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再学习

合集下载

运动再学习疗法

运动再学习疗法

运动再学习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是一种结合了运动和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身体活动和认知训练来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这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已经被证明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运动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同时通过认知训练来改善思维和情绪。

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压力和紧张感,促进大脑中多巴胺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提升心情和情绪状态。

认知训练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在运动再学习疗法中,常见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等,这些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同时,认知训练包括认知重建、情绪调节、行为疗法等,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

运动再学习疗法的优势在于它结合了身体活动和认知训练两种治疗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运动,个体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压力和紧张感,提升心情和情绪状态;通过认知训练,个体可以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此外,运动再学习疗法还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个体可以逐渐建立起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机制,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运动再学习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生活质量。

通过结合运动和认知训练,个体可以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机制。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这种疗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实践,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运动再学习技术

运动再学习技术
运动再学习技术
主讲:马金
运动再学习技术
(一)概念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方法
(一)概念
运动再学习技术(MRP) :是由澳大利亚物理 治疗师Carr和Shepherd提出的一种运动疗法,近 年来开始受到我国康复医疗人员的重视。
MRP的基本观点:脑卒中后患者丧失了在发病前 已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此 方法重点强调要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并鼓励患
(1) 上肢的功能训练
1)上肢的基本运动成分 2)正常的上肢功能动作 3)按训练方案的程序进行训练 ① 分析偏瘫患者上肢常见的问题 ② 上肢功能练习 ③ 日常生活活动的练习
1)上肢的基本运动成分
肩: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内旋、 外旋;
肘:伸展、屈曲; 前臂:旋前、旋后; 腕:桡侧偏、尺侧偏、屈伸; 拇指对掌、对指、指间和掌指关节的屈
(4)功能恢复
易化模式:认为脑损伤后的恢复遵循类 似婴幼儿神经发育的规律,即近端到远 端的顺序。
学习模式:认为此观点过于刻板。有研 究表明,婴幼儿发育的进展,近端和远 端的控制是平行的,而不分前后顺序。 同时,在考虑运动学习时要分析发生行 为的前后关系和进行运动的环境特点。
(三)治疗方法
1、运动再学习的方案 2、训练活动计划的制订 3、训练内容和方法
整个方案的主要目的:使患者有意识地练习特 定的运动作业活动,提高患者对自己能力方面 的认识并促进其肌肉活动和控制能力。
1、运动再学习的方案
康复的环境也是促进患者学习的重要过程。
患者在康复治疗室能完成的训练动作,并不能 说明此患者已能独立完成,只有当患者在各种 情况下和各种变化的条件下均能不假思索的完 成,才能说明患者已经掌握了此种作业。
(2)技巧获得

运动再学习

运动再学习

• 步骤4
– 训练的转移 – 转向ADL、坚持练习、自我监督、创造环境 –他人参与
站起与坐下 :基本成分分析
站起动作的基本成份是 足的放置 屈髋、伸展颈部和脊柱使躯干前倾 双膝前移 伸展髋和膝完成站立 坐下的基本成份是 屈髋和伸展颈部和脊柱使躯干前倾 双膝前移 屈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站起与坐下:障碍
• 站起时主要由健腿负重 • 重心不能充分前移,如肩不能前移过足, 膝不能前移,过早伸髋、伸膝等 • 用躯干和头的屈曲代替屈髋、躯干前倾及 膝前移,并用上肢抵制其向后倾倒的倾向
站起和坐下的分析
站起与坐下:练习
• • • • 缺失成分练习:躯干在髋部前倾伴膝前移 练习站起 练习坐下 增加难度:如从不同的物体表面,如:椅 子 、 沙发、床等站起,从一侧站起,握物 站起,交 谈中站起,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 要 • 注意练习的连续性 • 利用接近日常生活的环境来训练患者
训练躯干前倾
运动再学习(功能恢复全面)
• • • • • • • 上肢功能 口面部功能 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坐站转换 站立平衡 行走
运动再学习技术
• 步骤1
– 分析作业 –观察、比较、分析
• 步骤2
– 练习丧失的成分 – 解释、指示、练习+语言 –视觉反馈+手法指导
运动再学习技术
• 步骤3
– 练习作业 – 解释、指示、练习+语言 – 视觉反馈+手法指导 – 再评定、鼓励灵活性
站起
运动再学习
运动再学习理论
• 正常成人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活动是通过
脑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所获 取的,各种功能活动的模式都储存在脑 细胞内而留下了活动记忆痕迹,这种痕 迹的储存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学习而被 保留,只有通过反复的运动学习才不被 遗忘。

