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认识论
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指人类通过认识过程来获取和理解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的一种理论。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主观性:认识过程是主观思维在客观外界刺激下产生的过程,是人类主体在外界客体作用下主动建构认识的过程。
2. 目的性:认识过程是以实现认识主体的目的为导向的,人们通过认识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目标,追求真理、解决问题、改变现实等。
3. 观察性:认识过程是通过观察、感知和思维等活动将外界事物或现象转化为对其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
4. 基于经验:认识过程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和感观的积累,但不仅仅局限于经验,还包括理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5. 可能性: 认识过程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渐进的、相对的,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理论框架。
6. 主客关系: 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认识主体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同时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限制和影响。
综上所述,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认识论的核心内容,指导人类在实践中进行认识探索和理论创新。
认识论名词解释

认识论名词解释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和规律等问题。
它探讨人类如何获得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否可靠和真实。
在认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解释:
1. 真理:指符合客观事实或真相的观念或陈述。
真理是认识的最终目标,也是评价认识成果的标准。
2. 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把握,是人类通过感知、思考、推理等方式获得的。
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两种类型。
3. 知觉: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知觉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但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4. 概念:指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的思维工具。
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5. 判断:指对客观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陈述。
判断是基于概念和知觉之上的高级思维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总之,认识论是一门研究人类认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哲学第四讲认识论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 ——毛泽东
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的含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飞跃到理性的条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要掌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理性 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为什么人类的认识要经过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的过程; 掌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含义;作用;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非理性主义
4、主、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价值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 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舍罕王赏麦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印度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 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着说:“陛下,请您在 这个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 三个格内给四粒,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 就把这些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 国王听后,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说:“爱卿,你 所要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偿的。”说着,便令人把一袋麦子拿 到宝座前。结果出乎国王的预料,按宰相的方法放,还没有放到20格, 一袋麦子就已经用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面前。结果, 国王发现,如果按此方法摆下去,摆到第64格,即使拿来全国的粮食也 兑现不了国王许下的诺言。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 073,709,551,615颗麦粒(可改写为1十2十22十24……263)。如果把 麦粒折合成重量,那就要给宰相40000亿蒲式耳才行。这样一算,这位 看来“胃口”不大的宰相所要求的麦子,竟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 的部小麦。计算结果说明,舍罕王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高中:04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提纲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和实践(1)认识的含义与形式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其基本形式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②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特别提示】①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②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特别提醒】①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②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是书本、网络….等间接经验;也可以是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不能等同于客观实在)(2)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特别提醒】①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但不能说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因为它否定了真理的判断标准。
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③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四讲+认识论

实践关系。
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或归宿 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 答
⒊真理与谬误
区别 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
展;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真理的本性是主客观相符合。只有实践 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实践能够
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指检验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指检验的条件性。●
⑷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①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通过正确途径加工感性材料。
⒉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第二次飞跃的条件:⒈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⒉需要经过一定的 中介环节;⒊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⒋要 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⒊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及其规律
