 导 热 系 数 ;规 则 化 调 整 0 1 0 8 6410 2 0・ 5 林业经济学 2 6 约束条件下 森林 资源可持续采伐 的动态 经济模 型= y a ce oo cmo e o D nmi c n mi dl f
0 10 7 6418 2 0 ・5 2 5
me o s[ h t d 刊,中]郭 明辉( / 东北林业大学 生物 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 点实验 室 ,哈尔滨 10 4 ) 50 0 ,赵 西平 , 业科 / 林
学. 2 0 ,4 () 5 ~ 5 一 0 6 2 3. 4 8 一
O61 01 4 77 2 20 ・55
20 0 6年 1 2卷 第 1 4期 表 明:利用文 中所提 出的神经 网络模型 能够较 准确、快速地预测 木材 径 向导热 系数的变化 ,其精度 高于推 导出的木材 径向导热系数的理论公式 .图 2表 3参
8
毛竹顺纹抗拉性质 的变异及与气千密度 的 关 系 = ait ni ni rp re n V r i t se o et s d a o n e lp i a
维普资讯
林业经济学第三章林业经营

4.林业产权制度的稳定及其维护
林权证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森林法 》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对国家 所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 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进行登记,确认 所有权和使用权后发放的证书。也就是说,林 权证是对森林、林木和林地等不动产进行登记 后,由申请人所持有的记载林地和林木这一不 动产登记内容的纸质证书,它是财产权证书的 一种。
土地改革1947-1952
大地主、林业公司、富人 或者寺庙等团体所有的林 地被剥夺,征收为国有或 者分给普通农民。
大森林的国家所有管理模式和 零星林木的私人所有制确立。
林地林木集体所有制的确立(合作社和人民公 社化时期)
1953后,随着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的开展,农 民个人自愿将其所有的林木和林地逐渐由合 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扣除管理成本返还 给个人。到高级合作社时期,农村的成片的 果树、茶树、桑树、竹子、桐树等经济林以 及大量的成片的用材林、幼树、苗圃都转为 合作社集体所有。从此,私人林地所有权在 中国消灭。
合作社时期1953-1956
--林地集体所有制的逐步确立
农民的私有林被要求 入合作社
成立专业化组织,农 民加入各种不同的组 织承担集体劳动
私有林主入社的林木 由国家提供固定的补 偿,不管投入多少
私有林地所有权消失, 林地的公有制从此确 立
人民公社化时期 1957-1980 --林地集体所有制的确立
要使社会林业能够健康地发展,需要多方共同 出资出力,林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地方政府 统一协调组织;需要国家在规划、政策导向、 资金筹集、教育和科技等诸多方面进行宏观调 控;需要国际组织的支持。
21世纪世界林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施昆山

综合述评21世纪世界林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施昆山 关百钧 魏宝麟(中国林科院科信所,北京100091)摘要 本文就世界各种林业经营理论、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其21世纪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 林业发展战略 经营模式 世界1 概述21世纪世界林业将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是各国林业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
现在距迈入21世纪只有3年时间了,探讨这个问题既急迫,又重要。
预测,21世纪世界林业经营理论将不断深化,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在林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随之林业发展战略要转移,即发达国家林业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也将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移,同时将不断完善乡村林业;林业经营模式将向多样化发展,即森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森林主导利用经营和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三大模式仍将并存,在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三大经营模式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21世纪,我国林业应根据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社会经济条件发育程度不一的特点,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导,制定一个以森林生态为基础,以森林持续发展为原则,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
各地区在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研制具有各自特点的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从而形成一个多种林业经营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战略。
2 林业经营理论在深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经营理论在不断深化,归纳起来,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林业经营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997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 RLD FO REST RY RESEA RCH No .3 收稿日期:1997-03-10。
2W O RL D FO REST RY RESEA RCH2.1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始于17世纪中叶,德国是“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鼻祖,它是当时各国传统林业的理论基础。
德国林学家G.L.哈尔蒂希在18世纪就提出了“木材培育论”,其中心思想是追求纯经济利益,实行以获得木材为目的森林永续经营。
林业经济学

to i i n n t e i e a ton o M ar s i a h ntr c i f s on n
b u n a l i r n d p pa up n in r n e ei t a o lr s s e s co o
P i r td n Ar l r o u a o rmay su y o mi a . 以这些数据 为地 面实状数据 , 对现代先进 的统 计模式识别 方法用 于森 林类型识别 的效果进行 比较评价 ,总结 可以有效解 决有 限样本条件下高光谱分 类 问题 的基于统计模式识别的森林类型 分类技术方案.评价结果表 明:对高光 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采用更加有效 的二阶统计量估计方法,进 而应 用将 空 间上 下文信 息和光谱信 息相 结合 的分类 算法 ,如 E H C O,可 以有效提 高高光谱 数据森林类型的识别精度.表 5参 l 6 关键词 :E 一 y ein O 1 pr :高光谱 ;统计 H o 模式识别 ;森林类 型
f r s y e l si c t n meh d sn o e tt p s c a sf a o t o s u i g i i
20 0 7年 1 卷 第 1 3 2期 种草对 于受化 学农药干扰 的天敌功 能团 种群 的恢 复 与重 建有 促进 作用 ;根据 / 、E/ i i 和 / e 3种指数 的大小 , 评价 了枣 园天敌功能 团对害虫 的控制作 用 ,发现种草 园的天敌功能 团对枣树害 虫的控制能力要 比未种草枣园强;相关 性测定表明:天敌群落学的研究中可以 用功能团替代物种. 图 1 3参 3 表 5 关 键词:枣草间作;天敌功能团;多样 性 :优势度 ;天敌作用 0 10 8 7 2 19 20・ 0 园林 学 2 5 中国 寺 庙 园 林植 物 景 观 营 造 初 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