运动再学习

运动再学习

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
神经系统理论
人类习得性运动就是在发育过程中, 反复实践,通过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在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形成优化的神经 网络,对运动进行程序化控制。 程序化使得复杂的运动控制变得简单 和具有自发性,反复实践,促使神经 网络或运动控制程序不断优化,形成 节能而高效的运动模式。 强调运动的产生式多系统间相互作用的 综合效应。这种协同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和复杂性,但是经过反复实践,协同趋 于简化,只执行某项任务时,逐渐成为 一个有机整体。
多系统理论
认知期:此阶段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理解或 在引导下练习所学项目的要点,经过不断尝试,逐 渐选择有效,舍弃无效的方法。 联系期:是进一步发展运动技能也是优化运动程序 的过程。 自发期:此时注意力已从动作本身转移到了对周围 环境的关注上,而动作变成了自发性的反应,任何 一项运动技能只有达到了第三阶段,才算是真正学 会并形成恢复过程外,功能恢复主 要依赖于脑的可塑性。即通过残留部分功能重建,和非损伤组 织的再生,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这种功能重建依赖 于使用模式的反复输入和改良,最终形成新的神经网络或程序 促使功能重建因素: 具体而非抽象的训练项目或目标:一个具体的任务,操作时会涉 及多系统的整合。只做单纯的屈伸而无具体目标的话,就会失 去综合信息的输入,变成了空泛的关节活动。 反复强化 兴趣 挑战性:难度处于患者能力的边缘时,才会有成功和失败的体 验神经网络和程序才会不断的优化 社会交流性 觉醒程度 避免或减少损伤后的适应性改变
运动再学习:根据对正常人习得运动技能过程 的充分认识,通过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 各种异常表现或缺失部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 导患者主动练习运动缺失成分和功能性活动, 促进脑功能重建,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 技能。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以任务或 功能为导向,按照科学的运动技能获得方法对 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强调患者 在治疗人员设计的训练任务中进行主动练习, 治疗人员起辅助和引导作用。

康复医学之运动再学习

康复医学之运动再学习

基本原理
• 基本原理包括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理和学习运 动技巧的五个基本因素:
– 依靠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促进功能恢复 – 输入正确的肌肉活动模式 – 强调反馈对运动控制的重要性 – 动静结合恢复平衡控制 – 创造功能恢复的再学习环境,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
社会
运动再学习指导思想
治疗技术
•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由7部分组成
髋关节对线训练
• 仰卧位,患腿放在床边,病人练习小范围的伸展 髋关节
预防膝关节屈曲
• 穿戴夹板,可使患者用患腿负重站立,而不必担 心膝关节无力
• 可能只需要戴1-2次的治疗时间
运动再学习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康复医学院 康复医学中心
• 概述 • 治疗技术 • 操作步骤 • 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运动再学习
• 运动再学习方案(MRP)是80年代初由Carr等提出 的一种运动疗法
• 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 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过程
被维持或被重建 • 5.姿势:描述的是身体部位相对彼此间或相对环境的排列 • 的定义:是指整个身体质量计算出来的一点,是由个别身体部位COM加权计算出
来的平均值 • 7.身体稳定:当COM能维持在支撑底面积之上,身体就被认为是稳定的
保持平衡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 1.对人类来说,在站立时有三分之二的身体质量是距离支撑底面积有 些距离的;因此即使是不动的状态,身体也必须做功对抗重力以保持 直立
小的运动 • 当作业需要体重侧移时,患者向前或向
后靠。意味着躯干侧屈控制差
训练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
训练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
训练重心转移的姿势调整