第四讲 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⒈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⒈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⒊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认识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⒈从实践到认识 ⒉从认识到实践 ⒊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及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
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
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超个人心理学框架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四讲 下)

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 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只有对 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 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正确运用分析方法:
第一、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抓住各部分的研究成果 第三、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科学思维 方法,既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又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
第二次: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 导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根本目的)
为什么说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①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往往只是某一 层次、某一领域、某一发展阶段上的认 识; ②整个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③因此,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 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 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 是不断发展的无止境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区别是: 现象是个别、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 质的具体表现,其特征是多变易逝,且可 以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事物内 部,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只有理性思维 才能把握。
联系是:
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存在于现 象之中。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 质的统一
“我还没有赚够钱,还很自卑,所以不要跟 我谈什么自我觉察” 这些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是片面夸大物质和 实践的作用。
“认识一部分从自己的亲身实践得来,一部 分由自己的阅读、听课、交友得来,无论从 何而来,都应当带入实践中再次检验,得到 验证被自己认可,才会变为自己的深刻体 会。”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 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分析 是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必经阶 段。
四、认识论(马哲课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 次能动飞跃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正确认识世 界是为了科学改造世界。 •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并由此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2)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辨析题:真理即事实。
27
4、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 说,真理只有一个。 由于特定的认识对象只有一个,所以不管 在什么情况下,事实上只有一种认识能与特 定的、客观的认识对象的状态、本质和规律 相一致,而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真理,所以 真理是一元性的。
如盲人摸象,众说纷纭,但象只有一种情形。
29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有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特定的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认识 范围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任何特定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正确程 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既包含绝对性方面,又 包含相对性的方面。 (2)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 理发展的过程。
12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苹果的 •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如在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形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
形状、颜色,嗅到苹果的气味,尝到苹果的滋味,这些都是感觉。
•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在大脑中的再现。例如,那个苹果已经
21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真理、境界与超越 真理、
(一)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二)论境界 (三)超越自我和超越之路
(一)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符合说:真理是事物与观念或理智相符合,或者是观念或理智符合于事物;其根源于主客关系 的思维方式,即作为认识者的主体与作为被认识对象的客体彼此外在,通过认识而达到统 一;弊端:海德格尔对符合说的可能性提出质疑,主体与客体的符合何以可能? 去蔽说:海德格尔认为,从本体论上看,任何所谓客观的事物,都只是因其呈现于人面前,才 具有意义。事物在没有被人陈述或判断时,处于遮蔽状态,即是说没有意义;而当一个陈 述或判断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时,事物就达到了去蔽的状态而为人所见,这个陈述或判 断便是真的。(这里显然包含了符合的现象,但符合是派生的,符合的基础在于:陈述或 判断之所以成其为真,乃是源于人(此在)的揭示和展示。“此在与世界“的融合关系这 一存在论的基础是第一位的,认识论的符合是第二位的。 去蔽说的真理的真实性:因为有了人,事物才被揭示而有意义,是否就可以认为真理是主观的 呢?肯定不是!海德格尔绝不否认事物离开人就不存在,而是认为没有人,事物仍然存在, 但是事物所显示出的意义,则离不开人及其人的揭示。这正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也 就是说,人受制与此花,必须按照其所存在的样子来陈述它;但此花又是通过人的“参与” 而让它显示意义的。 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真理的本质在于自由,自由把存在者带入在场与不在场结合为一 的去蔽状态,使存在者显现其真实面目。
2、“坐忘”与”心斋”:两种“体 道”方式
“体道”是道家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老子的继承者庄子,提出了两种著名 的“体道”方式,即“坐忘”和“心斋”。 “坐忘”指抛弃感性和理性,用开放的心灵直接去拥抱整个宇宙,从而 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某种精神状态。 “心斋”指要求心中无知无欲,达到虚静的状态,这时人只用精气而没 有杂质,而精气是透明而能容纳外物的,这样你就可以物来而顺应,通 达万象而无碍了。 “坐忘”和“心斋”都是指人的一种直觉的体认工夫。前者通过“离形 去知”而达到,后者通过养气而达到。其目标都是为了感悟大道的微妙 神奇,而且都是向内心用工夫,这明显地属于神秘主义或直觉主义的认 识方式。
(二)论境界
1、境界的含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有意义的世界。 境界的含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有意义的世界。 境界的含义 境界这个交叉点也就是人所活动于其中的“时间性场地” 境界这个交叉点也就是人所活动于其中的“时间性场地”,它是一个由过去与未来构成的 现实的现在,也可以说,是一个融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一的整体。 现实的现在,也可以说,是一个融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一的整体。 中国人谈“境界” 中国人谈“境界”
第四讲
认识论
主要内容
一、何为认识论 二、西方传统认识论 三、西方现代认识论 四、中国传统认识思想 五、真理、境界与超越 真理、
一、何为认识论
(一)名称问题
传统哲学使用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现代 哲学多用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一词。
(二)概念界定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界限、范围、能力、 标准等问题的学说。知识论更加关注知识的本质、 意义、条件和确证。
传统认识论和现代认识论
传统认识论( ):主要是指相对于现代认识论而言的 传统认识论(Epistemology):主要是指相对于现代认识论而言的、以近代哲 ):主要是指相对于现代认识论而言的、 学为代表的哲学认识论。他们关心认识的起源、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界限、 学为代表的哲学认识论。他们关心认识的起源、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界限、认 识与对象的关系等问题,其首先关注的核心问题或首要问题是认识路线的问题。 识与对象的关系等问题,其首先关注的核心问题或首要问题是认识路线的问题。 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组成了传统认识论的两种主要的认识路线。 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组成了传统认识论的两种主要的认识路线。 现代认识论( Theory of Knowledge):是指传统认识论之后的认识论的发展阶 现代认识论( 是指传统认识论之后的认识论的发展阶 康德哲学之后,认识论研究就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段。康德哲学之后,认识论研究就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心理学 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之后 在19世纪末 世纪初成为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之后,传统认识论的许多 世纪末 世纪初成为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之后, 课题,就不复存在了。这样一来,哲学认识论研究就由对认识起源、 课题,就不复存在了。这样一来,哲学认识论研究就由对认识起源、认识过程 的关注,转向了重视对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的研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 的关注,转向了重视对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的研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 现代认识论就等同于知识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强调经验、理性的作用来说, 现代认识论就等同于知识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强调经验、理性的作用来说, 现代认识论更偏重于对知识的本质、意义等问题的研究。 现代认识论更偏重于对知识的本质、意义等问题的研究。
四、中国传统认识思想
(一)特点
主客不分;直觉证悟;知行合一互动;知德一体。
(二)儒家
“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思想。 知者穷理,仁者尽性,仁智合一。 “自诚明”和“自明诚”(中庸) “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张载) 儒家认识思想反映实践理性,是中庸思维,形势思维,博弈思维。
(三)道家
主张体道,“为学日甚,为道日损”;庄子认为,体道的两种方式是“坐忘”和 “心斋”;体道超越了认识和语言的界限,言不尽意。
(三)批判论
批判是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前提进行反思和分析的哲学方法。 批判是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前提进行反思和分析的哲学方法。康德 先的天综合判断” “先的天综合判断”。
三、西方现代认识论
西方现代哲学发生的“语言转向” 西方现代哲学发生的“语言转向”和“生存转向”对传统认识论造成了 生存转向” 巨大冲击。 巨大冲击。 (一)分析哲学 分析语言的意义和用法,既分析人工语言,也分析日常语言。 分析语言的意义和用法,既分析人工语言,也分析日常语言。 (二)现象学 强调面向事情本身,反对传统认识论的不彻底性和心理主义。 强调面向事情本身,反对传统认识论的不彻底性和心理主义。 面向事情本身 (三)存在主义 以生存论为认识论奠基,揭示传统认识论的无根性。 以生存论为认识论奠基,揭示传统认识论的无根性。 (四)哲学解释学 肯定“成见” 肯定“成见”或“前见”在认识中的积极意义,集中探讨理解问题。 前见”在认识中的积极意义,集中探讨理解问题。
(四)佛家
“依根缘境生识”。根是认识能力,境是认识对象,识是认识活动。主张冥想直 观。
“尊德性而道问学”
《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 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 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 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 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 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 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
“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
张载认为, 德性之知”源于人的“天地之性” 张载认为,“德性之知”源于人的“天地之性”,“见闻之知”源于人 见闻之知” 的“气质之性”;只有前者才能超越自我的局限,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 气质之性” 只有前者才能超越自我的局限,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 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价值,而后者则为外物所累,止于闻见之狭, 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价值,而后者则为外物所累,止于闻见之狭, 不足以合天心以尽兴。 不足以合天心以尽兴。 这样一来,张载实际上就明确地将“见闻之知”放在了知识的次要位置, 这样一来,张载实际上就明确地将“见闻之知”放在了知识的次要位置, 而将“德性之知”神圣化为一种本质直观, 而将“德性之知”神圣化为一种本质直观,并将其提升到了本源性知识 的位置。 的位置。 当然,张载的理想也是“仁知会合” 但其倾向显然是过分强调“ 当然,张载的理想也是“仁知会合”,但其倾向显然是过分强调“尊德 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道问学”,这便是儒家对于知识的一致态度。 而有意无意地忽视“道问学” 这便是儒家对于知识的一致态度。
二、西方传统认识论
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 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
(一)唯理论
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即主张认识的先天性;主张以数学为知识典范, 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即主张认识的先天性;主张以数学为知识典范, 借用数学方法;导致独断论。 借用数学方法;导致独断论。
(二)经验论
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知识都在经验之中;信赖常识和经验科学;导致 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知识都在经验之中;信赖常识和经验科学; 知识的相对性。 知识的相对性。
三、西方现代认识论
(五)后现代主义 德里达: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基础主义; 哲学边缘时代” 德里达: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基础主义;“哲学边缘时代”的到来 福柯:人作为认识主体死了,探讨知识/权力关系 权力关系; 福柯:人作为认识主体死了,探讨知识 权力关系; 罗蒂:摧毁心灵这面自然之镜,摧毁以表象论为特征的认识论, 罗蒂:摧毁心灵这面自然之镜,摧毁以表象论为特征的认识论,否定 真理的存在。 真理的存在。 (六)实用主义 在行动中形成认识,知识是行动的工具, 在行动中形成认识,知识是行动的工具,知识成果需要行动效果来检 认识和价值是统一的。 验;认识和价值是统一的。 (七)科学哲学 科学认识论;证伪原则。 科学认识论;证伪原则。 (八)波兰尼 意会认知论,缄默理性,个人知识或缄默知识。 意会认知论,缄默理性,个人知识或缄默知识。 (九)哈贝马斯 兴趣是认识的基础和指导,兴趣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实践品格。 兴趣是认识的基础和指导,兴趣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实践品格。
1、“为道”与“为学”:两种不同的认 知路径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将人的认知活动区分为两种:“为道”与“为学”。因为它们的认识对象不同, 其认知方式也就不一样。 “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其内容包括儒 家所谓政教礼乐之学,作为人伦日用之学,这些知识必须靠人们与外界交往、日积 月累才能获得,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 “为道”和“为学”不同。“道”是万物之宗,是宇宙生命之源,超乎形象,独立 无对。对于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大道,人们无法用普通的认知手段加以把握,甚至 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因此老子主张,认识这个大道必须走和“为学”完全相反的 道路,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是 主体主动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惟其如此才能体悟大道的整体性存在, 继而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 但在两者的关系上,老子并不单纯地强调“为道”而弃绝“为学”,而是主张用 “为道”的方式来指导“为学”,而“为学”的最终目的则是服务于“为道”。