运动再学习技术

运动再学习技术

动模式的接受者
解决者
只用神经生理学解释运动障碍 还用生物力学分析
遵循类似婴幼儿神经发育规律,不 分 先 后 顺 序 , 近 端 和 远
由近端到远端
端是平行的
3、特点
主动性:
患者是主动参与者,治疗人员只是指导者。
科学性:
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 学理论为指导,针对中风患者常见的运动障碍, 制定出训练内容并提出科学的学习(训练)方 法。
中风后转向健侧的困难
患侧屈髋屈膝、肩屈曲、肩带前伸困难; 不适当的代偿活动:
旋转及前屈颈部 用健手拉依靠物以代偿侧屈颈和躯干 用健腿钩拉患腿,将双腿移至床边。
仰卧到床边坐起的活动包括
转向侧卧位
①颈的旋转和屈曲; ②髋和膝屈曲; ③肩关节屈曲和肩带前伸; ④躯干旋转。
从侧卧位坐起
上肢功能 口面部功能 从仰卧到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站起与坐下 站立平衡 步行
治疗人员可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 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
2、每一部分的步骤
分析正常的活动成分
练习
观察

比较

分析

解释——认清目的

指示

练习+语言和视觉反馈+手法

指导
再评定
鼓励灵活性
练习丧失的成分
易化模式的训练只针对来自外部的干扰做 出平衡的反应而未考虑预备性和进行性的 体位调整。
平衡训练重点:
在正常支持面上纠正身体各部分的对线;当患 者进行体位转变来学习体位调整时,要监测其 对线关系。
平衡具有特殊性,只有通过某种体位的训 练才能恢复该体位下的平衡控制。
三、治疗技术
1、总则

运动再学习疗法

运动再学习疗法
原理
运动再学习疗法认为,人类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表现是基于大脑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的。当运动功能受损 时,大脑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从而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具体 而言,运动再学习疗法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治疗目标
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定义和原理
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学习 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运动再学习疗法在更多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 的应用,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同时, 也可以将运动再学习疗法与其他康复手段相结合 ,形成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案。
谢谢聆听
背景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再学习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越来越 受到关注和重视。它旨在通过重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 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定义和原理
定义
运动再学习疗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原理的治疗方法,通过重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促进患者受损 运动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智能化辅助技术
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智能 化的运动再学习辅助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根据患 者的表现和反馈,自动调整治疗方案和参数,提 高治疗效果和效率。
多模态干预措施
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 理治疗等,形成多模态的干预措施。这种综合治 疗方法能够更全面地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如臂丛神经损伤、腰骶丛神经损伤等,导致 肌肉瘫痪、感觉障碍的患者。
其他疾病导致的运动障碍
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导致运动功能 障碍的患者。Leabharlann 禁忌症生命体征不稳定
严重的认知障碍
如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高热、严重的感 染等,需要先进行生命支持治疗,待生命 体征稳定后再进行运动再学习疗法。

运动再学习技术(运动治疗技术课件)

运动再学习技术(运动治疗技术课件)

壹 基本概念
它以生物力学、运动学、神经生理学等 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 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 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训练,恢 复其运动功能。训练中要求结合日常生活活 动,并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综合征
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
Carr和 Shepherd 等学者提出上运动神经 元损害后不仅出现阳性特征、阴性特征和适应性 特征,认为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软组织的适应性 改变和适应性运动行为很可能是构成一些临床体 征的基础。
壹 正常功能及基本成分概念
(3)手的基本功能 ๏ 为了一定目的抓握、放开及操作物体。
(4)手的基本运动成分 ๏ 桡侧偏移伴伸腕; ๏ 握住物体伸腕和屈腕; ๏ 对掌、对指; ๏ 前臂旋前和旋后。
壹 正常功能及基本成分概念
(二)步骤1-分析上肢功能 1.肩臂肩胛运动差 2.手伸腕抓物困难 3.疼痛肩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一)基本原理
1.脑的功能重组
脑组织损伤后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 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重组。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2.运动控制机制
目前,神经网络理论认为,大量神经元之 间交互连接组成复杂的网络体系,这种连接的 牢固因反复使用而增强,失用而减弱。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二)基本原则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4.重心调整训练
平衡训练的重点应在正常的支撑面上纠 正身体各部分的对线,坐位和站立位的平衡训 练是具有特殊性的,只有通过某种体位的训练 才能恢复该体位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叁 基本原理和原则
5.创造学习和促进恢复的环境
闭合性环境与开故性训练环境相结合。闭合性环境指 训练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环境有助于思者对 动作要领的尽快掌握,通常是在治疗室内进行。开放性环境 指训练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病房、家庭等,可 训练患者灵活性,治疗人员和家属在开放性环境中的训练指 导应具有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
八、注意事项
� � � � � � � �
(1)获得患者配合。 (2)注意学习时机,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开始,避免 给肌肉有学习错误活动的机会。 (3)在运动学习的早期,保持不分散的注意力。 (4)要学习的不是某种运动模式,而是有现实意义的运 动作业能力。 (5)练习要有正确的顺序。 (6)充分利用视、听和言语反馈。 (7)学习和训练要循序渐进,制定的目标符合患者的现 状。 (8)良好的康复环境是患者学习和转移并融入日常生活 的保障。
小结
一、概述 � 二、特点 � 三、主要原则 � 四、基本观点 � 五、运动再学习的评定量表MAS � 六、运动再学习的治疗步骤 � 七、具体治疗技术 � 八、注意事项

启示

MRP并非CNS损伤康复治疗的 唯一方法
� 约翰·维·巴斯梅吉恩(Basmajian JV):凡是 有能力将所有方法折衷地结合应用,而 不是孤守一种方法的治疗师,才是把自 己武装得最好的治疗师,才能在康复医 疗实践中自如地治疗各种较难治的神经 疾病患者。



5、站起与坐下训练 练习躯干前倾伴膝前移、练 习站起、练习坐下、增加难度、练习的连续性。 6、站立平衡训练 包括训练的基本成分、训练髋 关节对线、防止膝关节屈曲可使用膝部支具、引 发股四头肌收缩、重心转移时调整姿势、增加难 度、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7、行走训练 包括站立期训练、摆动期训练、行 走练习、增加难度、制定家庭训练计划。

坐下
� 通过在髋部屈曲伴颈部和脊 柱伸展使躯干前倾 � 双膝向前运动 � 膝屈曲
站起和坐下-常见问题
主要通过健侧负重 � 不能摆放患足


不能充分前移重心

通过屈曲躯干及 颈部代替屈髋
脚未后移 通过躯干摆动起立

坐下时, 重心太靠后

站起和坐下-功能训练
训练的转移
上肢功能 坐位平衡 站起和 坐下 口面部 功能 床边坐起 站立平衡 行走
MAS量表具有以下优点:
①简单、易行,耗用时间少。 ②不需应用昂贵的仪器即可提供客观指标。 ③评分等级比较细,每项分7个等级(0~6分) ④MAS量表评定的内容不单是孤立的运动模 式,而是与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紧密结合,用于 指导患者训练的意义较大。 � ⑤该法容易评分,结果便于比较分析 � � � �

保存软组织的长度和柔韧性
� � � � � 主动锻炼 姿势放置治疗 支具以维持肌肉长度 肌肉电刺激:收缩性 牵引:严重的挛缩

预防废用性肌萎缩
� � � � 尽可能缩短卧床时间 鼓励主动活跃的生活 进行激活高阈值运动单位的运动,如伸肌的离心训练 预防重复不良的适应运动行为

对严重的肌肉过度活动,用较长时间的冰疗可能 有好的效果;肉毒毒素注射也提供一种抑制肌肉 痉挛,使训练和练习能进行的方法
六、运动再学习的治疗步骤

步骤1 分析作业
� 观察 � 比较 � 分析

步骤2 练习丧失成分
� � � � 解释,明确目标 指导 练习+言语和视觉 反馈+手法指导

步骤3 练习作业
� � � � 解释—明确目标 指导 练习+言语和视觉反馈+手法指导 再评定,鼓励灵活性

步骤4 训练的转移
� � � � � 练习机会 坚持练习 组织自我监督练习 创造学习环境 亲属和工作人员参与
运动疗法
传统的 运动疗法 神经生理学 疗法(NDT) 运动再学习 方案(MRP) 补偿、替代 疗法
Bobath
Brunnstrom
PNF
Rood
理论书籍

第二版由第一版的7项内容精简为4项
� � � � � � �
上肢功能 口面部功能 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站起和坐下 站立平衡 行走
� � � �
四、基本观点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阳性特征 适应特征 反射亢进 (痉挛状态) 肌肉和结缔组织改变 (改变物理和功能的特性) 改变运动模式 无力,丧失 灵巧性 阴性特征
偏瘫患者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
患者试图运动 阻碍有效运动: 软组织延展性下降 平衡功能损害 姿势不安全并导致固定模式 特定肌群的肌力下降
运 动 再 学 习 Motor Relearn Program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高 强
摘要幻灯片
一、概述 � 二、特点 � 三、主要原则 � 四、基本观点 � 五、运动再学习的评定量表MAS � 六、运动再学习的治疗步骤 � 七、具体治疗技术 � 八、注意事项

一、概述
定义:运动再学习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 重新学习的治疗方法。此法利用了学习和 动机的理论以及在人类运动科学和运动技 能获得的研究结果,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 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着重按照运动学 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现代运动学习的方 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 能。
代偿性运动对策
反复练习并强化“代偿对策”
掌握并使用“代偿性运动对策”
中风恢复模式图
中风 运动功能降低或缺失 通过治疗引发肌肉活 动及训练运动控制 病人期望运动 肌肉和神经 元继发改变 挛缩 废用改变 痉挛 病人陷入无效的 刻板的协同运动 恢复有效的 各种运动 创造环境 激励学习
“代偿”
MRP现代观点VS NDT传统观点

举例 � 站起和坐下
站起和坐下-动作描述
站起:单或双脚后移,躯干伸展、前倾, 随着双膝前移带动重心越过双脚,使身体 的重量向前向上移动。 � 坐下:确定椅子的位置,髋、膝屈曲,躯 干前倾使重心后移,骨盆向后、向下移向 椅子。

站起和坐下-基本成分

站起
� 足的放置 � 通过髋部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伴颈和脊柱的伸展 使躯干前倾 � 双膝向前运动 � 伸展髋部和膝部完成最后站姿

MRP并非只能用于CNS损伤的 康复治疗
七、具体治疗技术

� � �
1、上肢功能训练 包括引发前伸和前指的肌肉活 动和运动控制、维持肌肉长度、诱发肌肉活动及 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训练伸腕、训练拇外 展和旋转、训练手的对指、训练操作物体、改善 使用餐具、在日常生活中训练等。 2、口面部功能训练 包括训练吞咽、训练面部运 动、改善呼吸控制、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3、床边坐起训练 包括训练颈侧屈、帮助床边 坐起、帮助患者躺下、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等。 4、坐位平衡训练 包括训练移动重心时调整姿势、 增加练习的复杂性、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平衡 行走 站起和坐下 够物和操作
二、特点
主动性 科学性 针对性 实用性 系统性 主动、积极参与 7个功能,4个步骤 病人现存功能出发,针对功能缺损 学习与作业、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结合 患者、家属、环境
三、主要原则

科学化的训练和练习
� 诱发肌肉活动、控制力量的产生 � 协同肌肉的活动 � 增强肌力和与作业有关的运动锻炼
传统理论观点 模型特征 相关学说 评定 治疗 现代理论观点
NDT传统观点
模型特征:
MRP现代观点
NDT传统观点 MRP现代观点
相关学说:
NDT传统观点
评定:
MRP现代观点
NDT传统观点
治疗:
MRP现代观点
五、运动再学习的评定量表MAS
� � � � � � � � � � �
1. 从仰卧到健侧卧 2. 从仰卧到床边坐 3. 坐位平衡 4. 从坐到站 5. 步行 6. 上肢功能 7. 手的运动 8. 手的精细活动 9. 全身肌张力 评定: 9 项中全身肌张力不列入总分,只作参考,每项得分为 0~6 分,8 项总分为48 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 >33 分者轻度运动障碍、 17~32 分者为中度运动障碍、 0~16 分者 为重度运动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